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应用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6709|回复: 1
收起左侧

[资讯] 歌曲作曲的一般技巧

[复制链接]

3281

积分

2

听众

-88

音贝

音频应用新手发布

Rank: 3

积分
3281
发表于 2004-9-24 00: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歌曲作曲的一般技巧8 p# q5 `- k: K7 z+ B2 V% t4 ~1 u

$ J" n& T6 h2 z: X# n     作曲并不神秘,虽然它有一定的门坎,但我认为只要对歌词有一定的理解力,有良好的乐感,就可以学习了。作曲当然要遵守音乐的规律,但各人的方法和技巧又有不同之处。如,有的人习惯先有词后作曲,也有人习惯先有曲后填词的(香港、广东人多)。有人先作一个总体的构思然后再动笔,有人完全按照感觉来写,认为按照下行5度和弦圈的经典走位来写旋律不会难听。但我看,要创作一首完整的好歌曲,基本的技巧和方法还是不能没有的。这里说一下基本的创作技术问题。
$ y& C! Y: y% L$ u: C" j  p# w: ?" j2 w3 O
                           一、主题
2 P' |6 _: G6 m* n1 {' o* `$ @     一首歌的音乐,要有一个能够集中地概括整个作品的思想、感情、性格的音乐主题。乐曲的长短要根据内容而定,象一条主线贯穿全曲。歌曲的音乐主题往往是根据第一句歌词的特点所创作出来的,有些歌曲的主题,往往根据半句歌词加上衬字拉开来创作的,也有一些歌曲的主题,加了许多虚词和衬字把主题加长了。
& a9 f& o5 t7 `& W( @     一首歌乐曲主题的配制,首先是从研究歌词开始的,要进行反复吟颂,借此来了解歌词的意境,进行研究分析,并对歌词作修改和修整。要形成准确、鲜明、生动的音乐主题形象,才能正确深刻地表现词意的思想内容;其次,对于体材也要选择合适的,根据内容需要量体裁衣,以增加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 Y6 |+ W+ d+ b) ^                        二、发展
7 e; [) ~7 H$ s
+ l/ m1 l& O1 ]7 r2 v$ w$ A; H      1、段落
% m  _* h, P: C/ {  P     音乐的发展安排在合理的作品结构之中,歌词的结构是音乐段落结构的重要依据。段落分一段体,两段体,三段体等。比较常见的是两段体和三段。
* p1 R6 n. ?  V9 q6 N- v3 ^/ Q, ?6 y; Q
     段落可以分为对比和类似形式。对比,如:前面比较舒缓,后面比较高昂;前面比较紧凑,后面比较庸散。从文学上分析,如果你想用对比来创作的话,前面是叙事的话,后面一定要改成抒情。从音乐上说,前面如果旋律比较平,后面就大胆的多点起伏,前面节奏多用4分音符的话,后面就用8分或16分音符。从而起到对比的作用。在编曲上可以更明显地看到,一般副歌部分总是比较高潮,而前面总比较缓慢。但这也不是绝对的。
% B5 r& J0 v& Q+ J" X     一段体的大多都是小歌,如兰花草,雪绒花等等。学吉他的人一定知道,是吉他入门的必弹曲。如果写得好,那也是非常精致的东西。但一段体对旋律要求非常高,旋律一定要好听,否则不行。现在三段体的也很多,如陈亦讯的十年(也有人把第二段看作起承转合中的转),那英的征服(在歌后面有一段把情绪推向高潮的人声部分)等等。2 L' r7 V) n; {$ z
     数学里面有黄金分割点,人们在美术、音乐等艺术领域都很注意这个点。按照美学观念它是最完美的点。一首3分钟的歌,在黄金分割点上,大概2分多钟的时候,总是一个歌最最好听的地方,他或是高潮部分,也许是一首歌最最精华的部分,在编曲上尤其是这样。黄金分割点,是最容易打动听众的点,也是最容易渲染感情的点。  
  N; D4 ^' z) ^! s1 M% q3 f" w* ]. e* @
  2、重复
2 w/ E5 V1 Q! f3 X7 |
0 a. ?8 R( @3 `. R7 d重复永远是音乐中的不二法门,从段重复到小节重复,几乎每个作品中都可以看到他的影子。(重复也是同度模进)。重复的技巧也很多,移位重复还包括严格移位和混合连续移位。
% o+ V4 g. ]. ]$ n% l      3、倒影
, i/ o4 ~, p" j/ \" u
) H: }3 K3 i. P+ @# q' t它就像我们在水边,看到自己的影子。如:33345 33321。
( b2 H" r, C4 e$ g$ J; S( \' l    在五线谱中,以3横线,就会发现,345往下翻180度的话,其旋律线条就会和321吻合。这样写出来的旋律,不会很散。
8 o# u- i$ T% W       4、模进
; J& _5 @( S* X& Q
; R: ?# L" p. Q: u* u# V$ f模进分严格模进和自由模进。严格模进,要求各旋律音程之间完全一样,旋律线条也要完全一致。如:3323 2212 。自由模进,则没有这个限制。如:1123 3345(1和2之间是全音,3和4之间是半音,音程不同)       6 w! J3 G& ~: o4 T
      5、对格
3 f  w5 {8 M# Q/ Y' U2 S8 D+ H5 O
各艺术门类都是相通的。在文学创作中的某些技巧,放到音乐里也完全适用。在一些人写的诗联,第一句的最后一个字,是第二联的第一个字。放到音乐中的话,就是第一句最后一个音符,是第二句的第一个音符。然后依次类推。如:123 312 234 465,前面的最后一个音符,是后面的第一个音符。李宗盛有时通篇都使用对格的技巧。 5 t6 ~* J( R* R7 R' r

