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6-11-28 18: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7 n+ U% |) [: s8 S
中国有一首遨游太空的音乐
$ E* V3 n4 n- p9 W5 X! U) a3 n中国古代有一位著名的音乐家叫伯牙,弹得一手好琴。古人称,“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意思是说,每当伯牙操琴的时候,美妙的音乐会引得正在吃草的马儿也会仰起头来聆听。
' O1 |1 ?0 D+ r- r
9 D9 [0 g+ ^" N+ A8 y. m有一次,伯牙在中国东部泰山游览,大好的山川引得伯牙一时兴起,于是就走到附近的一个亭子里取下琴袋,摆好琴调好弦,望着美丽的风光开始弹起琴来。这时有一个樵夫名叫钟子期在此地路过,看见伯牙在弹琴,于是就坐在一旁静静地听。伯牙越弹越高兴,当描写巍峨耸立的高山时,弹出的曲子音色苍劲,飘渺的云如同入穹岩峡谷,似有悬崖峭壁回音对应。坐在一旁的钟子期自言自语地感叹:“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意思是说象泰山一样。当伯牙意在流水时,音色淙淙铮铮,象幽洞的寒流;冷冷清清,犹如松根之溪流;浩浩洋洋,江海之平流;惊风骤雨,瀑布之飞流。钟子期沉醉在音乐之中,又自言自语地说:“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伯牙所弹的乐曲意境,所寄托的情感,钟子期都能心领神会,伯牙大惊,知道遇见知音了,二人一见如故,结为知交。约定第二年此时再相会。9 a, |' F$ A; r$ g5 s; X
' Q4 s1 O3 _! {" F* ?# C$ G
第二年伯牙如期赴约,可是总不见钟子期的到来,伯牙很奇怪,一打听,原来钟子期已经故去。伯牙悲痛欲绝,感叹自己今后弹琴再也没有这样的知音了,绝望之中当即弄断了琴弦,摔坏了宝琴,从此不再弹琴。这个故事中,伯牙弹的乐曲就是《高山流水》,这个曲子几经流传直到现在还在演奏,后来分为《高山》、《流水》两部分。/ R$ H: _3 w+ \4 P' Q
) R. | P% J$ R: g: d0 N; P' K1977年8月20日,美国发射了两艘“旅行者”太空船,科学家希望有朝一日能有幸遇到地球以外的“人类”。因此,在太空船上有一张喷金的铜唱片(即使过了十亿年也会铮亮如新),唱片上共录有世界名曲27段,其中代表中国的乐曲就是用古琴演奏的这首古曲《高山流水》其中的《流水》。% U2 |6 p( D. \8 }; }
+ u' v9 u1 K( E% q0 a+ S$ ^6 u- U7 \8 @+ {
3 P: b7 N1 J3 _( Q- O. l* G9 c' o) n# E
中国民族管弦乐队的来历
. _! _2 `- o' H% q二千多年以前,中国已有很多的乐器:钟、磬、鼓、埙、铃等等,到了周代(约公元前1066年—公元前771年)和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发展到了八十多种。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汉(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3年)、三国(公元220年—280年)、晋(公元317年—412年)、南北朝(公元420年—581年)、隋唐(公元581年—907年)期间,由于各族人民频繁的交流,又增加了横吹(现在的笛)、羌笛(现在的箫)、曲项琵琶(今琵琶的前身)、筚(现在的管子)、铜鼓、腰鼓、羯鼓等等,这些都成为现代民族乐器中的重要乐器。五代(公元907年—979年)、宋(公元960年—1279年)、元(公元1279年—1368年)、明(公元1368年—1644年)、清(公元1644年—1911年)时期,由于民间文艺的兴起,又出现了打击乐器云锣、八角鼓、点鼓、小木鱼、梆子,吹奏乐器唢呐,弹拔乐器三弦、扬琴,拉弦乐器二胡、板胡、京胡、坠胡等等,乐器更为齐全。到了20世纪初,民间陆续还有新的乐器出现,如喉管、粤胡、书鼓、简板、脚踏梆子、梨花片等等。: z' K! Q1 B5 Z% W2 E
