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从又买了个HD600之后,耳机方面我基本是处于退烧状态的。一方面HD600足够经典,虽然不同版本声音改来改去的,但总归不是个坑爹的东西。另一方面在过去的一年多我折腾的主力是各种大型台机,再加上换了箱子,耳机自然也就听的少了,好不好的有一个凑合着就行了。
4 o+ o0 P' z$ k( j9 @$ d
Z6 t' U, z4 w- h5 C6 m/ Z9 o% q- R: C, z2 `
$ q: ^) [) m1 A: \7 p9 j
4 R; A% d, I! o4 O当然,我们都知道,退烧嘛,说说而已,除了从朋友手里借来的耳机之外,自己也折腾了几个,比如WKZ、T1二代、STAX SIGMA。不过折腾的原因就多种多样了,WKZ是因为外观,木碗嘛,样子是没说的,外加活动期间还送了个官方耳机架。T1二代则是为了圆大学时期的梦想,当时觉得T1是相当高不可攀的(一方面穷,另一方面当初T1也还没降价),虽然买回来没听几次,但心理上是满足了。STAX SIGMA这个严格的说不能算我买的,朋友寄放在这里,设计上相当另类,和KK差不多,脑袋旁边挂俩音箱的感觉,声音倒是还不错,不过现在讨论这种古董货意义不大,说破天买不到还是没用。8 q4 q- V3 Z+ q- V2 ?- Y) r' l
0 q; O. q) {+ k7 a9 _* d7 o5 V' h
; y8 U* ~, y$ A8 Q1 B) f! t5 u$ M3 h7 w8 y7 d
2 n" |, Z) O# D3 ]
( C. G' Q6 O- r7 ?( w; N1 ]& G+ \+ Z L! d+ N' z
(什么叫家具厂,这就叫家具厂)* I2 s2 \; a5 J$ F
1 H3 R/ d/ k2 \0 ?) c s* L8 N
" p) f5 p8 J0 h8 x( B
7 c1 M5 E* _4 P
" c* ?' Z5 q& R+ G+ ^# {( }今天要谈的几个耳机我觉得也是挺小众的,虽然都是新近的产品,但价格显然是阻挡我们亲近他们的重要原因,最便宜的也过万了。这好像也是近年来的趋势,出个旗舰要是达不到五位数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旗舰,甭管以后降不降价,先把价格叫上去再说。另外一个共同点是——均为低阻设计,这也没什么好意外的,历史上这四个厂商好像都是以低阻抗耳机为主,有的甚至就没出过高阻抗的。而且近些年来低阻高端产品越来越多了,虽然低阻不见得就不要求前端,但最起码不会让消费者看到宣传资料就开始打怵能不能推好,毕竟现在便携设备显然要比台式设备更热门一些。; l4 A0 {1 T: ^9 n
$ P! \6 D8 m/ W3 \
& ]$ {% g5 p4 y0 k0 V7 P
8 N. }0 n8 H: k4 j: C, j/ z* c
% H* e3 N3 s& }8 _8 \, G这四只耳机都不是我的,要么是土豪朋友的,要么是从店铺里借的,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价格高和阻抗低这两个特点显然都不太适合我,前者你们懂的,不用多说,后者需要解释一句,虽然我并不认为阻抗高的就一定比阻抗低的强,但目前白菜价的高端耳机大多是高阻抗的,比如T1,再比如HD800,我又是玩台式器材的,是否能随身带着走并不是问题。但这四个耳机又确实有一些值得讨论的地方,于是就厚脸皮的借回来了,也就有了今天的这个简短的听感记录。& R8 N, ~- Q6 x
: @; {* A9 `( N5 q5 w; b+ h* {" c1 n4 e4 t/ J1 V& }
6 ~" C7 `( I) V! t3 u
6 P& s8 Y" u! Q- H' T( r9 a B# {4 ]8 C前端分两个,一个是便携的,我用的是AUNE M2,功率大素质高还没有“奇特”的调音,功能简单到不能再简单,但操作非常便捷。台式还是那一套,山灵T3.2+dCS Rossini+QUAD PA-ONE(换了RCA的管子),期间还用过几天SONY那个台机,不过除了信仰之外,我真没看出那玩意有什么独到之处。
