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应用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483|回复: 3
收起左侧

[音响] 高保真音响

[复制链接]

1万

积分

2

听众

-1084

音贝

音频应用注册会员

Rank: 4Rank: 4

积分
11245
发表于 2005-6-6 07: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它们的型号是:三洋公司的2SB817/2SD1047,东芝公司的2SA1943/2SA5200,三垦公司2SA1294/2SC3263,2SA1303/2SC3284,2SA2151/2SC6011,MP150S/MN150S。由于手头有这六种功率管,于是同时装了六台菲尔功放,来听听不同的功率管的味道。

首先在这里要声明的是,一台功放的声音好与不好,并不是只由功率管来决定的。我认为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起作用:首先是电路框架结构。其次是电路参数。再有就是有源器件与无源器件。有源器件包括我们所说的运算放大器,三极管,场效应管等。无源器件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电阻,电容,变压器等。另一个重要部分是工艺和结构。以上这些环节对功放作出的贡献缺一不可。

设计一台功放,实际上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我说这话,大家可能认为是小题大做,不就是台功放嘛,又不是研究设计计算机,至于说得这么邪乎吗?也是啊,一台功放才几个零件,所用的晶体管充其量也不过百八十个吧,要和微机比起来,一个CPU就集成了多少晶体管啊!不能比,真的不能比。但就是这样,我还是认为功放做好了不容易。为什么呢?因为我通过对晶体管的搭配这个环节的试验,就觉得这里面有很多学问。

功放中其它环节的变化,影响声音的走向,这一点不容置疑。举个例子,用不同结构的变压器,就会有不同的声音取向。这点大家肯定清楚。所以我们能看到国际上著名的音响厂家的功放,有用环形铁芯的变压器,还有用EI铁芯的变压器。

试验中,在器材的搭配上,音箱我主要以丹拿声学C2书架箱为主。由于它具有“照妖镜”般的性格,可以更好的体现每种功率管的特色。CD机是英国之宝的588。虽然属于中档偏低,但在2万元左右的CD机中,还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先来说一下我用的CD唱片。是我最近从网上买到的香港高级视听展《2006原音精选》。这张唱片是由雨果制作有限公司的老总易有伍先生以LPCD母带处理技术来录制的。LPCD45技术的唱片我以前没听过,这次有幸得到这张唱片,其中有两个曲目的原版唱片我也有,马上拿来比较了一下。没想到差别是明显的。用LPCD45处理过的效果更美,更顺滑,好像细节更多,两端延伸更好,听感更自然。而且更温暖,更厚声。这张唱片的选曲也包含了多种风格,用它做试机盘应该差不到哪里去。

首先来谈谈三垦的2SA2151A/2SC6011A这个对管。我从《无线电与电视》杂志2006年第10期中就看到有关它们的介绍,并且在《高保真音响》杂志社黄总编处得到了几对样品,很早就试验过,已经对它有了初步的印象。

从三垦公司网上公布的资料来看,该对管中,采用了削薄晶片厚度、优化内部结构、提高芯片效率等多项新技术,令热阻抗降低,从而实现了大功率化和长寿命,同时提高了耐损坏程度,更重要的是提高了音质。

根据三垦公司的资料,2SA2151A/2CSC6011Ade1基本参数是功率160W,耐压230V,电流为15A。它们的特征频率Ft为20MHz。具体详细参数大家可以从其网站上查到。

我先把2SA2151A/2SC6011A的偏流调到100mA左右。经过100小时的褒机,再坐下来认真试听。给我的深刻印象是这对大功率管非常平衡大气。交响音乐的气势宏伟,人声和乐器形体饱满,质感强烈,解析力高,泛音丰富,音场庞大,定位清晰,密度和重量感都相当不错。声音在宽松自然和精准控制中找到了一种平衡。最难得的是这些表现都是建立在细节丰富,声音准确的基础之上。就在这几个品种的功率管中,我认为是最好的大功率管。你会说怎么都是好话呵?真的,以上的结论就是我的感受。

《2006原音精选》中第四曲是吕思清演奏的萨拉萨特的《流浪者之歌》。以前我都是听穆特的版本,这次来听听吕思清的诠释。当小提琴一出声,立刻能感到质感强烈,韵味十足。拉到高把位时依然松弛,在中,低把位上琴弦和弓毛之间的沙沙摩擦声清晰可闻。这种宽松的特性真是舒服啊!这表明高频的延伸非常好,并且控制到位。否则就会出现高频“利”和“刮耳朵”的现象。泛音丰富是它的又一特色。无论是小提琴还是钢琴,那种丰富的泛音使人觉得有点贵气。实际上,这是解析力,速度和细节还原优秀的综合体现。