3 M6 q" V# }7 n+ J; P建国以来,由于民族音乐事业的蓬勃发展,大批久已不用的乐器,如方响、箜篌,又重新回到民族乐队中来。为了适应新型民族乐队的需要,有关单位又研制出一批中音、低音乐器(如革胡)和定音的打击乐器。
8 }( w* J* E7 p: C+ A
! S; d- ^ M; f同乐器一样,中国的器乐合奏在古代也很发达。在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乐队是汉代的鼓吹乐,和唐代(公元618年—907年)的燕乐乐队。鼓吹乐以吹奏乐器和打击乐器为主,善于演奏粗犷豪放的音乐;而燕乐乐队是以丝竹细乐为主,善于演奏细腻文雅的音乐。宋代起,由于商品经济的发达,市民阶层的大量存在,深受市民爱戴的戏曲和曲艺都有了自己的伴奏乐队。明代,民间又有了婚丧喜庆、迎神赛会的吹打音乐。
* M( n# Q% j" C- Q" n( V
# i5 ]# I; ^( K, I+ ~另外,纯乐队的形成,也是经历了清唱到纯乐器演奏这样的一个历程。如,中国南方广东音乐出自粤剧,中国东南方福建南音出自古老的南田,中国南方潮州苏锣鼓出自潮汕一带的汉剧等等。. a: Y( e" }/ ?1 `, f0 I8 S* H
. M7 X8 m4 m+ c1 R
在中国绚丽多彩的民间乐器中,兄弟民族也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演奏《十二木卡姆》的西北乐队,用各种芦笙组成的西南芦笙乐队,以及用马头琴、四胡、三弦等组成的北方乐队等等,这些乐队的形式也被各地乐队所采用。
1 Q3 r. r! O# k5 ^/ l+ y
7 M% j% Y; x2 _, c3 s, z建国以来,随着民族音乐事业的发展,陆续建立了一些新型的民族乐队。这些乐队体现了历史上保留下来的优良传统,具有鲜明的音响、音色的独特性和施展民族风格演技的可能性,优势已十分明显。新型民族乐队与古代民间乐队一样,继续发挥重要和良好的作用,它们已经以崭新的姿态步入世界舞台。
- a2 D# D' m7 c" m) E7 d2 q
1 x- ~4 ]$ \, W; B( q" o/ D8 c" R0 w m! r7 f7 }! y/ i
# c* o5 s* y# k% c中国交响乐概述
+ R! J+ }9 v. j& D8 S6 ^5 e早在1923年萧友梅就创作了管弦乐曲《新霓裳羽衣舞》,1929年黄自创作了《怀旧》,这些都可以成为中国交响音乐创作的滥觞。此后,黄自的《都市风光幻想曲》、江文也早年所作的《台湾舞曲》、马思聪的《第一交响曲》、冼星海的《民族解放交响曲》、丁善德的《新中国交响组曲》等等,都堪称20世纪上半叶音乐创作的代表。: \! S+ e+ l8 g) c
9 n: I3 \% j- |# }3 `0 l$ ~" i1949年—1956年间,民俗性和神话性的题材占有显著的地位,音乐语言往往能够直接取自民间音调,总体风格注意抒情性、色彩性和民俗性场景,在美学上追求标题性构思。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王云阶的《第一交响曲》、李焕之《春节组曲》、丁善德的《新疆舞曲》、施永康的交响诗《黄鹤的故事》、以及刘铁山和茅阮的《瑶族舞曲》等等。
( I* S. b1 V) M" R1 L% Z: {' W6 W9 \7 S, {
1957年—1962年间,交响乐创作呈现出更为活跃的局面。据不完全统计,这一时期公开演奏并见载于报刊文字的就达80余部之多,其中影响最大、成就最高的当推何占豪和陈钢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这个时期的交响乐创作,现实题材、革命历史题材有所增加,也出现了运用交响音乐形式表现重大历史事件的尝试。标题性音乐思维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技法上以欧洲古典派、浪漫派和民族乐派的传统规范为基础,并在音乐语言、和声语言和配器手法的民俗化探索方面有了明显的进展,立体性、交响性和戏剧性的乐队思维已然初露端倪。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丁善德的《长城交响曲》、王云阶的《第二交响曲·抗日战争》、辛沪光的交响诗《嘎达梅林》、瞿维的交响诗《人民英雄纪念碑》、朱践耳的《节日序曲》等等。