5 _7 C: @$ @. ?+ Z* r3 R
! j! r* j5 S( I6 R6 M
5 v. b+ {( ^, M1 O- |: l
6 T4 p9 G; |, k0 V% ^
* U7 U7 p) O/ ], [1 C7 e8 s9 h4 t; }0 G2 j
! `3 Q+ R' k- J; L2 N
; [9 G n- G" C! \
9 r/ i: g5 S K(意外的和宜家的锅很配)
8 s) o0 N: |# ?# T* U
/ S0 q* }/ I7 M/ Y
0 N5 r; O6 g& c: Q! A7 G" Z$ U4 I, v6 M, @1 \$ l
' N; B D' V; H$ e# j' u
先说说Tribute7,额,这个单词真是不太好打,简称T7吧。这是德国极致推出的限量复刻前作ED7的产品,既是复刻又是限量,之前好像还有个类似的产品叫ED9。不过不管是ED7还是ED9我都没听过,玩过的ED8和这个又有不小的区别,只能就事论事了。
5 E; |- R9 g; u+ @2 v i5 S6 o( d8 O T0 i4 c! r
" X% ~+ Y6 \* [5 h' T( X/ e, b& J3 ?: O0 I" i
5 v" ?6 o$ z* e6 y# p9 {: U
T7秉承了德国极致一贯的特色,高光金属外壳,指纹收集器是免不的,配色颇有创意,用了个很独特的蓝色。由于是限量的,所以每个耳机都有独立编号,我这个PR编号的是试听样机的意思,这多少有点影响脑放,不过倒不用担心煲机的问题了。# K2 Z! `! A" H
; l B1 Z9 @: M2 Y0 c- q6 W# w, t9 W0 E f/ c8 m
4 q3 R. z, M3 C9 ~5 b
% L, {2 @! c7 q$ q6 K$ k
% A2 V& i8 m. I5 y$ T- ~2 m* D0 O. I0 q' x" V
& y- g$ _3 n1 x" O/ {/ H
; `1 u0 v3 q' l( a3 Z- p
O, g1 r" ?3 G: T# Z
它的外型与ED9之外其他ED系列的耳机差异比较大,更接近极致PRO系列的设计,据说头梁也是通用的。可换线,但插头比较独特,带锁定的2.5mm TS插头。发售版配的是木盒,但我这个只有一个布盒。
& Y( g/ L* X7 N- x: T7 ?5 N/ k- X% G3 U3 c& o C* n6 F) b; A
( m# t0 h9 Y7 _$ n: u7 M, \
8 a5 ]1 {* a! ^8 Z
: m7 O4 x6 c: C2 n0 n( r7 {* o& |* C1 {; L( K5 |
5 ? m# C i2 g" ~- o9 i( j: U# e6 d( Q' D
4 X) ?3 }+ ], Q$ c
) A: @% S& P' o4 l; @- R7 L/ L7 w$ T% {) H# P% n" W5 |# Z3 H; B
. b2 M3 o8 { \" F+ Z依旧采用了极致特色的S-LOGIC技术,不过这次更进一步,后面加了个PLUS。关于这个技术不好多说,官网写的更清楚,不过对比ED8EX可以看出,同样是新一代产品,这个技术应用的方法是不一样的,无论是单元安装还是阻尼材料的排布,都有区别,但听感上我觉得ED8EX和T7还是有点像的。 P' ?9 a- j' R0 t
! `, p( n' m1 `) `% B8 v2 O2 b+ |2 A" @
2 V$ ]. B, M: h5 s7 w5 @' v1 T3 i: k4 K; B6 f Q: @/ ]1 k
6 n% U4 I) c- j4 }* E
' O- Y N9 \8 |) ] o2 G8 \( P6 _) T+ M
+ v- I' _1 J8 S. t
5 e/ a# j6 D4 o; y
' R+ P" h/ Y, G" A- f! m$ k; H
