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m' e/ g& `+ A" F3 d, H9 C. }" G7 y+ o" Z7 ?# B* p
1.喉咙是咽喉和嗓子的统称,它包括咽和喉两个部分。咽是由肌肉和黏膜构成的管状体,又分喉咽、口咽和鼻咽;喉由软骨作支架突显在脖子前的部位,上有会厌软骨,中有甲状软骨,下有环状软骨,其中甲状软骨最大,通常称为喉结或喉头,男性突出,女性软平,而声带就长在喉结内。
$ f+ W% I" |; K7 |0 |! L* C
' m0 Y4 Y% O" Q8 [9 [$ L, Z! c2 J1 B9 t! `
1 S' r( b; a' ?! Q$ M5 _2.喉咙也是呼吸和发声器官,上连舌后,下接气管,与咽相通。喉腔内上方有两片假声带,一般不参与发音,下方后面有两片真声带,是发声的振源体,两片真声带之间的裂隙叫作声门。* @4 h3 H- v, f/ A: V8 a
- g2 i0 y) f) ^+ A! L1 ?
( Z# _) g4 F+ h7 j3 M. Y
# m+ ^) Z. \* T4 z4 }2 Y3.喉头是声带的附着器和固定器,它作为振动器官中的一员,是声源的一个有机部分,其位置、状态的正确与否,会直接关系到其它发声器官的正常运动,影响歌声的音质、音色、音量以及歌唱技巧的正常发挥。
0 A. [5 f8 Y. U: |, G
2 F, ]. t# _1 C& F1 E) Z
" q7 O( g1 H: k& V4 {' [& ]1 \# ~4 x6 t# G! Z1 o
4.人声的声源系统在喉头,上接咽部通鼻腔和口腔,下接气管通肺部。由于喉咙是气息的管状通道,它就具备了向四周伸展和扩张的可能,它同时又具有下拉力,这就为打开喉咙,建立歌唱状态,创造了条件。
, B+ j2 D5 I3 {' f' ~; J' r3 @( }$ r" s& Z/ E
( c$ N* L" |( S: i
( T7 j. t2 F5 }! |* X, p, `; ]5.喉咙是指舌下、喉头上端这段咽喉部位。喉咙的本能并不是为了发声,只是为防止异物进入气管。但歌唱时,对这些小肌肉、软骨和韧带的要求却远远超出了它们原本的用途。所以,只有在歌唱时打开喉咙,才能实现喉咽腔、口咽腔及鼻咽腔等这些腔体部位的空间调节。- v3 U$ e% x5 @$ L
( h* W- s" d- r! R- ?' F/ h6 h2 m$ g: v
5 K/ C- p3 s) J" _* W8 Q
6.喉咙是发声时声音和气息上下贯通的必由之路。在所有的歌唱要求中,“通”都是第一位的。打开喉咙的自然动作是提起会厌并将其立起来,音越高越要有力竖起。会厌是弯曲的软骨,它盖在喉咙上,是喉咙的大门,呼吸说话、唱歌时会自动打开,吃或喝时会自动关闭。- j! V. o8 e; C$ P) z
1 i& U; n; n6 {# {# V# P" {/ q) k- E0 H. U$ R
' [* B3 K) j0 P& W7.发高、中、低不同的音时,喉咙的形状和位置基本上是一样的,只是在唱上行音时,若口腔打开的大一些,喉头就会自然下降一些,这时喉咙的空间也会稍微增大一点。
( F# G/ S- T) O: F5 p6 h
! z8 G1 M. j$ }( e) J; s- G( p
' x3 s& i. U7 x d9 J- D3 m; D' c
8.歌唱中的喉咙一刻都不能有阻碍,要始终保持有力量的声道支撑状。喉咙里外都不应有什么感觉,它是自由的、无拘无束的。要在这样的喉咙状态中,体会声带的闭合,体会松和紧的协调。
/ o$ ?% N; l M1 t
$ n7 t7 J* o: w: w+ }9 n& X7 b0 p9 @) }, E+ c8 I; ~- @' H- u