" z8 T6 G/ P7 u5 \0 T) H A+ j
1963年—1966年,在交响领域的代表作有吕其明的《红旗颂》、钢琴曲《黄河》,以及吴祖强根据阿炳原作改编的弦乐合奏,深沉丰富、音韵悠长的《二泉映月》。3 O: B& |6 a- R$ i, ~& @, t. Z6 q( s
* N- m& O3 h& J9 { x4 {! C1976年后,《北京喜讯到边寨》揭示了中国交响乐全面复苏,刘敦南的钢琴曲《山林》、朱践耳的《交响幻想曲》、王西麟的《云南音诗》、陈培勋的第二交响曲《清明祭》、张千一的交响音画《北方森林》等,都标志着中国交响音乐创作走上了健康发展之路。
7 u% K: A `. H4 {- b2 z4 P) ~" B4 D |1 G2 ]5 q' o
1982年—1989年之间,因“新潮音乐”而掀起了一个创作的高潮。潮头是一些青年作曲家把西方现代作曲技法引入交响音乐创作,继而一些中老年作曲家也纷纷加入到这个“新潮行列”,从而把20世纪中国交响音乐创作推向一个制高点。这个时期出现的重要的作曲家及重要的作品有,杜鸣心的交响幻想曲《洛神》、谭盾的《钢琴协奏曲》、瞿小松的《Mong Dong》、以及叶小钢、陈怡、郭文景、何训田、周龙、许舒亚、牟洪等等。不论上述作曲家和创作的作品采用什么技法,都显露出一个基本的美学倾向:非标题性思维和无标题音乐逐渐增加;立体化、交响性的乐队写法更纯熟;民族风格的追求和表现更加内在和深刻;戏剧性、悲剧性、哲理性因素大为增强。这表明中国作曲家对交响音乐艺术规律的把握更趋成熟。1 m- K# U8 h$ x* w9 @, k5 E
( r3 R0 L {4 s( f: @进入上世纪90年代之后,在交响音乐领域辛勤创作,笔耕不缀并屡有佳作奉献的作曲家是朱践耳。他的佳作接踵问世并屡获好评,使他成为中国交响音乐创作的重要代表。
" v s) g& s5 K/ c' [. b9 x d3 K+ c
4 s2 R+ M6 H, U4 \' X9 I, U. m4 H) H
6 E. ~. {5 d5 g2 ^+ h中国指挥界的泰斗——李德伦
, O5 ~ T+ R' D. b' m& W! f$ y' z李德伦,指挥家、中央乐团艺术指导,中国音乐家协会第八届副主席兼表演艺术委员会主任。1917年出生于中国北京,少年时期开始学习音乐,1940年考入中国东部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先后师从I·佘甫磋夫、R·杜克生、弗兰克尔学习大提琴、作曲理论,1946年赴中国西部延安任延安中央管弦乐团指挥。新中国成立后,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乐队指挥,1953年赴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歌剧、交响乐指挥研究生班学习指挥,师从阿诺索夫教授。在他学习期间,指挥过前苏联国家交响乐团、列宁格勒爱乐交响乐团、全苏广播交响乐团等十几个乐团。1956年参加了“布拉格之春”音乐节的演出,1957年任前苏联国家交响乐团实习指挥,1957年9月回国担任中央乐团交响乐队指挥。( z! \- B g6 j5 D8 H& c
; q- h9 B- M2 f& F李德伦多次应邀赴欧洲、美洲各国作访问演出,并任客座指挥。1980年获中国文化部授予的指挥荣誉奖,1985年任巴黎梅纽因国际小提琴比赛评委,1986年任莫斯科第八届柴可夫斯基国际大提琴比赛评委,同年获匈牙利政府文化部授予的李斯特纪念奖章,1997年获俄罗斯总统叶利钦颁发的友谊勋章。8 ^1 N" A" X/ S/ R
+ F7 F% n$ F! ]6 k0 x( C) ~/ U
李德伦的指挥动作简洁自然,表情适度,富有艺术感染力,并热忱支持中国作曲家的作品及交响乐的普及工作。1987年3月,交响乐爱好者协会在首都北京成立,李德伦任会长,并指挥了由中央乐团等11个专业演出团体810多位专业演奏家组成的《交响乐之春》音乐会,听众近四万人,获得极大成功。
2 R' s$ B% m6 m; x# e
+ T7 x. I& u1 a1 v% p& ]0 l- P; S, I1 K
% q- T9 z$ C6 x& C7 Z9 F2 C7 T
