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乐章-贝多芬第25钢琴奏鸣曲
5 J3 {, d2 e3 y R* i, c# Q
1 [$ |, z0 U( C. d- Y. J) A J; }8 c- Q& E9 F+ W( G
第二乐章
. }. i( k3 B- x0 X9 y* Z$ z. n
) I5 Q! C8 q" | Q. [8 w R2 X: U这是一首优雅歌曲的乐章,它规模很小但感情深邃,在平静的表情中流露出甜美的意境。乐章那充满温暖的旋律是由三部歌谣曲式作成的,独特的9/8拍子也别具一格。/ o( J" z: O3 o1 A5 _- f, T
5 ~4 ^4 H2 L" {/ f' l3 d& u! n6 {
许多评论家把这段音乐称为“无词歌”的先驱,由于它那甜美的气氛,使人们不禁想起门德尔松的《威尼斯船歌》。主题是优美而富有表情的叙述。bE大调中段是加上吉他风格的琶音伴奏,如歌缓慢地流出诚挚的咏唱,似乎带有一点伤感的歌声。第三段回到主调上再现开头的主要主题,接着就是短小的尾奏。$ W) N1 t/ |( m) o8 X. F
& n* R3 p! X0 w7 y总之,这一乐章的音乐感觉是均匀摇动的安静,是平稳的温柔和大自然的鸣响,乐章用声音的背景遮盖旋律,较好地体现出浪漫派的织体,很容易让人领会到贝多芬已迈向古典式浪漫主义的表现阶段中。
/ m( T$ n& k; ?* p' \5 W+ T
- `7 i1 r3 i9 }演奏注释
# \& V/ \% I' P4 @0 C% F
/ _- w0 l+ j' x# _% w[1](espressivo)主题富有歌唱性,十分朴实,右手的三度旋律音要优雅地连贯起来,左手的伴奏应当很柔和,多半是半连音的效果,每2小节做出一个渐强与渐弱的音量变化,以突出音乐柔美的特性。! L8 a# ?# J `4 q
. [/ `% R/ `) A8 d5 R( _% x) S( q
[2]注意强拍是不时改换地方,有时落在第三拍上,有时落在第一拍上,这里含有巧妙的节奏游戏。( @( f. z9 [9 q9 H0 ~
/ [3 c N& u- G. l! i# z# i, J[5]右手的三度音指法应准确,变换顺畅,以保持平稳的旋律进行。) n$ A" }1 q q a
* X' p3 J" I% L3 X# Z[8]平行大调的完全终止。
\# q4 N$ c# h4 v3 u4 g' \/ T2 ^0 \6 \6 u
[9]第七拍转到平行调的下属调(bE大调)上。
& V0 P9 h; h" @5 u( D( F2 i5 ?& _# i; V8 r0 w) F
[10]左手的十六分音符伴奏始终是非常连贯地、流动式地,好似是吉他风格的琶音。
5 }- k8 ^4 }9 F$ v/ V
+ T* v2 n6 x0 ^" x[11]右手第一拍上的短倚音应敏锐地弹出,紧接着是三声中部的徐缓主题旋律。
( j4 s6 |5 T+ x* _3 [. a# M: a4 F
[13]右手第七拍上的颤音应圆润表现,结束感可以做出来。4 h" @: R8 N& c' s2 E% l
# L" W3 y5 m8 z8 M7 k" h[15](cresc.)要递增般地与旋律的流向统一起来。
! ^/ u3 f/ w( Y2 U# g, I+ p3 w4 H: D6 t4 B+ W0 Z
[16](dim.)要弹得轻柔、纤细些。5 Y- e; J% I2 n1 k' d& g3 V1 K
9 o: t' P+ X& V9 c; N/ o: h
[18]这里开始是4小节的补充部分,调性(bE—g)。
. c a, a$ |- f! k) c+ \& r
1 I! p( p4 N3 X0 \! E[19]双手第四拍起的节奏时值应注意对齐,并做出(crest.)推进。1 l& S3 ?. a5 @6 z4 q+ V
3 k t" C2 I5 |3 j$ o! v6 [9 A4 j
[20]突然的p,右手的同音换指要迅捷些。
/ I( ^8 L3 x, {4 `' J- N( H9 g( H, B7 W$ N& g
[21]pp的性质。第七拍是突强。
` C0 b( o4 ]8 p2 W& L" w5 x/ V$ ]) k) {/ T
[22]主题的再现,与乐章开始时一样。
3 }4 q( V5 A+ }% h6 L# i/ o
0 w( C# r* E; r" K( f4 O[30]尾声,又恢复了三声中部的流动伴奏音型,速度至终不变,八度的旋律音要弹得漂亮,并以(cresc.)进行到高潮。2 @ L6 J! ~ {# e/ h
; V1 G& B- C5 T' e
[33](dim.)音力立即减弱至p,静静地结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