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音乐、乐器历史知识总汇
; M7 D" a1 N" ~! ?
# c$ o8 _1 ^, ~( b) ?9 ]/ `
+ @$ u4 {, j# p4 R6 l) b0 E& ?, v/ J
3 Q- m; z! J9 z" e1 U, u中国第一个音乐博士——陈佐湟 + z& J3 y1 }) V9 y% {
! M( R; S$ W" f# }( z. X. A4 `
陈佐湟是中国著名的指挥家,1947年出生于中国东部上海,1965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附中钢琴学科,1981年陈佐湟赴美国坦格伍德音乐中心及密西根大学音乐学院学习,1982年获得音乐硕士学位并被推举为全美音乐协会荣誉会员。1985年,获得密西根大学颁发的第一个乐队指挥音乐艺术博士学位,成为中国第一个音乐艺术博士。6 `* j! K0 Q( O$ E/ @
2 D( | @# r2 t3 o: K
' B4 l- w4 _4 n* \$ X3 Z% b) q Z& i( O5 x" y( E4 W8 G: a
1985—1987年,陈佐湟在美国堪萨斯大学艺术学院任副教授,并担任学校艺术学院客座指挥,1986年被授予该大学荣誉教授称号。1987年担任中国交响乐团首席指挥,并带领中国交响乐团赴美国24个城市进行大型巡回演出,获得极大成功。此后,陈佐湟又先后六次带领中国青年交响乐团、中国少年交响乐团等乐团出访欧洲和亚洲多国及地区。# h, ^" `( D; \* o1 F/ R" Z
5 e4 |$ J* w1 l' q R. ~! d4 c1 V1990年起,陈佐湟在美国威切塔交响乐团担任音乐总监及指挥,1992—1996年分别兼任美国罗得岛爱乐乐团音乐总监及指挥,其间分别获得堪萨斯州和罗得岛州州长艺术奖及嘉奖令。近年来,陈佐湟应邀赴20多个国家及地区,曾担任苏黎士音乐厅管弦乐团、温哥华交响乐团、匈牙利交响乐团、德国汉堡青年交响乐团、俄罗斯爱乐乐团、斯洛伐克交响乐团等30多个交响乐团的客座指挥。
G. d& x7 S, w h4 c7 F
8 w* S" F# s$ A& \9 w陈佐湟的指挥艺术受到了听众及评论家的赞誉,他被称为“一位极有才华的音乐家”,“有站在任何乐队前面的权威”,“他的指挥富有强烈的艺术魅力”,“陈可能是自小泽征尔之后,最重要的亚裔指挥家”。
1 V( p5 r/ q0 ?7 ^* k( `' D
) u3 n/ Y4 x9 k0 j/ U) Z
8 \2 x4 d9 R" t$ ]9 {# ~4 ]& o3 g' M+ Z8 Y- }1 w1 @6 e2 T# d
0 V% ]. @* Q2 ~( I; N
中国第一部清唱剧《长恨歌》 唐代元和元年(公元806年),白居易写下了千古传诵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近代著名作曲家黄自先生,以白居易的这一首绝唱为题,写出了中国第一部清唱剧《长恨歌》。0 n$ Q% {# r% t4 p2 ^. ~2 H" U
, s; Z5 n o g# {
黄自先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作曲家,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音乐学院,1930年任上海国立音专的教务主任和教员。他一面教学,一面创作,清唱剧《长恨歌》即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该剧由韦翰章作词,全曲共分十个乐章,描述了风流皇帝唐明皇与爱妃杨玉环之间刻骨铭心的爱情,以及君王贪慕女色使得国破家亡的历史教训。( G, a/ r1 m1 g% f
/ D; ?" i6 G8 O3 c4 s
这一创作在艺术构思上和作曲技法上都给后人留下宝贵的财富,是中国第一部清唱剧。
1 o, F9 B1 p# G& L2 |( i5 q
, a# C _& d. Y: b+ O, L7 z5 d
6 m8 w2 W5 c3 j$ z) L中国的竖琴——箜篌 箜篌,又名坎侯,是中国古老的弹拔乐器。箜篌有三种样式,即卧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 i3 j9 @2 f; Y+ g& X
! ]* B0 Z0 n7 x7 _) w
远在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之时,中国南方楚国就已有了卧箜篌的雏形。箜篌最初用于雅乐,在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用于清商乐,隋代(公元581年—618年)用于燕乐,并逐步流行于民间和少数民族地区。- ]- m0 L6 f( x! m) k. s
