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应用   音频插件联盟,正版插件,欢迎大家选择!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阅读: 25318|回复: 0

[资讯] 兰州鼓子研究文献综述

[复制链接]

107

积分

0

听众

0

音贝

音频应用新手发布

Rank: 3

积分
107
发表于 2004-9-21 | |阅读模式
音频应用公众号资讯免费发布推广
兰州鼓子是我国曲艺的古老形式之一,流传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以《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中评话、相声、鼓曲、快板的四分法来看,它属于鼓曲类。如果按鼓词类,弹词类,渔鼓类,牌子曲类,琴书类,杂曲类,走唱类,板诵类的八类分法,它又属于牌子曲类。从演唱形式看,属坐唱类。
兰州鼓子以唱为主,偶有宾白,无形体表演,无特殊着装要求。伴奏以扬琴、三弦为主,二胡、琵琶、秦琴、箫、笛为辅。有的曲牌在表演过程中有“帮腔”,艺人称作“拉梢子”或“接声”。虽然有“兰州鼓子研究会”、“安宁区鼓子协会”等组织,但没有专业艺人,从事演唱活动的多为具有初等文化程度的农民、工人或手工业者,其中“我宁可饿死,不能丢掉兰州鼓子”的艺人居多数。时至今日,营业或非营业的茶馆是主要的演唱场所。
兰州鼓子的音乐属曲牌体,常见结构为:鼓子头或越调头 + 若干曲牌 + 鼓子尾或越调尾。“兰州鼓子的音乐是由唐宋的‘杂曲子’曲牌联缀起来,并在‘敦煌曲子’和‘唱赚’的‘缠令’基础上演变而来”。演唱内容“极为广泛,涉及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以及咏赞景物、喜庆祝颂之类。主要有闺情曲、英雄曲两类”。关于声腔,曲牌,曲目具体数目说法极为不一,声腔有分为 “鼓子和越调二个腔系”的,如戏曲曲艺乐理论家王正强先生及《中国曲艺志.甘肃卷》中就是这种分法,也有分为“鼓子腔”,“越调腔”,“平调腔”三种声腔的。曲牌具体有多少,各家说法极为不一,有“五十多个,常用的三十多个”,也有很肯定的“现存71支传统曲牌”,《甘肃风物志》(吴月 王会绍 王明庸 余贤杰编,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6月第1版 P201)中介绍更多: “约有一百多种”,已故鼓子艺人李海舟却说 “兰州鼓子七十八个曲牌名子”。曲目大多都言及1000多个,但笔者在几个鼓子茶馆听了两个多月,经常演唱的不到30个。这种说法上的惊人差别,也从一个侧而反映了“兰州鼓子”研究的一些混乱。
一、有关兰州鼓子研究综述
(一) 对兰州鼓子渊源的探索
“渊源”就是对事物本原的研究,就如河之源头的探寻。无论哪种学科,只要涉及此问题,都需几代学人的不断探索,就此而言,概莫能外,。
对兰州鼓子渊源的探索,开始于20世纪三十年代兰州市一些地方报刊的评述和以鼓子艺人为主要作者的短文。如李海舟、木石齐主等人在《西北日报》“陇谈”专栏上的讨论:《读“兰州鼓子出故都说”后》,《兰州鼓子出故都说》。其后,几乎每一位涉及兰州鼓子研究队伍的学人都对“渊源”问题发表了或同或异的观点,但具有学术研究性质的论证仍然鲜见。以往对兰州鼓子渊源的研究集中起来,有以下两种观点:
宋元说。此说认为兰州鼓子形成于北宋时期。其主要依据有两点:一是《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的记载:“宋安定君王赵德麟始创商调鼓子词,用‘蝶恋花’谱‘西厢’十二首”;二是甘肃镇原慕少堂著《甘宁青史略》记载:“鼓子词的产生策源地,是安定郡(泾川一带);鼓子词的创始人,是宋安定郡王赵德麟(令畴)。”后者本身是以前者为依据而得出结论的。兰州鼓子“圈”内颇具影响的已故艺人李海舟(1905-1983,兰州人)、现任兰州鼓子研究会副主席崔宝山先生(1927-,兰州仁寿山人,)都持这种观点,《中国大百科全书》更是认为: “近代学者一般认为兰州鼓子渊源于宋代的鼓子词”[9]。