9 i" d& N2 k/ e( e) k+ U6 S e 9.喉头位置是可以随元音的变化而变化的,[i]最高,[u]最低,但我们唱歌时要尽可能避免喉头在[i]位置和[u]位置之间上下波动,这样声音就不稳定了,音色就不统一了,要努力使其保持在同一位置上。: {& L! I# {5 A# K$ u
7 E# `0 x9 `" |1 p, J% k% Q1 F+ s9 N2 ~$ `: c4 f: n) }* h6 v& i
% X8 C8 j9 T# q- l% ^4 y* Z
10.歌唱时,喉头位置一般要求放下来,特别是男低音和男中音,而女高音一般保持在安静时的水平,但对于戏剧女高、女中和男高来说,却不存在这种规律。个子很高的男高音,其可变共鸣管天生就长,所以喉头就要提高一些。相反,个子太矮的男高就必须放下喉头,才能达到标准男高音所应有的共鸣管长度。2 C! y. N: t: ^) I1 k0 U+ l# E
% q# B! V' Z5 d; b7 j3 C% V7 u9 J! d7 J+ J! k' x. K
' o \. U' \* g3 p
11.喉头放在向下吸气或深呼吸的位置上比较适当。不发声时不难,难在发声时相对稳定这个位置,不改变它的状态。只有保持这个状态,才能形成坚固的共鸣渠道,为声区统一,发出有穿透力的声音创造条件。) @( O- g, K/ s% O$ R9 S6 U! h' w
- T5 N* A# Q9 c5 u/ {
" u0 M% \/ W% y3 d
3 \5 h0 |" w. o: m R P D2 B5 P
12.声音竖起来不是靠口腔做型去实现的,而是放下喉头的必然结果。喉头下降会改变咽腔的形状,而咽腔的变化会改变母音的音色。若喉头放不下而去求竖,必然声音卡挤,咬字不正。
/ c9 V- K( d* T: n: P- ^0 J
1 u, n' G# C, Q" r" s- m, ]5 d) r/ r" K3 v; J6 L% r5 N0 `
( n+ B! @6 V) T/ t6 g7 z
13.喉头的自然倾向是随着音阶上升而上升,训练就是要抑制这种倾向,并使抑制后稳定的喉头成为自然。降下并稳定喉头的最好方法,是用正确的横膈膜加腹式深呼吸把下巴和上腭放松,同时舌面自然平伸。
; F. h" M T8 Y3 d4 z
$ r% A. U( Q& p1 J% l; Y" w% f* c3 R( v- ^/ V# T
/ [) j9 t/ A5 h4 y3 a$ G
14.喉头的位置必须稳定,好像是固定琴弦的码子,但不是人为地固定在什么地方。只要想着“吸着唱”,喉头就会自然降低,这也是放下并稳定喉头的方法。
* f6 L9 k0 b. ?' O' i) e/ q0 _4 K0 `
) N2 J% r6 F, Q& n5 q5 I
* O \0 ?; e0 [: n V- v 15.无论男、女、高、低什么声部,喉头一定要往下放,只有放下喉头,气息和声带才能有良好的配合,嗓音才会含有丰富的泛音并达到专业化的强度。随着音的增高将喉头相应下沉,越高越下沉,发声器官才能达到理想、完美的状态。喉头高了,不仅会加重声带的负担,而且会堵塞喉咙的通道。喉咙没放下的学生,正规的音乐学院不会接收。" o2 Z: f% n5 N3 E; s! J
% |/ h' T; x. L" h M0 `. N: P
M6 P* c) A, Q6 ~' ~
9 L1 J2 W& C, i, t: s# ? 16.稳住喉头不仅是声乐训练中的重要追求目标,同时,对于一般人来说,也是解决说话发声的重要方法。喉头不稳就是讲话时间长也会引起嗓子不舒服。用“罗”[luo] 做音阶练习,可保持稳定的喉头位置。
