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速学会写格律诗词
6 i. I8 P) x- j0 \* p i6 a6 J, H. E( L
+ F* A4 a# Q4 [; Q) O0 A1 o) e/ s/ s, ]5 _7 V# G/ G6 z0 ?
第一天 明“诗体”+ E. C- I& f: ]" j
9 Y7 t+ m. x& a: } Y" `& j古典诗词,按其起源、体式、语言、结构等的不同,大致可以划分为诗、词、曲三大类。 从格律上,诗又可划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v; M% a1 K1 }8 f# F- J4 W* R
" q& }1 \3 ^1 C& x0 d u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泛指唐代以前出现的各种诗体。唐及之后的人们模仿这类诗体所写的诗,也称之为古体诗。% `' s* o. A2 T8 Z% ?, P- f3 u" t
' k4 M g) p2 a0 ~古体诗按其每句的字数可以分为四言诗、五言诗、六言诗、七言诗、杂言诗等。有些书籍把杂言诗并不单列,而是划归到七言古诗中。所谓杂言诗就是每句的字数不定,可以任意自由发挥。杂言诗多以三字句、五字句和七字句为主,偶然也用四字句、六字句以及七字以上的句子。所谓四言诗就是每句都是由四个字构成的诗,五言诗就是每句都是由五个字构成的诗,七言诗每句都是七个字,其它类推。四言诗在唐以后就比较少见了,唐以后的诗多以五言或七言为主,六言诗、杂言诗也有一些,但不是很多。五言古体诗又简称为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为七古。四句的五言或七言古体诗人们一般习惯称它们为绝句(古绝)。
& S2 ^) W" X( A% H* O) T R9 i: g2 O8 Q, k( a: Q; s+ k2 U
需要指出的是:唐代及以后有一些人写了一些入律的古风,虽然这些作品平仄大致符合近体诗的规定,但由于或用韵或粘对或对仗等方面并不符合近体诗要求,因此也只当是古体诗看待。0 O8 P$ w A+ C1 N( Z4 u# o- y
8 S5 L g. Q$ {9 b% I
近体诗是在唐代完成的一种讲究音律、平仄、粘对、对仗的严谨格律的新式诗体,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它以五、七言律诗为代表,此外还包括律绝和排律。所谓近体诗或今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其实就现在来说已经既不“今”也不“近”了, 只是古人这么叫,我们现在也跟着这么叫,继续沿用这个名称而已。唐之后模仿这种近体诗体式所写的诗,也称为近体诗。) y7 t& W5 b P) }
4 [" E5 g0 q8 U% E D' r% u3 D近体诗从句子的字数上来说,只有五言和七言两种。无论什么形式的近体诗,都有偶数的句子构成。
5 j: v, k6 G. t* A6 ]+ T0 Q* W+ G; ]7 t! X& k. b# t
四句构成的近体诗也称绝句。为了与古绝有所区分,人们又习惯称它为律绝。律绝,对于每句用字的平仄有相对严格的规定,用韵也比之古绝严谨。由于近体绝句类似于截取了律诗的其中四句而成,所以有的人也把它称之为截句。绝句分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五言绝句又简称为五绝,四句二十字;七言绝句又简称为七绝,四句二十八字。& q( g: t, y' r
5 [4 M0 U3 z' p. d: s* P d
每首由八句构成的近体诗称为律诗。五言律诗简称五律,四十字;七言律诗简称七律,五十六字。五律和七律,不仅每句有严格的平仄、用韵要求,而且还对句子的对仗有一定要求。2 q t$ I4 u+ E# J1 O9 b: t" ?
