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应用   音频插件联盟,正版插件,欢迎大家选择!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阅读: 8771|回复: 1

[音乐] 朱哲琴访谈:我的音乐可不是周杰伦横行的地

[复制链接]

3007

积分

4

听众

44

音贝

音频应用新手发布

Rank: 3

积分
3007
发表于 2008-4-4 | |阅读模式
音频应用公众号资讯免费发布推广
 朱哲琴应该算是中国乐坛的一个异类,和她的音乐一起,笼罩在一层神秘的光环之下。上世纪九十年代相继推出的《黄孩子》、《阿姐鼓》、《央金玛》等专辑,音乐中来自西域民族的独特神秘空灵的风格元素,让她在歌坛独树一帜,并蜚声国外。民族、神秘、超前是朱哲琴音乐上的标签。近年来,朱哲琴担任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亲善大使,将自己对民族音乐的热爱落到实处。在蛰伏了四年半之久,朱哲琴走访中国五大民族区,采集各个民族的传统音乐,从音乐人转身变成制作人,带来了新专辑《月出》。
  朱哲琴被称为“惟一得到国际认可的中国歌手”。1990年以一首《丹顶鹤的故事》走红,后与富有创造精神的音乐家何训田合作,于九十年代推出了三张唱片《黄孩子》、《阿姐鼓》和《央金玛》。其中《阿姐鼓》在全球56个国家和地区同步发行,称为国际唱片史上第一张全球发行的中文唱片,专辑累积销量达三百多万张。朱哲琴由此享誉世界歌坛。其后她与中国当代音乐视觉时尚先锋跨领域合作制作的音乐专辑、影像作品、舞台表演等被中外爱乐者奉为经典。从2009年开始,朱哲琴受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邀请,担任亲善大使。发起“世界看见”中国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亲善行动,致力于推动中国多元民族文化走向世界。
朱哲琴访谈:我的音乐可不是周杰伦横行的地方
  从流行到民族——“其实按照当时的风潮我应该拿这首歌去走穴”
  1990年,朱哲琴凭借《丹顶鹤的故事》走红,在那个年代,有一首流行金曲意味着歌手可以靠着它四处走穴赚得盆满钵满。但朱哲琴并不满足做一个这样的歌手,她开始思索着转型和突破,这就有了后来概念意味颇重的《黄孩子》、《阿姐鼓》。
朱哲琴访谈:我的音乐可不是周杰伦横行的地方
  南都娱乐周刊:你的音乐一直是有变化的,不是重复和故步不前的。
  朱哲琴:我觉得这个一定会,必须的。朱哲琴在不同的一个时间,是有变化的,而且我之所以2010年在音乐上停了状态,我觉得我不是一个重复的歌手。不要说现在这样,回顾我音乐历程的开始,最早在小云雀合唱团,再一段时间是到了新空气,之前是模仿的港台的歌曲,后来到丹顶鹤时期,再到《黄孩子》、《阿姐鼓》,然后到《央金玛》,其实我永远都没有在重复,可能这20年的路程,永远都在前头,而且可能我们做一个东西出来,这个东西在业界会需要消化一段时间。比如现在说民族音乐原生态,这跟我们90年代初在《阿姐鼓》这个尝试成功有特别大的关系,包括西藏旅游,很多人都是听了这首歌去那边。我觉得我是一个喜欢开拓的人。这张唱片的创作无论从音乐的创作本身,到它的意义本身,它都是超前的需要一段时间消化。
  南都娱乐周刊:其实最开始丹顶鹤时期,是走流行路线,也取得了很不错的成绩……
  朱哲琴:对,当时《通俗歌曲》杂志还说,5年以内这首歌都会是中国流行歌曲的经典,但实际上已经超过太长时间。这首歌到现在可能都是中国流行音乐界里的经典作品,据我所知很多歌手比赛都会选这首歌,这是鉴定一个人的音域是不是高(的经典曲目)。
  南都娱乐周刊:那个时候90年代,也是内地一个流行音乐发展比较好的时机,但是你在这首歌之后,1992年就开始做《黄孩子》,完全转变了风格,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转变?
