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应用   音频插件联盟,正版插件,欢迎大家选择!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阅读: 26123|回复: 0

[配音] 配音演员如何改掉广告配音腔?

[复制链接]

3506

积分

4

听众

71

音贝

音频应用新手发布

Rank: 3

积分
3506
发表于 2019-8-16 | |阅读模式
音频应用公众号资讯免费发布推广
配音演员如何改掉广告配音腔?

你知道对于大师来说,他们所追求的是什么吗?

我记得2012年的一天晚上,李易拿着一条视频来找沐沐我,是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赞助商VISA卡的广告。这套系列广告的原版配音,是黑人演员摩根弗里曼(Morgan Freeman),也就是《肖申克的救赎》里男二号。

201908160930070410463.jpg

李易的音色自然是无可挑剔的,但他在人生的最后一年所追求的,是Morgan Freeman的轻松与自如。下面视频就是那条他兴致冲冲拿给我的广告。(可惜沐沐我翻遍了存有珍贵回忆的硬盘、搜遍了全网,也没有找到李易配音的中文版本。)

摩根弗里曼不仅仅是一名高品质的演员,更为众多的纪录片录制解说。大家可以从网上看到他解说的纪录片作品。或许,在李易的脑海中,根本就没有广告和纪录片的区别。从局部看,大师就是大师。从全局看,大师只是路灯。我们需要判断他们所处的趋势正在往哪边走,而不是只在那一瞬,一味地欣赏膜拜他们。



追求好的音色是没错的。但如果你天生声音并不出色,那么你应该着力于表达。就像很多形象没有什么特点的演员,依然能够出色的塑造人物。不追求表达,学人家憋着个粗嗓子说话,无异于邯郸学步,贻笑大方。其实,你的音色最终也未必能练成人家那个样,但表达是一定可以练成的。当你的表达方式不足以支撑你的音色的时候,你的音色也就成了怪胎和笑话。

读这篇之前,请先回顾一下关于什么是“腔调”的那篇文章,确定沐肆洲小课堂本期探讨的范围:我们不是在定义“广告是怎么配的”,而是分析因配广告而形成的尾大不掉的错误的语言习惯,为何在纪录片解说里行不通,这里就不再赘述。这里所说的广告,是指短片广告,时长一般不超过3分钟。

其实“广告腔”比“播音腔”分析难度大的多,原因是广告与播音行业有所不同——在我们的共识里,播音是有一个明确的高品质方向的,“播音专业”和“新闻主播”的主旨方向也基本一致。但广告配音的审美变化频繁,各种类型风格的广告所需的语言表达也不同。因此分析“广告腔”如何不合适纪录片解说,难度就大了很多。好在我们有一个试剂,用它可以将广告配音和纪录片解说区分开来,那便是——两种艺术表达形式的目的不同,导致对语言表达的要求不同。从这个点出发,我们能够更准确地快速把握纪录片解说的风貌。当然,目前很多广告也采用纪录片的形式表达,我们则更需要明白影片类型和语言表达之间的关系。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在新一代语言工作者群落里,配广告和配纪录片的群落分界还是挺明显的。如果某人常年配广告宣传片,一遇到客户要“纪录片风格”的,通过率往往不高,也很少能在纪录片圈里取得较高艺术成就;反过来也有这样的状况。这种沟壑甚至远远大于朗诵圈与纪录片圈之间的差别沟壑。


难道说广告和纪录片差别,真有这么大么?
No!好的表达都一样,不好的表达才容易形成“腔调”!一旦形成了固定的“广告腔”,广告也绝不可能配的好。套用之前说“播音腔”的话,“广告腔”,是练废了的广告语态。

下面是沐肆洲的小伙伴们在工作中总结的几个“广告腔”在纪录片解说里的错误,找到它,改掉它。

陷入对音色的过分追求

口腔僵化,咬字过猛,“尖声”不可自控

过多重音强调

语言方式单一,语言功能区别小

无长片大局观



下面逐个分析

1、陷入对音色的过分追求。

当你听到一个声音时,最容易记住的,就是他的音色。不论是李易的浑厚温润,还是孙悦斌的端庄洋气,都让人羡慕不已,大家趋之若鹜。这也是众多商家所追求的——记住了声音,也就记住了他说的话,更容易达到宣传目的。但作为语言行业人士,除了他们的音色,我们是否能分析出来他们的其他优点?他们的语调、重音、断句、气息,才是大师们这么多年一直苦苦追求的。世界上不存在只有音色的语言,音色只是语言的其中一个元素而已。