\1 \" w& I6 X, p有一种超过八句的律诗,称长律,也叫排律。排律与五、七言律诗一样,不仅有平仄、用韵等严格要求,而且对粘对、对仗等也有严格规定。排律的句数也只能是偶数。
+ h' h% r+ S% o2 S. i: ]2 y
?4 v8 j% S8 J" p" s还有一种六句的律诗,古人称为小律。由于作品比较少,就不多说了。现在,对于小律的诗,一般情况下被划归入律的古风了。" X9 d. M2 V3 |/ `
! ]8 l0 O+ m1 B% ^* B! p
律诗每两句(一韵,首句入韵时不算)称为一联。五律和七律的第一联(一、二两句)称为首联;第二联(三、四两句)叫做颔联;第三联(五、六两句)叫做颈联,也称腹联;第四联(七、八两句)叫做尾联。+ O! W0 V/ u" n( l4 _4 g; ^6 B
) b" D1 V- o4 S9 _/ g
律诗,除了声韵、字数等方面以外,一般还要求必须有对仗。五律和七律的对仗,一般都是用在颔联和颈联。首联也可以对仗,也可以不对仗,首联用了对仗,一般情况下并不因此减少中两联的对仗。凡是首联用对仗的律诗,实际上常常是用了总共三联的对仗。若颔联不对而只是首、颈两联对仗的,有一个雅号叫做“偷春格”。律诗的尾联一般是不用对仗的,因为到了尾联,一首诗要结束了,对仗是不大适宜于作结束语的,但尾联用对仗的例子也是有的。
3 \" N$ H3 F* C" w0 S
5 g3 g5 F! N7 O6 B) e; P( u格律严谨的律诗,通常对仗一般不会少于两联,但也有些古人的作品只有一联对仗,这种情况大多都是把对仗用在颈联。
5 e }. ~5 Q9 F* E( p3 p- [# P2 z0 o5 }4 z# _8 j; I7 J
2 d6 t9 o/ S) I; D h3 L4 I. S
( Y# J1 \: z5 J P$ C1 |1 @排律,除了首、尾两联外,中间各联都要求对仗。
" F3 s; Y: [# m2 f9 o9 m0 o i {" H1 ]; h; m
绝句可以对仗也可以不对仗,即既可以首联对尾联不对,也可以尾联对而首联不对,还可以两联都对或都不对,总之没有严格的限定。3 s% t' a2 h) X# }8 R3 e& t/ j3 {
9 q7 V/ V7 r5 b/ x/ {2 W
古体诗对于对仗也没有严格的限定,对仗的形式也比近体诗自由,可以不用考虑平仄相对。% _; {5 R" L& t- T
7 T' P/ p! G( O% F2 ~+ |
词、曲中有时也用对仗,但词曲就对仗一般没有严格规定。然而因为某些词牌的有些句子(如《满江红》上下片的各两个七字句)很容易形成对仗,词人们就在这些地方使用对仗以提高作品的整齐和美感,久之便形成了一种习惯、惯例。习惯归习惯,惯例归惯例,总之不是硬性规定,所以在这些地方用不用对仗完全看写词人的喜好和安排了。个人看法:虽然是惯例,但若能对仗还是尽量使用对仗,以增加整齐的美感。
# I0 B/ j0 t+ \( ?* }6 \+ G3 `9 X+ b$ m. j4 V
词,一般认为是起源于隋唐时期的燕乐,是从乐词演变、发展而来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特殊诗歌形式,又有诗余、长短句、乐府(注意与汉乐府的区别)、曲子、曲子词、雅词等多种称呼。词是一种合乐的文学,它与一般意义上的诗又有所不同。由于这种体裁在形式上“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是倚谱填词,因此写词一般不称为“作词”而是说“填词”或“倚声”。尽管最早的诗也是合乐的,但那是先有诗而后配乐,情况还是有所不同的。另外,每首词一般都有一个固定的曲调名称,以相互区别,这种以示区分的曲调名称人们就叫它为“词牌”。每个词牌代表着不同的曲调,不同曲调的词在句数、字数、平仄、用韵等方面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也就有了各自的体式要求。同一词牌的词可能有另外不同的名称,同一名称也可能不是同一个词牌,同一词牌也可能会有不同的别体。词由于是配合音乐的,所以有些词是分段落的,一个段落即是音乐已经唱完了一遍。人们给词的这种“段落”也起了个名字,叫“叠”或“片”。只有一段的词,叫“单调”。两段构成的词,称“双调”,其上下段落称为上片与下片,也叫上阕和下阕。由三个段落或四个段落构成的词,就叫三叠或四叠。此外,词有小令、中调、长调之分,有人规定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但这种分法的科学性还有可商榷的地方。
* }! u0 {0 ]1 B& n$ g0 s1 _4 Q8 ]3 N( m. \
词发展到后来,随着乐谱的逐渐佚失,渐渐地也就脱离了音乐。后人填词多是依照前人遗留的文字作品来揣度、确定原来的词每个地方的用字声调、韵律等确定出来的文字词谱,最终词也就着着实实地成为了一种讲究声韵、格律的独特的诗。从广义上说,词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格律诗。
