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F2 I+ @, {0 |8 z
( i, v9 l% C; U: }. s5 c/ a
这东西算是声学姿势,问混音的人比问玩耳机的人获得的资源要多一些,因为混音这个工作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利用自己脑子里的知识,人为的把一堆没什么立体感的声音素材给摆放到位,人为构造出一个声场。
( o6 _/ e& C7 U5 `1 A
+ ~* ~, z& R. n0 z不懂声场还怎么人为构建声场。
9 R7 x) s* p u9 H# P9 ^, t" L8 w) Q* f
当然,我不是这方面大牛,只是一个混音爱好者。给自己乐队做做demo什么的没问题,做出版级的东西我确实还差着点,还需要和各位老师继续学习。
& V7 b, K* }2 r {# {4 R8 y# Q4 J o5 i* k( C# f1 L, q+ O
但基本知识没啥问题的。
) U* M* k& R8 Z# I8 G: u
- E' N' Y2 Q9 W' w/ l4 r, X4 _6 b! e8 |. W- a3 Q
4 {2 B5 w: j U" B* t2 E声音是波,光也是波。人有两只耳朵也有两只眼睛。所以声音的立体感和光有许多相似之处。当然,一只眼睛能观察出一个2d画面,一只耳朵听到的却只有声音高低、强弱、音色,相当于是一维的信息。' ^6 P, y% F1 z0 v* [
' W! S# f. K2 x2 N) m0 `) m
6 G+ g W) _3 y. D
! i6 R/ A& ]' n$ G4 m简单来说,声波的大体频率影响音高,振幅影响响度,波形的复杂程度影响音色。
0 ~* r& a3 f' j+ y
; X/ ^8 F( m# J* o2 `傅立叶转换之后,我们当然也能把声波给拆成一组频率不同的正弦波,最大最低那个是音高,剩下的影响音色……总之我们听到的声音通常是不同音高组合出来的。% q/ {" ] G" R. `& F& E% v
- A2 G# ]2 h, s9 K9 R
4 Y! N$ x( M6 q& Y9 h2 M5 E$ U5 r7 j ]. I, j: k! f! L
那么,谈到现在,我们也只谈了声音本质上是波,波形变化影响声音变化。那么方向、距离组合出来的声场感又是怎么来的呢?
x( \; a4 L. H
/ N% h3 z. d, Z' a人耳朵位于脑袋的两侧,一个声音如果不在正前方的话,那么声音到达两只耳朵的响度、时间都有差别。
5 C8 w: L/ G, x% Q, N
2 F; I, O# p4 n3 C2 F6 s8 u响度差、细微的时间差(20毫秒之内)就共同影响了声音的位置。
1 e# G8 b; u9 _1 w; C0 y* U( }5 j$ `4 k- ^* o& C. [
响度大小本身也可以影响人对远近的感知。1 I( X0 M, Z: D" u& i
$ k8 T' O5 A- t1 z8 i9 E- u
6 n! p4 [2 N( x# ]& {& r( E
4 j! v Y$ h& h: c( O2 P然而,没这么简单。美人在枕边轻声细语,听起来也许比100米外的鞭炮还要响。响度不是影响距离的唯一因素。0 X& y% T7 s# `8 R1 U; p
- ^# L$ u1 t/ m0 l! |为了方便理解,这里直接用光来举例子, N+ ^; \ E# m( k7 h
, u' C* ?2 }! k% _' X
我们在一个暗室里,如果你点燃一根蜡烛,那么你能看到眼前一个明亮的光斑,整个房间亮度微微提升。如果你点亮一盏60瓦功率LED灯泡,你能看到房顶上灯泡亮了,但整个房间也亮了,到处都是明亮的。这两者之间的区别除了光源直接射入眼睛的光之外,更大的区别是灯光散落在房间中,再若干次折射进眼睛。
6 B- O0 ?9 h# b* z6 N* O: P( N" p& `
0 R1 A/ |- |( F! O" _6 f3 I蜡烛灯光比较暗,射到墙上就消失殆尽了,折射回来的很少,5 r* J- u+ c$ Q4 a
2 \7 |! ?/ n \而灯泡的光足够强,我们得到了很多散射光。
5 v/ Y$ S3 O1 l8 Y
+ ~! l) ~% p" _
1 x/ Z1 `: d3 Q: I: p4 l, o. o/ K4 }. E" y Y
所以,哪怕直射进眼睛的灯光是烛火更多,我们也能轻易知道是因为蜡烛离得近。
