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个针对鼓混音中的小技巧
鼓组的混音是音乐制作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尤其是流行音乐,几乎是无可避免的环节之一),同时这也可能是你混音中最薄弱的部分之一。Joe Albano分享了7个快速但很有用的技巧来帮助你对鼓的混音更精进一个层次。
正如上所说,在所有乐器的混音中,鼓的混音往往会博得大量的关注度(因为要混好,真的很难诶)。这完全可以理解,因为通常对于鼓组的混音而言,有那么多不同的,鼓组的部件组成的轨道(可能包括底鼓,军鼓,通通鼓,吊镲,节奏镲,踩镲等等),同时这些轨道会应用各不相同的均衡(EQ),压缩,以及环境(ambience)的选择,当然也别忘了,还有一个囊括了几乎所有部件的混合轨道(通常为左右立体声),就是我们鼓的头顶拾音(overheads),它把鼓的所有元素都混合其中,以一个整体的形式出现在你的面前,任君处置。不仅如此,在流行音乐的各个流派中,经常可以听到各种各样(甚至完全不同)的鼓声,因此,对于新手混音师而言,如何制作最好的以及最合适(音乐风格)的鼓声,并不容易,这其中往往还存在一定的分歧。在这里,我将给予你们一些针对鼓组混音的基本建议,考量以及技巧,以下没有先后顺序之分(只需慢慢理解并多多付诸实于践即可)。
1.设定从点A到点B的路径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而针对鼓的混音而言,要做好开始就是要根据现有的声音来设定目标。无论最终进行哪一种处理方式:根据音乐以及混音风格的考量来进行混音的最终声音效果都会有非常大的不同,具体细节会很大程度取决于最原始录制的各个鼓组的轨道,还有需要混音师考虑的是鼓本身的声音是否能够合适自然地融入到音乐风格,特定的曲目以及编曲编排中。
是的,原始录制的鼓声音素材是首要考虑因素。它是现场进行录制的吗?鼓组是采用最常见的录制方法:单个鼓进行近距离话筒拾音的以及加上头顶话筒(overheads)还是采用另外一种常见方法:以头顶话筒为主的形式,另额外加上一只(或者两只)点话筒给到底鼓(可能也包括军鼓)?在前一种常见录法中,你将获得的是更加“干”以及“紧”的鼓声,这个鼓声可能有较厚实的中/低频,以及很强的瞬态(打击感)。而在后一种录法中,你将获得一个更为开阔,更具环境感的鼓声来进行制作,这个鼓声可能略微单薄一点,听起来是更加类似和盒子声般的鼓声(boxy-sounding低频和高频相对较少,想象一下鼓被闷在箱子里的声音)。也不要感到惊讶,你要做的具体(各个鼓的)EQ调整也会各不相同,当然那些压缩设置也是如此,特别是当你选择单个鼓而不是整个鼓组进行压缩的时候,每个独立鼓(以及轨道)的压缩应用参数都会不同。
当然,你可能使用的是采样的鼓组音源。在这种情况下,你要进行的调整很大程度基于这个鼓组音源的采样是否已经历经了各个效果器的“打磨”,以及到底使用了何种程度的处理。事实上,一些采样的鼓组音源自身自带原始的录音,这样混音的过程基本上就和现场录制鼓一样,选择应用的处理方式也几乎相似。而另一些音源则完全相反,他们以一个更具成品性质,打磨之后的鼓声出现,并且本身可能已经应用了均衡和压缩效果。对于一个混音新手来说,当你遵循那些针对鼓的混音秘诀或者“大法”的时候,需要格外考虑到到鼓本身的一个声音状态,要避免过度的处理。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在这里讲的所有技巧与建议都是针对使用话筒直接对鼓进行拾音的方式,如果在已经带有效果的鼓声基础上再进行应用与调整,那可能就导致声音太过了,并且也没这个必要。
2.近距离话筒拾音 vs 头顶话筒拾音
当遇到由近距离话筒(各个鼓的单个录音)以及头顶话筒(鼓整体的录音)共同组成来录制鼓时,你需要做一个至关重要的决定:确定他们中的哪一部分作为最终成品的主体。显而易见,其中的一种方案是利用近距离的话筒拾取的各个鼓的单个轨道作为主体声音,这样就能得到一个更近和“紧”的鼓声,添加刚刚好大小合适,包含吊镲和一些自然环境的深度以及氛围感的头顶拾音作为辅助。而另外一种方法是用头顶拾音作为鼓声的主体,尽可能地把其处理成一个能够已经作为独立成品的声音,然后根据需求来添加单个鼓话筒所录制的声音,以此来得到一个极具饱满(底鼓),具有清晰度,充满细节和带有一点额外冲击力的鼓声。