) H* `* p; Y) ] r% O& r, r
# I6 l0 ]) U, S: C5 J5 p曲,是元时兴起的一种合乐文学。从曲的乐词结构形式来看,比较接近于词,但它与词又有很多的不同。曲有散曲与套曲之分,有北曲与南曲之别。这里主要是介绍诗词的格律,关于曲就不多说了。. n! e4 b1 V5 u1 ~+ T$ t% E9 @& W [
+ `0 M6 `! e8 R$ |6 S, j% P; I ^
第二天 知“用韵”
- j* D6 |* O2 Y9 y, v3 c
9 U. W7 W+ _5 k+ N/ c5 D人们喜欢旧体诗词,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它短小精悍、顺口易记。为什么顺口易记?道理很简单:旧体诗词都是押韵的。有韵自然顺口,顺口便容易记忆。- o7 G2 @& _1 X( d8 p/ J
3 r3 I: F, D) b9 {+ R; C, T: j那么什么是韵呢?诗词格律中所谓的韵,简单说来就是字的尾声,大致等于现代汉语中的韵母。比如,“长”和“方”的尾声,按普通话它们的韵母都是“ang”,这个韵母就是这两个字的“韵”,且它们属于同一个韵部。那什么又是韵部呢?韵母相同或接近的字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一个个的韵部。
$ l' L I" E, p( F: \; P! B5 A: w' m
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部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到同一位置上,这种同韵部字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可以构成了声音的回环,使作品声韵谐和,也方便记忆。押韵所押的“韵字”通常都是放在句子的尾端,所以又称韵脚。比如:
; h1 U: e3 s5 E0 O; x# n9 h: Z6 k' [) h: }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 \# [0 C) P, u4 E* G; a( m, |4 o' ~/ `- O8 O$ O' \3 U% t# U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8 T+ B# L- u2 O4 T* B
9 B# Q/ ]8 K4 y9 a% k诗中韵脚“枝”、“思”两字便属同韵字押韵,它们隔句在同位置上重复出现从而造成一种和谐和回环的音韵之美,使得作品读来朗朗上口。& j' u; r7 ^" w/ |( }
2 ?( R; W' @* ^8 u
关于押韵,现在有很多观点,但主要的是押韵从宽从严、用旧韵还是用新韵的问题。新韵的韵书有很多版本,但若你普通话说得很好,这些韵书也就没什么必要,顶多备本新华字典什么的就可以了。现在写旧体诗词,大多数人还是采用旧韵。旧韵的韵书也不少,但基本都是从《切韵》承继而来的。目前使用的旧韵韵书,被普遍认同的是:写诗用《平水韵》,填词依据《词林正韵》。个人看法,对于初学者最好不要贪图便捷,还是从旧韵入手比较好。因为写格律诗词,有个继承问题。学习旧韵,对更好地理解、把握前人的作品及其作品的音律、节奏等变化是大有裨益的。同时,也不至于闹出说“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不押韵”的笑话来。
+ s$ G' F: f- _$ t+ f' B4 C( H, g& q- e: g: I8 J
最早的《平水韵》韵书,现在已经难见到了。清代以后人们写诗时所用的韵书主要是依据《佩文诗韵》、《诗韵集成》、《诗韵合壁》等,这些韵书都是在《平水韵》基础上重新编纂颁布的,都属于“平水韵”类,因此人们习惯上依旧把它们称作平水韵。
$ }" v. _0 A) R X) L1 D
* T' \& }* m. b& ^. b( I( x《平水韵》共有106个韵部,其中:平声30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韵书中平声分为上平声、下平声。这只是因为平声字多,所以分为两卷,等于说平声上卷,平声下卷,与现代汉语里的阴平声、阳平声不是一个概念,这点应该注意。7 _# e* e8 q1 U3 C- I: i
) N: n% V" k- }+ E! E) U) H$ T! c
$ [. W' K' i9 Q* ~
2 d: } U' ~' R" C1 A/ c \' ]" e
在今天看来是同韵的一些字,在旧韵中可能属于不同的韵部。比如“东”、“冬”二字,在旧韵中就分属两个韵部,前者属于“上平一东”,后者属于“上平二冬”。再比如“因”、“音”二字,前者属“上平十一真”,后者属于“下平十二侵”。至于这些字在旧韵中其读音上有何分别,我们现在不需要过多的去追究它。只须知道:它们在最初的时候读音是有区别的,只是后来随着语言的变化混而为一而已。4 \% T2 s f- U' U' r( j