在沐肆洲小课堂的学员身上我们就遇见过这样的问题,因为希望厚重,因为苛求磁性,因为向往圆润和弹性,很多人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导致了一系列的极难改掉的劣习。当你发现自己有如下毛病的时候,就要小心了,就说明你可能走向了错误的道路:字含在嘴里不清晰,共鸣过重(尤其是胸腔和鼻腔),字与字不连贯。



2、口腔僵化,咬字过猛,“尖声”不可自控。

尖声,是我听到的相当一部分“广告腔”的劣习。在纪录片领域,如果你有尖声,会在一轮筛选中就被拿下。

你问什么是尖声?

尖声就是因为舌尖过于用力靠前而碰到了牙齿,把JQX读成了ZICISI。其实这个不难改,只要舌头不那么使劲往前伸以至于碰到牙齿就好了。作为语言工作者,舌位出问题,是不是有点丢人?更可怕的是,因为舌位的不可控,会造成更加灾难性的后果——这说明你的口腔是死的,是不听你话的。靠嘴巴吃饭的人,嘴巴不听话,又怎能专注于内容和表达?

尖声是怎么形成的呢?

尖声的成因,我不能完全确定。但我们可以通过客户需求和模仿过程推导一二。

话说一个刚开始配音的小伙子,听到电视上的广告声音如此扎实透彻,低频厚、高频亮,颇为羡慕,于是开始模仿练习。殊不知那些清晰透亮的声音是经过多年练声并加了后期效果器的结果,他当下拿肉嗓子怎么可能做到!于是舌位越来越靠前,声音越来越“清晰透彻”,年复一年,终于——练出了“尖声”。再想改,可不容易改回来了。

以上只是推测,或许有其他的解释。总之,坏习惯一定是日复一日固定错误的结果。这样的尖声连普通话考试可能都过不去,完全与日常表达背驰,又怎么能得到纪录片业内人士的认可呢?



3、过多重音强调。

广告片长较短,有的甚至只有一两句话,因此解说词都是极为浓缩的点睛之笔,关键字词密布。广告商自然是希望每个字都被观众听到,印在脑子里。但在纪录片中的语言则是分层细腻多变的,处处着力会让观众听起来很累。关于纪录片重音的内容,请参照“播音腔”那篇文章里的相关内容详述。



4、语言方式单一,语言功能区别小。

在纪录片里,解说与画面的关系是五花八门的,在不同段落承担的作用也不相同。有的地方是描绘功能,有的是引述功能,有的是铺垫功能,有的是转场(或转段落属性)功能,有的是叙事功能等等。但对于广告来说,是无法在短时间内实现这么多层关系和功能的。所以“广告腔”在配纪录片解说的时候,往往显得呆板无变化,描绘、引述、铺垫等等功能不到位,让整个纪录片都飘在上面。尤其是叙事能力,是绝大部分“广告腔”的死穴,毕竟在广告这么短的时间内,是无法像纪录片一样展开故事的;甚至我所见到的很多配广告的人,还不太不明白什么叫语言叙事。



5、无长片大局观。

虽然短片也是讲求结构的,就算是1分钟或30秒,也有相应的结构框架——但这完全不同于在短则半个小时、长则90分钟的纪录片中谋局。就算通过对影片的温习、导演的讲解,能够分析出来90分钟的结构,大部分“广告腔”也很难在每个细节处将“谋局之心”贯彻到底。做到长片大局观,有长片的结构控制力,是需要数年做长片方可训练出来的创作本能,做再多的短片也无法练就。就好像你做了一辈子科长,也没办法直接去做省部级干部一样。



“广告腔“和纪录片解说,本来就是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至少对于我们这些平凡的创作者来说,是有巨大的区别的。但是,若有一天你抛弃了“广告腔”,达到“大师”的境界,或许你会触摸到广告和纪录片的关联之处,达到融会贯通之较高境界。

欢迎厂家入驻,推文!免费!微信:yinpinyingyon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音频应用搜索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官网微博|音频招标|音频应用 (鄂ICP备16002437号)

Powered by Audio app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