李海舟49年在“南山学会民间音乐研究会”应答木石齐主的短文——《读“兰州鼓子出于古都说”后》,是从上述典籍,曲牌名,用词等方面论述后,得出“足证兰州鼓子是由宋词元曲递演而来。”崔宝山持宋元说的依据是《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和宋周密《武林旧事》及《历代作家论民间文学》中的记述。但《武林旧事》中“淳颐十年,车驾入宫,起居太上,后苑小厮儿打息乏,唱道情,太上云:此是张抡所撰鼓子词”所说的 “鼓子词”,是否就是今日的“兰州鼓子”,却未加说明。在其他论著中也没有对此问题的明确表述。
明清说。此说认为兰州鼓子起于清代,是由北平鼓书或子弟书传播演变而来。其依据颇丰。木石齐主,杜亚雄都赞同此种观点。木石齐主是从伴奏乐器,传播主体,字调等找力证的。如“兰州官员多旗人,鼓词颇多‘官话’”,最后得出:“其实兰州鼓子,正复渊源有起于清代(明朝无有也),属于北平鼓书,或子弟书。”杜亚雄先生在《 “兰州鼓子”简析》中,是从历史文化背景,鼓子音乐,演唱字调,鼓子曲牌四个方面对兰州鼓子作了简要分析,最后得出“兰州鼓子形成于明清时期是比较可靠的说法”。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追溯兰州鼓子源头的众家之说中,只有杜亚雄先生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作了分析。“从历史文化背景看,明、清是中国封建经济高度发展的时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在封建社会内部萌芽,城市的繁荣带来了市民力量的抬头和个性解放的要求,在音乐方面随之而来的民间创作对专业创作取得压倒优势而成为音乐的主流。”这种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的自觉意识,出现在八十年代的音乐学研究中是难能可贵的。
对任何学科的渊源研究,对某些问题,只能描述各个阶段的主要特征,形式变化,功能意义,而无法确定准确的时日。此正如皮亚杰所说:“从研究起源引出来的重要教训是:从来就没有什么绝对的开端。”
(二)对兰州鼓子与邻近曲种的关系研究
从兰州鼓子曲牌“南腔北调”兼蓄,唱腔取词雅俗皆用,字调“京腔”方言(兰州话)都有,都说明它是受多方影响,兼收并蓄,逐步形成的曲种之一。它既与八角鼓,陕西眉户有渊源关系,更与当地民歌,戏曲曲艺有互借互用现象,也因它的不断发展而对青海平弦,新疆曲子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中指出:“河南的大调曲子、甘肃的兰州鼓子、青海平弦等曲种,在曲体结构、曲词格律等方面也与八角鼓有共同之处。”
对兰州鼓子与北京八角鼓、陕西眉户之间的关系研究,王正强在《兰州鼓子研究》中,从曲体结构,主要唱腔,文学曲本四个方面做了较详尽的论述。最后认为:“北京八角鼓(包括部分其他北京传统曲艺)和陕西眉户的曲本,却占据了兰州鼓子全部保留曲目的地位。尤其许多曲本文词和所配唱的牌子曲,竟然达到了难分难辩的程度(如它的《渔樵问答》、《白袍访敬德》与八角鼓、眉户的同名曲本等等),甚至在有些文词中,还十分明显地显示出它的渊源出处和演唱形式”。[14]
兰州鼓子与北京八角鼓、陕西眉户之间的关系简表如下:
表一 兰州鼓子与北京八角鼓比较表
兰 州 鼓 子
北 京 八 角 鼓
渊 源
一说起于宋元,一说起于明清
源头不详,盛于清
音乐结构
曲牌联缀体
曲牌联缀体
主要曲牌
罗江怨,倒推船,打枣竿,吹唱,扬州歌儿,扬州词儿
罗江怨,倒推船,打枣竿,吹腔,扬州歌,
联套结构
鼓子头 + 若干曲牌 + 鼓子尾
越调头 + 若干曲牌 + 越调
引子 + 若干曲牌 + 尾子
伴奏乐器
扬琴,三弦,二胡,
八角鼓
演唱特点
坐唱,以唱为说,散的较少,无装扮,无表演
坐唱,无表演。
表二 兰州鼓子与陕西眉户比较表
兰 州 鼓 子
陕 西 眉 户
渊 源
一说起于宋元,一说起于明清。
说法不一,大多人认为盛行于清代
曲体结构
曲牌联缀体
曲牌联缀体
主要曲牌
