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听李军老师聊自己的混音习惯:ITB 还是 OTB?
3 q* c5 u" k2 L" Q3 W& s 8 x$ y. w- W7 C
5 ]* M' ?7 a- r, D: x; S; ~0 c李军老师讲起了自己的经历。& n7 H# r/ U' M7 B" k5 W5 w
\" t" C' K: W g0 R- l$ R# x! g
# I. ` ?* V4 H9 X* W, A" q 3 o- a7 x0 p& T" c2 j+ q' f5 A
- g" c, u* A% K- U6 u; Y" m# c( A
$ t/ ~* ^2 g/ K7 W李军
) [6 b8 a4 X2 D# O1993年开始从事音乐录音工作,作品多次获得年度最佳专辑。曾担任乐坊录音室主任录音师&混音师。在各个奖项中多次获得过年度最佳录音师称号。合作艺人包括:汪峰、许巍、那英、王菲等。
3 D1 p: @+ j) ~0 ]" d2 T
' b e3 j, G6 O4 }2011年开始担任电视综艺节目《中国好声音》的音乐混音至今,近几年还参与了《汪峰鸟巢演唱会》、《江苏卫视跨年》直播混音,以及《乐队的夏天》等多种类型音乐节目的后期混音。: _! E! ^2 Q. a9 U/ ^: ]
$ \% R9 Q& O2 w! T
关键词:; ^- U8 \ P+ M6 A% R7 H
ITB ( Mix In the box)
: N0 Q+ x/ k4 @& ZOTB (Mix out of the box). l7 `9 K. e) C% I0 A- O6 k2 X
6 ]1 Q' e! W$ ^; M
) q+ T- v0 x. c' y
4 ?5 A8 q7 t7 a( N5 P! ^% b+ o
访谈的开始,李军老师讲起了自己的经历:# ?8 u/ c# H+ f9 w% K
记得我第一次接触并使用Pro tools是在当时国内最好的商业录音棚OASIS, 那时Pro tools在国内录音领域刚刚流行没多久。大家一般只是把它当作辅助录音设备以及用来编辑音频(修音准!)为主,比较重要的混音工作还是要拿到大型调音台上去进行。因为录音师们普遍对Pro tools混出来的东西看不上眼,认为听起来有股 “塑料味” !& n" T2 r8 G6 \8 ~0 B+ Z1 N
$ n" H- C9 A2 c8 |
但是随后几年事情慢慢发生了变化。因为Pro tools的音质以及性能不断提高,在当时追求经济效益和高效率的市场上它先是慢慢取代了购买、使用、维护成本极其高昂的多轨录音机,包括:流行的3324、3348以及一些品牌的24轨模拟机----老牌录音棚把它当成了多轨录音机,但是仍然在调音台上混音。后来因为Pro tools音质的改善和内部插件在品种、数量和质量上迅速的提升使得一些新型的中小型录音棚干脆连大型调音台的预算也省掉了,只是购入一些小型的调音台当监听控制器和补充话放使用,音乐录制和混音差不多百分之八十的工作都在Pro tools内部完成。原来所说的 “塑料味” 因为产品品质的提升和人们接受度和容忍度的提高也就不再是争论的焦点了。毕竟“效率第一,效益至上”。就这样直到Pro tools HD的出现,ITB ( Mix In the box) 已经成为国内音乐录音师的主流工作方式。
7 \5 o' Z& I: _, ~' n b% G: N, Q5 ]7 v. v K4 `7 Y( e, \& s
. O2 Y k6 C% f: @/ o4 @
' t% ]' w; r) @我当时也从调音台转向ITB这种工作方式工作了很久,直到2005年乐坊录音棚建成。那时我们引进了亚洲第一台SSL AWS900数控模拟调音台,有24路单声道输入。当我把Pro tools里的音轨分配到调音台的24个通道并且加入外部硬件进行混音时,一种久违的声音质感和混音手感(手部动作和声音变化的直接联系,不通过鼠标这样的中间介质)又回来了。之前用电脑要花很长时间也不一定能让满意的声音很轻松就能调出来。设备的升级和配置的合理性很快地就在工作中得到了积极正面的回应。有几张大家都认为很不错的专辑就出自于那个时期。然而没过多少年因为工作量的增加、工作周期的缩短还有工作时间表的重叠使得OTB(Mix out of the box) 这样的工作方式对我来说显得越来越迟缓笨拙,跟不上节奏。出于无奈渐渐又回到了ITB(甚至这两年因为外出演出的增加,带着电脑耳机UAD在酒店里混音的情况也很常见!)但是一直心有不甘。