4 y5 x" l: `( d' a# A/ h# I+ m5 g       6、变音
6 a* s) r6 l& v6 L$ c+ i& I/ q! C, w  ]6 o3 L- a3 E; h
一般而言是指升降音符。用一些变音,会给人带来新鲜的感觉,也容易使情感更加饱满。
8 ?9 X! r( x2 L$ l8 F) V7 T5 T& w  F2 @6 i1 D6 |2 f! G) S
歌曲变音用得如何,很大程度上看作者对旋律的把握程度。一般来说,表现明亮色彩的歌曲用大调,相反,表达忧伤或温柔的歌曲用小调。我们也可以把大调的3音降半度,来表达忧伤或温柔。在小调中,多使用#4和#5,是不会有错的,因为小调的上行音阶中本身就包括#4和#5。如果想写一段带有JAZZ风味的旋律,除了节奏上多用切分音符外,用b3和b7是不二法门,其实,这也是JAZZ的特有音阶。' [/ s1 F  N& B- z
    例如,罗大佑在爱的诤言里,A段第三句,用了#1 2 3的级进,给人一种忧伤的感觉,而且非常新鲜。李泉的爱的颜色中,用了:5 6 7 #1的旋律级进,四个全音连续上行,把感情发挥到了极至,也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橄榄树是一首非常经典的老歌,作者用了#4作为承上启下,收到非常好效果。如果改用4的话,旋律色彩就会大打折扣。: W5 c0 ?/ Z+ h9 V& E
; H# A. ]6 x0 w7 g! H' Y/ v
   7、浓淡疏密# q! B# \- ]% e
     1:疏密有致。国画讲究疏可跑马,密不透风,有疏有密。在音乐中,前面几小节如果节奏部分非常密集,后面一定要多写些长音。如果前面旋律起伏非常大,那么后面一定要把旋律安排得平稳些,以起到一个平衡的作用。
9 b) c. k8 d8 i4 B; Q     2:深浅分明。国画讲究墨色深浅枯湿,分深、浅、灰等五色。在音乐作品中,如果前面两小节都使用了上行的旋律,如:1123 3345,那后面你最好使用下行或者平行的旋律,如5442等,这样让人感觉旋律有起伏有变化了,听觉上比较舒服,也符合自然规律。7 n* O( D$ o3 m6 [
     如,开头第一到第二句,旋律从低音5直线上升,且不带拐弯地到达高音1,音程跨度纯四度+纯八度。第三句开始慢慢下降,从高音1下降到底音6,音程跨度8度加小三度。给人感觉旋律起伏很大,感情全部发挥出来了,然后第四句旋律开始走稳。1 W& T; A: B# c  G* D* m7 C% C' \. K
       8、调式7 m" b2 Q: t" [  J0 j/ J( l7 T1 O$ m
     在古典音乐里,用什么调?抒发什么情感?需要的音乐效果是明亮的?还是灰暗的?或是雄壮的等等,都有严格的要求。" I7 n( T! O  E+ p
     但在当今的许多歌曲,特别是流行音乐里,几乎没有这种限制了。现在作曲家对歌曲的定调,一般是根据歌手的音域来确定的。男歌手一般最高音定在G上。(钢琴上叫小字二组G,吉他上是第一弦的第三品)。如果太高,降一度也够了。女歌手音域要比男的高八度,所以,一般最高音定在B上(钢琴是小字一组B。吉他是第二弦空弦)。太高的话也降一度。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只是一个大致的范围,听说帕瓦罗蒂可以唱到高音#C。大家可以在琴上感觉一下,钢琴是小字三组的#C,吉他是第一弦第九品。
$ X' k' w+ }3 w! U9 O  Y! C& ~. k/ @) D! u4 @
  9、变调4 |4 l. s! L3 n9 h3 N  |
, p! O7 b7 b8 v+ j7 w0 W' v
我在江西、北京两次听到张千一讲自己的歌曲创作体会,每次对转调的问题都谈得特别多。调性的对比,确是非常重要而有趣的,一首歌前面如果是小调,后面可改用大调来发展。前面如果是C调,甚至你可以在后面安排bE大调(就是C小调),都是可以的。这样能让听众有耳朵一亮的感觉。但不要忘记,调是为歌服务的,转调是为了更好的抒发情感。所以不管你转成什么调,一定不能单纯为了转而转,音乐也要有再现。
# X0 [8 s& x. g7 s( M2 C3 l% g    齐秦的《大约在冬季》,他在第一段开头用大调 1,结尾是小调 6,副歌部分也是小调,很好地抒发了离别的情绪。 张国荣的“共同度过”,本来旋律并非很出彩,副歌部分也是一般,但作者连续用了四个转调,把感情全部唱出来了。    转调技术在间奏里用得也比较多,还有离调,但这是编曲的范围。如果间奏忽然转调了,那么在结尾的时候,一定要再转回原调。
* l( d+ Q9 t) ~# b     调式的学问很多,在印度的音乐里,把3和4这一对半音兄弟,再切一半,变成12音音阶,更难唱。光音阶上的变化就有几十种,还分上行和下行,还不包括临时变音等,很难懂。
6 |  x$ W. f  l3 `
* ?6 @% D/ W1 l/ \) M% L在大多的编曲书中,都说结尾一定要5级和声转到一级和声。是C调的话,结尾一定要从G到C才可以,不然不及格。但有不少歌曲里面结尾并不到C,而是G到#G(就是#5 1 #2),在听觉上非常新鲜。还有G到G增和弦。就是(5 1 2)也非常新鲜。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 C. \% x2 H& ]& ~$ i" g     10、起承转合。8 V/ P; \0 ?$ {) `0 }: D9 I' n
     中国的诗词歌赋是要讲究起承转合的, 四句式的歌曲或歌曲主题部分也有起承转合音乐结构的。/ v  S5 G- e1 }; U* \& P, E( i