中国的钢琴曲《牧童短笛》飞向世界
8 z% r# S9 P& T著名钢琴曲《牧童短笛》的作者是中国音乐界的老前辈贺绿汀先生,这首乐曲的背后还有一个小插曲。贺绿汀年轻的时候在上海求学,有一天他看到一则消息,俄国的作曲家兼钢琴家齐尔品在上海举办“征求中国风味的钢琴曲”活动。这次活动有着严格的规定,作品上的姓名都是严格密封的,在揭晓之前谁也无法知道内幕。这次比赛是公平的,而且优胜者有机会到国外免费学习。
+ ~6 d, M* I, `. r" }
: `5 a: j* L$ O! U这则消息使这个穷学生喜出望外,他决定全力以赴。当时正是上海的酷暑季节,贺绿汀住的顶楼象蒸笼一样,他只好利用黎明那一段时间多干一会,终于完成了三首乐曲,其中一首即是《牧童短笛》。他把作品封好,郑重地寄了出去,急切等待着回音。
& a) o3 t/ X+ | v# y/ O. c* P8 _
终于,在11位竞争者的20篇作品中,贺绿汀的三首乐曲有两首都获了奖,而《牧童短笛》荣登榜首。这是贺绿汀的开山之作,从此他受到了音乐界的瞩目,当然也获得了那次免费出国深造的难得机会。贺绿汀后来成为中国一位著名的音乐大师。
- m3 z& C6 l9 C: {4 u/ G' e& J( V( J# b! s
齐尔品先生非常爱才,他非常器重象贺绿汀这样有才华的青年人,因此凡是他举办的音乐会,都把《牧童短笛》作为必弹曲目。这样,这首优美的、有中国风味的钢琴曲就飞向了世界的大舞台。 }, R' Y) A, a- j
; I! D4 N* J5 ~/ Y% s! g4 U( |; i% s$ p- O; v* e! M7 C. k+ F1 X
( M G" v9 x3 J8 w3 w. c2 C" @5 o使音乐从古代走向近代的革命——十二平均律 在中国明代(公元1368年—1644年),大学者朱载堉用计算的方法而求得十二律之间完全平均的音高关系,这就是“十二平均律”,朱载堉称之为“新法密率”,即由新方法而求得的各律之间最精密的比率。' G) j# w6 K0 Z) r7 X' x0 K3 y
0 x" U2 _; \ o: E+ {9 ]这一发明详细地记载在他1584年成书的《律学新书》中,他的发明比西方大约提早了一个世纪。从律学的角度上说,十二平均律的发明是音乐从古代走向近代的基础。* |# j. ]9 { R- Z) K
5 e' E1 d$ c ]; O5 m+ h1 E. ^7 q/ j! s" r$ z% N8 s- f5 Z, H( [
5 R* r" [5 a9 k中国特有的记谱法——工尺谱
4 F+ T4 O2 L. m$ L现在我们经常用的记谱方法有五线谱、简谱、古琴谱、锣鼓谱等等。在古代还没有这些乐谱的时候,中国人的老祖宗用的一种乐谱叫做“工尺谱”。这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乐谱,值得提一提。! ]7 ^! C% r$ j
9 z- t1 l% Z. M% w" T! \( I工尺谱大约产生于隋唐时代(公元581年—公元907年),是由一种管乐器的指法记号逐渐演变而成的。' I; \9 H8 r: \2 T) ?* c8 I
( `# ~ w, T- |0 z6 b7 B
它的音高分别由上、尺、工、凡、六、五、乙代表1、2、3、4、5、6、7。它的节奏,古代也称 “板”、“眼”(“板”代表强拍,“眼”代表弱拍),在工尺谱中通常以“、”或“x”代表“板”,以“o”与“·”(或“、”)代表“中眼”与“小眼”。
. k/ `: A1 w* \7 i. h7 n) Y
" i8 M1 x, X% G; T, B7 F工尺谱是中国古代音乐传统的记谱法之一,也是中国民族音乐宝库中的宝贵财富。
! V! l! l. X! J% B0 f* ?4 y0 k( a, m8 j* ]- @( J) x
1 n5 D3 B% q- L4 S _1 u1 F6 L& L
7 p# E- G8 S, E& f7 N2 b2 G具有独特魅力的古琴曲《酒狂》 《酒狂》的作者阮籍,是中国三国时代(公元220年—公元280年)著名的文学家和音乐家。当时统治者之间争权夺利,互相欺诈,腐败堕落,导致社会混乱,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在这种环境里,使得很多文人报国无门,才能无处发挥,又不愿意同流合污,因而感到苦闷。为了逃避现实,他们常常借酒浇愁,嗜酒长醉,在音乐里寻找精神上的慰藉。
