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应用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5449|回复: 1
收起左侧

[资讯] 教研制度角色的历史转换

[复制链接]

182

积分

0

听众

-6

音贝

音频应用

Rank: 1

积分
182
发表于 2005-1-4 20: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教研制度角色的历史转换


    从历史的基因看,教研制度从诞生开始,就担负着保障教育质量的责任。从新中国教育发展的60多年的历史来看,每一个不同时期,教研制度都是随着教育的时代主题而沉浮。

上世纪50年代中期,各地教研室和中小学校教研组成立之初,其主要任务是带领教师进行政治文化与业务知识的学习,进行教材教法的研究与指导,通过听课与观摩教学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1957年,为加强教研组工作,进一步明确教研组的性质、任务和工作内容,使它能够充分发挥作用,教育部颁发了《中学教学研究组工作条例(草案)》及《关于中学教学研究组工作条例的说明》,并要求各地试行。在这个条例中,将教学研究组织统一称为“教学研究组”,简称“教研组”,明确指出教研组是各科教师的教学研究组织,任务是组织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工作,总结交流教学经验,提高教师思想业务水平,以提高教学质量。

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对教研室的要求也在发生不断变化。1990年,当时的国家教委颁布了《关于改进和加强教学研究室工作的若干意见》,在这个文件中,明确了教研室功能为课程改革、教师培训、教材编写、考试命题、教学研究等多项重要工作。教研制度角色就在这样的历史转换中不断变化。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以 2001年6月8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印发为标志,中国影响深远的第八次课程改革拉开了序幕。

第八次课程改革从课程理念、课程内容、课程管理、课程结构、课程评价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课改对教研室的职能和定位提出了新的要求。那么,除了“各中小学教研机构要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中心工作,充分发挥教学研究、指导与服务的作用”之外,教研室还应该如何思考自己的角色定位与转型呢?

在当前深化基础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新形势下,今后一个时期,需要教研部门按照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新任务和新要求,重点开展以下几方面的研究、指导和服务。

1、大力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提高服务教育决策的水平

教研部门应不断加强自身能力建设,不断增强服务教育决策的主动性,不断提高服务教育决策的水平。一是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和区域教育发展观,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局出发,整体谋划区域课程改革和教研工作;二是不断创新教学研究工作机制,积极转变教学研究工作方式。教研部门要积极整合专业资源,形成工作合力,联合开展对课程教学改革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的追踪研究和联合攻关机制;三是大力加强教研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学研究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拥有一支“教育观念先进、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研究能力突出”的专业保障队伍是非常重要的。

2、加强课程教学育人的研究与指导,提高课程育人水平

按照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教研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学科德育研究,深入研究并有效指导区域中小学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要进一步加强全程育人研究,整体统筹本区域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考试五个环节,促进育人目标、育人内容、育人方法上的有机衔接与配合;要进一步加强全科育人研究,积极指导区域中小学校重视各门学科(特别是品德、语文、历史、艺术、体育5个学科)在育人功能上的相互支持,充分发挥各门学科综合育人的价值,形成各门学科综合育人的合力;要进一步加强实践育人研究,积极指导区域中小学校统筹研究利用课堂、校园、社团、家庭、社会等阵地,加强课堂教学与社区服务、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3、加强课程建设能力的研究与指导,提升课程实施质量

教研部门要在指导区域中小学校认真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方案、认真研究学习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指引,以加强基层学校课程能力建设为重点,指导区域中小学校开展课程规划、课程开发、课程实施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积极指导学校规划合理、科学、多元、特色的课程体系,指导区域中小学校在课程开发、课程实施方面找准定位、明确方向、确立路径、形成特色、提升质量,不断提升区域课程建设能力。

教研部门还要在区域课程深度整合与课程制度建设两个方面做好研究与指导工作。要实现课程深度整合,建议教研部门重视以下两点:一是积极开展各门课程内不同年级、不同学段课程的纵向整合研究,确保依次递进、有序过渡;二是积极开展各门课程间的横向整合研究,破除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间相互疏离的壁垒。要不断总结、提炼区域推进课程改革中积累的有效经验,形成课程制度,以加强课程制度建设为抓手,进一步提升区域课程实施的质量和水平。

4、加强课堂教学的研究与指导,推动教学走向减负增效

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渠道。提升课程实施质量和水平,必须进一步加强课堂教学的研究与指导。要重点抓好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深入研究学科本质,在此基础上准确把握各门课程特有的学科思想、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科基本方法;二是依据学生学习心理,与中小学教师一起梳理各学科、各学段、各年级的教学核心、关键问题,指导中小学教师开展实践研究,探索解决对策;三是指导中小学教师围绕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过程的组织以及作业设计等方面开展行动研究,探索基于各学科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一致性研究;四是深入研究信息化条件下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的新挑战、新变化,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有机融合,促进现代技术手段在教学领域的科学应用。

5、加强教育教学评价的研究与指导,发挥评价的正能量

教研部门应在以下几项工作中加强研究与指导:一是结合本地实际,开展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评价标准、评价方法和组织实施过程的研究,不断完善综合评价体系,指导中小学校全面开展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二是加强教学评价标准、策略、方式和方法的研究,引导学校注重对教学过程的评价,逐步建立基于事实和数据分析的教学诊断、反馈和指导系统;三是积极研究探索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科学方法、实施程序和结果使用办法,指导学校全面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四是组织开展中考命题质量的研究与评估,充分发挥中考对教学的正面引导作用;五是为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的教育设施和资源建设提供指导和服务,使广大中小学校的硬件、软件建设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要求。