听第五曲,意大利钢琴大师波里尼演奏的肖邦著名的钢琴作品《A大调波兰舞曲作品四十第一号》,音符的浮凸感强烈。低音键雄伟的规模感与重量感相当到位。而且在钢琴的弹奏中还能清晰地听到大师波里尼嘴里发出的声响。可见其解析力超群。你可能认为解析力过高会不会太硬?不会。由于高频有良好的延伸,钢琴该有的“木”味都有,不软也不硬,它把斯坦威钢琴再生得非常真实。

再听第十一曲阿陶的《加了密》,空间定位、音场感一流,阿陶和孩子们的歌声和对话历历在目。尤其是每每听到那些没有受过任何正统唱歌训练的小朋友的歌声和俏皮的对话,就使我想起我那五音不全的儿子四、五岁时在幼儿园里排演六一儿童节的节目时顽皮的情景。

第十三曲是雨果制作有限公司出品的琵琶曲《阳春白雪》。这段音乐非常考机。在我听来,琵琶的形态,弦乐群的协奏,乐队的层次,鼓的下潜和线条,都一一过关。尤其是在低频上对大鼓的控制力,我认为是这几对功率管中最好的。

作为搭配的建议,我觉得要搭配一些中性的系统。越是中性的系统越能体现2SA2151A/2SC6011A功率管的美。

接下来听听三垦对管2SA1294/2SC3263的表现。根据三垦官方手册上公布的参数,它们是一对130W功率的大功率三极管,耐压230V,电流15A,特征频率Ft2SA1294为35MHz,2SC3263为60MHz,而且三垦公司还专门注明此对管为LAPT,我查了一下,LAPT是LinearAmplificationPowerTransistor的缩写。即“线性放大功率管”的意思。是专门提供给音频功放(AudioAmplifier)用的对管。

同样也是煲机一百个小时以后来试听。给我的感觉是“轻松宽厚”。这种特性我用一个几何图形来对照描述一下,看看大家是否明白。大家都知道等腰三角形吧,就是两斜边相等,两底角也相等的三角形。如果把音频的高频部分比喻为等腰三角形的尖,那么低频相对应的就是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也就是通常大家所说的金字塔结构。假如等腰三角形的两条斜边长度不变,而底角发生变化,那在我们看来当底角变化时就好像这个等腰三角形要么矮胖些,要么高瘦些。和2SA2151A/2SC6011A相比,很显然2SA1294/2SC3263要矮胖些。这表现在听感上,中频更加厚实,低频量感更大。

《2006原音精选》第七首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白老头”中的第一曲《匈牙利狂想曲》,一开头低音提琴和大提琴拉奏的磅礴气势,就比2SA2151A/2SC6011A大了。弦乐的分布变得即宽广又厚实,低频的量感和浓度十足。第十三首《阳春白雪》,其中在四分三十五秒左右有段鼓声,在此听来明显比2SA2151A/2SC6011A鼓的体积要大一圈,鼓皮的震动以及庞大的鼓声则更加震撼。
欢迎厂家入驻,推文!免费!微信:yinpinyingyong

1万

积分

2

听众

-1084

音贝

音频应用注册会员

Rank: 4Rank: 4

积分
11245
 楼主| 发表于 2005-6-7 07: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种低频的表现影响到了中频,好像人声和乐器的音像也有较饱满而偏大的倾向,其听感比2SA2151A/2SC6011A更觉得在近距离聆听真实音乐会般的强烈印象,听弦乐其擦弦细节非常丰富,高低把位的形体感变化更是鲜明,好像有音场较为前倾的走向。这其实是因为乐器和人声的形体感更大而产生的错觉。但只要放上大编制的交响乐就会知道,呈现的音场宽深能力还是非常优秀的。