2 t3 F1 k7 a9 |5 R+ _- a( ^$ s
% H T$ ~5 B+ V4 G
" u2 v8 A" V6 J3 A; h
) e3 P% F) r/ V; q! y( Q17.喉头不稳定,就不能得到良好的字声统一。充分扩张的喉咙,正确的歌唱呼吸,坚实的咽壁力量,以及传统美声在咽部形成母音的能力,是喉头稳定的基础。
! C! f! r9 P4 J+ l( r0 |: l
: M, o( f X+ a+ O$ \
. I* N: e7 ]* d8 r4 X
; M4 U$ n4 x$ e( J$ a0 j18.喉头不只是起发音的作用,还有调节上下气息的作用,这就要使喉头放松,不是紧紧地固定在那里,最好的放松方法是练习自然颤音和在高声区轻声打哈欠,在低声区大声叹气集中声音。
+ m( j) K5 c$ ^6 X W3 C! X* i8 W/ i) q
: b6 x1 t, V5 y" l
1 o2 i( |. Y+ o3 l1 X/ S- U
19.如果喉咙是打开的,喉头就一定是放下的,是舒服的,自然浮着的,并具有弹性和灵活性,不是僵的。喉头放下就能使声音柔和、丰满、松弛,就会带出良好的胸腔共鸣,就会增加音量、扩展音域。" `! r& i, F4 S& {! g) O
9 s2 u+ M" Z% {; e5 R5 | U
' d0 S4 T+ K2 D7 d4 J3 \
5 c+ H6 ^6 h6 q20.我们强调喉头的机能要重,为的是保持一个稳定的状态,只有重,喉头才能稳定,只有稳定才有助于喉头里的声带进行轻机能调节。但声音却不能重,声音重说明真声用的太多,说明喉头受到了不应有的压迫。- H1 J) D4 x6 x0 i
$ Z3 O, B0 j2 H
8 e/ D1 @5 s+ k4 p% i
! @) S' ?, h( K2 Y; M5 u9 Y 21.要用最少的气发出最多的音,喉咙在吸气过程中,不仅要有扩张用力的感觉,也要有收缩的用力感觉。在打开喉咙的基础上,这种感觉会很舒服,两种用力相互抵消,会解除喉咙的紧张。- s, C( _9 O1 a$ W/ u( q% [
y& r$ [) c% k$ w
) W2 X; `8 q2 k! @2 x
5 ?) e8 ?! i" \- w22.要用低喉头和舌后平放的感觉去唱“白”而“开”的 [a],有助于男声找到音源点,而女声用[i]。学唱者必须先在咽腔里找到这个音源点,再进一步训练把这个点下移至胸部,所以也有专家说,“音源点在胸部”。* C0 g0 r$ B" K8 R. U
1 }# L/ _, }2 O
; C3 `" \6 |, k5 {
3 e t. }' s! X8 V$ H1 ~
23.人声的声源在声带,也可以说声带是发音的惟一器官,而口腔、喉腔、咽腔等各腔体只是共鸣器官。但是能否在意念上避开声带,张嘴就落在胸腔并找到胸声是美声唱法“入门”与否的基本尺度。" w% ~8 l m6 {3 A, l" k @. ~' q0 g* c
0 Q: m! `$ e2 M' Q2 Z8 A% ?8 h% ~
1 k+ s# q, q1 ]* S+ v8 b
6 ]: U0 D- H/ f; M9 K2 v6 ~2 o24.声带是牢固的富有弹性的纤维组织,由粘膜、韧带和肌肉组成。它的前五分之三是肌肉,后五分之二是软骨的延续。声带后端具有活动能力,使两条声带分开,从而打开声门或使两条声带相互接触而关闭声门。6 f% _5 H0 l, B4 m9 s5 n
7 v6 G9 Z( f; H' d4 X' R( h7 T% u% d# ^
' s: K3 O; h6 R" @- \) l! d
25.声带是一对自由振动的肉质簧片,前后呈“∧”状。平静时声门是打开的,即两片声带处于松弛的分离状态。发声时喉肌内外同时收缩,两片声带随着音频的升高拉紧、拉长和靠拢,声门关闭。这时,肺部气流从两片声带的缝隙中冲出,产生振动发声。