  朱哲琴:对,其实按照一个正常路线我应该拿着这首歌去走穴。但我觉得我对音乐的梦想,我从小觉得音乐在我心中有非常崇高的位置,就像你心目中有一个会闪亮的宝石,那个宝石就是音乐。包括现在这么不景气的情况,我可能拿我所有的积蓄去做一件事情,我觉得是很值得。那个时候也是,《丹顶鹤的故事》出来大家都特别叫好,大家当时的风潮就拿着这首歌去走穴。我想的是,我作为一个歌手我想有一个专辑在创作概念上比较完整,能呈现声音的特质和感受。所以那时候我从《丹顶鹤的故事》出来以后停了半年时间不参加任何演出,我很害怕我变成这样一个(走穴的)歌手。我看李安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我一直挺有感触,人内心是有一只老虎随时都警醒自己,你有没有变成那个你曾经反抗的那个人。我内心的那个人经常提醒我,现在倦怠了么?你人云亦云了么?你的音乐没有力量了么?
  《阿姐鼓》的辉煌——“我有观点,我根本不在乎现在这些北上广流行音乐”
  在经过《黄孩子》的摸索探寻之后,1995年朱哲琴推出了跟何训田合作的第二张专辑《阿姐鼓》,这张摆到现在概念仍然超前的唱片至今已经在全球创下了三百多万张的销售记录,而朱哲琴也凭此成为少数被国际认可的中国音乐人,她迎来了自己事业上的高峰,并成就了现在人们所熟知的朱哲琴,她的名字开始跟神秘、民族等音乐符号联系起来。
  南都娱乐周刊:其实到后来1995年《阿姐鼓》,跟《丹顶鹤》时期的风格是完全不同,也奠定了后来大家对你民族歌手的印象。
  朱哲琴:《丹顶鹤》的时候,人们认可这个声音,这个女孩的声音真的很宽,说她的音乐吓死所有人。 当时包括北京做摇滚这些小孩特别不愿意,都知道广州来了一个女孩声音非常有技巧。但是走到《阿姐鼓》的时候,我有观点,我根本不在乎现在这些北上广流行音乐,我根本不看这个东西,我找到一个最新的天地。那个天地是可以造梦、有想象力,而且对生命的传承有传达。《阿姐鼓》的成功,是中国第一张概念创作。它出来就是一个完整概念,然后去地方采风,再慢慢到它的主题、它的音乐形态、整个包装都是一个完整概念唱片。我在这个行业其实创了很多第一,《丹顶鹤的故事》是第一首中国流行歌上技巧这么丰富的(歌曲),原来那个时代说流行歌曲靡靡之音没有任何技术的,但《丹顶鹤的故事》出来,把所有的人都震到了,这首歌音域到了三个八度以上。现在回想《丹顶鹤的故事》还是中国第一首环保歌曲。其实从《黄孩子》开始就是概念,但《黄孩子》没有这么充分,到《阿姐鼓》的时候概念就非常充分。这张《月出》是我觉得是第一张遍及中国多民族的音乐形态,而且要走向未来的唱片。
  南都娱乐周刊:《阿姐鼓》的完整概念,是怎么设定的?
朱哲琴访谈:我的音乐可不是周杰伦横行的地方
  朱哲琴:那是陆志昌跟我说的,他是香港一个书籍装帧设计师。他说我太喜欢《阿姐鼓》的封面,那张封面完全体现了一个唱片的制作,第一个看到了这个音乐来自喜马拉雅的影响。他看的是香港那个版本,封面我有三个人在喜马拉雅山上,这三个人其实代表轮回,东方人对生命的价值观是生生不息的。包括佛教的传承,东方人的概念,天地人,在这个封面上也很清楚,它是生生不灭的,它是相生相续的概念。
  南都娱乐周刊:这是第一个有这么完整概念的唱片,你当时做这张专辑有受什么启发和影吗?
  朱哲琴:其实主要是何训田他的思想,我那时候还很年轻,他把我们整个团队导入了一个方向。
  南都娱乐周刊:你陆续跟何老师合作了三张专辑,虽然这张专辑没有合作,而是你自己做制作人,那在这张专辑里会有这种概念制作的延续吗?
  朱哲琴:我觉得一些基础还是有的,但是我这方面真的很不一样,因为过去何老师做的还是个人创作,那是何老师个人对音乐的阐释,对文化的阐释。这张我们完全把个人给抛开。这里没有一个作曲家的主导思想,或者说歌手的倾向,它实际上回到不同的材料本身去探寻它们的目标,让它们自己说话。所以这个思路是很不一样的。第二个这张唱片,我们一边是民间大师,另外一边是三十岁以下年轻的乐手,这个格局也是非常不一样,我更想让新一代年轻的人,去对这些传统解读,去跟他们发生碰撞,去跟他们培养感情,让这些东西在他们身上起作用,把他们带到未来去,这张也是非常不一样的。
  南都娱乐周刊:《阿姐鼓》也是中国第一张在国际上发行的唱片,当时怎么想把它往国际上做推广?
  朱哲琴:我们相信那个音乐,虽然我们很强调中国,但实际上我们相信它不是一个狭隘的民族主义、地域性的音乐。我们认为它的层面会更宽。
  南都娱乐周刊:《月出》这张专辑你自己有投入积蓄,好像你每张唱片都差不多是这样?
  朱哲琴:我每次都这样命运,我《阿姐鼓》的时候也是这样。因为当时唱片公司,他们投了一部分钱但后来觉得这张在经济回收上应该没有什么成果,不愿意再投更多的钱。于是我就立了一个据,签了一个合约,我来出钱,把我所有积蓄用在这上面,但是那张海外版权归我。