+ y' {# u5 e1 X! I% M
竖箜篌,又叫胡箜篌、竖头箜篌和立箜篌,东汉时期(公元25年—公元220年)由波斯经西域传入中国,盛行于隋唐时代(公元581年—907年),一般多用于仪仗音乐中。
( G0 L' W# t( \* ^* J" a2 S& V+ z5 D3 S6 } [8 [- O
凤首箜篌原是印度弓型竖琴“维纳”,在东晋(公元317—420年)时经天竺传入中国中原地区,在中国隋唐时代(公元581年—907年)使用广泛。2 S |1 e: Q& S5 E8 ~) H0 L
% A: O" m8 Z- `+ G: f0 l箜篌音色明亮,音域宽广,不仅能演奏旋律,也能演奏和弦,在独奏与合奏中有着更多的优越性,是中国古代皇室中不可缺少的乐器。从中国大同云冈石窟的浮雕上和敦煌壁画中的许多乐舞场面里,都可以看到弹奏箜篌的人像,可见在中国流传之广、之久。
* R1 e* t5 M, g9 W. P
* Q6 T! I4 t! O. L9 K6 o0 R/ Z+ A+ V' ~
唐明皇也是一位音乐家 唐明皇是唐朝(公元618年—907年)的第七任皇帝,在中国历史上也是一位数得上的杰出的政治家。他凭着文才武略建立了功业,因而出现了“开元之治”的盛唐时期。
: r {, O6 V6 u8 q2 d. j k% V0 ~# l# D
一般说起唐明皇都和杨贵妃联系在一起,只知道他是个风流皇帝,很多人并不知道唐明皇还是个懂音律、有着极为灵敏听力的音乐家。
4 c, i. f b7 f+ b3 r7 ~4 G5 W8 w f/ Q, \; V! H; V1 F4 O
唐明皇的父亲李旦(睿宗)和母亲(德妃)都有着非常好的文化修养,唐明皇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和艺术的熏陶。在他幼年时,仅仅六岁的他,就可以在皇帝的大殿上献艺了,并获得祖母武则天的疼爱和赞赏。
$ N) B$ ~8 Z( V* O; f
" u8 ?, d8 p* S. J8 [3 ]唐明皇登基以后,在皇宫里设教坊,“梨园”就是专门培养演员的地方。唐明皇极有音乐天份,乐感也很灵敏,经常亲自坐阵。在梨园弟子们合奏的时候,稍微有人出一点点错,他都可以立即觉察,并给予纠正,相当于现在一个好的指挥家。 J4 L) b) k2 U0 E6 a4 ]
9 Z7 H y" L7 d8 o# |( M
唐明皇还很喜欢舞蹈,相传著名的《霓裳羽衣舞》的曲调,就是唐明皇根据河西节度使杨敬述进献的从印度传进来的《婆罗门曲》来润色改编的,又称有月宫的神仙托梦与他创作而成的。且不管如何传说,但《霓裳羽衣舞》确实是不可多得的传世佳作。. V/ W- z. Y9 @# v! `5 B( D) B
]( s! v K2 k8 g唐明皇个人能够演奏多种乐器,琵琶、二胡、笛子、羯鼓,无一不通,没有不晓。因此,我们说唐明皇除了是个政治家还是一位杰出的音乐家,对艺术的普及,尤其是在人才的培养,以及和各地、各国的艺术交流方面都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 y! ^( X$ g* W a \5 N8 j+ Q; w, d: _8 u
4 [6 d! e% T- b) Q* x0 C: N“人民音乐家”冼星海 要是听过《黄河大合唱》,你一定会被它那深沉的曲调、优美的旋律、宏大的气势和作品中体现的不可阻挡的精神所感动,你一定能体会到黄河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中的地位。是的,《黄河大合唱》的词、曲作者为世人贡献了一部必定载入历史史册的优秀作品。曲作者冼星海,在他短短的一生中,创作了数百首音乐作品和撰写了大量音乐论文,《黄河大合唱》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 p, L6 e* x# z3 r% q& W8 j' x8 ~- O$ ~" m1 Z
冼星海从小酷爱音乐,在中国南部广州岭南大学附中半工半读时,就参加乐队并担任小提琴、单簧管演奏员,还担任指挥。1926年到北京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系选修小提琴,1928年到中国东部上海考入国立音乐院学习小提琴和钢琴。1929年夏因参加学潮被迫退学后,1930年初赴法国,师从丹第和杜卡斯学作曲理论与作曲,1931年考入巴黎音乐学院,在肖拉康托鲁姆作曲班学作曲。1935年回国后,在上海投入抗战歌曲创作和救亡音乐活动,后又到中国中部武汉负责开展救亡歌咏活动。1935年到1938年间,他创作了《救国军歌》、《只怕不抵抗》、《游击军歌》、《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和《夜半歌声》等等大量各种题材、各种类型的声乐作品。$ b, F7 X# M, u" f; q