) m4 L2 | |, ~- H+ O' l+ @6 KT7的声音是值得肯定的,快速有力、紧凑饱满、扎实且相对均衡。这和我之前玩过的ED8(普通版和罗密欧版)很不一样,因为ED8有一个我很不喜欢的问题——低频不够,虽然素质确实很高,但能量更多的集中在中上盘,高频通透明亮没问题,可低频不够扎实饱满,听器乐独奏可以,钢协什么的就不对味了,尤其是有大提琴的钢协,那就更完蛋了。但这可能并不是极致耳机的问题,论坛上对他家产品的评价也不是说古典如何如何。不过,T7的声音变了,这个改变简单地说是在中高频没变的基础上低频多了,但从更深层次的说是整个耳机的走向变了,从偏科变得均衡。能量分布也不再是集中一部分,而是相对平均的分布。要说ED8杂食,我不能认可,但要说T7杂食,我觉得是很恰当的评价。: s8 W. d( E0 |& }1 \% u' b' e2 r
9 R, V7 Q, R0 s i( X6 N
% D% E4 g6 |- E+ t$ H! ]
5 @5 b! f& i" T
3 G1 ^: }& ?4 `& a, O; ]; @9 q k那么T7身上能不能看到ED8等产品的影子?可能还是有的,比如紧凑的感觉,强化的细节,优秀的瞬态,较好的声场。在我眼中ED8的声音是不宽松的,细节非常强,而且是那种特意把各种细节拿给你看。T7也有这种感觉,但没ED8那么强,毕竟低频足了,但声音的侵略性还在,它给我的感觉是一种抱团的、凝聚在一起的、富有冲击力和力量感的声音。你要宽松,不好意思,做不到,上台式系统用电子管耳放推也不够宽松,有区别,但还是不够。从听感上说T7听一些慢节奏的就不太对劲了,缺乏那种从容舒缓的气质,但要是肖斯塔科维奇这种比较拧巴的古典呢?毫无压力,而且那种紧张悸动的感觉相当到位。( Z; O, s: R7 p0 i: p0 D b! P
) P$ R: B% n% K8 n$ m$ [5 u/ O- @) f2 \& O
# _( k" l1 ?4 j" D* s" ]2 X9 F# D4 K9 G, |: b
- ^3 P6 \+ b4 [8 e& {1 N) Y) e9 P6 Q6 g1 [2 G8 F& i
/ z( h+ F4 U1 ` T& K
4 M( M5 H) j9 s6 z2 }
. F; O0 F8 C7 g! A2 Q3 |( OT7这种声音既是特点也是问题,什么电音、摇滚、金属之类的,你就来吧,T7不怕这个,而且T7不难推,国砖就可以,上台有提升,但风格没变。问题是渣录音怎么办,我就是想省事要用手机怎么办?问题大了,现在很多耳机的改进款或者说升级款往往有一种更柔更暗的趋势,比如从A2000X到A2000Z,很明显的体现了这个趋势。为何?原因太简单了,就是为了让我们在音源不行音频文件不行的情况下还能凑合听下去,但T7不考虑这个,ED8EX其实也没考虑这个,要说买这个价位耳机的恐怕是不会差一个便携播放器的钱,但音频文件这个没办法,所以比较稳妥的选择是配一个洋砖,比如AK或PLENUE系列的产品,如果讲究信仰的话还可以考虑下SONY,通过一个相对来说比较耐听的前端来调和T7的特点。
3 D; U9 ^- r+ h6 F- `3 T. c6 z. _' r- e
& N+ A* z Z2 Q" R! |4 z, N
2 F3 P8 Y% P( v! L$ M4 u( @
+ O7 X+ [% ~/ Y T' a$ G
T7值不值这个价格,不好说,我倒是蛮喜欢这个耳机的,但对于没有便携需求又要听古典的的我来说T7不是最好的选择,好但性价比不够高。当然,HIFI制品谈性价比其实是有点搞笑的,如果喜欢极致风格或者听电音、金属、摇滚比较多,那么T7是相当不错的,与之类似的还有个ED8EX,低频稍微少一点,其他方面个人感觉差异不大,就不单说了。* m- c+ ]# h! Y: f. N1 c7 e/ d
`' b/ Z4 K3 U1 C
- t: ]& y+ F* [8 g, z( s d5 q F+ t$ I" a! ]
$ \8 a: V0 K9 s7 n" o
% B2 ~) |7 ?* Z& u2 v+ J! G8 O7 h) E/ [9 N2 u