跌(叠)断桥,一点油,倒搬浆,悲宫,越调,越尾,
叠断桥,一点油,倒搬浆,背宫、北宫,越调,越尾,
联套结构
鼓子头 + 若干曲牌 + 鼓子尾
越调头 + 若干曲牌 + 越调
越调 + 若干自由选用曲牌 + 越尾
伴奏乐器
扬琴,三弦,二胡,
三弦为主,板胡,梅笛为辅
演唱特点
坐唱,以唱为说,散的较少,无装扮,无表演
坐唱,无装扮,无表演
(三)对兰州鼓子唱词的研究
对兰州鼓子唱词的研究,较之唱腔研究而言,参加的人员更为广泛,大多数鼓子艺人都或多或少地进行过此项工作,研究方法主要是曲词的收集,真正对收集的曲词进行归类、分析、比较并上升到理论高度的观点并不多见。目前资料所见,最有学术价值的分析研究,一是王正强在《兰州鼓子研究》中对唱词做的“词式”,“句式”,“声韵”,“演进”的归类分析,二是杜亚雄在《 “兰州鼓子”简析》中,对“鼓子头”,“赋唱”,“推船”,“打枣调”,“刮地风”,“垛子”六个传统曲牌作的唱词格式分析。
各曲本收集与研究唱词情况列表如下:
著 作
收词数目
曲 目 名 称
研 究 情 况
《中国曲艺志.甘肃卷》(初审稿)
5首
《宝钗年蝶》,《辨踪》,《鸳鸯记》,《惊艳》,《火化》
只收集,无分析
《兰州鼓子》(1962)
27首,另有一出鼓子戏
《岳母刺字》《木兰从军》《水漫金山》《除三害》《辨踪》《小尼姑下山》《独占花魁》《霸王别姬》《鸳鸯记》《宝钗年蝶》《磊错》《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空城计》《取街亭》《坝桥挑袍》《古城会》《单刀赴会》《林冲夜奔》《武松打虎》《武松杀嫂》《拳打镇关西》《燕青打擂》《惊艳》《探张郎》《拷红》《饯行》《三难新郎》(鼓子戏)
只收集,无分析
《兰州鼓子研究》(1986)
没有完整收词
对唱词的词式,句式,声韵,演进作了分析阐释。
《“兰州鼓子”简析》
没有完整收词
对六个传统曲牌作格式分析。
(四)兰州鼓子的创作成果
兰州鼓子的创作在一定程度上也极大地推动了鼓子的研究。《中国曲艺志.甘肃卷》(初审稿)载兰州鼓子“新编及创作曲(书)目表”摘录如下:
名 称
作 者
发表出版情况
篇 幅
首演时间
备注
三杯酒
李福元
1983年全国汇演
78行
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
肖振东
甘肃省曲艺队演出
90行
1980年
节振国自叹
肖振东
甘肃省曲艺队演出
86行
1979年
龙池滩的变迁
崔效成
《甘肃文艺》1964年12月号
112行
买画
徐 枫
《甘肃曲艺作品选》
142行
李老头种树前头走
崔宝山
月刊《陇苗》1984年第4期
78行
这怪谁
曾广志
《甘肃日报》1980年3月5日第四版
146行
建设新农村
卢应魁
《甘肃日报》1960年10月28日第四版
162字
胖大嫂的苦脑
刘秀良
1982年省电视台节目
174行
1980年
送女出征
徐 枫 李耀先
1985年全国首届新曲目比赛
鼓励奖
新兰州的脚步
田德芳
1984年10月30日电视节目
38行
锈金城
肖月
《群众文化》1979年第3期
49行
韩大娘访农大
甘肃省
曲艺调演
学习班
《甘肃文艺》1976年第3期
218行
敬老院里乐融融
马守义
《甘肃日报》1959年2月8日第3版
68行
舅舅的礼品
曾广志
参加全国曲艺调演
204行
1979年
肖振东 谢安东作曲
雷锋
赵继康
《甘肃文艺》
10曲段
这种新创作作品,却很少有艺人实际演唱。一是部分作者有深厚的文学功底,但不会演唱鼓子,所以创作了一些具有文学价值但不具有演唱“价值”的兰州鼓子,故难以传唱;二是因为鼓子多是以“听唱”的方式先烂熟于耳,后试唱于茶馆,再以同样的方式传延于“初路子”(新手),如创作者自己不先演唱,那新作被传唱的可能性就很小。
(六)已知的兰州鼓子研究人员及贡献
从我掌握资料看,对鼓子的搜集、整理和研究人员分两类:一类是兰州鼓子艺人,一类是专业研究人员。鼓子艺人以搜集、整理为主;研究人员以整理、归类、分析为主。前者以传承后人,延续鼓子,广大鼓子为已任,这是鼓子艺人的传统,也是情感寄托的一种方式;后者以探求规律,预测未来为追求,这是专业研究者的责任,更是他们的工作状态。前者人多,以抄本为据,后者人少,以论著说理。
