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i7 J8 {. N i! f& A1 R5 ^4 c5 Q" t+ @中俄歌手“高光时刻”引发情感共鸣4 _7 W( _: |& U4 M" Q( r
3 {) g i: d# ^' P& Y2 e0 r' d; l
`9 {- |" W' g8 }% U$ z2 d P o' U& |: k' B2 n+ j6 Z9 X: k; m
“她是向往自由的布谷鸟,她是刚柔并济的喀秋莎。”由于在中国湖南卫视热播的《歌手》节目上演唱俄罗斯摇滚金曲《布谷鸟》和见证中俄友谊的苏联经典歌曲《喀秋莎》,一位金发碧眼的俄罗斯女歌手近日来刷屏了中国各大社交媒体,她就是俄罗斯国宝级歌手波琳娜-加加林娜。
2 N: x$ v% J9 }8 c3 I( Z c j! L/ n+ {4 c
加加林娜两次获得全俄最重要的音乐奖项“金色留声机”大奖,并曾于2015年代表俄罗斯参加“欧洲电视歌唱大赛”,荣获亚军;2018年,她更是与俄罗斯当红音乐人叶戈尔-克里德及安德烈-史尔曼合作,为俄罗斯世界杯应援曲《俄罗斯,前进》献唱。( d7 X* ^$ d9 y1 v
9 {; _2 ^0 r6 |* C& x, P. g 据最新消息,因在节目排练中背部肌肉和腰椎严重受伤,加加林娜从本周六起暂别《歌手》舞台。在她参加的7期节目中,3期获得第一名,成为节目的“高光时刻”,可见加加林娜深受中国观众喜爱,甚至因其名字发音,观众还亲切地给她取了一个“玻璃姐”的昵称。“玻璃姐”的出现为中国民众了解俄罗斯歌曲、加强中俄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8 |1 E0 M$ ]' d1 v& H' C
7 I4 q/ U1 K" p
一曲《布谷鸟》让人领略俄摇滚乐的力量
) L% u7 n, t; H0 N9 I5 m/ d
\8 i7 q {6 } 2月1日,加加林娜头戴熠熠生辉的银色发饰、身着一袭黑色紧身连衣裙出现在中国观众面前,她的首发歌曲是被称为“苏联摇滚教父”的维克多-崔的名曲《布谷鸟》。这首歌后来被重新包装,用作俄罗斯战争片《女狙击手》的主题曲。这部电影曾于2015年在中国上映,恢弘壮烈的电影场景和大气磅礴的主题曲,给中国观众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 l! b, p# ^' _4 P
* G* p9 a# n) @ 如今还有不少俄罗斯年轻人将维克多-崔称为“苏联最后的英雄”,在首都莫斯科阿尔巴特街2号,现在还有一面“痛哭之墙”,上面写满了人们对因车祸“离奇”去世的崔的怀念。. f. f6 I4 F( S3 J% n. k. g
" o- _6 }& }& M, P
1962年,崔出生在苏联加盟共和国之一的哈萨克斯坦境内,他的母亲是哈萨克斯坦人,父亲是朝鲜族人,从小喜欢画画、音乐和文学的崔在进入美术学校后,发现摇滚乐更能激发自己的艺术潜力。在苏联后期,摇滚乐因被看作西方的精神毒物被迫隐匿于“地下”,但是崔却大胆地与友人组建“第六病室”乐队,每天对着全苏联最嬉皮的一群人演出。
7 T9 ^* y" @ G' e1 d
9 v9 w% H8 L/ V 1982年,20岁的崔在“第六病室”的基础上成立“电影”乐队。谁也没有想到,这个黄皮肤青年日后会成为“苏联最后的英雄”。崔的作品提倡反战、无核、改革和人民,他的歌词优美又极具破坏力,甚至有人拿这些歌词与天才诗人谢尔盖-叶赛宁的诗歌媲美。和愤怒的嘶吼不同,崔的音乐简单、直接,他用低沉沙哑的嗓音和洞彻灵魂的歌词讲出苏联最底层人们的心声。% {$ @' w2 j8 E& e' _
( [) @& |' U, ^# E! |3 {' n 《喀秋莎》成为中俄友谊最历久弥新的见证
( x6 s) M3 D/ G" i( s6 P4 T, S6 L6 I% O) ?' A. I- U
“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河上飘着柔曼的轻纱;喀秋莎站在那峻峭的岸上,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加加林娜在第二期《歌手》节目中,用中俄双语演唱了中国观众耳熟能详的苏联经典曲目《喀秋莎》。《喀秋莎》是中俄(苏)友谊最历久弥新的见证,这首歌无论从创作、传唱还是情感交流,都撇不开中国因素。- E# Q% D. O" _. G, `' {+ @
