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你的目标是让你用MIDI制作的管弦乐编曲可以脱颖而出,那么你可能不想让它们听起来更佳真实。接下开我将教给你如何把它做得比真实录音还好听。
% h! O$ U- W+ Y: ]7 I
U C) V9 q6 `% R' \# C7 [1 y: ZMIDI中的管弦乐音色库和真实乐器的效果还是有不少出入的。我的意思是指,它们更像是真实乐器的部分特征。这种类比如同一个活生生的美女和一张美女照片的区别。
9 ?( O% J& d N2 }6 V- t& ^: D7 E; ~
我们在创作管弦类音乐时不得不使用这些音色,虽然很多时候它们也是比较好的学习材料。但是,不得不说,这些音色库的效果永远没办法像真实乐手演奏的一样,但它们有的时候也可以制作出许多真实乐手们无法演奏的效果。
$ c3 ?: v) e; K$ b7 ~9 v4 O5 Y( ]- k9 `3 S7 i$ m, U! @, J3 @) l
假定你的目标是让你用MIDI制作的管弦乐编曲更佳出色。除非你想要尝试还原古典风格,在我看来,你的重点应该放在想尽一切办法让声音听起来更好听,即使有的时候听感可能和真实乐器略有些不同。8 V, M! I4 n/ a3 x. D
5 f' a/ X* Z. x. ]
这是一个非常主观的看法,而且我完全接受反对的看法。我把这个问题发在了很多我参与的论坛里,也得到了很多有意思的回复。下面是一些我非常喜欢的观点:
8 @" u& Z) A' t4 t9 F; I) q; o+ Z
3 p, v& G8 v3 M6 O3 N1. 不要复制/粘贴# U A; `7 o8 X8 W2 k0 h
! F6 p2 r+ Y7 u3 G" E1 |“尤其不要在堆叠乐器的时候使用复制、粘贴。”
: A( L1 E1 l ^' U. f/ q7 Y1 P K2 w$ A
“不使用复制粘贴”对我来说已经成为了工作信条,而且我一直以来也是这么做的。但是,如果你的时间非常紧,不得不使用复制粘贴来制作时,请尽量使用你的工作站中更加人性化的方式。否则, 你的编曲成品听起来会像是一个巨大的手风琴在演奏。
; p) ^3 z- d8 x9 ^9 J
3 s) ^+ ]! j: q5 Y& |2. 合理使用乐器的编制- { d. p* v% J) f
1 X1 t; u0 w# |: M$ {5 H
“利用不同的乐队编制来欺骗耳朵的听感,例如使用2只圆号的编制来演绎安静的乐曲段落,6只圆号的编制来演绎磅礴的乐曲段落。”
: @3 r& q# ]/ |2 S. a7 b( }+ K, D- a: M! h' S& A
说实话,我还没有尝试过这种做法。例如East West公司的的Hollywood Brass 音色中,就有6只法国号、2只法国号和一只法国号Solo的不同音色可供选择。我的模板中有6只和solo,但是没有2只的,我想接下来我会去重新考虑这个事情。
4 S+ H8 R3 @7 m' U- p
$ h- H! ]- b* P b$ H4 {3. 不变的音( h' s& B* C6 ^9 G8 ^* E- u
3 \5 K% h# E7 l
“一个不变的音高通常伴随着音量的提升或衰减。只有在很罕见的特殊情况才会有,例如铜管组的一个或轻或弱的和弦必须要保持在固定的音高和固定的音量上。”: X. B$ Y3 f7 r Y
. U; K+ g- @ P: V7 ]0 v对于乐曲来说这一点非常重要,当响度一直固定不变,乐曲也就失去了生命。Woody Allen曾经在影片「Annie Hall」中有个嘲讽:人们关系应该像虾一样永远在不停的变化,而我们之间的关系则像一只死去的虾。
& B' g2 F h% ?. E2 V
. p# ^& I* U* r所以,不要让你的音乐像一只死去的虾。
! V) c+ h9 k6 z8 V& Z) t& \5 V
4. 节奏的变化
9 B' l0 Y) j' h: t+ \/ z& W# r
8 L) e3 M5 X# f& y) a; Q“我创作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就是我开始注意节奏需要变化。在合适的乐曲中,如果尝试在乐句结束的地方小小的增加或减慢一点速度,整个乐曲会有不同的展现。”
) n2 x1 v4 J5 Z
) d3 i4 S/ a7 V5 y我发现,在自动化节奏的过程中如果加入一些认为的因素会让整个乐曲听起来略有不同,如果你的工作站支持的话,你也可以尝试一下。
/ V J! I4 c- b' d3 n: O
' p& a: m# h7 ?5. 对齐音头
2 v! m3 U7 R- V$ F* ?( L1 B3 f+ U7 \
3 V9 @. k' k) }( R这一点也是我非常喜欢的,“把音头对齐,如果不确定,可以先做预混。每个人对‘attack’的意义都有不同的观点。”0 x( h; U# ?1 G/ `5 [" C; M2 m! ^