9 n1 M* d2 I5 _5 q( k X7 `! ]4 P1938年,光未然在中国西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任音乐系主任时,创作了《黄河大合唱》的歌词,冼星海很快就写下了这部名垂青史的音乐名作。1940年底冼星海赴莫斯科,次年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后,他无法回国,因生活艰苦,疾病缠身,于1945年在莫斯科病逝,年仅40岁。由于他在音乐创作方面的巨大贡献,后来蠃得了“人民音乐家”的称号。
0 x# X& v. `* W4 [9 h
5 O! j. H4 j+ O9 `& K" Q
1 {# F w* X$ }“国之瑰宝”——曾侯乙编钟 首先我们先介绍这位“曾侯乙”是何许人也?曾侯乙是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曾国(今天中国中部的湖北省随县、枣阳一带)的一个诸侯,这位诸侯姓“乙”,据考证此人死于楚惠王五十六年(公元前433年)。因为他是“曾国”人,姓“乙”,又是一位诸侯,因此称他为曾侯乙。6 Z- \0 ^! M: v+ @
4 F5 w" u- q7 F' Y; Z. j这位姓乙的诸侯墓葬的规模是相当可观的,仅仅乐器就足以令人瞠目结舌。在他巨大的坟墓里专门有一个墓室陪葬着乐器,这些乐器有琴、筝、五弦各一件,瑟五件,笙一件,悬鼓一件,还有编磬、建鼓、排萧、瑟、抱鼓等等,其中最令人震惊的就是堪称“国之瑰宝”的编钟。
( Q; D2 ^2 h7 |3 Q
: z3 Q6 J: a+ Z整套编钟共有65枚,全部是由青铜铸造,异常精美。编钟依次列在曲尺型铜木结构的钟架上,上下三层,总共加起来有65枚钟。每件钟体上都镌刻有金篆体铭文,正面均刻有“曾侯乙乍时”(曾侯乙作)。
4 C5 ^) u8 i) `8 W! D" \ q3 f/ f
曾侯乙编钟的总音域有五个八度,仅次于现代的钢琴,可以奏出五声、六声或七声音阶的音乐。现代学者推断这套编钟不但可以演奏旋律,还可以演奏和声。
4 }8 H. h: Y; ~4 f
3 [2 Z0 Z/ q) F5 p3 L4 u, }4 P两千年前就有如此精美的乐器,如此恢宏的乐队,在世界文化史上极为罕见。这不仅表明中国古代青铜业的成就,也表明了中国古代音律发达的程度。! l/ h, S) k3 c4 p9 W
; s" |; K) U' `, T) u% @/ x& A3 Y' J+ E: a9 z
“民族管弦乐队的皇后”——二胡 胡琴,顾名思义,是西域胡人所传过来的,并不是中国的土产。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中国北方有一个奚部落,有一种乐器近似于胡琴,称为“奚琴”。后来因为“奚琴本胡乐也,”就改称为“胡琴”了。
8 `; ~, d; L$ T! D' F8 w% ^1 f/ b9 @7 q
宋代(公元960年—1279年)有“马尾胡琴”,到了元代(公元1297年—1368年)更为之完善,而从清代(公元1644年—1911年)到现在,胡琴已发展到了十几种,包括二胡、中胡、四胡、高胡、京胡、坠胡、板胡等等,这些乐器在民族乐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 W) S6 l; i" Z3 H) o. E5 C' B! H) t: L, ~$ `( y* q' j$ d4 H
二胡是民族乐队中的拉弦乐器,能演奏深沉、细腻、柔美、抒情的乐曲,又可以演奏欢快、跳跃的乐曲,表现力极为丰富。既能独奏,也是合奏中不可替代的乐器,也可以说二胡是“民族乐队里的皇后”。
, v6 q6 Y" [$ |7 R- Q2 [- D4 }4 X0 Q5 j6 A& B' E% d& S! X
二胡自古至今有着大量的乐曲,尤其是上世纪三十年代以后,刘天华先生创作和演奏了更多的著名乐曲,流传至今,如《良宵》、《光明行》、《空山鸟语》等等。还有一位前辈华彦钧先生所创作的《二泉映月》更是人间绝唱。世界著名指挥小泽征尔先生,听了这首二胡曲激动不已,他说,“这是人世间最美好的音乐了,应该跪着听。”9 _& H, p8 ~4 R r$ ?9 B
) Y$ |9 X8 Y! I6 T# [( l
& w% Q" R" e+ a, Y: n《梅花三弄》古今谈1 F9 c8 d5 f# G; Z# V7 y9 {, S