% i2 y/ t; J) I1 I# Y( v. j# m8 }0 v) Y( E/ I' u* T8 i4 |* ]
传说阮籍为人正直,号称“青白眼”,对势利之人,投以白眼;对志同道合的人,报以青眼。据说统治者司马昭派人向阮籍的儿子求婚,阮籍曾一连六十天喝得酩酊大醉,避而不见。《酒狂》这首乐曲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出来的。
8 I5 k6 x, C8 X
! v; n* a4 a, m- B1 m7 P《酒狂》这首乐曲采用了八分之三拍这个特定的节拍,音乐形象非常鲜明,比较准确地表现了一种醉意恍惚的神态和蹒跚行进、步履踉跄的醉酒者的形象。最后的标题是“仙人吐酒气”,使人感到虽然满腹的酒气徐徐吐出,但是除此之外依旧如此,反映了这位嗜酒者苦闷的内心世界和佯醉的心态。( x+ m( W, Q: ~# N5 {: m
* O U8 M" Y( {! }3 G f& p* K
" t6 A# O: D% Y勾人魂魄、叫人断肠的二胡名曲《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是中国著名民间艺人华彦钧先生遗留下来的名作。这首乐曲中国人民家喻户晓,现在已经走进了世界音乐的殿堂,博得了国际友人的喜爱和赞扬。
- l4 A( c4 H1 x
2 \( k# A, I e( H0 ?% e《二泉映月》乐曲一开始由一声凄楚的长长叹息声展现了意境,我们在乐曲中仿佛看到了一位盲艺人在朦胧的月光下,那呆滞的目光投向远方,人却沉醉在那感人肺腑的音乐里。这优美而凄凉的乐声游荡在空巷子里,远处,惠山下的泉水潺潺地流淌,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可是这位艺人却什么也看不到,他的眼前漆黑一片,他的周围永远是黑暗。他倾诉着自己的不幸,倾吐着对未来美好的向往,带着朦胧的憧憬和希望,又交织着疑问和忧伤,音乐在梦幻般的意境中渐渐地消失。
% o& L) ?+ i ~% C5 X4 t2 O9 L; F0 D' Z
世界著名的指挥家小泽征尔先生听了这段乐曲被感动得热泪盈眶,他动情地说:“用断肠之感形容真是太合适了,这首乐曲应该跪下来听。”) F% |2 R% b6 x8 d9 V
4 R$ T" {$ a0 `6 u* m. N
, b- g# g4 V& b& F+ L+ a8 d委婉动听的中国精品《梁山伯与祝英台》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作曲家何占豪、陈钢在1959年创作的,这首乐曲所表现的内容来自中国古老的民间传说。四世纪中叶,在中国南方的一个村庄祝家庄,祝员外有一个美丽聪明又热情豪放的女儿——祝英台。祝英台冲破当时封建礼教的束缚,女扮男装的到中国东部的杭州去求学。
$ ~2 _6 D( _& \; ]9 q) X: o! O J2 K% i5 y/ h7 q
在学堂里,她结识了善良、淳朴但是家境贫寒的书生梁山伯,二人同窗三年,建立了深挚的友情,但是梁山伯并不知道祝英台是女子。在学成分别的路上,祝英台把自己对梁山伯的爱慕之情借着各种比喻向梁山伯倾诉,可是,老实而诚笃的梁山伯却一直没有领悟祝英台的心思。
* G' t" u1 A, l9 T8 B. d, A' g1 k; f$ V0 [3 J
直到一年以后梁山伯得知祝英台是个女子,才恍然,立即向祝英台求婚,可是祝英台已经被父亲许配给了一个豪门子弟。这个不幸的消息,如五雷轰顶,击倒了梁山伯,他悲愤而死。祝英台得知这一噩耗,在出嫁的路上来到了梁山伯的坟墓前,向苍天哀诉自己对梁山伯的思念和自己不幸的命运。祝英台的倾诉感动了上苍,梁山伯的墓突然裂开,祝英台毅然投入墓中,随即二人化做一对美丽的蝴蝶,形影不离,在花丛中上下翻飞,嬉戏其中……7 i) `1 P2 V/ E! W& P
) f4 K2 {2 {( L' ?3 q' N
这首浪漫的、绚丽多彩、抒情动人的作品受到国内外人们的喜爱,同时在民族化上进行了大胆、也是成功的尝试。如今这首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已经是飞进了世界音乐之林、活跃在国际舞台上的美丽彩蝶了。