3 Q4 T4 M5 _7 t0 F6 u+ O
* J1 O; J& a2 Y( Y% h8 U
6 s( g7 ^& u; ~8 }6 x' C* }& _' ]2 `
声音也是这样,除了直达进耳朵的光之外,散射的声波也会先后进入耳朵。0 H' x/ P' b4 j$ T( U8 R7 q6 o
6 m8 S6 H+ }2 g1 U' v/ u \$ l7 r* X: o; O* R
/ M: w/ q V8 S u# `; t而除了这一点之外,声波在折射过程中,低频穿透性强,更高频率则容易被吸收/折射。: |9 X* T2 @. Z7 m
8 ]" P# R1 b1 F
所以不同次数的折射,保留的音高也不同。也因为高频更容易被空间中任何物体影响,所以高频蕴含的方位信息更多,而足够远的距离下高频也会散失掉,所以低频也确实能提供一个距离感、场感。
) E6 C+ m. M/ `+ Y
- @7 q; c# M, E$ A9 |3 C( b+ H再加上那些混合着的混响声(前面提到的折射声)所以我们人耳就有一个完美的横向声场感知力了。" i& w* [- y, n# _" H0 I
/ ^ _! n9 h: e5 o" [) f
+ e$ r6 F# H, R9 w
: i( \8 o! ]' G! u而纵向声场,人耳这方面基本靠心理声学的虚拟,人天生就是觉得高音位置更高,低音位置更低,哪怕是天上一声惊雷滚滚而来也觉得是远山上滚下的。而咔嚓那种脆生的声音则是伴随着闪电一起来的。 v8 K9 {6 u6 V- o5 i. S: `/ A
?& H' O4 G$ `- `9 f& j" }( ?
( h* R# r8 V; K, d9 _9 D- r& Z0 U' U+ n8 d- m
注:上面提到的高频低频,都是相对的,所有声音都有一定穿透力,也会在某些材料/结构下折射、被吸收。但是越低越容易不受影响的穿过,所以我虽然没提中频,但实际上中频也在讨论范围内了。
7 _" S8 R- v4 C/ }! \6 |; `3 i( Y" d* Z: V
- p" B7 k" ~/ @; r5 v0 u9 M
$ V8 _' S% `0 u% z1 Q% [然后,我一开始也说了,我们所有声音都是复合的声音,比如一个吉他,弹最低那根琴弦。加不同的eq就能给人以不同的高度。
2 |: i& D4 m: |6 [
" L) y. m" D& W& |% Y+ U
: W/ R4 C& Q6 P! v( ^# h) n) A/ B, q6 ^4 T
除了距离、方位感。乐器的响度、混响程度甚至还能体现乐器的形体感。混响大些、左右略有时间差,人也会觉得这个乐器体积更大。
- A* y9 w7 Q6 _8 @1 X, Q) D. p% A8 G
: z4 a+ I# i& H0 l. |' O0 ~2 P) g0 g7 i; n" T+ ~
综上,这些东西共同影响,导致了音乐的声场感。
6 o6 }/ H1 ~# t+ B% ]0 U X1 S! f# b4 B7 M) I. o5 @9 n3 }, A( |
而混音师则是在他混音过程中以他的监听设备为基准,把每一个乐器的高低音量大小、方位、形体大小都调到合适大。不会过于拥挤而显得杂乱,也不会离得太远而显得声音干瘪……
8 {5 Y/ O1 H& ?! z3 ]
: ]5 x7 s) }, {- O4 s/ }这也是为什么我反对一些hifi发烧友不在意均衡的声音而单纯追求自己喜好的声部。三频一变,混音师的艺术创作就全毁了。
3 D. w' H! c: _; n$ d1 v) M* s& k! `: v) B; m
同时这一步也证明了:对于流行音乐,混音师设备听到的声音就是“原始声音”我们是有声音基准的。不像有些发烧友那样认为反正电吉他要加效果,所以流行音乐就不存在声音基准了。
3 x) d5 C% L+ i
: \ \4 {8 ~! q
& G& n1 x( q. [1 E$ w" n5 P5 h/ O4 _) V6 E
我认为,在音乐制作过程中还能产生影响的,顺序比较靠后的那几个人(混音师、制作人、母带师)他们听到的东西是为“原始”的。作为“基准”的信号。& P* r1 s" ^. P" D3 M& M A! t$ H
8 @" _2 J: W" r
' h/ s: f6 A2 r' O3 m& n# o1 [, W
这也是为什么这些人一定要用专业的监听设备来制作音乐,他们听跑偏了的话,出来的东西就真不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