; q4 m. \3 ]5 G, V9 ]# g3 y开头的第一句就是起,一般都是有音乐动机组成的,是写歌的一个动机所在。4 ^* ]; o0 B! q) K/ ^1 X- \+ A

' I# N+ J2 f- D. Y8 k- m1 B0 \6 j第二句就要相承了。7 }3 F2 _; I5 k5 U8 L; W

) _- Z- T1 y. e9 u第三句就是转,是主歌部分最精华所在,很多优秀的音乐人都在这里大做文章。如果前面两句用上行旋律比较多的,第三句一定不要用,改成下行。前面如果旋律比较平和,到这里,一定要写的凹凸些,就象美女的线条。用一些变音什么的,节奏改一些,也是非常常见的手法。
2 b2 `- T4 e) K     第四句叫合。是前三句的总结,有人把第一句照搬,那是最简单的办法。也有人把前面三句用到的动机,整合在一起作为第四句,也未尝不可。实际上,创作手法是多样化的,主要看情绪发展,你想表达什么。
/ s! [( ^! D0 X     11、词曲配合。
4 M) f! O; n: z5 O1 H" [7 n9 k) ?! G     汉字有本身的发音,1、2、3、4声,念的时候,大家都严格按照发声的,上入声,本来也包含了音乐成分在里面。如果没有按照发声规律念,很容易就变成另外的意思了。而在音乐创作中,这是最最忌讳的。
4 V! @/ I8 \+ h* {8 N6 C( X4 ~. B/ N     如果歌词的感觉是摇滚的,曲子却写成民谣的,听上去感觉一定不行。曲子是古典风味的,而词的感觉却是很现代的,感觉就会很别扭。齐豫以前有盘专集,曲子都是从古典音乐里出的,新填上词来唱,感觉不好。因为那是人家为器乐而写的曲子,改成人声了,当然不好。
- x" C: g! u6 y% k7 c( X
- w4 D3 Q2 l7 Z7 v& g: z, w 12、最高境界。/ Q. g* @6 k; i9 [+ \2 C: H7 }
     鲁迅先生说过,文学的最高境界就是,添一字嫌太肥,减一字嫌太瘦,就是说,好的文章,你一个字都不能增减。好的曲子也是一样。加任何一个音符进去,你都觉得不好,删除任何一个音符,你都觉得不对,到了那个时候,就是曲子最完美的时候。如果对巴赫的复调加音符进去,就会发现,加在任何一小节,其他地方都要作很大的改动,而改好之后,又会发现完蛋了,不能听了。 但歌曲有所不同,因为要加歌词。词,是为曲服务的,是依附在曲子上的。所以宁可让词牺牲点,也尽量不要去改动曲子了。! r3 ~5 ^3 _/ u
欢迎厂家入驻,推文!免费!微信:yinpinyingyong

3万

积分

6

听众

-3810

音贝

音频应用初级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38960
发表于 2004-9-24 02: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谢谢楼主啊
欢迎厂家入驻,推文!免费!微信:yinpinyingyon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音频应用搜索

QQ|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官网微博|音频应用 ( 鄂ICP备16002437号 )

GMT+8, 2025-5-28 18:36 , Processed in 0.030464 second(s), 6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Audio app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