( v6 [" t V- C- e* Y/ e* C
# X3 `) h* f$ S+ [% ?4 h+ C
6 _" x" i0 L. o) a" b1 t g3 \ _! W
26.声带肌有纵、横、斜三种走向,是发声的振源体。所谓“声门”就是声带闭合的间隙,声带后有两个勺状软骨相连接,在气息的作用下,声带拉紧闭合放松,得到不同的音高。# {: G. ~( f+ C6 M
: w4 x/ }2 _" L8 Y2 C& ?$ [' R( O) {8 r8 t, y! u4 j
" E2 V X6 V6 L$ o 27.声带是发音体,是给基本音的地方。凡健康的嗓子都有两种机能,一是发真声,二是发假声。真声会使声带全部振,假声会使声带局部或边缘振动。所谓真假声是声乐界的概念,在戏曲界被称为大嗓、小嗓,或大本腔、二本腔。+ ^3 n& q- a+ O( \& r* `; f" T
* K9 J- C& w% z1 V: {# f
+ [! G% t2 r, g4 m! ^7 H6 @- C6 Z
# Z4 V3 L1 R' ]' ~8 l 28.正确的声带运动都是真假声结合的,低音真声多,高音假声多。由低到高,声带机能逐渐调节转换(即从重机能状态转换到轻机能状态),两片声带的肌肉动态是平衡的。真正掌握其中技巧,需要不断地体会和训练。$ a) |: `* \( @7 [5 \" U- H
# B; L3 p* `( F$ K: }* B4 a% N3 d+ y! h# u# r
* g/ K2 ` j& d- u
29.歌唱机能调节的核心是在喉咙打开基础上的声带或声道调节。声带振动面积越小,边缘振动的声音越会向上反射,就越会有声音在头顶的感觉,头声也是由此得到的。
5 L7 o8 _* M% B7 w6 t% f4 g
& C D8 Z) Y! O3 X7 e8 E
/ I- w" [& s' i( f; w' C. ]5 f7 d( r. e/ [
30.如何“在声带用力内并时,喉咙不参与”,这是众多声乐理论家和教育家提出的一个难题。我们知道声带长在喉咙里的喉结里,所以当声带用力时喉咙既不动又不用力是不可能的。关键在于我们要明确声带用力是为内并,而喉咙用力是为形成稳定坚实的通道,为声带内并创造外围基础条件,而不是要像声带一样同时闭紧。声带内并闭紧在气流的作用下能够发出更好的声音,但若喉咙也同时闭了,声带的工作就没意义了。
7 h4 q( y0 h' F' b$ U/ Q! [0 o$ K( p/ T- }0 k3 ^
0 u3 {! v% r+ K3 @2 c+ J2 l8 T2 s( x6 \; J, p6 M- M/ F
31.要想使自己的声音发出极大的共鸣,首先要学会控制声带(声门唇)的调节并拢,同时注意喉咙张开,下巴缩进,软腭稳定,元音有力并干净利落。
6 O& P6 ~& J4 Z! A& s o& \
( {9 ^: x: }5 |+ H! a2 @0 T# Y u9 m1 w g6 R D* M- [; Q
6 [" Q* w0 I+ [/ p, U
32.声带振动面大,真声使用过多,高音就上不去,声带易充血水肿。假声过多,声带振动面过小,低音下不来,易产生声带小结。所以,声带的调节是歌唱的核心技术,要用最少的声带振动,得到最大的音响效果。" V0 X+ ^3 \: I1 O
{9 u7 r1 q6 p
9 o3 W8 x$ ?* \& U) X$ ]
+ Y& j' ^- ] X+ ~, S; r 33.声带振动发出的喉源音,需要得到共鸣器官的过滤,经共鸣扩大后,音色才能动听。也就是说声带振动的形式和力度,应与共鸣器官调节的大小相匹配,才能产生最好的音响效果。