2 B, V9 c+ }: A6 C' g$ W+ j" s1 C# W0 ]% g# R+ f' Y: m9 Y
这些天因为给新的录音棚添置设备终于让我有了机会全面梳理一下自己的工作习惯、目前的工作节奏和市场所能提供的设备,希望得到比较好的解决方案,能让我回到一个比较合理的工作流程当中去。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
4 ~/ |- ?, _$ U, w# N- ^; a6 d9 R8 n; o- Z! ^. x
最终决定在现有的系统中添加SSL UC1,UF8控制器再加上NEVE 5057 Analog Summing。
/ o* W$ w6 e7 f
2 S I4 `* a5 d! m+ D y" @1 Y$ R* p9 ]
5 z2 m& c% p. [6 e
' t+ u+ K1 b4 {. ^' R$ a
. \1 a f p* \7 X0 d6 Z4 U
为什么要用控制器,不用调音台?; b3 @8 @4 d& I- g& m
答案很简单,模拟调音台已经不适应现在的工作节奏了,还有就是它的经济性。
8 R: e) |) w/ Z: n q) }0 l* c/ |: m7 f0 C
0 ]5 q/ z" x' a* K6 G7 m8 A( |: j- q* S+ @
为什么一定要用控制器,而不用鼠标呢?! j% j- z0 f0 y: p9 u/ K
之前提到过混音时的 “手感” 问题,其实这不仅仅是一个手部感觉的问题,而是手部动作直接导致声音变化的一个联动问题。就是说平时我们在电脑里用鼠标调音色时,声音的变化经历了我们的手部活动——鼠标在鼠标垫上的运动——光标在电脑屏幕上的活动——眼睛寻找光标的位置——调整手部活动让光标落在Plugin旋钮上——调整旋钮改变声音。这本身就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太多的中间环节导致人的主观动作跟声音的变化联动不是很直接,更不用说旋转Plugin旋钮的快慢幅度取决于电脑的鼠标循迹速度,这进一步导致了我们自身的肢体动作和声音变化之间的关联性变得模糊不清。这几年我也经常出去参加一些现场演出,每次在现场用调音台工作完之后都要感慨“这比在棚里用鼠标在电脑上一笔一笔画效率要高得多” !那种双手同时旋转两个旋钮的快感在电脑里更是无法体验到的。# t3 K* R: N6 t# v9 s* c
5 V, P# Y# k3 P; p- x
我们的肌肉是有记忆的。举个例子,以前一个设备用久了用熟悉了之后,手一下去钮拧到什么程度应该出什么样的声音基本上是心里有数的。这是一个效率问题,也是一个生理上直接反馈的问题。能让我们跟声音跟音乐之间始终保持最直接的互动。
( Z- q* }3 L$ j* z1 _
0 o0 ]& M- `% I3 m$ I还有一个就是声音的主观判断问题!: D, [/ l+ f9 W* k
2 ^7 {, D2 s4 }0 `1 v0 j7 \6 O
如今是个视觉时代。音频软件和Plugin的界面做的越来越吸引人眼球,让人感到愉快,可视的EQ曲线也做的越来越精确。但是这些对听觉判断会不会是一种干扰?有一次跟一个初学的朋友聊天谈到在混音使用EQ时他说:“如果尽量忽略视觉,单从听觉角度上调整EQ会得到一个比较理想的结果,后来用了一张模拟调音台做试验更加证实了这点。” 是这样的!以前模拟时代的老师们经常说不要怕旋钮被拧到了哪儿,只要觉得声音对了就行。那么现在呢?比如电脑上的EQ曲线显示的更直观,有时候曲线变的太大对心理会有一种震慑作用(不敢再调),变化太小对心理只是起到了一点安慰的作用(觉得够了),实际上调整并没有到位!我长期以来一直觉得在ITB混音时视觉对主观听觉判断会产生影响(就是说眼睛盯着屏幕看着图案变化的同时进行听觉判断是有可能被误导的) 。
; K1 {/ _, k1 z7 H/ Q/ z I& j5 [6 T+ n9 L) ]
那么事实是不是这样呢?为了验证这个想法我在在网上搜索,找到了一些相关的论文。其中两篇很有意思。一篇是上海交通大学蔡任燕老师2008年发表的《视觉刺激对听觉响度判断影响的研究》。大致的实验内容是让受试者在观看不同大小黑色实心圆画面的同时给出相同频率、相同声压级的正弦波听觉刺激。实验结论是受试者因为观看不同大小的图案而得出了声压级不同的判断结果!