* F4 k j- T3 ^. E. Y, J
《喀秋莎》创作于1938年,是苏联作曲家马维特-勃兰切尔为诗人米哈伊尔-伊萨科夫斯基的一首抒情诗谱曲而成。当时日本关东军在中苏边境策划张鼓峰事件,与苏军发生武装冲突,企图以此推动德日意三国轴心的形成。日军兵败后,珲春被苏军占领。当时珲春的图们江畔漫山遍野的梨花竞相开放,江水如柔曼的轻纱一般飘落在一碧千里的原野之中,景色异常美丽。伊萨科夫斯基受这片美景启迪,挥笔写就了诗歌《喀秋莎》,他在诗中描绘了春回大地之时,一位小名喀秋莎的姑娘对离开故乡保卫边疆的情人的思念。这首歌被谱曲之后,迅速唱遍了苏联,在当地掀起了一阵爱国主义的热潮。% ^' G7 `. C4 u
" i8 W; U- P* u1 \7 \ 1941年卫国战争爆发后,《喀秋莎》更是成为广为流传的战地歌曲。据称,一次入侵苏联的德军在他们的阵地里一遍又一遍地播放《喀秋莎》这首歌,苏联战士听了非常愤怒,于是决心把唱片夺回来。于是,他们组织了一次突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打击了敌人,并夺回了唱片机和《喀秋莎》。$ H. \ Z5 _$ g. k; j
4 K* s U/ {& s2 I, C 当时深受苏联影响的中国,人们也口口相传这首歌曲。直到今天,只要是在中俄联谊活动上,《喀秋莎》都是必唱曲目。记者一次在莫斯科的阿尔巴特街上,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俄罗斯老妪用三弦琴弹奏着《喀秋莎》,旋律一响起,一队中国旅行团的阿姨妈妈们立刻围上来,脱口唱出中文歌词,并不时随着音乐起舞,场景令人十分动容。
8 L% _2 N) j: ?& w8 C4 X9 H1 }4 {1 x7 o- G
中国歌手在莫斯科赢得观众的喜爱7 x& c& k( m/ I" `; N8 s" C, m. C$ G
( Q- b0 _' c3 ]8 q, W 在最近两季的《歌手》节目上,除了加加林娜,拥有俄罗斯和保加利亚双重国籍的“00后”歌手克里斯蒂安-科斯托夫和哈萨克斯坦著名“90后”歌手迪玛希-库达依别列根,都给中国观众带来了耳熟能详的俄文歌曲,比如迪玛希曾用“海豚音”倾情演唱俄罗斯著名歌手维塔斯的《歌剧2》,给观众献上了别开生面的视听盛宴。哈萨克斯坦总统基金会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叶尔詹-萨尔特巴耶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盛赞迪玛希因其帅气的长相和迷人的舞台魅力给中国人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也为促进中哈及中国与俄语区的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8 ~# D5 t9 D" u! l8 _2 N
$ X; c. q6 l- u- ]( f 其实除了“引进”俄语区歌手到中国表演外,中国歌手在俄罗斯艺术舞台上的表现也不容小觑。2017年来自北京的姑娘杨歌在《俄罗斯好声音》节目中杀入决赛,最终取得第四名的好成绩。在节目中,杨歌数次演唱中国人民耳熟能详的俄文歌曲,比如由茨维塔耶娃的诗歌改编、俄罗斯天后阿拉-布加乔娃演唱的著名电影《命运的捉弄》中的名曲《我喜欢,您不为我痛哭》,以及苏联经典影片《办公室的故事》的主题曲《我的心儿不能平静》,深受俄罗斯观众的喜爱。俄罗斯网友甚至在社交媒体上将杨歌称为中国的安娜-戈尔曼(苏联美声天后)。
3 h# U( k/ V+ M* r$ _7 w/ V3 E9 t% m6 p" ]( V7 R/ V
杨歌为什么能在俄罗斯获得成功?在接受“你好,俄罗斯”节目采访时,她说“俄罗斯人对中国元素的喜爱,是我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人们把我看作中国形象的缩影。面对他们的喜欢,只有做到百分之百情感的投入,才会引起观众的共鸣。”9 L( ~. F! p' m6 |- I3 k
/ Y+ |/ s+ w# Z. G6 s1 O
也许正如杨歌表达的那样,以歌手和歌曲作为载体的中俄文化交流,归根到底也是情感的交流,它像一根丝带将两国最深处的羁绊连接在一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