9 i/ p4 L( S- d) \3 O( d- T参考售价:19880RMB
9 r k" i9 P4 N% k% N' mZ1R,这个耳机也挺有意思,SONY很多年都没出过这么贵的耳机了,而且看价格居然还挺坚挺的,发布到今天也有三个月了吧,TB报价还没跌破1W。* \/ I9 N" l8 A
, G' E* _: Q- g1 b
5 @2 u, {! d- n' @, G1 t3 g
9 [: W" t8 {8 C3 e, l
+ i$ y. W+ m0 Y) w# ], B, y' i说起SONY或说起Z1R就不得不提R10,可惜这个耳机我没听过,CD3000倒是玩过一个银插的,也算是个不错的流行声耳机,但我喜欢听古典,也就没觉得这个耳机怎么样。之前SONY推出Z7的时候大家多少是有点期望的,比如参考R10什么的,结果出来的是个Z7,这就不太提气了,到了Z1R,恩,SONY终于猛了一把,搞了个万元级的定位。
& f1 a; o$ Q- k2 d& u+ i2 a+ X
) r3 F9 F- r$ @5 I9 R新东西嘛,再加上有信仰的厂商,一上市说好的不少,当时我也听了,额,没听出怎么厉害来,但不敢说,煲机什么的虽然我不迷信但也不能就此盖棺定论。手上这只大概有几百小时吧,应该说还是有点参考价值,毕竟煲机就是老化的过程,如果一个耳机煲机之后变化剧烈,那寿命恐怕就有点堪忧了。
+ Z0 n8 O- @" k; \ n4 Z! |
# O0 q. P) h$ i2 M7 ~& h5 `* ]0 i4 u) C5 ~# ^6 Y
O' P5 p. o- @2 z
( N% P) i* l1 R1 EZ1R的外观挺有意思,人送外号——“奶罩”,头梁骨架和Z7差不多,但耳罩感觉要大一圈,最外面是一层金属网,结构反而是封闭式的。单元尺寸一如既往的大——70mm,类比音箱用的单元,差不多3寸了。线材是可更换的,带螺纹的3.5mm插头,而且这方面SONY想的比较周到,提供了升级线可供选择。- O3 L1 D& I) w' K$ R- I
1 u" C, W o, G) C/ T
8 a0 B- g# _9 V4 q9 @$ g$ J
" P7 y7 L# _* ^4 u# X
' H$ V4 x+ U; c. m9 q2 M& o, F4 ~9 M {) j% j! e2 P) ^0 z) T
. J5 r3 H& Y; t7 Z3 A0 [! D, A1 S: m7 R2 x' h4 s
/ N) \. D. b2 q" v
4 d) g! _3 ]) w5 X1 h
6 `6 S8 d1 q$ I& o, W/ Y
( F: u7 Y3 m8 U" |: e3 T" O/ Y/ t" @2 J! i, F& u% F. l% I: y
# R9 X# G2 K8 W6 G2 R* _3 ~1 b和T7不同,SONY提供了一个官方标配,除了金砖和黑砖这种便携机之外还有个叫ZH1ES的台机,正好朋友也有,也算是体验了一把信仰三件套。5 k- Q7 y/ w8 y' |
7 U ]5 {: F/ t! x
) q% n$ ?" [5 l/ i! {' O8 B$ Y4 G$ G f, E0 ~
7 C& P: s" ^5 ^; V+ m& @) h
6 O/ K2 d& b5 V, e N' M: ^7 F
: a" t+ T' a/ |2 k9 ~1 W0 E" Y
( g; v8 S! j- E" B. |3 n/ g+ }( E+ U- n- {. s
9 k# z/ R) r, \) J' [
, C0 j% k& R, |! Y8 `( D" Y* i* n' |- E I+ Z
Z1R这个耳机我最明显的感觉是两点——干、硬,这两个是分开的,虽然全频段都比较干但这个问题在高频部分尤其明显,硬则体现在低频上。它的声音咋一听是素质很高的,细节丰富交代清楚,整体上快速有力硬朗大气,但就是没有那种宽松大气的感觉,前面也说了,T7也是这样,但极致的东西貌似从来都是这样,品牌特点就是这样,属于认准一条道走到黑的,要不怎么叫小众品牌。SONY可是喜欢拿老产品说事的,结果搞出这么个玩意?
