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选购音频产品,很多消费者均跑到网上购买。而且很多网友都会整理耳机的选购知识,包含耳机的保养、煲机以及假货等各方面的文字,以下MacaW小编整理一下网购耳机的几个建议:9 T, ^4 R0 M9 K
3 {, I. ]- J U6 T6 i2 @4 _' p! h
7 p( F# Q% S: d4 v; J( t
; m8 K' P0 p% d9 {: C' O
+ U) I1 ]/ Q9 Q5 {. P
* i$ Y+ Q: {# y2 D! }7 d5 B6 \! |& s- @: T
7 n. ~# A* u5 D/ {1 K* G/ a3 g一、看有益的评测
, i$ H( A' r; e, j7 r* m% g! o( Y* S, y8 Q2 L4 M
很多网站及论坛,有音频产品栏目的,里面的很多产品的评测,更多会觉得那就是一篇只是花着价钱购买的软文罢了。但是,事实上,若是这些栏目均只是软文,那么这个频道也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这些人玩耳机的年头多则十几年,见过的耳机少说数百,有些大咖写过的评测比一些烧友摸过的耳机都多,你要说他没经验没心得那不可能。
' }. O7 r$ ~" r& O& g1 I% m6 [# t" a0 [, z, I
另外明星编辑们往往有机会和厂商高层亲自对话,他们实际上更清楚厂商在研发这款耳机或者这个系列耳机的时候,初衷和想法究竟是怎样的,在这一点上耳机爱好者实在是有先天劣势,很多人就只能瞎猜了。5 ]/ a3 w1 U* [7 `
" Z/ O, C' u: G网上也存在着一些很有经验的耳机发烧友,这些人因其阅机较多,所以不会拿到一个耳机就觉得它全是优点或者全是缺点,言论有其辩证性和客观性,一定程度上可以借鉴。+ c' D5 P" ?. r3 ^* Y! R
( ?! Z" F" R4 i
二、学会得看评测
0 u, _1 O u* C$ i7 A- j: I2 b8 I5 Z; @" X# f
很多大型的评测一般来说是优点多,缺点少。但是没关系,图片可以看,细节图可以看不关去看耳机的款式、颜色等。还可以通过图片可以看一下做工及材质。1 Y2 y- K$ _( y7 o, [3 o
% R. f x' J' J, I1 d9 W0 e然后是看音质评测,这里其实很容易掌握诀窍:首先注意他的测试器材是否和你出入很大,如果人家用的都是HIFIMAN901、七彩虹C4这些玩意儿,而你手上只是拎着一台IPHONE那么这评测对你的实际选购意义已经不算大了。你要明白剑客买剑是为了自己趁手,而不是看见令狐冲演示一番就赶紧掏银子——人家是令狐冲好么?拿个棒棒糖都可以把我这样的干死十八遍,所以先决条件的影响是不能忽略的。
0 {* X9 s5 d9 r1 W- @7 e
5 {. V& ^: W3 A5 Z7 o再者注意小编选用了什么音乐进行测试,如果这款耳机他只是写了在流行音乐上的表现,那么你就要留个心眼考虑下这货会不会不适合别的音乐,并且在这个考虑过程中,你平时听什么音乐居多是个很关键的因素——他写了哪些,没写哪些,而你主要听哪些,都是重点。$ U+ q* R1 h7 ^* c, G7 w
/ h# V+ X5 _& W# }三、怎样看产品的参数; h) t' `! @+ S
0 D( Q5 m1 G/ e3 {3 w, ]
其实这个问题我讲过不止一次,参数一定是有意义的,但是看参数就想看出什么来是不可能的。首先各家厂牌测试环境和标准各不相同,其次耳机的类型也不同,最后是有些不负责的厂牌恨不得把频响范围标称到2-200000(自己数零吧)那种盲侠都听不到的境界。所以我个人建议是:如果你要给随身前端配个耳塞或者便携耳机,就不要考虑驱动性的问题,如今做便携耳机的没几个人会把自己的产品搞到很难推,那是跟钱过不去。至于非便携设备看这个也不好使,这种时候你发个帖子或者微博问问懂耳机的人,比你自己对着参数挠头要靠谱,再说做人就要不耻下问(学会偷懒)对不对?
3 o/ m3 C9 u- Z; l5 H% W! M(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