3 S; s$ D1 V0 d' N9 G+ X
. z% f- f4 `" v; \7 M* ~0 S( ^/ j+ h7 S" U; V6 O
6 a7 C2 P9 z- R: N
34.头声和胸声实际上是声带发声时,两种不同的机能状态所形成的。没有声带的振动,再好的共鸣也发不出声音。但声带是不应有用力感觉的,只有通过气息和内外口开合的大小来间接控制。- m, a; A3 _! P& ]6 J
/ X: A. S& w7 O, y6 P3 U
/ t% V# m1 J6 v* J Y" P
1 ]2 G3 C0 S& ~35.声带在唱真声时完全闭合,在唱假声时不完全闭合。在唱混声时,声带处在前两者的中间状态。声带振动所产生的声波,经过喉咽腔时,产生了振动,形成基础音,通过口腔就会产生泛音,若再通过鼻腔和头腔,泛音会更加丰富。
+ ?( b; D2 Z$ N7 O: s
+ v. C# R' D8 H: x# g; I1 J
, e% X4 I& \, E3 A3 T
5 Q, G! H8 E* J$ @0 C3 D36.“胸声”又称真声或基音,它并不出自胸,而是声带处于重机能状态的整体振动或2/3振动时所发出的声音。“头声”也并不出自头,而是声带处于轻机能状态的边缘振动或前1/3的局部振动时所发出的声音。这时,声带的能力极为松弛,在由低到高的声音转换中,必须合理熟练地转换声带的这两种不同机能。声带随高低音的机能转换过程,就是真假混声的调节过程,也是声区转换和换声过程。20世纪中叶,美国最著名的声乐教育家范纳德创建的“声带机能理论”,进一步证明了声带的这两种机能(即轻机能和重机能)才是造成人声不同声区的根本原因。( _: q+ `. M) Y+ j9 e
3 O- L" a9 a- Q" U* i& ]7 Z& E) q
5 w$ T! G& l4 _, H2 p. m6 N" }" A0 U+ j0 X
37.高音时把声带的部分振动、拉紧和小体积的调整说成“缩短”是没道理的。因为声带缩短就会变厚,而一个变厚了的声带是发不出高音的。
- I2 E4 X; z- j9 _
- M6 ]$ C0 m$ {' p4 p9 y, H6 ]2 p3 {; Q
- @& J' O0 H7 z# V# A& F9 F 38.本应用声带轻机能状态来唱的高音,如果用了声带的重机能状态,就会出现破裂音,高音上不去,即或唱上去了,也是声音浓重,不轻巧,没余地;反之,本应用声带重机能状态来唱的中低音,如果用了声带的轻机能,就会出现声音虚空无力,低不下去。
3 s6 A3 l1 S1 z- {) B$ q0 ~6 B0 d7 M n- p3 R. I+ j
, l' t& A; s# s: M2 S, h# [8 O
( t# h0 u1 @# P7 c
39.声带正确的松紧度是通过声带周围的肌肉活动而得到。这些肌肉彼此对抗起来,声带才能绷紧并均匀地并靠在一起。有了这样的紧度,元音延长,颤音平稳的条件才能建立。要达到这种效果,就要调节声带闭合的力度,把气拦在里面或逼在里面。呼气的通路被拦住,再用横膈膜的力量,把气从声带的缝道里推出去,阻力和推力形成对抗,这时声带就会震动,声音就会有质量。" m& N1 i' L0 ]2 v3 H9 N
. S3 u/ J% B2 _5 T) k0 n
0 k+ G: t) D* o Y
9 Z1 \6 `) e" I9 m- x% y 40.嗓音这一乐器虽然只有声带这“两条弦”,但它可发出各色的音。一般歌唱者能唱出两个八度的音,好的歌唱家能唱出3-4个八度的音。如果声带可以无限度拉长的话,它可以发出无限的不同声音。声带是有弹性的,若高音唱得过多,长期绷拉闭合得太紧,就会僵化,会过度疲劳,用松了就难以恢复弹性。