; ~; P5 g% n4 \. i" g韵有宽有窄,字数多的叫宽韵,字数少的叫窄韵。宽韵字多,写诗挑选韵字就比较容易些;窄韵字少,选字就比较困难,窄韵的律诗也就比宽韵的律诗少见。8 Q! I# Z# L, A! s* T x) d/ p. t% |9 c
. a8 Z3 H! Z6 L7 _9 Z
近体诗的押韵规则是:
$ w- s( k" p9 Q5 |* O4 R
/ L. i j8 x. W. c8 l$ L3 ^+ |; @1)除首句有时需要押韵外,其它都是逢偶相押,隔句相押,即在偶数句子的末尾字押韵,奇数位子上的句子不用韵。! p( w) F1 p# G( D
% _$ f4 x7 K+ Z/ L* i2)一般只押平声韵,且要求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也不允许通韵,当然也就不允许出韵了。, _1 g- V, e" Q2 c, L
& E: ^+ i$ j8 _0 ], i9 Y3)韵不能重出,即不许“重韵”。也就是说只能用同韵部的不同韵字,不能重复用同一个韵字。+ c# e- |- v5 `1 _, y' `
: [% ?$ `& X0 e' L- X% D+ p( O9 J% w( L2 {
此外,每首诗的首句尾字作平声时,首句也须押韵。但由于首句本可不入韵(仄声字收尾时),所以首句的押韵比其它位置的押韵,其要求相对宽松些,既可以使用本韵,也可以用邻韵。五律以首句不入韵为常见,七律以首句入韵为常见。
: T# o6 m: q, a. B( v' M0 J+ T+ Y+ l |( ?
至于什么是平声字、什么是仄声字,放在下一日再谈。这里先说说邻韵。8 O' ~+ c0 w/ ]# `5 \" p4 w2 x
& ]+ b( Y: S/ L* {2 M所谓邻韵,不是说韵书上邻近的韵部就是邻韵,而是指读音上比较相近的那些韵部的字。“相近”不以上平声、下平声的界限而有所间隔。" D+ x8 @: H, b- e
) x2 Q; U* J: Q4 r% d& b
邻韵,若按中古音划分,大致情况是:
$ f( g3 E, G9 p$ ]" d4 }
6 e7 Z6 l: L; R) M3 ha)东冬两韵为一类;4 N8 v* y G! [
+ K* \) f2 O i. R! A$ O' v7 b
b)江阳两韵为一类(注意在古音中江阳不邻近,江更接近于东冬,是为特例);2 o k' c! {/ r+ b) n
" [! X7 |) |* @# K# jc)支微齐三韵为一类;
' \4 N, _8 `& G# \9 l( d, i1 |- k! Q4 k1 p* l8 {
d)鱼虞两韵为一类;* N! s4 f5 o+ o, _# a: w: e- P# n
* H+ M- N( ~/ {1 G/ K3 {e)佳灰两韵为一类;
7 k: N9 ^' |( C& }& x! B) r. Y, `& ]4 o2 O) p
f)佳麻两韵为一类(特例);
- m8 Q$ m+ ~3 [" L
, ]$ \" R) B5 V, x! r& y& S& kg)真文与元(部分)三韵为一类;. i, x* T2 n7 J7 F0 V) s3 D
7 `( A3 M- }9 o
h)寒删先三韵为一类;, Y+ c) T9 [& X3 n6 S* } [
6 `. _' d, _1 G+ v# vi)删先与元(部分)三韵为一类;4 C+ A4 U; r2 {/ k% F( x
& V% c7 @3 h# o6 G, `1 N. ?/ u5 H
j)萧肴豪三韵部为一类;
* N+ \: i/ b1 D8 ]: i4 y1 B, F$ C* Y4 y$ Z q$ X
k)庚青蒸三韵为一类;
9 e6 t4 s+ m2 N" \. N" r% |7 J$ o: D) |& }4 O" }5 S
l)蒸侵两韵为一类(特例);+ U( G, N5 }% k
* t- d& K2 `; j" wm)覃盐咸三韵为一类。
6 |# B7 e; W2 m; g+ g0 k, Z
( X: o* M% W$ X7 g$ q关于近体诗的用韵,前面说了“不允许通韵”,但情况往往也有例外。古人写诗也有通韵的,并且还找了些理由冠以漂亮的名字,什么“孤雁出群”、“只鸟单飞”、“辘轳体”、“葫芦体”、“进退格”等等,这些都是格律粗通之后的事,这里就先不说了。/ Z) M4 P. Y1 F L
8 i3 p" z* L& ^" U/ k7 n2 d古体诗的用韵比近体诗要宽松,可以押平声韵,也可以押仄声韵,既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中间换韵,有时也允许通韵和重韵,但每次换韵前不得少于两韵。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