' q; P' W6 z7 w+ x ]/ k% }$ @0 y: k% d' x. G
' g! `2 [4 l/ }1 l# u- ]* h6 R5 J1 H3 T最早的乐器——骨笛 现在的乐器五花八门:中乐、西乐、特色乐器、吹的、拉的、弹的、打的、刮奏的,真是不计其数。但是最早的乐器是什么呢?1 a# T6 F, u* O( Q% E" G
! F. A1 U) m- C4 z从前有一个地方,那里山青水秀,勤劳的苗族人在那里居住。寨子里有一个年轻壮实的小伙子叫竹郎,以编竹筐为生。由于他每天都与竹子打交道,日久生情,他觉得翠绿的竹子是有灵性的,小伙子随手拿起一片竹叶就可以吹出甜美又悦耳的声音。久而久之,他的音乐声打动了一位叫笛妹的美丽姑娘,每当小伙子吹起竹叶时,姑娘都会跟着唱。有一天,调皮的姑娘指着一节节的竹子问小伙子,“这个管子你能吹响吗?”聪明的小伙子想了一想,截下一段竹子,把中间钻空,又在上面挖了几个小孔,吹出的声音比竹叶更好听,还能吹出不同的调来。动听的音乐吹进了姑娘的心坎里,小伙子把它作为定情之物送给了姑娘。因为小伙子叫竹郎,笛妹姑娘动情的把这个定情之物叫做“竹笛”。
2 u9 {; e4 ~$ `4 s6 G- l, |4 l% X4 x+ I
这也许就是最早的乐器,当然它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不过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真的发现了距今有8000年—9000年之久的笛子——“骨笛”!! _+ [4 G/ a$ B- a1 m. ^5 l
- K/ h& p" t7 g2 P3 r* p; x1986年—1987年,在中国中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村新石器遗址发掘出了随葬的21支骨头制成的笛子,它们全部是用鹤类尺骨制成,大多钻有7个孔。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乐器,这一事实也证明,古老的中国音乐在几千年前就已经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q# Q; e# g# o. h
; e7 N0 R$ X9 _
1 f8 @$ y8 |0 |4 D3 z8 ^$ o- y民乐管乐曲的宠儿《百鸟朝凤》 《百鸟朝凤》是一首非常著名的唢呐曲,也是民间管乐的合奏曲,流行于中国东部山东、安徽,中国中部河南,中国北部河北等北方地区。曲调活泼、欢畅、热烈,并且非常细腻地模拟各种飞禽的啼鸣,活灵活现,很是生动有趣,同时也表现了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
* o' ^8 b7 N$ `5 G3 j- v2 p5 l+ |2 l# p9 m3 u/ @
这首民间乐曲很受国内外听众的欢迎,是音乐会经常演出的保留曲目之一。
8 t k$ F3 J5 i. @: K! C
6 q2 W, J2 D' x# e1 k" Q0 ^& ]% F7 K+ W4 Q
江南丝竹简史 山清水秀、景色宜人的中国东部的江苏和浙江流行着一种音乐,这种音乐清新、秀丽,曲调爽朗、流畅,节奏明快且富有情韵,这就是“江南丝竹乐”。江南丝竹乐是由丝弦和竹管等乐器相结合,其旋律抒情优美,风格清新流畅,而享有盛誉。* g! j- j+ y3 D' Q# O2 ^( d
3 B3 U" g8 z6 e% K$ P8 @: e# E1911年,江南丝竹乐在中国东部上海地区迅速发展并以上海为中心,相继建立了“文明雅乐”、“清平乐”等演奏江南丝竹的组织。江南丝竹的乐曲来自民间婚丧嫁娶的喜庆活动和庙会中艺人们所演奏的通俗音乐并形成两种不同的风格。一种是城市中流行的风格优雅、华丽的乐曲,多是文人演奏;还有一种是农村广为流行的乐曲,风格简练、纯朴。- o" w- b5 g5 b( T8 C( @
2 s0 i, {4 m, A8 R; T3 Y
江南丝竹乐演奏时所用的乐器有二胡、三弦、琵琶、扬琴、竹笛、箫、笙以及鼓、板、木鱼等等,在这些乐器当中以二胡和竹笛为主导乐器。这些乐器,各自发挥自己的特色,又相互补充,迂徊反复,浑然一体。; |& \! a+ p2 x, @. N
: Z" e0 C5 X, ]" S9 ~4 f) |3 P2 B: F! W