  南都娱乐周刊:最后这张专辑在海外卖得很好,应该回报还挺高的吧?
  朱哲琴:最后国际华纳来买,他们公司不认账。他们说服我把那合同取消。所以在中国实现真正的音乐理想,和做一个自己觉得有价值的事是不容易的,每次都是这样,有很多不为人知的唱片后面的这些背景。如果我明年真的想写本书,这本书是要关注我们这个时代,关注我们这个时代的音乐人,音乐人的生活和面临的考验。
  新专辑《月出》——“在这张唱片中我放弃了我的执着”
  《月出》这张唱片的契机是朱哲琴被发起的中国民族文化保护发展亲善行动,在行走五大民族区采集而来的音乐采样之后,朱哲琴集合了一大帮年轻的音乐人共同创作完成了这一张脱胎于古老民族音乐,却更具有国际视野、面向未来的唱片。她更是担任了这张唱片的制作人,在《月出》中朱哲琴收敛锋芒,将自己完全放任于这些采集而来的民族音乐之中,随波逐流,随性而为。
朱哲琴访谈:我的音乐可不是周杰伦横行的地方
  南都娱乐周刊:《月出》这张专辑做了4年半,最开始是从联合国的“世界项目”开始,做的过程中有心态上不一样的变化么?
  朱哲琴:国内刚开始采集的时候,只是有个很单纯的想法,因为当时是亲善大使,想把这些民族音乐去采集下来。后来我们做了很多年的采样,就有一个问题,中国对民族音乐界定其实很含糊,我非常怀疑所谓民族唱法的概念,因为没有一个民族唱法可以去界定中国所有不同的民族唱法。
  南都娱乐周刊:这张专辑不仅仅是个采样,而且是加上后期的新的音乐创作,而且这次涉及的民族的领域比较多。你在这个过程中怎么去理解这些不同民族的音乐?
  朱哲琴:我个人可能走到了一定的时间,有自己的思考和修行,可以说慢慢地放弃我的执着然后去融入。我到每一个地方会去入乡随俗,去融入他们,我并没有发现这个是多么困难。反而我就觉得这样一个心态之下,世界开了好多次门和窗,像贵州最动人的野性之美。这些东西是真正能激发人创作和想象力。所以这张唱片里面放弃我自己的执着,利用这样的心态,就变成一个很自然而然的事情。在这张唱片里面朱哲琴是一个随波逐流的声音,那随着她的旅行,她的见闻,跟他们有很敏感很微妙的互相渲染。在完成这样一个过程中,我看到一条更开阔的艺术的路,包括人性那些很丰富的元素。
  南都娱乐周刊:你之前的唱片个人风格都还蛮强的,之前你也提到在这张专辑你不是主角,你还担任了制作人,会不会在做的时候会有刻意地去朱哲琴化?
  朱哲琴:有,就像我们团队编曲蒙柯卓兰,接受美国国家电视台采访时说的:这是一次不可思议的合作,我们一开始觉得dadawa采了这些声音,她是这些声音的拥有者,这些声音是为她服务的。没想到,她一而再再而三地说,我不是这些声音的主角,包括你作曲家也不是,你要放弃你要表现的执着,要真正进入这些采样里面。进入到这些基因里面,分析这些基因的美,展示它们的美。他花了8个月的时间终于明白了。他的原话我看着挺感动,他真的理解我,他说“我看到 dadawa经过了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非常挣扎的过程。在经历了这个过程,她决定把她自己完全抛开。”
  民族与小众音乐——“这些歌都已经唱了几代人了,在那个地方就是大众音乐”
  在成为联合国亲善大使之后,从手工艺的关注到音乐的采集,朱哲琴身体力行地推广中国的民族艺术。包括制这张唱片,她别出心裁地邀请一群年龄在三十岁以下的音乐人参与创作,为的就是将古老的民族音乐和年轻的音乐人桥接在一起。她将这张唱片的采样公开,开放给更多有想法的音乐人使用,她甚至有计划要将她们的音乐演出带进校园,去跟年轻人见面。
  南都娱乐周刊:从音乐人到民族手工艺,到今年的民族音乐寻访,整个从原来音乐核心出发,现在你涉及的领域在拓宽。在现在这么多身份和领域当中,你怎么去给自己做一个定位?
  朱哲琴:我想我可能会根植在中国的土壤、文化里面去做长足的探索,这是我自己的一个规划。因为这样的事做个10年、8年一点都不多。实际上你回头看我在 20岁的时候,可能已经开始做了,但当时只是个人行为,现在通过这样一个使命,包括音乐和手工艺两部分扩展,把个人和一个群体、一个社会更广阔的愿望结合融入进去。我们所称的原创文化,都是这样由一两代人、三代人来完成。
  南都娱乐周刊:在这样一个漫长的创作的过程中,行走又起了一个什么样的作用?