$ ^- d( c1 x7 Z' i! z
. B6 \" i& i5 |而且如果只是如此也没什么可说的,声音硬朗不算大问题,但Z1R的听感和素质是剥离的。不知道是不是由于大单元的问题,Z1R的低频很饱满,很扎实,量感控制的也算不错,但这个低频是突兀的,如同声音能量平均分配之后还要额外给低频一块。当然,低频饱满厚重也不是问题,低频多的耳机像HD650这种也不是不行,但下潜也是不够的,而且不宽松不舒展不从容,多且不宽松还不够深沉的低频,额,你想吧是个什么感觉,和中高频结合不到一起去,总有点别别扭扭的。再加上声音紧凑,那低频就是一坨一坨的,听录音较好或本身低频比较克制的音乐还行,万一再来个渣录音,那感觉真有点神。0 O, O v* j8 L8 s% A6 e8 x
; u& c0 f3 _; |6 L5 F/ \, \
8 ?$ |) E. T7 u t+ j
& {& x7 X2 i6 a( `2 S3 ], Z
& q, m# u! E; g4 G* T* X/ A% Q$ \中高频呢,另外一个问题,干。这个干可以理解为声音干净条理层次清晰,但也可以理解为泛音不足,声音不自然,细节衰减的异常的快,人声你要饱满醇厚,做不到,清新秀丽,这个倒是可以,但听男声就不太对了,不能说难听,但肯定是不够好听的。器乐上这个问题更厉害,小提琴,真亮真过瘾,但怎么就觉得很多细节还没听到就过去了,还是那句话,素质很高不假,但听起来就不太对。
5 K) X3 I4 d, j1 w2 ?, a
: R4 `2 D- M# [. n
8 U4 U6 o+ y) l% [. W* U1 i* B3 f4 H j5 S6 M7 b9 z' r! B
8 x: t8 L- q% d" j8 x8 s
这种不太对的核心是Z1R能量感强但分布不好,瞬态优秀但缺乏氛围,还没有T7那么大气,这压力就有点大了。而且我单独试了下ZH1ES这个台机,声音也是不宽松的,也是不够柔和舒展从容的,哪怕你前面音源用分体转盘+解码都不行,莫非还差个时钟才行?我不知道,等明年台式系统折腾完了考虑再试试,但如果还不行呢?电处?避震?不过用金砖直推反倒是好一点,一般直推声音控制力往往是有所欠缺的,但Z1R恰好就是要控制力别那么强,从这点上说,一些暖厚糊的国砖反而是不错的选择。
' m) L$ V. P- k, l7 p* F5 w x/ }5 V- V
7 Z7 _) E$ V/ l: m% t: E/ t8 E
7 y; t) R$ P" K1 C8 e. ?
" Q s0 i9 S1 T) U6 t* V4 q" I我对Z1R的评价不高,甚至可以说是较低的,声音硬可以,但就不能太干了,或者声音干也可以,但就不能太硬,T7只占了硬一条,已经颇为小众了(价格那是另外一回事),Z1R两点占全了,你说这玩意咋办?而且就接台式系统来说,PA-ONE是个有点暖糊的机器,换了管子也那样,不存在干硬的问题吧,dCS?这个倒是不糊,但要说干硬?够呛吧?前面音源不行?进口古典CD+CDPRO2机芯的转盘,解码和时钟之间还做了时钟同步,器材架虽说不是什么高档货,但架皇应该也还说得过去,电源什么的欧亚德插排也还凑合吧?( d9 ?$ M7 F2 ~( Z1 x
0 w0 T# R7 h. ?
