|
2#

楼主 |
发表于 2020-11-22 08:21:34
|
只看该作者
然而,余建军竟然忽略了一个创业必备的核心因素:商业化。一个难以商业化的项目,夭折是必然的。
同样是创业,余建军之前的项目“城市吧”,好歹最后还卖给了百度,成为后来百度街景的前身,“那里世界”却永远停留在了“那里”。
余建军这种不急功近利的性子也反映在对公司的管理上。
一次,余建军下决心要开除一个员工,给自己做了好半天心理准备,将人叫到办公室准备开战劝退话术。
话越说越多,本来是要辞退员工的,说到最后反倒将人留下了。
余建军无疑是心软的,在医院碰到骗子谎称自家孩子需要钱抢救时,丝毫没怀疑就打算帮忙。
好在最后骗子自己露出马脚才省了这次破财,两周后,余建军在博客里写下了一句十分无奈的话:这个世界,没法让人做善良的人。
后来的合伙人陈小雨很好地弥补了余建军不追求极致的缺点,陈小雨是摩羯座,余建军形容她是个会因为细微像素不对就浑身不舒服的人。
陈小雨本来是证大集团的投资总监,因为看好“那里世界”离开证大集团。虽然“那里世界”夭折,但合伙人的身份一直延续到了喜马拉雅。
无论对于文字、影视还是有声平台,版权都是一口绕不开的深井,一般情况下,内容平台倾向于先挣流量再考虑买版权,余建军则不是。
音频并不是一门能快速变现的生意,加上余建军80分的创业心态,喜马拉雅创立之初就把投资人的钱放进了“版权”这个深水池。
研究完起点中文网的发展历程,余建军更是深深感受到了源头IP的重要性,2015年,喜马拉雅便牵手阅文集团。
版权投入早不代表能抢占先机,尤其是UGC的内容平台。企查查显示,喜马拉雅千余条裁判文书消息中,多数涉及侵害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
现在有声书、广播剧等内容已经成为了喜马拉雅的重要内容组成,个人上传音频内容还可作版权登记,只是音频平台终究需要联手其他版权供应商(如小说网站)才能稳固壮大。
这一点,余建军想得比较清楚,要做“大平台+小老板”,换言之,佛系一点。
佛系,是余建军从凤凰卫视前主持人、百度前副总裁梁冬那儿听来的哲学,所谓佛系,就是利他。
只是有时候太佛系了,也会陷入变现的焦虑中,喜马拉雅最大的广告主还是来自于汽车,这一点与传统电台似乎没有区别。
互联网音频需要突破,需要思考如何让主播赚到更多钱,如何吸引更多的用户使用,如何多场景植入音频……
想象
喜马拉雅做过小雅音响,但是小雅音响的市场占有率远远不如天猫精灵和小度。
喜马拉雅开通了电商助手,允许主播在音频中插入商品链接,除开大v,一般主播开通电商渠道几乎没什么收益。
音频带不动货,原因很简单。消费者很可能在看直播时因为主播一句“oh my god”就下单剁手,但如果没有看到说“oh my god”的人,还是很难达成冲动消费。
即使是在正式音频前插入几十秒的广告,都能招来用户的反感,要想去掉广告就只能开会员。
理论上开会员这事,只要有好内容都容易实现,但是消费者为了追剧开长视频会员比开音频会员容易得多。
眼球经济之所以更容易冲动达成交易,就在于它不给人思考的时间。
音频不是,音频天生就是让人思考和想象的。拿说书来举例,说书先生讲同一个故事,听者脑海里却能想象出千万种场景。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别林斯基这句名言放到音频行业有过之而无不及,一千个听众有一千种想法。
听众很难为了一则音频节目而开通会员,除非这则音频内容对他来说是刚需,最易成为刚需的内容产品自然是知识科普类,这也是现在所有内容生产平台纷纷抢滩知识领域的原因之一。
喜马拉雅的会员不算吸引人,否则也不会在今年8月推出“买1得13”的活动。