  朱哲琴:我觉得行走是让我们真正去扫盲。中国文化怎么原创?你连自己的东西是什么都不清楚,你天天看纽约最近出了什么样的音乐形态,伦敦出了什么,你能原创么?你最多就做一个嫁接、改良,或者说照搬。我们现在人的最大问题,对自己文化的不了解,中国音乐和手工艺的这种觉醒要落地,要对自己的血液和土壤真正的认知,有这样的基础,你才能够在这样做出具有血脉有国际视野的东西。
  南都娱乐周刊:其实在你之后,也有很多被业界评为很像你的一些歌手出现,你怎么去评判这样歌手?
  朱哲琴:我觉得这是一件好事,证明我们在18年前,这样的音乐的探索,在经过十几年在中国这个土壤上探索和尝试是有反响的,也有很多年轻人沿着这条路开始去尝试和创作,这是非常好的事情,也是非常值得鼓励的事情。但我觉得这还不够,中国应该有一流的人来参与自己本民族文化的发展这条路上。
  南都娱乐周刊:你做的民族音乐在国外一直很受欢迎,你现在在做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承,也是想要做得更国际化,你怎么理解民族和国际之间的关系呢?
  朱哲琴:我觉得就是诚恳诚实的,每个人他出生都带着那个水土,不要专门去身份化,也不要故意去贴近国际化,你要不要为了国际化而国际化,不要为了本土化伪装自己的传统,这种东西,很虚妄的东西,我觉得都是一些表面的。比如说你不信佛,你把佛穿在身上又如何。
  南都娱乐周刊:按照国内的音乐环境来看的话,你做的音乐在评论界还是比较偏小众的,但你在国外却是非常受欢迎的,你怎么看这两种不同的环境?
  朱哲琴:我觉得现在中国的创新还在用这样一个腔调来谈太落伍了,我们所认为原来这种最流行的大户,现在才能卖几张唱片,反而有时候涌现一些个性化的就挺特别的,《阿姐鼓》全球卖到300万,你觉得是小众吗。其实中国在现在一个唱片环境这么混乱,包括商业秩序都很混乱的情况下,就是要不同的音乐力量去建立一个新的听众群。举个例子,我采录这些音乐在当地它是大众,那可不是周杰伦横行霸道的地方,这些歌都已经唱了几代人了,在那个地方就是大众音乐。而且所谓小众和大众实际上是一个操作结果,原来当代艺术是一个非常小众的东西,现在成为一个非常大众的东西。如果媒介和产业界还用这种固有的眼光,音乐行业就真的完蛋了,真的就把所有新的创作扼杀了,没有机会发展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东西。《阿姐鼓》到现在还有人认为是小众,实际上就是这种固有的观念灌输的作用。我如果中国的行业和评论界换一个思维去想这个事情,就能造就一个时代。包括我也在这张宣传上,可能要大胆一些,把它推出来,让年轻人都觉得是很酷的。这张唱片就要打破这些魔咒,唱片不景气,没人买唱片,唱片公司不投入不宣传,音乐人不好好创作,我就要打破这些,年轻人不喜欢中国的民族音乐,我觉得这是胡说。所以这张唱片可能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你可以看到它的后劲和深远影响,因为在现在的时候很有勇气站出来,打破所有的东西。我自己是觉得越黑暗的时候就离光明就越不远。
  记者手记:越神秘越简单
  朱哲琴一直很低调,做的音乐充满神秘感,她本人更是很少出现在公众面前。或许先入为主认定她不食人间烟火充满民族风情,所以等到采访的时候,她简单得让我有点意外,打扮朴素,没有什么民族配饰的环佩叮当,跟她聊天,也不是满口的佛法宗教。她平时生活也特别简单,除了做音乐就是四处旅行,为了做唱片,可以一次次把自己的积蓄投下去,尽管唱片的回报可能不会太好。或许只有这样简单纯粹的人,才能花四年的时间走了这么多地方,做出一张传承中国民族音乐的唱片,而这种民族音乐才不是现在那些咚次打次的所谓民族风。
欢迎厂家入驻,推文!免费!微信:yinpinyingyong

568

积分

2

听众

-29

音贝

音频应用推广专员

Rank: 2Rank: 2

积分
568
发表于 2008-4-6 |
欣赏了!:victory:
欢迎厂家入驻,推文!免费!微信:yinpinyingyon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音频应用搜索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官网微博|音频招标|音频应用 (鄂ICP备16002437号)

Powered by Audio app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