9 J0 J/ I. t ]1 t( I+ m浅谈广东音乐 广东音乐是中国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中的一种,19世纪下半叶,广泛地流行于中国南部的广东珠江三角洲一带。
! a. o5 Z# Y1 u! q3 b3 O4 U% j) ~7 L
广东音乐来源于广东小曲,广东小曲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在茶楼、民间的婚丧喜庆活动中都有人演奏它。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它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成为了独立演奏的乐曲,从此直呼其“广东音乐”。3 ]1 w3 N1 B$ e
. R9 H% k3 q0 Q1 @8 O广东音乐,早期以琵琶为主奏乐器,1919年前后,以二弦、提琴、三弦、月琴、箫5种乐器合奏。1926年受“江南丝竹”的影响,又采用以二胡为主奏乐器(现称粤胡),并渐渐增加了许多乐器,如中胡、大阮、唢呐,甚至后来还加进了西洋乐器,如小提琴、低音提琴等等,使乐曲更为丰富,色彩更加鲜明。2 v# e. b2 |9 G/ n) `
' p- X! i& B. S \
广东音乐的曲子多数是来自民间,至20世纪20年代才有一批广东音乐的作曲者,创作了大约五百余首作品,丰富了广东音乐的音乐宝库。
( c' e0 z8 D& f: P+ ? O. `
8 A0 D$ A, |/ z广东音乐的曲调流畅,节奏轻快,细腻缠绵,娓婉动听,打动了人们的心扉,成为人们喜爱的乐种之一。著名的乐曲有《平湖秋月》、《步步高》、《旱天雷》、《雨打芭蕉》、《倒垂帘》等等。* a, o9 X( f+ L! c- L
$ V2 P* C( M- ^' {8 ]& B
. f# O" M& z9 o$ i m2 f" I漫谈琵琶 琵琶原名叫“枇杷”,这是以两种演奏方法来命名的。到了隋、唐时期(公元581年—公元907年)把琵琶的名称固定下来,形状在明、清时期(公元1368年—公元1911年)定型并且流传至今。琵琶在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时最为盛行,时而举行琵琶比赛,使琵琶的演奏技艺大有发展。( [& h! a& D0 c+ a h
, w5 Y. q3 a* U K7 F1 |+ C
琵琶的曲目众多,大致可分为三类:文曲、武曲、大曲。文曲是以抒发情意为主,曲调清新柔美,细腻轻巧,代表曲目有《春江花月夜》、《飞花点翠》、《汉宫秋月》等等。武曲大多粗犷、豪放,例如描写古代战争场面的《十面埋伏》、《霸王卸甲》等等。大曲则多以活跃、欢畅为主,比较灵活、自由。0 T# q4 }+ {* Q3 c2 y f
1 H7 L5 ?0 d4 @
琵琶由于历史的漫长,积累了大批的曲目和演奏技法,1818年中国正式出版《华秋草琵琶谱》,详细完整地收录了十几首古曲。1929年,“浦东派”琵琶传人沈浩又对浦东派的演奏技巧归纳总结,编写了《养正轩琵琶谱》。象刘天华、华彦钧都是历史上有突出贡献的著名琵琶演奏家和作曲家。现代著名琵琶演奏家刘德海也创作并革新技巧,有了著名的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等曲目,为琵琶的演奏艺术开拓了更新的途径。; }; D! {: N/ l
- r- T: B) ]1 H; N7 h
! H( ?9 T5 w2 H- ]
聂耳名字的由来 聂耳,原名聂守信,1912年2月15日出生于中国西南部云南省昆明,是中国著名的现代作曲家,也是一位自学成材的音乐家。
! J6 ?1 k4 [) i) v! o& {. @* i! o# p% d' r! w9 Q
聂耳名字的由来还有一段小故事。聂耳酷爱音乐,他的音乐能力极强,自学了很多种乐器,象三弦、胡琴、月琴。他的能力还表现在各个方面,他很善于表演模仿各种人物的讲话、动作,惟妙惟肖。女孩子们常常被他模仿得面红耳赤,笑骂他是“耳朵”,意思是,凡是被聂耳听到的,他没有不能模仿的。
+ q+ P# W( ~1 B1 L) e9 s