买喜马拉雅会员就可以同时得到网易云音乐、腾讯视频、屈臣氏等13家的会员,想不当王境泽都难。
真香活动短期效果明显,但是从后来公开的数据来看,会员留存量却并不理想。
音频会员不吸引人的原因还在于,音频平台的硬核内容并不算丰富。许多人纠结是否开会员在于“我开了以后用得多吗”。
这种疑问放到某些视频平台可能不会存在,因为用户总能在平台上找到喜欢看的内容,这一点既得益于长期的版权投入,也得益于高效的内容自制能力。
喜马拉雅作为目前音频行业的领先者,已经积攒了相对大量的内容,依然远远不够,其他平台可想而知。
而且,耳朵经济商们还是选了用吸引眼球的方法去吸引用户,毕竟让人围观比让人静下来听你说话容易。
为了获客,喜马拉雅、蜻蜓FM都尝试过一些类似的法子,比如找明星入驻,请明星代言,邀知名学者、公知开讲。
稍微了解国外音频生态的人可能都会有一个疑问,为什么国内的音频就是没办法做到像播客一样的覆盖率,还要靠各种“花招”去揽客。
往语言上说,西语本身就是听觉语言,而中文是视觉语言,即使是母语为中文的人在交流时也时常弄不清对方说的到底是哪个字、哪个词。
但语言特性还不至于成为阻碍,国内的内容付费者都有着非常清晰的目标,比如我听了这个东西,能带来收入、增长见识还是学到什么。
对应这种清晰目标的东西必然是知识付费,比起天生带有娱乐基因的视频来说,音频最适合的路线还是“使人思考和想象”。
一旦定了思考和想象的调性,音频就不适合与“即时消费”绑到一起,音频需要的是时间,只有时间能培养人的收听习惯,也只有时间能够让平台打磨内容。
尽管喜马拉雅目前市场占有率最高,但正如余建军自己说的那样,互联网千变万化,就算是做到了像马云那样拿着望远镜都找不到对手的境界,还是得小心翼翼,况乎市场尚未成熟的音频赛道。
喜马拉雅指望用音频去重塑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是个比较美好的愿景,在此之前,它需要面对的更加迫切的问题还是普及和扎根。
连接
据英国《泰晤士报》报道:全球长音频市场 2020 年将增长 25%,达到 363 亿元。
国内互联网音频企业这两年纷纷扬帆出海,喜马拉雅选择了难啃的骨头美国和日本,美国有数家强大的竞争对手,而日本由于文化习性,本来就是收听率最低的国家。
蜻蜓FM选择与亚马逊Audible、全球最大图书馆有声书供应商OverDrive等进行合作,背靠大树好乘凉。
还有一个广受讨论的海外市场是东南亚,但是东南亚用户的付费意愿只会更低,再如中东等地,则会面临宗教管理局的严格审核。
总之,音频出海将面临的困难并不亚于国内的业务升级。现在谈音频风口或许未时尚早,只是趋势和发展方向已经越来越鲜明。
随着物联网行业的发展,loT市场近几年来保持着高速增长,易观相关报告显示,2020年,智能家居设备出货量增速将达25%。
智能家居为多场景收听提供了非常广阔的想象空间,这一点在前些年,灯具厂商和冰箱厂商找到余建军时就已见此端倪。
小度和天猫精灵的火热,说明音频内容是非常适合智能音响的,且内容博弈是当下智能音响的主要竞争点。音响的载体可以不断延伸,内容也可以不断进化,这对于音频APP来说是机会也是挑战。
尤其随着无人驾驶的发展普及,音频、电台很可能会丧失掉一块重要的收听场景,如果不能在那之前将音频多场景布局尽善,那下一轮的行业第一不见得还会是喜马拉雅。
万物有声的世界并不算遥远,但展望归展望,其实无论视频还是音频,内容价值才是第一位的,没有优质内容,再好的营销手段都是昙花一现。
市场未成熟前,很难说音频绝对是一门好生意,但我们不能否认它未来会成为一门好生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