总体的印象是感情丰富,韵味十足,音色浓厚。不过和2SA2151A/2SC6011A比起来,超高频的延伸还是差那么一点点。这在听第三曲《麦田之歌》中就能体会出来。用2SA2151A/2SC6011A听来,弥漫在Osterhaninge教堂空气中的堂音就非常多,人声、长笛、吉他的泛音丰富。但用2SA2194/2SC3263来表现,就会有种意犹未尽和活生感稍差的感觉。这是高频泛音少的表现。而且在中高频上的圆润度上比起2SA2151A/2SC6011A也还是差一些。很奇怪,在中低频上的宽松度感觉比2SA2151A/2SC6011A稍好些,但在中高频的宽松度上却反而差些。

这在指标上有点讲不过去了。2SA1943/2SC3263的特征频率好像还比2SA2151A/2SC6011A高一些,但超高频的延伸却不如2SA2151A/2SC6011A。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在这两对大功率管的反复对比中,使我产生了一种在听SACD和CD这两种音频模式之间的区别。在这两种功率管的对比中,也反映和体现了现代的音响器材的发展理念和方向。CD机的重放频率上限为20KHz,而SACD机则超过了50KHz。在SACD的回放中,你可以听到更多的空间细节,更优秀和自然的两端延伸,但没有了那种中频特别突出的感觉。

2SA1294/2SC3263的低频分量和浓度虽然十足,但控制力、弹跳力和节奏感还是比2SA2151A/2SC6011A稍差一点。和2SA2151A/2SC6011A相比,音色稍差一些细致滑顺,微微有那么一点点粗旷感。这反而使它播放人声和乐器的质感都更贴近真实。

在搭配的建议上,我认为搭配低频“干”和“薄”的系统上会有出色的表现。但在低频丰满的系统上,低频就会有种“肥”和“过”的感觉了。

再来说说东芝的对管2SA1943/2SC5200。这是一款常用的音频大功率管。在好多机器上都能见到其踪影。它们的功率是150W,耐压是230V,电流15A,特征频率为30MHz。这种规格和三肯的2SA2151A/2SC6011A差不多。

它们给我的感觉是“暖”色调的音色。可能用“柔暖”和“蓬松”来形容更贴切些。怎么来比喻呢?打个比方,T型台上的“骨感”模特,大家都认同非常美。但用来“套”听音响的感觉,就不会喜欢了。谁要是说自己的音响听起来“又细又瘦”,可能没几个朋友愿意去你家听。但女孩子等到结婚生子后,年长了几岁,有点儿发“富”。该胖还没胖起来,但有了发胖的迹象。这时是不是可称为“风韵的少妇”。这种感觉极像2SA1943/2SC5200的听感。它们与三垦的2SA2151A/2SC6011A相比,就表现得“骨头”少些,“肉”多些。我反复对比,2SA1943/2SC5200就是这种感觉。声音是“柔暖”的,“蓬松”的。用音响的术语来描绘,就是密度和重量感稍差些。这造成了人声和乐器的质感和轮廓清晰度稍差。

我不知道大家在音乐厅听音乐时有无前后左右楼上楼下的都去坐坐听听。各个位置声音的表现肯定是不一样的。前排比后排能听到更多的细节和质感。而后排就相对模糊些。定位和乐器的形体感并没有前排来得清晰。音场和定位有时要靠视觉来帮帮忙。乐器群间相互交融得更多些。东芝的2SA1943/2SC5200和三垦的2SA2151A/2SC6011A比,假如三垦是在音乐厅里最佳位置,东芝就好像比三垦稍坐后两排的味道。不能说这种感觉不好。对听音乐来说,这是另一种享受。听音乐就是听音乐,管它音场、定位如何,融进音乐中就对了。我在这里总结一个经验,在音乐厅里“瞪”着眼睛听音乐的朋友都是音响迷,“闭”着眼睛听音乐的朋友都是音乐迷(笑谈)。

玩笑归玩笑,还是要总结一下。东芝的对管2SA1943/2SC5200高频延伸比三肯的2SA2151A/2SC6011A差些。低频向下也不太到位。缺少那种霸气、狠劲。速度略慢。有种做事情不急不慢的感觉。细节再生也还可以,但不如三垦管来的清晰。它“柔暖”、“蓬松”的特质可以使您静下心来舒舒服服地闭着眼睛沉浸在音乐中,而不用“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在小提琴的高把位上的表现还是不如三垦2SA2151A/2SC6011A的松弛。不光是东芝的这对管,其他的三垦管在高频的松弛度这个方面都和2SA2151A/2SC6011A有些个差距。实际上,我对比的这几种大功率对管听听都相当不错了,就怕来回比。发烧友不就是在来回比较中长大的么?

