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7-2-26 12:37: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是我个人的观点:
赋格演奏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连奏” !一首4声部甚至6声部的赋格,不管你用不用你看到的指法,你要是能弹得让听的人喘不过来气,没有一点点缝隙,那才算得上是没有糟踏了这首赋格!虽然巴赫的历史说这两本平均律是写给钢琴的,他也有专门给管风琴的前奏曲和赋格24首,但是,他被影响的,他那个时代主流的,他风格所特定的,是管风琴,听过管风琴的人都应该知道把管风琴弹成断断续续的跳音和断奏是没有道理的。何谓“密接”?何处“间插”?如果像准备考级一样弹第二本的15或者第一本的6,那巴赫的“在天之灵”一定不会放过得意洋洋弹跳音的傻学生的!没有了时值、没有了连接、没有了旋律、没有了音乐性,……。如是,我们为何还要弹赋格?直接把所有的过渡和转调都省略,让他成为一个大和弦练习片断好了,我又要再次的批判古尔德,也许人家是大师,要是他上大学的时候这么弹巴赫,八成他连业都毕不了!好多学生,尤其是男学生,不喜欢弹赋格,尤其是慢的赋格的时候把手指头多打几道弯,其实,用上“兰花指”和抒情手形在演奏赋格的时候时非常必要的,这样,手的样子就会跟音符上面的连线似的,这样,即使你不会或者不愿意或者被告知不能使用踏板当你在弹赋格的时候,你也可以让他听起来像诉说,像场景,像教堂里面大大小小的一幅幅壁画,每一个都有他自己的故事,每一个都有他自己忠实的信徒,每一个都有他自己的宗教境界,他自己的音乐境界,只要是三个声部以上的赋格(含),都会有一个手同时弹奏两个声部的时候,声部越多,这种情况就越麻烦,要是碰上并行主题,你会恨不得把自己的手指头一个一个的分开,不让他们都连在一起。这时候,对每一个手指的控制力就变得非常重要,要在一只手上体现两个三个乃至四个(有主题音和伴音,有主题音与和弦,而且和弦中有变题或者倒题,还有并行主题音和同前的和弦)“音量”或者说是“音色”和“音境”,且不再是简单的突出外旋律音,或是一个大和弦砸下去,要看指法,要看每一个音符的性质,还要看下一个要弹的音。
那么方法是什么?
第一:多听教学版本。你还没有“弹熟”就应该对旋律有清楚的印象,知道哪里有高潮,哪里是休止,,
第二:分析谱子。不分析赋格怎么可能弹好,要不然上了大学为什么要有“复调”课?而且还就是只有“钢琴系”才开“复调”课!
第三:拆分练习。先是分声部,再分手,然后随意的抽出任何两个或者三个声部,要求有几个声部就要运用排列组合的算法算出来总共有多少种练习组合,I.E:三声部赋格,三个声部单独练习,外加第一和第二,第二和第三,第一和第三,然后全部声部总共七种方法!依此类推,还有就是随便找断点,要在背下来谱子以后任意地方都能开始弹任意的方法,比如刚才的那七种,,
第四:大概。以上的方法都是建立在为了是自己熟练的基础上,音量可以都一样.然后开始最基本的感觉练习,专门大音量大对比的突出所有的主题倒题变题,这可是最基本的方法了,这一条做不好干脆别弹赋格了,先去弹一些简单的多声部练习曲巴,克莱门第什么的!
第五:雕琢。适当放低主题的突出程度,开始把伴奏的层次分出来,是单独的音或者长的持续音要适当清晰一些,短小的和弦或者旋律线要适当的小,注意遵循音量和时值的关系,并且注意重音点,一般主题中八分音符或者十六分音符的地方伴奏也会很弱,不要认为巴赫没有标记强弱和速度变化就是没有,(都是Peter和 “人乐” 害的)一些老师居然告诉学生弹巴赫的平均律“不要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真不知道他们高中毕业了没有。
第六:求精。结合层次的练习,让每一个音都变得圆润,变得平缓,变得没有任何突兀的地方,其实平均律里面凡是用的是以前的曲子,如果太过煊技或者华丽的都不会得到好的评价,所以把每一个赋格都弹的朴实是最重要的,没有ff没有Presto,有的只是一颗对自己信仰忠诚的心!(哪怕你自恋,最后的结果都要是弹出真实的你,弹出当你降临到这个人世来惊恐的啼哭过后的安详,
当你这样练习一部分以后,去看看赋格的艺术,你会发现还没有“有的赋格难度大” ,没有“有的旋律复杂” ,但是一个简单的d minor的四声部赋格会让你由庸俗飞向神圣,继而回归平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