《梅花三弄》是中国古代音乐保留下来的比较早而且很有名的一首曲子。关于这首曲子的传说很多,最早出现在晋朝的东晋时期(公元317年—公元420年)。相传东晋时期有一位大将名叫桓伊,他不但是立有赫赫战功的名将,同时还是一个非常谦逊的人。他同时又精通乐律,尤其擅长吹笛子,是一位有名的音乐家。有一天,桓伊在路上遇见了一个年轻人名叫王徽之,他非常仰慕桓伊的音乐才能,于是斗胆请桓伊能不能吹奏一首曲子,没有想到桓伊欣然应允,于是桓伊马上下车随即给他吹了一首曲子,相传这首曲子就是有名的《梅花三弄》。这说明这首乐曲在晋朝就已经很流行了。
. n N: y, }# a: k6 C
, C8 c6 \) c7 M: L$ E/ Z何为《三弄》?这个曲名非常雅致,前面很好解释,那一定是描写梅花的,而后面的“三弄”就有些让人费解了。实际上,《梅花三弄》这首曲子乐曲中的泛音,以不同的形式反复了三次,所以称作“三弄”。有描写梅花高洁安详的静态,急促的曲调则是表现梅花不畏严寒、迎风摇曳的动态,整首乐曲表现了梅花凌霜傲雪、铮铮铁骨的神态。乐曲通过赞颂梅花的高贵品质来烘托文人那种超凡脱俗、孤芳自赏的思想感情境界。" u/ ~. r& b: H% q$ T2 b
) }2 c) A( o' s0 h! l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又将这首高雅的传世名曲由其他的乐器来演奏,至今已成为古琴的保留曲目。
$ V# |9 t6 g$ Y/ p- h9 `7 U$ m3 A
( J3 C5 @% k( w0 w( Y9 v4 W8 W
, \2 [4 t- ~3 i2 v1 @% A F, h, p" o+ z* c) T. j
中国古老的乐器——埙" h( z+ H4 T1 d: J$ Q
埙是中国古代很重要的一种吹奏乐器,它有近似人声的音色,很擅长演奏一些抒情的哀婉的曲调。在我国古代人们用这种乐器(当时是捕鸟的工具)模仿鸟叫,用来诱捕鸟兽。6 D2 ^+ K# f$ {# R) p& }: [! ^
5 N. K: V& c+ P4 m& m' d
目前发现最为古老的埙是六千多年前的,比如中国东部浙江杭州湾河姆渡出土的圆锥型埙,中国西部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遗址的无孔埙和一孔埙。还有在中国北方山西万荣县、中国西北方甘肃玉门火烧沟、中国中部河南辉县琉璃殷墟,均有埙发现。2 M, ~) n6 c; a9 c7 M5 c
% ^/ f* v7 b1 G( }& j埙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古代有一个小伙子非常喜欢埙这个乐器,觉得它能抒发自己的情意,他每天都要吹,凄婉缠绵的乐声飘呀飘,这如泣如诉的乐声终于传到了一个美丽姑娘的耳中。姑娘名叫黄河,她听了这动人的乐声,终日心神不定,于是让父亲请来了这个吹埙的小伙子。黄河的父亲见这个小伙子相貌英俊却衣衫褴褛,心中很不悦,很快叫人把他打发走了。小伙子见到了美丽的黄河姑娘日思夜想,终于病倒了,口里叫着姑娘的名字离开了人世间,但是,他的心却变成了一颗红宝石。一位过路的匠人看见了这块晶莹剔透的红宝石,于是就拾去打造成一个“心”形的饰物,然后摆在集市里卖,适逢黄河姑娘路过,看见这颗红心有一种说不出来的亲切感,于是就买了下来带回家里,每天拿出来玩,爱不释手。一天,姑娘又想起了吹埙的小伙子,很是伤心,禁不住落下泪来,姑娘的眼泪滴在红心宝石上,没想到这颗红宝石是一颗不死的心,被姑娘的泪水浸润了以后,突然碎裂开来。后来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演化成一个谚语“不见黄河心不死”。
+ E0 L7 s& q5 R( T# h5 L- P$ w7 U5 ^9 ~
- @' J ^( b. D$ S
0 e. A5 C. _5 U R
中国古老的打击乐器——磬
9 A4 s) ]% H7 u# c3 S! E$ Q磬,是中国古代的石制打击乐器(也有用玉石雕刻成的),悬挂在架子之上,用木锤敲击,可以发出动听的鸣响。
* j% @! J+ D2 ?1 J0 T- h% n F0 z4 x2 {& H0 D- [1 z; L
根据文献记载,磬的产生来源于中国人的祖先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的一些片状的石制工具,比如象石铲这一类的工具。他们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发现这些工具不但能发声,而且非常悦耳,于是将它们当作娱乐的乐器使用,起名叫“磬”。& H1 F9 K0 ]& d" z, Q
+ A5 ?) t- M* y0 E ~! ^7 z
据考古,中国早在夏代(距今四千四百多年)就有了这种乐器,到了周代(公元前1066年—公元前221年)常有十几个大小成组的磬,这种磬称做“编磬”。
2 ]3 C6 }# C6 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