有论著面世的鼓子艺人:
李海舟(1905—1983),号浅翁,曾用笔名:海舟、山仁、孩周等。采集兰州鼓子词曲达千余段,创作发表各种曲艺作品86件,撰写各种曲艺文章42篇,整理曲牌、唱腔64首,参与编纂曲艺专著1部,编辑出版各类曲艺作品小辑11册。人们誉他为“踵续古乐府家采集民间歌谣之余韵”者。据兰州鼓子研究会副主席崔宝山先生讲,李海舟在弥留之际曾对他说:走了李海舟,来了崔宝山,自己有半麻袋鼓子资料,望他能妥善处理。这毕生精力所及收集的资料,是后人研究兰州鼓子的宝贵财富。李海舟是目前能见到收集,整理,创作鼓子最多的一位已故艺人。《兰州市文史资料选辑》、《中国曲艺志甘肃卷》中都有“李海舟”简介性的相关条目。
崔宝山(1927年— ),原名崔珍德,笔名星火、安华等,号长寿山人。《中国曲艺志·甘肃卷》编辑,《中国曲艺音乐集成·兰州分卷》编辑,兰州鼓子协会主席,兰州鼓子研究会副主席。退休前是兰州机庆厂一名车工,1957年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车工初学换算须知》,并于此间在《兰州晚报》、《甘肃日报》、《兰州青年报》等报纸上发表以通讯为主的散文、影评、书法作品、鼓子词和各式杂文300余篇。出版专集有《兰州鼓子新作选集》 、《宝山诗歌新作选》各一册,他作有鼓子《迎春曲》、《四化传佳音》、《 佳节思亲》、《胧原英烈》、《兰州好》、《国庆颂》、《计划生育,利国利民》等二十余个,秦腔剧本《知秋恨》等。几十年间,他搜集整理兰州鼓子词多达60余万字,磁带40多盒,已由《中国曲艺志.甘肃卷》选择编入。
此外,几乎在每个鼓子艺人手里都有数目不详的抄本、曲谱、心得、论文鼓子艺人王亚录就说自己有“100多个抄本”,兰州市公安局员工,鼓子爱好者肖朝英“大约有200本之多”,几周前刚刚故世的鼓子老艺人张延寿还赠与我8首自己用简谱记谱的鼓子曲谱
专业研究人员与论著:
王正强(1942年生),甘肃省甘谷县人。甘肃省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副主任 、高级编辑。戏曲曲艺乐理论家、作曲家。出版学术专著《兰州鼓子研究》、论文《兰州鼓子渊源初探》,在专著与论文中对鼓子的渊源作了初探,对曲本唱词作了词式、句式、声韵和演变的阐释,对曲牌音乐中的伴奏、结构特征与表现性能及演进作了分析,对两大腔系48个曲牌(鼓子腔系32个,越调腔系16个)作了记录与说明,并在专著中附录了“一百五十年兰州鼓子艺人师承关系一览表”和“建国前论述兰州鼓子有关文章条目索引”(9篇)。《兰州鼓子研究》是目前研究兰州鼓子最全面的专著。
中国音乐学院民族音乐学家杜亚雄80年代在《新疆师范大学学报》上与赵塔里木合作发表论文《“兰州鼓子”简析》。此文中,作者从兰州鼓子渊源,曲牌分类,唱段的构成方式,用韵和字调,衬字特点,调式调性,主要曲牌的源流、唱词格式及音乐特点七个方面进行简要论述。
西北师范大学康健民先生于2002年发表在《中国音乐》上的论文《“兰州鼓子”源流及其现状浅析》,从渊源、伴奏、句式、发展状况等几个方面对鼓子进行了杂记。
另外,原甘肃省音协主席李耀先也有几篇有关兰州鼓子的论文,但还未见到原文,四篇论文的题目是:《兰州鼓子》,《兰州鼓子探源》,《兰州鼓子的曲调》,《兰州鼓子与八角鼓源流关系考》。其他有一些散见于《兰州晚报》上的有关兰州鼓子的叙述性文章。如《黄土地上的乡音》(载《兰州晚报》2003年8月9日)。
二、兰州鼓子存在现状及研究中的问题
(一)、现状与困境
活动场地少而简陋。在1984年之前,用于演唱兰州鼓子的场所仅兰州市就有15处之多,小则二三十座位,大则几百人。尤其在解放初期,当时兰州人口“只有18万,城区也只是从现在广场西口到小西湖,却有这么多的茶艺茶园,艺人达数百人之多,几乎到处弦歌”。但是,目前在兰州市还在坚持每周有一两次鼓子活动的茶园,只有两处:达家庄(安宁区鼓子协会)和马滩,且都在私人家中。说是茶园,其实就是十余座位的一间私房而已,一处是一老妪(鼓子艺人的遗孀)在“招乎”大家,另一处是是一位鼓子爱好者义务提供的一间20多平米的房子。这种规模、数量的大幅缩减是与解放初期无与伦比的。具体对比如下表:
