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7-11-8 10:01:5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认为,精准扶贫就是其中的一件大事,《马向阳下乡记》的创作紧跟党中央的步伐。该剧讲述了一位农科院的助理研究员马向阳下乡当第一书记、扶贫济困的感人故事。剧中,马向阳把科研成果转化成了物质力量,推动经济建设,不仅帮助村里人物质上富了起来,精神上也强了起来,解决了贫困村多年来的难题。1 o7 C' l# X+ J6 \1 N
/ i5 ?6 }3 p! L2 c; A* s 民族歌剧应该为历史性变革新阶段的成就、为新阶段中涌现的新人物树碑立传。我们高兴地看到《马向阳下乡记》自觉担负起了这个重任。
' B) z/ R0 H- H$ X2 C2 i+ j/ i7 h# h4 X4 M
王祖皆:《马向阳下乡记》应该受到肯定,不仅人物生动、故事鲜活、充满生活气息与情趣,更是一部现实题材的作品,体现着精准扶贫、共同富裕的时代主题,有着深刻的当代意义和时代价值。: ?9 B: m1 ^+ M' f* N/ l0 l0 r
8 R" x; k: l/ w9 I7 ]) F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现实题材创作”。在中国歌剧界,缺乏民族自信和文化定力、脱离时代与群众等焦点问题亟待解决,这种情况下,《马向阳下乡记》的出现尤显珍贵,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
0 H3 @, p6 [; J# |$ S7 i$ p% l9 Q4 B( j+ l/ r* D: q4 A( x" X# Q r* F
这部作品的音乐令人称赞,风味纯朴、旋律流畅,综合运用了山东地区的民歌、戏曲以及曲艺等艺术形式,使得音乐接地气、服水土,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圆满完成了导演创作之初就定准的具有“时代特征、地域特色”的乡村喜歌剧的风格定位。$ T/ z) D, f, D: x/ I
! N k6 G. T H8 Q" A- f( N% W
黄奇石:有句话说得好,“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同样,文艺作品好不好,要看老百姓喜欢不喜欢、满意不满意。《马向阳下乡记》演出时,几乎每一个唱段结束,现场都会响起热烈的掌声。
. l/ p% J; s/ o9 a
; b `& Q/ E1 z3 w+ q 好听、好看、接地气,是我看完《马向阳下乡记》的第一感受。该剧有着浓浓的中国作风、中国气派,是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它选材精准,主题思想与党的重要战略、决策紧密结合,与民生密切相连,可以说“得风气之先”,这是本剧创作的一大优势。同时,在人物塑造上,每一位演员都很出色,其中老祖奶的人物设置尤为好,她的出现将村里的现实与过去连接了起来,使作品有了历史纵深感。明显看出,该剧导演黄定山在努力探索他的导演风格,这是一个非常艰苦的过程,没有虚心和刻苦学习是不可能的,这也是一个艺术家成熟的标志。
* |) U" V% D+ u) | o& T7 d2 X9 X/ c0 S5 U5 A- M# n' T
居其宏:在我看来,《马向阳下乡记》是继歌剧《小二黑结婚》以来又一部农村题材的轻喜剧,还是继歌剧《拉郎配》以来以乡村歌剧为定位的作品。这个定位非常好。
\) K9 o* f4 E/ t- [
( F. ? v4 e) U, R0 {# x 中国歌剧不能忘记广大农民。要知道,西方歌剧是从宫廷走向剧场的。中国民族歌剧恰恰相反,是从乡村的秧歌剧走向城市剧场的。因此,我认为,为农民写戏、写农村题材的戏、塑造新时代的农民形象是如今民族歌剧的重大使命。山东的文艺工作者20年前就提出“乡村歌剧”这个概念,现在又用自己的创作来实践“乡村歌剧”的定位,为广大文艺工作者带了一个好头。$ Q. g3 ^: t$ M4 E1 j2 M
0 v; B5 G9 E: ^# L& O2 Y0 I- F 更重要的是,《马向阳下乡记》是文化部扶持民族歌剧以来,有意识地、自觉地践行民族歌剧的观念、语言、技法,整体呈现民族面貌的较为典型的一部民族歌剧。无论是在剧本、音乐,还是在演唱、表演等各个方面,《马向阳下乡记》都自觉践行了自《白毛女》以来的一系列民族歌剧的艺术追求。
4 l9 Q. F: v% m5 {) m# q0 S; _3 S' Q( W. A9 y& \7 q+ A( R4 w4 H9 p
冯柏铭:《马向阳下乡记》在喜剧方面的呈现是我最喜欢的,相比第一次看,现在喜剧的因素得到了加强,有很多重要、严肃的问题都在轻松的氛围下表达,这种幽默手法是非常高级的,如会计演唱的“钱钱钱”片段。我认为,这部剧应该贯彻这种幽默的风格。/ t/ T$ m: f& }5 Q0 @! D
5 @, m Q* b; |; ~4 U( C/ s% n
看《马向阳下乡记》走到今天,很是欣慰。希望该剧能够先上“高原”,再攀“高峰”。6 g7 |/ v; ?4 |
2 q7 K, G' p* \4 _3 f( a" a
王晓鹰:由衷向青岛市歌舞剧院表示祝贺,该剧排得如此完整和成功,实属难得。《马向阳下乡记》一开场就打消了我之前的担心,满足了我的期待。该剧有着非常强的现实生活质感,生动、火热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且歌剧感很强,有着民族歌剧探索的追求和品质。该剧的舞台呈现很好看、接地气,真切展现了当今社会基层群众的精神状态。" o8 J) A+ p: M/ X
# p1 I- L4 Q& I0 ]$ E. j4 \
在我看来,该剧编剧、导演的主要目的都达到了:一是探索了政策戏如何艺术化;二是体现了对喜歌剧的追求,让戏贴近生活。剧中,4个村妇的人物设置很有中国民族戏剧的特点,其表演和唱段结构都来自中国戏曲,使得演出衔接更为流畅,把舞台换景的问题解决了,这可作为打造民族歌剧的成功经验。" ^( N0 X m- k' u9 N
: ^% |2 T# E: p
盛和煜:实际上,中国民族歌剧的模式没有定论,直到现在还处于摸索阶段。看完《马向阳下乡记》,我认可它。它清新、亲切,是真正的民族歌剧。现在很多戏特别是一些歌剧作品,骨子里有种高高在上的优越感,并不招人喜欢。民族歌剧不能这样,要接地气、真正融入群众的生活中。
' ?# F) n/ y; u% L+ Z7 J4 g3 G( P; F- Z5 R# q
“有戏”和“草根”是《马向阳下乡记》两大特点,也是最大优点,在很多细节上有所体现。如李云芳和二叔争执的情节设置就很有意思,这场戏的演员表现、场景细节、舞台调度都很到位,把农村的矛盾冲突通过歌剧的形式极其生动地表现出来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