9 b$ F8 k* b8 [' { y( v; }) j$ [3 F) I# w
还有一篇就是传媒大学陈瑜和谢凌云老师2010年发表的《视觉提示刺激对听觉掩蔽效应的影响》实验内容是让受试者在观看完全噪点,噪点中隐约有彩条图案,噪点中有明显彩条图案三个不同的画面时从一片固定声压级的噪声里寻找一个纯音,因为噪声的干扰,这个纯音只有达到一定声压级时才会被听到,这个声压级被称为掩蔽阈值。实验结果表明“无提示视觉状态下的听觉掩蔽阈值最高,弱提示视觉状态的掩蔽阈值其次,强提示视觉状态的掩蔽阈值最低” 也就是说当观看观看彩条清晰度越高的画面时越容易分辨噪声里的纯音。
2 K: X" v" Y/ d: j- X o( N( u
+ ]" _# ?4 K# F9 l这两个实验都说明了眼睛看到的是什么对人耳听到的是什么,甚至能不能听到都是有影响的。
# C* M5 k- R, I4 ^) N4 U
9 f3 e0 m( D, s4 O所以显而易见,如果想要尽量避免这种影响从而获得最直接、最值得信赖的主观听觉判断的方法就是尽量减少对屏幕(视觉)的依赖。
) T7 t/ R9 e0 i; @
2 `: y* K+ w) ]+ z/ p8 n最好的解决方案只能是用外置的推子和Plugin控制器,这样才能减少观看屏幕的时间。虽然这时也在看(控制器),但是因为触觉的参与使视觉在其中的比重小了很多。
% U& u* ~* S* ]$ R2 f' A
2 ~% d; n0 ~0 I4 i6 dSSL这次推出的UC1和UF8便成了市面上的最佳组合。尤其是UC1,只能控制SSL自己的Channel Strip和Bus Compressor两个插件,算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也看得出SSL对这两个插件的品质有足够的信心。这种尝试同时又为优化现有的ITB工作流程提供了一种可能性:使用UC1加UF8控制器和SSL自带的软件360° Plug-in Mixer就等于有了一个“SSL 的数字调音台”,等于说SOLO、MUTE 、EQ、压缩噪声门、推子平衡、效果发送、AUTOMATION 等等这些功能都可以用电脑外部的控制器来实现了。这种工作方式虽然核心还是ITB但是形式上已经回归传统----直接跟硬件接触,无论是触觉还是视觉。这样才能更加专注于音色(音乐)本身,更容易得到声音变化对手指旋转旋钮的直接反馈,也更能体会手指在推子间自由跳跃推动音乐变化的那种感觉。比起在电脑里用鼠标工作的小心翼翼,而这种方式会让人更大胆,因为就像上面实验得出的结论:在没有相关视觉暗示的条件下听觉判断的阈值会增高!
* F' e) f2 O: ]5 }4 @* ^% z3 f0 }# O* z1 a
4 T' S/ z+ O- v. k. x! uSSL UC1/ k k, J, `* h7 u* w
4 a, [4 S2 ~0 V
4 k0 Z c& P4 e8 x5 G7 d' |
" o0 A5 Q F/ h/ D' x1 m1 J/ D: KSSL UF8% [: ~9 l( `6 X/ k6 K
8 p2 p7 K4 B' x6 v) z# N
1 w. `3 k- U2 u- x: ~' g+ b/ J* p3 }$ [. B; `
关于SSL插件,您在使用上有什么感受?2 ]2 P! b! P. d* Y, D, R
( o5 Q3 O- [# G3 p8 D% S* D) h
2 o3 n) U* d, v* g# ~, O7 ]% m
0 H* q. h8 P& Q
1. X-EQ 2是我经常使用的一个纯数字EQ。大多数时候我用这种数字图形EQ时以“减”为主,如果要“加”的话就用模拟硬件的那些EQ来做。但是X-EQ 2让我意识到用它来做加法一样可行,因为加出来的声音并不比模拟硬件EQ逊色。7 S/ a3 ]0 @5 A0 v% e2 [
( u9 [: A; z9 N; Z% Y
6 H2 F# j: `1 m- B
4 x: f! d; b( f6 @& q: m. u" b. B/ ] S5 n! k! g
2. 在混现场的一些东西要处理很多轨人声时经常用到Vocalstrip 2 ,可以快速高效的解决问题,所有所需的插件都包含在内。
, C& Q3 j& t" v8 B 9 g3 a, E5 m$ u% @7 e
% Y# E' v% V' U4 x
5 v8 `' H- Q3 F- s- ?$ _7 G3. Drumstrip是另外一个我会经常用到的一个插件,尤其是它的高低频激励,这在其它的Plugin 上面是没有的。在一般情况下当我把整套鼓的音色处理完之后如果再尝试加上Drumstrip做一些调整,就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出现!
: S- T1 c5 }: K* ]0 _5 M8 [
- {# d/ D' N% z+ e* j2 z/ Y
I% z3 }0 j; g
$ z5 ^% K9 f5 a1 i4 o$ i7 P% |4. X-Phase原来就在SSL的数字调音台上用过,印象很深刻。这个用在棚里解决多个麦克风之间的相位和延迟问题很有效。/ H7 e2 U' E0 R2 l5 H
- Q6 l* `. y5 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