关于教研转型,很多人认为,教研转型的核心要求,就是要实现传统教研向现代教研转变,向符合时代需要的教研转变,向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总体需要转变。总体来说就是要实现六个方面的转变:

一是研究重心要实现由研究以教为主向研究以学为主的转变。由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也是新世纪以来中小学教学改革的一个最重大的转变和核心要求,教学中实现由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教研作为服务指导教学工作的专业队伍,必须按照这样的整体思路,把过去重视研究教、为教服务的工作重点,转向研究学、为学服务。这可以说是现代教研工作重心的一个根本性转变。应该说,这是一个根本性、方向性的转变,是教研工作立足点和重心的转变,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二是由基于经验的教学研究向基于事实和数据的教学研究转变。这就要求研究方式、方法要向着更加科学、规范、理性的方向转变。过去开展教研工作往往基于个体的经验,基于对教学工作经验性的总结分析,一定程度上已经影响了教研工作的整体水平。现在,我们提倡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利用规范的研究方式,实现问题的解决,如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对大量事实的提炼,最终形成科学、理性的判断。这样得出的研究成果,对于一线学校的指导,会更有说服力,更具实效性。

三是由注重统一性的教学要求向注重个性化的服务转变。这也是为了适应整个教育体制、运营模式的转变而做出调整的工作思路。过去的教育教学模式中,统一性的要求过多,我们习惯用统一的目标、内容和模式来要求不同的学生。现在我国教育改革的总趋势是要求改变这种统一性,走向多样,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因此,教研工作必须适应这种变化,由过去习惯于提出统一性的要求、研究统一性的问题、进行统一性的评价,逐渐转向满足不同学校、不同学生、不同教师的多样化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服务,并通过这样的转变,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走向多样化,走向选择性,最终服务于“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这样一个总要求。

四是要由关注知识传授的研究向关注全程育人、综合育人、全面育人的研究转变。过去我们的教研员就是学科教研员,大家都是立足于自己的某一个学科做教研,研究的问题不外乎知识怎么传授,尤其是学科知识怎么传授。现在,我们要关注的是如何使教研工作在立足于学科研究、知识技能研究的基础上,向整体关注人、培育人转变。

五是要由单纯的关注教材教法研究向加强对教学质量的全要素研究以及服务区域及学校发展转变。教研工作需要宽阔的视野,要在更完整的意义上去研究教学改革和发展问题,既能立足于教材教法,又能关注到教学的全过程,考虑到教学质量的全要素。同时,教研工作既要面向课堂、学生、教师,还要对学校的整体发展,进行整体设计、规划引领。也就是说,要从过去的一个点的研究,逐渐向整个面的研究去拓展;从关注教学的某一个要素,转向关注教学的全要素。

六是要由基于传统课堂教学的传统教育模式向基于开放的信息化教学的现代教育模式的研究转变。信息化不仅带来技术上的革新,带来方法手段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它已经深刻影响到我们课堂内在的结构,影响到教学关系的调整,影响到整个教学形态的改变,教研工作要及时适应这种变化,思考如何借助信息化手段进行研究。还要看到信息技术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带来的全新挑战,比如慕课风暴、翻转课堂,这些都为课堂教学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事实上,过去的信息技术与教学结合只是一种方法、手段的结合,一种方法、手段的改变,而慕课风暴、翻转课堂,则带来了教学观念、教学结构、教学方式的巨大变化。所以教研工作要及时预见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加快转变的步伐,调整研究的手段和关注重点,尽快由传统的模式走向开放的、信息化条件下的现代教学模式。

一些地方的教研室已经在转型方面有了许多探索与思考。比如:上海市教研室从发展战略上,提出了从三大功能走向六大中心,即在“研究、指导、服务”的基本职能定位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把教研室建设成为课程发展中心、教学研究中心和资源建设中心、质量监测中心、数据研究中心。实现课程建设—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一致性,充分发挥评价的分析诊断功能,利用课程评价不断改进和完善课程建设与教学实施。为此,上海积极改革和加强教研室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教研功能,促进教育内涵发展。随着教研室功能的拓展和深化,教研员的职责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一是从原来以“三课”活动为主要形式的教研工作,转变为基于课程观视野下的“课程-教学-评价”一体化的教研工作;二是从考试命题与教学评比、学科竞赛等工作,转变为基于标准的评价研究、分析、指导与反馈工作;三是从自上而下的指令性工作方式,转变为以校为本、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再造教育文化。

欢迎厂家入驻,推文!免费!微信:yinpinyingyong

1万

积分

3

听众

-2252

音贝

音频应用注册会员

Rank: 4Rank: 4

积分
13058
发表于 2005-1-5 03: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收藏,谢谢楼主发布
欢迎厂家入驻,推文!免费!微信:yinpinyingyon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音频应用搜索

QQ|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官网微博|音频应用 ( 鄂ICP备16002437号 )

GMT+8, 2025-5-29 20:35 , Processed in 0.031177 second(s), 1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Audio app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