该聊聊三垦的2SA1303/2SC3284对管了。据三垦官方的资料,它们是一对125W的功率管。耐压为150V,电流14A,特征频率2SA1303为50MHz,2SC3284为60MHz。和上面的三垦管相比,特征频率一个比一个高。也标注为LAPT。我觉得它们的表现要用“中规中矩”来形容。如果没听过2SA2151A/2SC6011A,那么这对管的表现没什么可挑剔的,从三频的分布和控制,到音乐的诠释,音场和速度,细节和解析力,都可圈可点。与2SA2151A/2SC6011A相比,泛音和活生感以及超高频的延伸要差10%。在仔细聆听分辨后,我感觉它的质感和密度,介乎于三垦的2SA2151A/2SC6011A与东芝2SA1943/2SC5200之间。与2SA2151A/2SC6011A相比,质感和密度,有5%到8%的差距。和上面提到的三种大功率管相比,2SA1301/2SC3284显得好像没有它们那么有“特色”,不会马上听出有太多的个性。但话又说会来,这种“没个性”不就是“全面”的代名词吗。要不是有2SA2151A/2SC6011A在上面“罩”着,这对大功率管应该算是“平衡”的了。

还有三垦的大功率管MP150S/MN150S。我在网上用Google搜了一下,没查到这款功率管的任何资料。只是听商家介绍是一对功率为150W的晶体管。耐压180V,电流15A。特征频率为20MHz。它们的声音就有点偏向三垦的2SA1294/2SC3263。细听下来,低频的膨胀感与2SA1294/2SC3263有点相似。但音色好像比2SA1294/2SC3263更为“粗”些。而且中、高频好像也“干”些。

最后说说三洋的功率管2SB817/2SD1047。它们是一对具有120W功率的晶体管。耐压140V,电流是12A。特征频率为15MHz左右。它们的音色贴近三垦的2SA1303/2SC3284。可能高频的延伸还要差些,所以听起来更像胆机(但现在的胆机发展趋向也开始走向宽频化了)。三洋管难能可贵的是中、高频的宽松度比除了三垦2SA2151A/2SC6011A以外其他的另几对大功率管要好。中频的圆润度还不错。但低频的下潜和狠劲比三垦管差些。要是在前几年,用它组装功放,还是相当不错的。还有一点要注意,大家在用它们设计组装功放时,加在它们上面的电压不能太高。因它们的耐压只有140V,加得太高会造成功率管的击穿。

我上面的所有听感,是在特定的条件,特定的框架,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搭配下获得的。我说的这些听感,别看有不同的区别,实际上是相当微小的,它们之间的差距充其量不超过10%。而且微调一下其它条件,听感就起变化。变换电路框架,调整参数,或选用的其它元器件不同,声音就完全有可能南辕北辙。并且搭配的其它器材不同,空间的摆位和房间的处理不同,就会有千变万化的听感。再说简单点,大家都知道,换条线声音就变了。我说的意思,是表明上面我得出的一些听感结论,肯定会有偏差和不准确的地方。

较理想的情况,每换上一种功放管,就必须精心挑选搭配适宜的音箱和CD机以及线材,细心地摆位,让它们的特长都充分发挥,才有可能作出相对准确的判断和结论。但这对于我来说,实在是太困难了。所以我上面得出的一些结论,只能提供给大家作参考。大家在设计制作功放时,要多选几家公司和型号的管子来试试,一定会有新的发现和惊喜把爱传递下去的
欢迎厂家入驻,推文!免费!微信:yinpinyingyong

1万

积分

7

听众

-1366

音贝

音频应用注册会员

Rank: 4Rank: 4

积分
14258
发表于 2005-6-7 16: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em17][em17][em23][em23]
欢迎厂家入驻,推文!免费!微信:yinpinyingyong

7442

积分

2

听众

-1530

音贝

音频应用注册会员

Rank: 4Rank: 4

积分
7442
发表于 2005-7-17 07: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谢谢楼主,好文章,收藏了啊
欢迎厂家入驻,推文!免费!微信:yinpinyingyon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音频应用搜索

QQ|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官网微博|音频应用 ( 鄂ICP备16002437号 )

GMT+8, 2025-5-28 19:11 , Processed in 0.029950 second(s), 5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Audio app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