6 _- [7 C+ [! l( ]( A2 R
3 g8 e, P" T9 h! Y' A: o. k' T5 I" u3 {7 K. a
那么问题在哪?尤其是耳机已经用了几百小时之后,问题在哪?我觉得只能是耳机。有人可能会说,Z1R必须换线,我想反问一句,线材这种无源器件顶天是不会损失信号,它不是放大器,本来缺失的泛音线材能凭空造出来吗?至于衰减低频倒是没问题,但这种调音是靠牺牲某些信号获得的,与其说这个还不如指责我这套系统没用外部时钟来的靠谱。. C- O$ r: l: ^7 i, v% q
+ r" ^: f. J# }
剩下的就没有什么好说的了,Z1R可以买,如果降到三四千块买一个补充信仰有何不可,就那个外观做工也值了,不过这就不太可能了,如果非要这个耳机,那么我觉得黑砖直推就足够了。6 q- `' N2 O, M$ T! c
4 ?% M T1 f* y. x% L' |$ u+ m0 Z) ]; V0 L% Z! v$ p
+ _0 r& \# \+ ]
9 A/ _. f4 y) m" \) C
如果说Z1R和T7比可能输的还不多,毕竟二者都是声音硬朗的东西,按照人声党模拟味的要求,这显然是不行的。那么Z1R和MASTER1比问题就较为明显了。0 h% f* X' i6 V0 R
$ R: T9 \4 V# R% n* b9 U1 o4 V% D( \, w$ S4 P
! ^* K& b6 T0 \. h% z
@+ i- }/ }& R. T! r0 J2 V
* k& x1 Z! S4 f' o$ w. g
' _& {5 m$ G! U. S. ~) j
$ ^' ^4 C+ ?$ w' E/ K+ R0 D5 Y% \1 i0 _! ]$ K8 [ g. d
参考售价:12999RMB
$ x4 W$ q4 k# H( U0 ]9 M0 q: s) Q# A5 A' l' x
! Q4 r* b3 j X2 I
( l) w8 R% ?" B3 p4 OMASTER1(全名是SE-MASTER1,简称SM1吧)是日本先锋公司推出的产品,这个公司是很有意思的,一方面拥有TAD这样的顶级音响器材品牌,另一方面他家最著名的产品可能是那些蓝光DVD机,之前虽然也有耳机,比如A1000这种的,但实在是没名气,这次也不知道先锋怎么想的,反正最后的结果是先锋推出了一个1W+的旗舰大耳,也就是我要说的SM1。! Y. c$ g) v# m% v2 g
4 O. u/ o8 X3 \- O$ K
: ]" ^ R' N( w7 Q. t
Y8 t6 b1 ^9 h5 l( D2 y
+ R3 [; R7 a1 q5 d: mSM1是一个开放式设计的大型耳机,从背面金属网罩可以直接看到单元,它的单元也很有讲究,当然这不是重点,感兴趣的可以直接去官网看技术介绍。头梁的设计也比较特殊,一个金属片和一根金属丝,连接处左右各有一个小按钮,可以更换那根金属丝来适应不同人的佩戴需求。耳罩是不能完全拆卸的,有一小块用胶水和腔体粘在一起,虽然SM1的单元是平面安装的,但通过周围一圈海绵垫实际佩戴的时候单元和耳朵有一定的夹角。可换线设计,不过插头用的是名声不太好的MMCX接口,而且原线有一个特殊的固定块,如果自己换线的话可能会比较麻烦。1 c$ W! }( D$ q6 D
. j3 @. D( ^ {5 {0 i
% B* U9 c% m- b9 t% a' l1 U
; ?1 n6 I" s2 k4 T- r. O8 d0 `# l. |2 g6 F" c& f/ ^
9 z! f2 l2 ~9 a/ E. v* k
8 G4 N: ]. \/ b
& `6 N) J X+ ^/ G
7 A% U2 u0 W0 N/ `4 B. p. y' f7 }6 t$ A5 J
! ^4 w1 T6 x P3 ^+ `* a1 v- y# R {$ W% x. f
* x! A% b: p. O/ P. C9 `) s
6 W0 f: y" Z; X$ Y8 z
& `( l9 }5 |, }$ L# f9 `
% |# k! n. C, q/ R7 d这只耳机价格不低,尤其是对于先锋这种一向在耳机方面缺乏力作的厂商,但日本这样的厂商并不止先锋一个,之前松下就搞出一个价格不低设计独特的双单元动圈大耳T700,这种东西注定是比较冷门的,网上对于SM1的评价也不多,而且颇有差异,核心区别在于直推和上系统下的SM1是两种不同的感觉。这点我也有所体会,而且我觉得还要加上一条,不同录音质量录音风格的音乐下,SM1的表现也是有很大差异的。+ z3 _4 ~) n; j8 H4 D$ Z" s G" R
$ v; E+ _2 C4 n" J' i% X* `; a, Y1 `* z$ u
4 a2 f% V& Z' c+ H* p R5 \# {6 i" \
在驱动不足的情况下SM1的声音是有些失控的,整体显得比较肥厚,而且出来了就收不住,听流行音乐是有轰头的可能性,但这个问题是可以调整的,产生这个问题的根源是由于SM1对前端是有要求的,直推,不好意思,不理想,而且这种开放式大耳带着出街我觉得也是个比较扯的玩法,而在家中使用的话通过器材搭配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 W* R3 s. T& Y# N0 K* F0 Y9 R
1 V, S3 A" L# [
5 a* A) U7 ^7 L f9 O( R) _4 k8 b# O& U* W
3 B9 H4 h4 v" x! H, K
驱动良好的SM1声音是饱满宽松从容的,声场不算大,但没有局促的感觉,或者可以说是一种高端的美系古典风格。低频既有控制力同时又能做的相当宽松,量感多,但这个量感非常自然,你不会觉得突兀或过于厚重。高频延伸较好,稳健而细腻,和前两个耳机相比,SM1的声音是不够通透的,但并不暗,属于那种明亮而不刺耳的声音,在细节展现和高频延伸中取得了一个较好的平衡。人声亲切自然,略微突出,不贴脸,不过我觉得这个耳机听人声是不能展现其全部实力的,这就涉及到刚才说的第二个因素——音乐文件对于SM1的影响。
! O1 N4 v: @- t5 C
2 i" m6 W+ e. X' |9 h2 P6 ?
