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会调式共有八个:四个正调式和四个副调式,副调式音阶的音域比正调式低四度。
8 H( c! G' L) s7 N
) f4 y; R1 R: M: l- |虽然在名称上与古希腊音阶相同,但实质上并不同。$ E/ F: |0 ^& G6 u/ e1 v
: ?* E0 K) X) m' M$ s2 [4 l中世纪的音阶是从下至上排列,有re(多利亚),mi(弗里几亚),fa(利第亚),sol(混合利第亚)这四个结束音。! p# {& b2 `- K( q$ E8 i' i6 P# f
1 U5 ^% `- z2 R& f& T每个调式除了结束音以外,还有一个吟诵音(tenor),在正调式中吟诵音比结束音高五度;副调式的结束音和正调式相同,但吟诵音比正调式的吟诵音低三度;每当吟诵音落在B音上时,它被上移至C音。) e1 E/ I |# h# L/ \ Y! d
* O/ n5 J% [4 q% Z为了避免不好的音程(如三全音),有时B音要写成bB。
9 J" R% _1 I( b1 r
% q6 U. P/ x0 ?( v/ `16世纪的音乐理论家格拉雷安(H.Glareanus,1488-1563)为8种教会调式又加上了4种:以la 为结束音的爱奥利亚(Eolian)调式,以do为结束音的伊奥尼亚(Ionian)调式以及各自的副调式。
" z; k) a& y) n
+ D( { f& j" _; I) X最终形成了12种中古调式。
/ f$ ]$ Y; y T* W
9 y+ v8 x$ q9 J各种中古调式、大小调式均属于七声音阶,在某种程度上不同于大调或小调调式(教会调式的八种音阶中的每一种都包括C大调音阶,即钢琴的白键,但只限于一个八度之内,并且以D、E、F、G四个音中的同一个音开始和结束。$ e! C. W. s5 O6 v+ t" t: D
@; j$ A, k: r7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应该是以突出主音的调号来标记的。: g7 `) L1 ^9 M6 R: y: z! f$ Q; i
/ s. Y( g" Z, Z7 w; V; l
历史上关于“中古调式”的介绍: 约在公元5世纪至16世纪,欧洲的教会和民间所用的调式,被统称为教会调式(亦称中古调式)。2 n0 e+ a9 \# c, |
* ^+ \) M0 i. J# [' z
公元5世纪至6世纪,主要使用4种正调式。
! z- b: M5 }1 n6 O. _5 s/ I( X5 r# s
到格里戈里教皇(Pope Gregory,540~604)时期,又增加了4种副调式(或称下×××调式)。! Y {: ]0 N. c+ e0 \
. u) h( T* @* A2 l这些调式的名称虽借用希腊调式的名称,但实际的调式结构已不相同,例如多里亚调式已不是自上而下按全音-全音-半音的顺序排列的两个四音列构成,而是自下而上由全音-半音-全音的两个四音列构成。2 a: ~ b% ~# v+ l% v* \5 r4 b
/ O4 [9 y" Y6 q; \% o
正调式由7个自然音级(如钢琴等键盘乐器的白键)构成,它们分别以D、E、F、G这4个音开始,故为4种调式,结音即这四个音,为音阶的第1级音——主音。
/ ?8 B j- F- l( X, V- B$ K/ {5 B7 O
3 z: t- Z- c' K9 q# h副调式为正调式的另一种形式。
/ O/ N/ Q! q" E! m3 X/ t
) a) e; `" Z; I它的音阶是从正调式的属音(下方四度)上在一个八度间重新排列,因而也称为“下调式”,它的结音在音阶的中间位置。
" x; P6 n3 X/ F+ `9 C3 O" [) x* e
3 A+ c9 h. e% F, o B在正调式中,音阶中的第5音级在素歌中为“朗诵音”,也称为次主音(弗里几亚调式的次主音则用六度音,目的是为了避免使用主音下方的小二度音);副调式朗诵音在正调式属音的下方三度音,目的是为了避免朗诵音出现在音列的两端。
6 }% l+ Q% O5 L. x( A" E% @9 Y
0 ^5 m( p0 a3 E" h& e* @( x5 _; u16世纪,瑞士僧侣格拉鲁斯的亨利(Henry of Glarus)在1547年的《十二音系》(Dodecachordon)一书提出,在历史上应该有12种调式,在以上8种调式的基础上又加上了4种,并以古希腊调式名称称谓。% q3 m z9 j T7 W7 M% x0 m
( c- M7 W4 c* y) D+ z/ A虽然这些名称有的与原来不同,但已为人们广泛使用。& G* {1 i G! L- J5 ?