第一种方法提供极具现代感,离你很近的(in-your-face)的非常刺激鼓声,而第二种方法通常会使录音包含更加自然的室内音效。这两种方法中的鼓声都分别适用于不同的音乐类型以及混音,例如经过层层处理的流行音乐显然会比较适合声音更“紧”,以近场话筒录制为主的鼓声。而经典的摇滚乐会更加适用带有房间感的头顶式录制为主的鼓声。
3.小心地使用EQ
对于单个鼓的EQ绝大多数的推荐方案都建议在最终效果的基础上降低中频和中低频,以此来移除盒子以及管子声(中频多,低频高频少,就像在盒子或者管子里的感觉),同时,提升一些极低频,以此来增加打击感与扎实感,还有别忘了提升一下中高频,来帮助一些元素例如军鼓能够从混音中更脱颖而出,更清楚地被听到。这些都是很赞的建议,但还是要记住先前说的(要考虑鼓本身的声音与状态),尤其是当你考虑到底应该添加多少量均衡到鼓声里的时候。
还有,鼓的录制需要更加明亮的话筒,比如说要使用电容话筒(通常中高频会较好),而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普通动圈话筒如SM57及类似话筒。此外,还需要牢记的是,那些事先经过效果器处理过的鼓采样,他们不需要应用任何这样的均衡器,否则(当应用了均衡之后),你就会听到他们的声音被过度处理了。你知道的,那种“太过了”的声音,听上去无比凶猛(喧宾夺主)的军鼓,过于明亮且干瘪的底鼓,这听起来根本不像鼓应该发出的声音,更像是一个会唱跳rap的篮球(熟悉的旋律突然蹦出来)。
时常性的AB对比,对比原始的鼓声与经过EQ处理后的版本,可以有效帮助你避免过度使用EQ。在混音中,很有可能你的耳朵已经适应了EQ处理后的声音,所以很容易会发生让你耳朵忘乎所以(听感被带偏)。所以通过经常性地AB对比,来检查你声音的真实听感是很有必要的。为此,尤其是对于新手混音师而言,这一定是个好主意,因为你的耳朵并没有对一个好的鼓声形成一个成熟固定的概念与标准,所以偶尔参考下那些经典成熟的商业歌曲中的鼓声,把其作为一个特定的调性进行参考。
4.不要对鼓进行过度抑制(消音)
在录制鼓的时候,一个常见错误就是对鼓进行了过度的抑制(消音)。这个操作有时是录音工程师进行的,在录音前,为鼓贴上胶带或者使用减音器。有些时候是混音工程师干的,使用某些特定的压缩设置。对于使用采样的鼓音源,通常会使用ADSR的衰减/释放(decay/release)控制,来缩短原本较长的鼓声,尤其是通通鼓的声音。
有一点这种针对鼓的抑制与衰减可谓是极好的,因为近距离的话筒拾音将会比观众正常距离所能听到鼓声响度更大,而且过长的,太过响的鼓声最终可能会淹没自己,尤其是当快节奏的时候。但是鼓声过度抑制有时候也会造成问题,尤其是要小心这种情况,当鼓进行独奏的时候,你可能会觉得鼓声的抑制衰减程度刚刚好,但是一旦到了最终成品的混音中,你就会觉得声音抑制得过头了。
因为在混音中,其他元素(乐器)会对鼓声产生遮罩感(消弱鼓的音量),但同时你也将会下意识地感知到,鼓的声音变得更加宽广以及自然,如果鼓声被过度抑制的,当其他所有元素加进去的时候,鼓声可能就会发出“窒息”般(沉闷,嘶哑)的声音,完全就是死气沉沉的声音。所以建议在最初鼓独奏的时候就进行鼓声抑制的调整工作,但是最终设定需要在监听鼓声在整个大混音中的表现之后完成的(就像前面所提,防止在最终各个乐器集合的混音中,鼓声被过度抑制)。
如果录制的鼓声已经有严重的“窒息感“了,在录音前已经使用过多的消音(胶带)来抑制鼓声,或者使用了过短的鼓声采样,不要慌,还是有可能在某种程度上进行补救的。调整压缩的释放时间是最为经典的解决方案(看下面),而更流行的方法是直接调衰减抑制度,使用压缩的高级选项,瞬态整形器(a.k.a. Transient Designer, Enveloper, 等等)插件提供更为直接的控制,调整起始与释放,并让用户应用一个更加明显的衰减到过度消音抑制的鼓声中,再加上一点小房间的环境尾音,这样,你可能就成功地把处于“死亡线”边缘的鼓声恢复到更加自然的鼓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