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的版本及作品特点6 {" p* H, a7 ` \
' Q& p* M$ \5 x$ x
# O2 H: y- w$ {4 L# G$ x
版本一: 2 P7 z. d6 s$ j4 z1 c# v
德国大诗人路德维希·莱尔什塔勃,在听了贝多芬的《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后,诗兴大发。于是在一家非常有名的音乐杂志上,发表了他富有诗情画意的感想:乐曲的第一乐章,使他联想起“瑞士的疏森湖上闪耀的月光倒影,像在湖面上荡漾的小船”。贝多芬的这首钢琴奏鸣曲,加上路德维希·莱尔什塔勃诗意般的解读,使作品在音乐爱好者中广泛传播,成为家喻户晓的名曲。 8 Q2 `" |* f7 A1 |3 A
版本二:
9 ?- D' Z7 M3 O/ l! k; M5 t0 i在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贝多芬悠闲地在维也纳的郊外散步。忽然听到远处传来了熟悉的钢琴声,弹的正是自己的一首奏鸣曲。贝多芬随着琴声,走到一幢破旧小屋前,往里面一看,一个双目失明的少女,正在一架破旧的钢琴上弹奏,旁边坐着一个男子在蜡烛下做鞋。贝多芬看到这种孤清却散发着温馨的画面,忍不住推门而进。见有人进屋,男子忙起身与贝多芬打招呼,介绍说:“这是我的妹妹,爱弹钢琴,常听贵族们弹奏大音乐家贝多芬先生的钢琴曲,现在弹奏的曲目,都是她自己边听、边记、边学的”。贝多芬听了这番话,感动万分。恰巧此时,一阵风吹灭了烛火,房间里只剩下从窗外照射进来的月色,小屋笼罩在银白色里,伴着琴声,小屋充满诗情画意。贝多芬在银色月光的启发下,即兴创作了这首《月光奏鸣曲》。 1 l( P3 v* Z8 o
版本三:
$ R: L% J2 F$ |! g在德国,也有人称此曲为“园亭”奏鸣曲。园亭是建筑在树荫下的凉亭,显然,这样的标题对于这首奏鸣曲来讲,也同样是不确切的。这首曲子所表达的决不是一幅明净的风景画,而是一种内在的阴郁情绪。 3 v' [" Z/ q+ w
版本四:
+ T) X7 T5 ^+ M4 K& T《贝多芬传》的作者泰厄(1817—1897)说第一乐章是“少女为生病的父亲祈祷”,这比“月光”和“园亭”恰当一些。 g0 H( M: E L+ G, ?& V- E$ x5 G
关于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的不同传说,显现出音乐艺术的魅力所在,也正如人们常说的“一百个人有一百哈姆雷特”。欣赏音乐,还是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为好。 4 [% a1 f/ V# f- Y
现在,我们还是看一下公认的《月光奏鸣曲》的创作版本: s& B, x: [. x9 P6 I
版本五:
. u$ h5 d& }* \/ R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原名《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创作于1801年,题献给他的第一个恋人——朱丽叶·琪察尔迪。贝多芬与朱丽叶是在布伦斯维克家相识的,朱丽叶当时年方15岁,是贝多芬的学生。贝多芬对这位魅力十足的少女十分倾心,投入了很多感情和时间。1801年11月16日,贝多芬给一位朋友的信中写道:“我内心的变化是因为这个小女孩。她爱着我,我也爱着她。幸福就这样降临在我身上,我心里产生了结婚后一定会很幸福的感觉,这可以说是生平第一次。但是很遗憾,我们身份不同”。也许就是因为身份的悬殊,他们的恋爱没有美好的结局。贝多芬失去所爱并患了耳病,在他的作品里反映了这种极度痛苦和挫败的心情。
. M2 K: x5 k4 h, _6 Z" _' V贝多芬把这部作品标为“幻想式的奏鸣曲风格”。罗曼·罗兰说:“幻想维持得不久,痛苦和悲愤已经多于爱情心境的反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