9 f8 a% w. a/ U/ N b9 W/ f$ @3 u5 [% s1 B* p2 n3 ^3 R
9 H1 g% z" ?; N" X/ q2 O p4 z' `, k" l7 A( E& s% [8 r$ {( ^. a( B+ l* @
41.声带在歌唱中是感觉不到的,只有通过气息来间接控制。所谓发声时声带的边缘振动,是由气量大、气压小的气息的抚摸来完成的。所谓发声时声带的局部振动,就是想象中用部分声带去工作而不是全部声带。用这两种方法所发出的声音,都是混声或头声或半假声的效果。1 {) e. g$ I- p' \! l# a6 ?" V
$ I) S$ `. M# e9 n& f& `
D6 k8 Y- {; a. F7 p/ ~1 o5 ]- f& B* e; p" Q; P
42.自从声带具有局部振动和边缘振动的特殊性能被发现以来,构成头腔共鸣的生理原因被揭示了。这之前能唱高音的歌唱家、戏曲家、流行歌手及原生态歌手,不论自觉或不自觉都采用了这种方法。所谓“天生高音”,一是不自觉地使用了这种方法的歌唱者,二是其声带天生就短和薄。6 M7 v# f, R. M
' F J9 Z3 _5 \4 l& m7 x3 b. E
* x6 B7 I8 O) j/ V& t) j/ M% L" P! Q5 a( A$ `
43.声带的振动要舒展,既要充分又要适度闭合,这样才能得到很好的基音(声源音)。声带太松,闭合不好,声音会“沙”、“抖”,会漏气以及声音无力;声带太紧,气息会不通,嗓子会挂劲,会唱破。
, ]7 i$ {9 V& k+ c$ R6 H: H8 G+ X
" ?3 w6 T9 T! b
. V( n. q& K+ q
: s8 c, E9 A; N4 b+ B 44.“声带闭合良好”在医学上和歌唱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指生活中声带的正常工作状态,后者是指歌唱发声时声带随音高调节的技术方法。
& A$ j3 Y( ]! B3 a {! m8 o; V8 t1 W8 U
, P9 m9 z2 K1 n4 a8 t8 D, @
0 a) j- ^0 t5 X7 J1 ?0 b) c9 F$ G 45.从声带发出的声音,叫做“基音”,基音是很轻弱的。只有当它在人体全部的共鸣腔里都能得到共振(声乐上称为“共鸣”),才能使声音扩大和美化,发出宏亮优美的歌声。- O- G/ ~4 i" N* e" ?/ G, I
$ W6 B5 H; i* A/ F" T" c, z( M4 L& \ @: `! P, {7 |- C- v0 P
9 |) c& j% f% \5 i5 J 46.声音的强弱大小主要与声带的振动幅度、腔体的大小以及共鸣器官的松紧状况有关,松时共振空间就大,声音就强,紧时就会小和弱。声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声带的振动频率,频率高,声音就高,反之就低,声带的振频与声带天生的长短、宽窄、厚薄、质地和张力有关,还与发声时气息运用的强弱、深浅有关。
3 a8 W2 Z* `' o& m
2 n+ S( d2 d' X
. ~+ Z1 d2 s5 x% L# N6 q0 G- H: S/ @- J# F+ K$ T7 P
47.音越低,使用的声带越厚、越宽、越长,声带张力越小,所以在中低声区要尽可能的“让声带歌唱”,要感觉声带在做无阻碍的自由振动;音越高,使用的声带越薄、越窄、越短,声带自然拉紧的张力越大,而这时打开的共鸣腔是松开的劲,声带要紧而不僵,共鸣腔要松而不懈。8 ?/ j% n7 L7 T4 T* V4 u
- D+ Y1 E4 A8 k/ ?7 ^2 U% v
5 M0 V& U+ \2 i, G. x: q( y