5 ~+ e3 X8 e6 E, a) v0 f. w- Z: R" j6. 不要做任何破坏3 y1 f/ E+ O9 j2 J
4 t7 d4 D+ S5 k' W5 y, k, u
当使用EQ时,要像遵守Hippocratic Oath(希波克拉底誓言)所说的一样,不要做任何破坏。Storyteller说:不要因为你觉得应该去动它就去做。就像录音室的录音一样,如果录音师已经很好的完成了他/她的工作也使用了正确的信号连接方式(例如,话放,线缆,话筒,A/D转换)那就没有什么调整EQ的必要了。这个道理同样适用在专业的音色库。除非为了非常特殊的目的,例如制作一个特殊的声音(例如一些华丽的打击乐音色)否则不要去调整音色库中音色的EQ。当然,这条规定的例外是使用低切滤波器(也称为高通滤波器)来切除一些例如地板噪声带来的不需要的低频。
E# R G. \ i' h- W0 @" D5 @
( h* s+ d6 G/ E9 x. n2 m我和大多数人一样,通常在处理低频的时候切的过多。# r5 \; m1 R8 ^) {4 V O, [
; b' T# F; E" l$ K' B
7. 利用你的耳朵
; ~% ^* e6 `( b
* \( V1 U! e. x5 N“忽略小节线,也忽略网格。一切的处理都应该基于它听起来是什么样的,而不是它看起来是什么样的。”' d/ B ]4 {! E4 L( S0 d1 W
0 ?1 Z3 ^+ ^9 m8 b7 _% s8. 注意整体的平衡与层次表现
9 z3 l1 O) {2 c
; V4 A! o9 O5 [8 @平衡 – 乐曲听起来是否像是一个整体了?有没有哪段频率响应过大或者过弱?所有的乐器结合在一起只是为了增大音量还是它们融合创作出了更佳动人的音色?7 s x# _5 }% k5 C8 Q$ I2 u9 y! _1 M
/ `3 U' ?; p& ]6 B20-200 Hz:低频" k5 }" r# R! k2 {$ J
200 – 1000 Hz:中低频8 U1 H& B" ?; p5 K% G7 b# Z8 {
1000-5000 Hz:中高频0 P, Z2 S9 L' A7 s% ~- ^+ _+ T
5000-20000 Hz:高频
6 V' h! q. J8 B3 P: `3 g( B即使是在一个编制很大,管弦乐很满的乐曲段落,编曲、和声的进行、以及各个声部的声音都应该清楚的被听到。换而言之,旋律的动机无论是内在表现和外在声音变化都应该被清晰的听到。9 G4 t, P6 N& f0 X- }' \
# e4 t3 z- Y& a& U: L# Z1 w2 [: y
很多的感觉用语言不好准确的描述,但是通常情况下这么讲也是可以的 。
& l3 h0 K9 m1 H& v0 O
4 n5 O1 J/ C: o9 G( z7 v9. 把鼓留到最后* [- M1 S0 J: N1 V' l
5 L. \% G& e' j. D! H“直到你已经写完整个音乐了,再开始思考鼓的事情。鼓的作用是陪衬音乐。如果你把所有低频任务都给了鼓,那么就没有什么留给其他乐曲的空间了,而且你的贝斯也一定会有很大问题。我通常把打击乐放在最后来写,但是在我写其他乐队部分的时候已经知道了我想要什么样的打击乐,想要什么样的打击乐声音以及我想让打击乐在乐曲中充当什么任务。”
0 C& Y- g: O: |* X( k6 D
' n- \% }' F3 k* f* S. z10. 同时采用数字音色和模拟音色; S7 J8 G- d/ k0 L8 D8 Z
% @# k Q3 {6 L尝试同时使用数字音色和模拟的录音,就像一个合成器效果或者类似Indiginus公司的Solid State Symphony音色库一样。我曾经在90年代后期给电视剧「佐罗Zorro」中尝试过这样做,我在使用真实演奏的弦乐外还是用了Memorymoog演奏同样的旋律,这使得这个相当小的编制听起饱满且温暖。
9 S8 q/ i6 \4 m% M
- ?4 k3 V' B. a! w, z0 z11. 多方尝试,打破常规
" G% h3 Y" V! b, `, h5 _% D9 [* h4 {
“如果前期预录好的素材中没有你想要的某个音,而你想制作的滑音效果恰好需要用到它,那么不妨尝试自己演奏这个音并把它铺到原有的素材中去。在一个完整的作品中,你不会真的听到这个音有些不对,而这个滑音又恰恰可以满足你需要的效果。”
* w8 ]/ S$ L- |5 L# Q2 _, G& {
我曾在处理木管组、弦乐组甚至竖琴中都尝试过这种做法,效果也还不错。真实录音和MIDI的素材使用的效果插件也许会不同。 MIDI的制作不像是那些使用真实乐器的制作,如果你不喜欢这个结果,你大可以尝试其他的各种方法,这种尝试永远不会结束,直到达到你满意的效果为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