兰州市区近代以来兰州鼓子活动场点一览表
场 所 名 称
地 点
规 模
活动时间
状 态
已停业
中山园
兰州市王泉公园中山堂前
120座位
1956年停业
龙王茶园
兰州市中山铁桥西侧龙王巷
30人
1948年10月停业
东龙口茶社
现兰州市王泉公园东龙口北侧
40座位
1950年停业
光辉茶社
原兰州市城关乡光辉大队
120座位
1966年停业
地藏寺书场
兰州市王泉公园内
60人
不定期
寿山茶园
兰州市孔家崖西门内孔家庙内
70人
1943年停业
城隍庙茶社
兰州市中段现工人俱乐部
70座席
1984年后改作文化市场
虹桥茶社
现兰州市工人文化宫南部东侧
85座席
1957年停业
俞登州茶园
兰州市东城壕(俞工爷经营)
1949年8月停业
黄家茶社
兰州市上沟跌窝子
80座位
1950年2月关闭
梨园茶社
兰州市下沟梨园
60人座位
1961年关闭
鸿云社
现兰州市五泉公园大雄宝殿南部
500人
80年代改作游乐场
翠英酒楼
现兰州市张掖路大众商场西侧
50人左右
1940年秋毁于大火
翠幽新圃茶社
兰州市王泉路
70人
已停业,年代不详
德福茶社
兰州市土门墩
50人
1962年停业
莹光书茶社
白银市文化馆东侧
200余人
不详
仍在活动
安宁鼓子协会
安宁区达家庄朱国祖家
每次11、12人左右
每周日
目前每周都在活动
马滩活动点
七里河区马滩
每次10人左右
每周四、六
目前每周都在活动
鼓子艺人老龄化。今日所见鼓子艺人大都年过半百。达家庄活动点常到艺人的平均年龄是65.5岁,马滩活动点常到艺人平均年龄是60.4岁。兰州市目前仅有的两处兰州鼓子活动场所中艺人年龄如下:
兰州市安宁区活动场点常到艺人年龄统计表(达家庄)
姓 名
性 别
年 龄
姓 名
性 别
年 龄
崔宝山
78岁
张希云
50岁
郑永瑶
50岁
王本基
54岁
沈金云
70岁
潘亚明
53岁
张连忠
70岁
王宏大
73岁
崔玉德
50岁
张国忠
81岁
张延寿
82岁
兰州市马滩活动场点常到艺人年龄统计表(马滩市场)
姓 名
性 别
年 龄
姓 名
性 别
年 龄
魏世发
66岁
戴立明
50岁
魏元新
63岁
戴立登
54岁
魏世成
70岁
徐占元
53岁
王亚禄
70岁
肖朝英
57岁
兰州鼓子主体的高龄,是兰州鼓子艺人的突出特征。同时暗示的是一种曲艺艺术的一种危机:人在艺在,人亡艺亡。缺少青年人的参与,是缺乏后续能力的征兆,导致的直接后果则是今日以老人为主体艺人队伍的存在,兰州鼓子也会因主体队伍的老化而老化。
曲种本身无创新。它的封闭性,保持了它的纯正性,同时,也就因缺乏外部能量的输入而失去了发展的动力。人的审美观念是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在各种艺术形式既追求独特的个性又相互借用的今天,在《北京大腕茶》,《北京颂歌》因借用京剧的特性音调而走红时,兰州鼓子却依然保持着一个世纪以前的唱腔、唱词与表演形式。几乎封闭的演出场地,冗长的唱段,因“雅”而“出世”于经济社会的态度,都为自身的创新立起了一道道门槛,更使年轻的有兴趣者望“门”兴叹,
外部无经费支持。兰州鼓子的存活是由艺人(也是观众),茶馆(主人必是鼓子爱好者),唱段组成的一个封闭的圈子。因自视为“清雅之乐”,所以不从事商业性的演出,也就导致无法利用自身的力量获得经费来源。而政府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对这类“装点门面”的东西只是“尽力而为”。从以往政府部门经费支持的情况来看,没有大型活动,政府是不给经费的,但问题是:一不存在太多的大型活动,二是在平时,鼓子就没有经费来源,因此,鼓子——这种自身无以创造经济价值的艺术,在商品经济社会就只能处于“维持”状态。
在上世纪80年代以来,政府对兰州鼓子的经费支持如下:
事 由
金 额
使 用 情 况
1984年11月,兰州鼓子研究会成立。
兰州市文化局给500元。
买扬琴、二胡,开会会费等
1985年,安宁区鼓子协会成立
安宁区文化局给300元
招待费,做“安宁鼓子协会”牌子。
1988年兰州民间艺术节,地藏寺演唱鼓子5天,
兰州市文化局给800元
艺人演唱费(3元/天)及“碗子”(茶)开支