V+ @8 v3 S* U: l$ Q( M" ~ |9 | 48.好的“基音”应是声门闭合适度时发出的音。基音不纯,泛音就杂。基音频率决定音高,泛音频率决定音色。要使声带产生纯净的基音,一要找到“喉结的正确位置”;二要找到“声门适度感”。
5 @' i! M( m& _+ F1 S& R( i) D9 ?2 ^. ?' z, A3 ^$ n
9 m# f% ?0 ~6 X$ W
0 f4 l+ y( J! t& _% J4 w7 J 49.“声门适度”的标志和特征是:嗓子周围与下巴松弛、没感觉、除内口(咽腔口)有收紧的劲外,没多余的劲,音色和泛音明亮、圆润、优美动听。“声门适度”的调节是由喉咙的松紧张弛来控制的。
% ?. h3 x( N( y7 U7 n% y* p* D) n* B& @0 Z2 \
1 t6 k' k- `( W9 t4 D4 J( L
8 K% d5 A* D2 l! J0 S6 o G
50. 声音的韧性和伸缩性,是要求无论强弱都能唱在气息流动中的声带上。这样,当音量转弱时声音也不会虚空无力。在横膈膜肌肉群强有力的支持下运用或控制声带轻机能的变化,则更能听到一个具有很强穿透力的声音芯。
( n1 A8 n; H- D0 t, Y3 b+ h3 M
& E1 V% m% R) U0 n9 U* e
- R$ f& M" Q$ j( M3 f! W# t* c" o. `0 F$ l* \$ L
51. 喉头和声带若处在一个好的调节状态,发出的声音就会又暗又亮,是一种柔和的亮,若声带有不干净的声音,劲就用过了,声音就破了。
M- d# Y5 J. } Q
3 D" _) p! Z) P. z b% \1 P8 _2 W1 F! ^4 }( d8 u' a* g
" r! i2 y1 o/ T7 q
52. 声带无控制地打开或完全关闭,其结果都不能出声。所以,打开和关闭是以能出声为前提的,而在训练初期,这种打开的声音是不可能好听的。所以,要在打开后,再通过混声调节训练找到声带闭合的最佳点,以得到最好的共鸣音响。既想着喉咙打开,又想着声带闭合,两者必然互不能相顾。喉咙打开必然带动声带打开,在这基础上用喉肌和咽壁的力量收紧或关闭内口,声带也就随之得到了“调节”和“关闭”。
* A* j. ]; T) | W5 S
0 b2 D: m: ?! z# t, w. I2 E1 K) m9 d! U' S' N2 V
, x2 `9 I. s5 Z; B! X0 v* O1 [53.发高音时,声带边缘振动并加强张力。发低音时,声带张力减少而振动面加宽,若调整不当就会发生病变,如:声带小结。高音是随着声带振动面积由大到小的变化而产生的,决不是如许多著述中所说,“是缩短声带得来的”。随着音高的变化,声带的振动面积也必须跟着变,这就是科学使用声带的方法。; ~. Q* f3 v, h7 M, \
! N. e2 C3 F3 E8 S* {/ D$ ~, n* K& M, k4 ?/ F( Q
' V, C8 u0 T( z3 `. _6 ?# A 54. 因搞不清自己的声带条件而误入声部,最终劳民伤财、痛失前程的学唱者大有人在。若学唱一开始就在老师的指导下去医院用仪器做一下声带鉴定会更有把握。各声部声带的厚度有从男低5mm到花腔女高2mm的区别和不同,声带形状与实际音域不符的约占10%。声音越低的人声带越长越厚,声音越高的人声带越短越薄。多年唱不出来,才知道自己误入声部,这种无奈和痛苦十分常见。各声部声带长度参考数据如下:(可找医生用仪器鉴定)1 B- @: N1 a! f; M5 ^2 m; G# P
- V: {/ f6 q1 a p( r& l4 m4 ~花腔女高音 10—11mm 男高音 15—17mm4 |% \8 g3 l+ }) r) N