4 ~6 Q0 y2 G* R3 Z/ [( o* v0 G% w5 C& s k& j
' }" l8 Y# A- G0 J* Q( G, k3 r我平时听的音乐基本都是古典器乐,大编制不多,钢协小协这样的为主,除此之外的音乐除非试机基本不听,硬要说有人声的就是一些爵士乐。但SM1听钢协和听爵士是两回事,比如肖斯塔科维奇OP67钢琴三重奏(DG出品,克莱默、麦斯基、阿格丽姬),SM1的演绎就非常好,沉稳老辣,钢琴的圆润与饱满兼而有之,大提琴松而活,小提琴矫捷灵动,韵味与素质我认为都是无可挑剔的。但听爵士乐呢,差一点,我不知道是不是爵士乐为了那种氛围感特意强调了爵士鼓的部分,但低频听着有点散乱,有点不够沉稳。这是系统的问题吗,我认为不是,因为我是在同一套系统上听的,从这点上来说,听的东西不一样也是比较影响我们对于一个耳机的评价的。SM1如此,之前我用的一些台式解码也是如此,比如WADIA 25还有LAVRY DA-N5,听古典,没说的啊,WADIA对于古典的演绎不敢说独步天下,但也算自成一家吧,而听一些电音摇滚流行呢,既闹腾又嘈杂。8 b; X) [! w) H6 m
+ U' O* \: O$ K
; i0 v9 y. r5 u9 O6 z3 p7 i! n6 |! J; k5 \" J' N9 C: x( H
5 X/ J5 E4 w9 Z/ e' q( {
% g/ r' r$ @7 v5 e
4 Z3 i# F3 R" A" S8 K% |
+ Q/ I* \& i$ j |6 \: T9 O
( y% D+ [" E0 l- S s% }+ o+ i- W- c$ n- N! G: ~! W9 S
整体上说,我认为SM1是一个很优秀甚至可以说相当优秀的耳机,能量分布或者说调音风格和常见的耳机相比,与HD650有一些相似的地方。其声音虽略偏下盘但并不偏科,饱满宽松而厚实。爵士尚可,流行次之,摇滚再次之,最理想的还是纯器乐古典,虽然少了一份犀利刚猛的霸道,但其饱满从容的调音也是非常见功力的。
2 `- y' m4 z* h7 R8 d1 F% W3 m( _5 T9 d
9 ]1 q1 v9 S& q+ c ~
4 |/ f; ^9 u5 m8 ?2 K* y' ^参考售价:16800RMB
' z0 D8 r- i# _( @. a$ N2 i7 E- x$ m% e9 Q+ V
* \. {( U+ ?! L+ R& `& j/ H
, G# w' \" a7 w4 P& e/ C8 m
最后来谈谈歌德GS2000E,这个耳机就不太好说了,歌德的东西我觉得不同时期不同级别的调音差别还是挺大的,不过我玩的时间并不算长,而且从一开始就没关注歌德的产品,再加上我听的东西似乎和歌德的耳机不太合拍,所以就简单说几句吧。" y1 `5 k! I# Y6 E
, M8 e$ u+ z7 [
% h6 t* e {, @- d. [* a. Y( l* b) z) s6 p# H2 O- n+ m. v' H
# R. s* j3 l' O1 e# \6 ~9 Y# }
+ n [. q3 H) y$ R3 ^5 g. T7 ^0 C0 t9 }$ R. V
% W% `( D z, d* w0 y2 U& m5 M7 g0 e% R$ T; y/ b
: I3 f6 Z6 t" c% ]/ W, t, Z5 R
这个耳机是歌德目前的次旗舰产品,线材头梁什么的和之前都差不多,外壳上略有区别,用了两种不同颜色的木头,切割工艺嘛,你们懂的,和日系厂商是没法比的,可以说细致但不算精致。 H& x( n: G1 V$ q: a% h