1993年,中国第四届艺术节,北塔山演唱鼓子10天
皋兰县文化局给6000元
皋兰县艺人车费,住宿费。
(以上资料由崔宝山口述,黄虎整理)
(二)、过去研究中的问题
对“兰州鼓子”的研究始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是以鼓子艺人李每舟等人在《西北日报》上的几篇专栏文章为开端的,纵观以往的研究成果看,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1、在研究方法上,多用音乐学研究方法,以音乐结构、句式、字式总结,曲谱收集为主,缺乏文化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等文化学研究方法的运用。兰州鼓子与经济发展,风俗习惯等的关系论述也少见,兰州鼓子的功能、乐律、传承问题更是未有涉及。
2、在研究对象上,过去的研究是以音乐本体为主要对象,缺乏音乐本体之外的艺人,社会背景,经济原因等的分析研究。
3、专业研究人员少。有过论著面世的专业研究人员,只有三位:王正强,杜亚雄,康健民。作为一个乐种,应有更多的专业人员去关注,才会有更系统的研究成果问世。
4、音响资料缺乏。至今为止,还没有正式出一张兰州鼓子的VCD或CD。
(本文的写作得到张君仁博士的悉心扶正,在此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2. 兰州市文化局 兰州市文协合编《兰州鼓子》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1962年8月第一版。
3. 王正强著《兰州鼓子》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年8月。
4. 木石齐主《兰州鼓子出故都说》载前《西北日报》民国三十七年九月八日第二版。
5. 李海舟《读“兰州鼓子出故都说”后》载前《西北日报》民国三十七年九月十一日第二版。
6. 木石齐主《敬答李海舟君》载前《西北日报》民国三十七年九月十一日第二版。
7. 铁耕《论兰州鼓子》载前《西北日报》民国三十七年九月十五日第二版。
8. 李海舟《读罢“杂谈鼓词”后》载前《西北日报》民国三十七年九月二十六日第二版。
9. 方折衷《扬琴与洋琴》载前《西北日报》民国三十七年九月二十六日第二版。
10. 崔宝山《兰州鼓子的兴衰》载《兰州文化》1996年第五期。
11. 《城苑》(兰州鼓子新作选集)第一期兰州城关区文化馆编印1993年。
12. 《中国曲艺界人名大词典》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7年6月第1版。
13. 杜亚雄 赵塔里木《“兰州鼓子”简析》载《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88年第2期。
14. 康健民《“兰州鼓子”源流及其现状浅析》载《中国音乐》2002年第4期。
15. 杨晓文《品味兰州鼓子》载《档案》2001年第5期。
16. 苏丽华 路生 魏周延《黄土地上的乡音》载《兰州晚报》2003年8月9日13版。
17. 《中国曲艺志.甘肃卷》(初审稿)1996年10月。
18. 《兰州戏曲志》(中国戏曲志.甘肃卷.兰州分卷)兰州戏曲志编委会编辑出版,1993年12月。
19. 吴月 王会绍等编《甘肃风物志》甘肃民人出版社1985年6月第1版。
20. 萧乾主编《陇原鸿迹》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4月第1版。
21. 《兰州文史资料选辑》第二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甘肃省兰州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1984年2月。
22. 《兰州风物集》兰州文史资料选辑第七辑,政协兰州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1985年4月。