+ P6 i! |: F" b, \抒情女高音 11—12mm 男中音 18—21mm. B7 c' W i$ d! W, D7 w( d* j% p
9 R7 u5 a+ m7 i" o3 s
女中音 12—14mm 男低音 21—22mm- @' K5 R1 K! i! R/ Q1 `
; M+ r) Z! W* O$ c7 h, O3 I. d女低音 15—16mm
6 |/ A7 {' I/ N0 i6 {9 ^4 Q& Q0 s3 W: H5 ]/ I0 E8 o5 ]+ b
; u( P5 p* I! k0 `/ b5 L
7 g7 u j5 B& w3 Q6 Z! ^ 55.通过声带长度鉴别声部的方法绝不可一概而论。有的歌者具有男中音的声带但却同时拥有男高音的腔体及音色。歌唱家在职业生涯中途改变声部的大有人在。卡鲁索童年时唱低音,成年后先是唱男中音,最终以男高音享誉世界;夏里亚宾童年唱高音,成年后先是唱中音,最终以男低音成名于世,并能以男低音的音色唱到High C;多明戈少年时唱男中音,成年后唱男高音,70岁后又常改唱男中音。所以,声带、腔体、音色以及身体成长过程中的生理变化都有可能决定一个人的声部。' p& P6 x, {) U# s
4 J% U' i! M- e4 X( t
8 Y4 ]* T3 `: U K& A8 H
0 v3 @( i/ |' F% ]3 H 56.一般男声音域的高度比女声要低一个八度,因为他们声带的长度比女声约长1/3。声带的厚度从花腔女高的2毫米到男低的5毫米不一。声带短,则声音高;声带长,则声音低。若声带长度相同,宽厚者的声音可塑性更大,音色变化能力更强。 z/ k/ u! k3 _- Z' q. {) V. N% W" q
) u7 B. N( P; E V0 v
7 m% M3 Q4 ?3 x+ P; J1 U6 F! O- I9 J- E' Z: g: j+ F+ D1 J6 A
57.声乐教育家潘乃宪说:“用高位置的内感觉未必唱出高位置的外感觉。因为,若没有声带质量的改变,高位置的外感觉永远不会产生。反之,声带的质量减轻了,即使内感觉毫无高位置的感觉,从外感觉的效果来说,位置也相当高了。”学唱者一定要懂得声带闭合调节的原理,但在发声和歌唱时决不能刻意去想它,要想气息、打开、位置,这样声带的闭合调节就会自然产生。, f. R4 \) V3 n
0 u _+ v" n% L3 P3 T
6 N2 m4 G' b8 k! E8 j A$ A
, @$ |* i" Y4 r W58.“让声带歌唱”和“在喉上做工作”是美声唱法的两句名言,这都是强调既不要躲避声带,又要用好声带。这与“丢开喉头,绕过声带唱”的说法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理念和要求。实际上这也是两种不同意识的调节手法。对喉紧声重的学唱者,要用意识上避开喉头绕过声带的方法去改善;对声带张力不足和收缩机能差的学唱者,只有用强化喉咙和声带的意识去提高他的机能。选择方法之前,必须找到病因。
& m. U# c+ Z$ p L! Z+ g# c+ B1 b5 r1 x1 W! w
! N$ X! a. N: a2 f) t' r
; q$ s1 g8 {/ [ r2 |& F' h% n59.只有排除一切杂念干扰,在毫不怀疑地用各种办法训练打开喉咙的基础上,才能谈声带调节(声带打开与关闭之间的调节)。另外,“声带调节”的说法不如“混声调节”好,因为母音转换的过程就是混声过程,这个过程自然会促成声带的调节。所以,意念上要想着母音转换,不要想着在声带上多做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