/ C1 F+ j! \* u/ d! y* O: @) u* u$ _* W' H4 x* j) g! P1 k
5 |# N* q3 i% _' F9 U5 {
7 x O" O( f" u5 ]& R- W
. H. X5 S" w, b* Q; g4 F$ e9 } s( j% q+ w- C3 R6 `8 O- K
8 W! p e1 D" w2 _/ m1 x6 H
# _2 {3 n/ |4 G& j1 Y$ a4 \4 k: ?" i( x' a# _' m5 c
: c2 t/ X1 d2 g. k* m) p v
: P/ y2 ~' V* q6 I手上这只是单端版本的,驱动上没压力,歌德的产品我一直觉得直推是足够的,就像他家出的耳放RA1,用来调音可以,但要说那个提供充足驱动力就有点假了。不过最近论坛上也有给歌德做的专配耳放,可惜没试过,手上的东西中配PA-ONE不合拍,ZH1ES推又有点太猛,所以就只说说国砖直推的感受。
, A4 ^; P5 D& g$ E) D) ]
2 j" M' N/ i$ d" d8 N7 O2 L) o
" x8 O+ f9 M& F4 [% q- v! e
) W- o# {! l. L7 z+ J0 t& F4 ^
6 A9 `0 H% e4 ^7 F1 eGS2000E给我的感觉是明快有余沉稳不足,既没有T7的张扬霸道也没有SM1的饱满从容,一种干净明快的声音,要说有没有歌德味,不好形容,但我之前曾玩过一支方杆RS1,给我的感觉也差不多,没啥太明显的特点。低频和上几只耳机比都要少一点,不太适合古典,但听爵士或流行效果是比较好的,音乐文件帮耳机把低频补上了,而且由于本身低频不多,所以听低频多的音乐也没有那种很强烈的压迫感或者说冲击感。声场不算大,但直推也不觉得散。
! b, n @/ ~% ?% [ [! k& j0 k
+ U' o) n2 ~" R1 P! y; N4 ^, j5 X; x( A! S: Z
% I' U/ B8 I7 C k! K
$ B9 a- G$ ^. K$ w其他几只耳机要说多写一点不难,但GS2000E真的有点难,可能还是他家东西接触的太少,所以很难说出什么。简单总结下就是素质不差,但听起来没有那种强烈的素质感,整体可以算是均衡,也可以算是略偏中上盘,注意是略偏,低频量感少了一点而且下潜不太够,质感还可以。要说听什么合适我就说不出来了,古典恐怕是够呛了,流行倒是还可以,但一耳朵不太抓人。
6 T. h9 F8 v! ?+ @7 b% R
I, k1 b4 v$ U7 {! k2 y/ K0 M3 E3 t4 t, l( X5 Q
7 s2 N; F0 F" o, @
; B' J5 M/ r" R3 ^: R2 z都说长文没人看,我这篇似乎已经写的够长了,之前还想加入EDX,但最近好像都去换二代了,说一代就没什么意思了。极致的其他几个耳机也试了一下,但听完T7和ED8EX之后像普通版ED5之类的感觉就没什么听头了。当然了,以上所说的不过是一家之言,虽然也试了不同的音乐,但我总感觉很多时候我还是按照古典的要求来考量器材,而且虽然解码暂时不折腾了,保不齐其他的还要调整一下,尤其是关于GS2000E,有的特点可能还没体会到,就都留到下次再说吧。0 S0 o) `- F( F6 v.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