# P' w4 l' o3 H& T聂耳的耳朵除了听力极好还有一个功能,那就是会动,两只耳朵可以一前一后地动,这下难倒了所有的人,他这个表演常常把大家逗得前仰后合地捧腹大笑,大家叫他“耳朵先生”。聂耳觉得这个绰号很好,说“朋友们送了一只耳朵给我,我就有四个耳朵了。”因此,他在自用的便笺上印了‘耳耳耳耳’,后来干脆改名叫聂耳。
8 S3 a+ o7 I* c, x$ @0 Z7 L W3 t: ~- N+ o# k$ G
" o6 F! A5 y5 a: B; |' V% J+ i9 q能说会唱话坠胡 坠胡是由小三弦改制的,又名“坠琴”或“坠子”。这种乐器既能独奏又能合奏,它的音域非常宽,声音柔和,音量也比较大。与别的乐器有所不同的是,它可以惟妙惟肖的模仿人声、唱歌、讲话,甚至鸟兽的叫声等等。
]; `. v% K8 U$ C6 h/ L" x0 J5 G1 b* H: |8 u
相传,在清代(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的康熙年间,皇帝御旨,撤掉宫廷戏班,艺人们只有流落到民间卖艺。有一天,一个艺人的小三弦被老鼠咬坏了蒙皮,可是马上就要演出了。情急之间,这位艺人就用薄薄的桐木板代替,又把胡琴的弓子夹在两根弦中间拉奏。这样,一个既可演奏乐曲,又近似人声的乐器就诞生了,这就是坠胡。
$ z1 u+ R: B4 y7 J) d8 {. h9 e5 O( l
% U( ^: J+ \9 ]! y* K9 s著名古琴演奏家管平湖
; Z$ L' `1 f# ?听过古琴独奏曲《流水》的人们,一定会想起中国已故的古琴演奏家管平湖先生。他所演奏的《流水》,曾被美国录入太空探测号的金唱片。他琴学造诣精深,在古琴的演奏和研究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同时也是中国民族音乐演奏的奠基人之一。$ @% r# W1 G& G; \5 y, x
1 l+ d7 W* A3 C, C5 n
管平湖是中国东部江苏苏州人,出生在北京的一个艺术世家,从小随其父管念慈(名画家)学琴、书、画,后又拜杨宗稷为师。在他28岁那年,回苏州老家游玩时,在苏州天平山巧遇了琴艺高超的悟澄和尚,并得其指教,使他琴艺大进。后来他又向山东秦鹤鸣道人学会了川派《流水》,从此名扬四海。他博取各派之长,融汇贯通,并从民间音乐中吸取营养,在演奏风格上有所创新,自成一家。7 P9 O6 d% x! }: z# b2 v
* D& |; b* H0 H7 f0 q
管平湖的演奏风格古朴、刚健,音乐表现细腻,形象鲜明,颇有神韵。50年代初,他被聘为中国民族音乐研究所工作,担任副研究员,专门从事于古琴的研究、整理工作,且成绩卓著。著名的古琴曲《广陵散》、《幽兰》、《离骚》、《大胡笳》、《小胡笳》、《秋鸿》、《白雪》等,经他打谱整理后又重放光彩。( j2 \* X9 \, O* e- H5 r
, w! U6 p/ u! y! V+ l3 R ^$ B, @0 ^" Q# l3 O. }3 Z! g
& I! _7 j. m% ^- d2 H
著名琵琶乐曲《彝族舞曲》赏析 d6 f% \# v7 C; C/ K6 W1 l! e
《彝族舞曲》是一首有着浓郁生活气息的、极其抒情的乐曲,它仿佛是用音乐来描述山野风情的画卷。2 d' C3 E' b4 [* A5 V
( I/ x9 d# s+ f( y6 S0 F. L引子(第一部分)由慢到快的展开,犹如看到了彝族山寨在朦胧的月色下轻雾缭绕。乐曲的第二段是一支优美抒情的慢板旋律,醉人的旋律,柔美、轻巧、富于弹性,塑造了彝族少女婀娜多姿、翩翩起舞的音乐形象,表现出少女细腻而含蓄的心情。乐曲的第三、四、五、六段是快板,这段音乐节奏欢快,刚劲有力,描绘了彝族青年粗犷、热情、爽朗的形象和健美膘悍的舞姿。随着音乐逐渐趋向柔和,引出一段优美、抒情、悠扬的旋律,仿佛是彝族美丽的少女们,象天仙一般自天而降,飘然加入群舞的行列。徐徐地,音乐又转入强烈的快板上,将彝家的欢乐推向最高潮。乐曲的第七、八、九段,是引子的再现,使人们的情绪由激动转向心头涌起的无限幸福感。渐渐地乐曲进入尾声,音乐又回到了所描绘的意境,夜深、人静、尽兴的人们哼着悠扬的小调渐渐远去,只有远方还有芦笙在隐隐喧响……
1 `% j/ f# _7 j1 s; G8 {, }, c L7 X3 v9 ?6 F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