! l6 f5 b2 V: d$ V! h
鼓子艺人李海舟所言,载《中国曲艺志.甘肃卷》。

( Z# L2 A' X" p0 j2 L& X9 Z; Y1 h
《兰州风物集》(兰州文史资料选辑第七辑),政协兰州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1988年4月版,第154页。

" M+ b" G( m8 O! F8 a
《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兰州鼓子”。

+ i8 F2 z) B$ A7 l, x8 F
杜亚雄 赵塔里木《“兰州鼓子“简析》载《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88年第2期。

. ~. n2 R/ j- p4 A: d
杜亚雄 赵塔里木《“兰州鼓子“简析》载《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88年第2期。

4 [- C9 n* h( u
《兰州风物集》(兰州文史资料选辑第七辑),政协兰州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1988年4月版,第154页。

7 B, h1 E& B- j$ b+ x- N6 L
《兰州风物集》(兰州文史资料选辑第七辑),政协兰州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1988年4月版,第154页。

+ [) V3 u2 f/ c( s- P
李海舟《读“兰州鼓子出故都说”后》载《西北日报》民国三十七年九月十日
& G' p1 q: T! ]) n4 S7 o! a
《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兰州鼓子”条。

7 O9 H: x$ S' P- `- ~& s
木石齐主《兰州“鼓子”出故都说》载《西北日报》民国三十七年九月八日,第二版。
& O9 H) K: ?& \" F* Q
木石齐主《兰州“鼓子”出故都说》载《西北日报》民国三十七年九月八日,第二版。
! t0 a% p) v9 D" Y
杜亚雄《“兰州鼓子”简析》载《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88年第2期。
0 T( x  U0 C5 b# h8 k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王宪钿等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9月第1版,第17页。
王正强《兰州鼓子研究》人民音乐出版社,1986年。

4 A1 B  N! J' F
, U4 [& i4 |5 ]6 Q5 Z
欢迎厂家入驻,推文!免费!微信:yinpinyingyon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音频应用搜索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官网微博|音频招标|音频应用 (鄂ICP备16002437号)

Powered by Audio app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