/ n2 p5 g5 n5 q8 ]8 w# @前8种调式的名称为:多里亚(Dorian)、下多里亚(HypoDorian)、弗里几亚(Phygian)、下弗里几亚(HypoPhygian)、利地亚(Lydian)、下吕底亚(HypoLydian)、密克索吕底亚(Mixolydian)、下密克索吕底亚(HypoMixolydian);后4种调式的名称为:爱奥利亚(Aeolain)、下爱奥利亚(HypoAelian)、伊奥尼亚(Ionian)、下伊奥尼亚(HypoIonian)。
# R: m; J% J: |% e0 U) m1 N( d/ L
前8种调式(I至VIII)的正调式、副调式音阶与后来命名的名称为: 后4种调式(IX~XII)的名称为: 在各调式之间,调式转换现象被广泛运用,即一段曲调先用某一调式,后用另一调式。
8 F5 z! L/ z& s7 W6 R2 }: ~. [! \$ C c+ A7 J* S2 h5 f" A' {
这不同于在17世纪以后在12个大小调之间的“转调”。
" c* \' V- f9 l- U$ a$ u& }1 n& D6 H0 o! A; C/ a" q- _' Q3 ~
转调是在主音的音高改变而所用音阶不改变,表现为音阶结构的整体移动;调式转换一种为主音的音高不变,而调式中的音程关系改变;另一种为在音列不变的情况下,因主音的音高改变后,音阶中的音程关系随之改变。
. D: \( X0 V- Q: E, I' d) t( s' j8 Y, y& n6 Y$ A* l/ Z3 U
在12种调式中,爱奥利亚与伊奥尼亚最适合17世纪以后发展的和声体系的需要,这两个调式以后发展为大小调音阶。
3 F0 A* G2 N, R8 |& H$ ?9 {1 Z0 A
在12种调式之外,还有洛克里亚和下洛克里亚两种调式,但极少用。/ Y- ?7 B& ?' g8 v1 L. @
1 O& _' x/ x- K H# U7 ]0 N5 g! y
现在乐理书中关于“中古调式”的介绍: 1、武汉音乐学院——晏成全、童忠良、钟峻程著《基本乐理教程》(人民音乐出版社): “中古调式指十七世纪前流行于欧洲的七声调式,它来自民间音乐(在某些国家民间音乐中一直沿用到现在),后为教堂音乐所采用,故又称教会调式。+ S, R8 B8 h- Q5 f6 y
$ t3 m/ t& S- }- v$ ?" ^: X十九世纪起得到欧洲许多作曲家的青睐。
( o; h! v7 e% J g/ h- Q
) G/ C8 A$ p/ B, g# ~5 }常见的中古调式有六种。: J2 [) s) J7 H8 K
4 i" Y" `5 h j% ]5 A8 C3 s它们的名称及调式音阶如下(记有V处为半音关系): 以上六种调式中,爱奥尼亚调式与我们熟悉的自然小调相同,伊奥尼亚与自然大调相同。
3 A9 @/ p& b% u* X' b$ H- \$ G% p U) |5 S3 g
利底亚调式与自然大调的不同之处,是第IV级与主音构成增四度,这个音是该调式的特征音,称“利底亚四度”。# V7 q9 w' g; y
- L9 ?4 v3 u3 h. J& F混合利底亚调式与自然大调的不同之处,是第VII级与主音构成小七度,这个音是该调式的特征音,称“混合利底亚七度”。: Q' W3 q+ M7 d9 c
& Z, p0 F `4 U3 ?4 [, p- c
多利亚调式与自然小调的不同之处,是第VI级与主音构成大六度,这个音是该调式的特征音,称“多利亚六度”。0 ~) _) A9 U; G$ _: T7 f$ z5 }
+ `+ d, W7 \8 K+ [; F* I7 ^, u
弗里几亚调式与自然小调的不同之处,是第II级与主音构成小二度,这个音是该调式的特征音,称“弗里几亚二度”。
) Z" q; S" y' Z/ B3 B# L# j8 W B# F+ c* l9 s; T( B! ?
见下例:除以上六种调式外,还有一种洛克里亚调式,很少见。. v7 U+ e1 S7 `/ `/ ~, u+ }9 R
( @# Q% x6 ^5 l$ b3 H其调式音阶如下:2、中央音乐学院——李重光著《音乐理论基础》(人民音乐出版社): 书中称中古调式为“特种自然大小调”。
: X" C0 k$ A+ R$ L$ `% ~" \
$ W0 f3 @ S/ c- D8 g“在大小调体系中,除了上面讲的大调式和小调式外,还有一些其它的七音级自然调式。- r6 Z+ Q+ |( t, I; V
9 c8 Y' C9 m0 R# P) V& O4 A这些调式虽然好象是由大调音阶中的不同音级开始,但它并不是由大调派生出来的,而是具有独立意义的许多调式。
" ?. h* L" `: m# ~2 J6 I* {5 e! X; c; [1 l, u7 T
” 其中主要介绍了“利底亚调式”、“混合利底亚调式”、“多利亚调式”与“弗里几亚调式”,内容与前文《基本乐理教程》中所述基本相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