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调性和声与近现代音高组织技术刍议
; U% }5 D- Z" S/ i1 \7 w" B 5 u, @7 J4 K! T' o! T2 b3 P
& j1 [/ k, l; Q8 H8 `. V' _
/ R I7 [: D" i3 C s/ ~$ U- A% }
6月17日晚七点,于教学楼C栋401,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和声教研室主任姜之国老师为我们带来作曲讲座《调性和声与近现代音高组织技术刍议》。
4 Z3 I- V( t9 q- o. A
1 J l/ E) k0 [( D
1 M. v% x- A8 m4 c
' x- L) b+ \& v* x讲座伊始,姜之国老师从历史角度切入话题,用不同地域、不同食材的不同做法的例子为我们解释了和声的多样性和变化性等观点,并同时强调学习和声不能急功近利,应当追求和而不同,音乐应该遵从于自己的内心。
4 t# a: r: o5 j! @0 P$ r& C
7 l) Y6 ^! `6 z! ~, @
2 I) q, a2 e8 P8 I5 A
6 _1 T+ A4 n- m; R) g; I- a
调性和声的调式音列是以自然大调、和声小调的调式音列为基础构成的;纵向上以三度结构的和弦尤其是三和弦和七和弦为主;音与和弦都是分等级的,体现为不同的功能,其关系的划分以四、五度关系为基础;有明确的、唯一的中心音与中心和弦——大三和弦或小三和弦。
) ~6 Q& R! X! f& `7 r
4 P1 G. A, x3 C4 @! C1 o% X% s
6 M$ A. _! D9 p1 F( C1 D6 T- d
' I1 W6 | k3 ~& j7 \3 s. m. Y而在共性写作时期之后,和声所采用的调式音列不再局限于大、小调式,在实际作品中作曲家将中古调式、民间调式、综合调式、人工调式等种调式音列多样化地运用。同时,运用音高材料的组合关系、音乐运动从大、小调功能体系中功能运动、色彩运动以及声部运动的三位一体的组织逻辑转化为受其中一者或者二者控制,而且控制逻辑也可能发生改变。
; l/ z b4 r) b3 b9 b& r8 n# O' t$ W: M- `6 H( c, ]( v
近现代音高组织技术四种基本类型包括调性——中心音主导型;调式——音列主导型;音程——音程集合体主导型;序列——阵列主导型。
$ Z7 w3 Q: y! a- [6 a+ N: R9 q8 w5 Z# C2 c" X, {
+ e9 i# ]( O, U
Q( ^. l" E+ a其一是指音乐作品以一定的主音为中心,其他音级直接或者间接以一定的倾向性或者方式向中心音构建起来的音高组织技法,这些概念分别为为调性、新调性、泛调性、多调性、非调性、后调性、潜调性、无调性、自由无调性等。& D! z3 \7 p3 v
" ]4 D$ J: e* T( {3 I
其二是指音乐作品的音高结构是以某种调式音列或作曲家设定的某种具有一定调式意义的特定音列为中心,音列控制着作品音高结构的各个方面——横向线条、纵向结构以及其相互关系等方面。这类音乐的音高材料的中心成分是特定音列,可能有明确的主音或新调性,也可能存在多元化主音或多调性,甚至无具体的主音或反调性。
* a# j% c7 F: V2 `' i* p, t( n. M' F! s% l5 p1 {
4 B- f9 b2 m* |, O; Y* `其三是指作品音高结构的核心是由作曲家自己根据需要设定的一个或一组若干音所组成的集体,这个音程或者音程集合体通过重复、移位、变化、变形、派生、对比等发展手法控制作品的纵向结构与横向线条。' l f! {7 [$ u! z
% q# q- z; K4 `* e6 [8 M, i& j! [1 W
; ] a9 T0 x3 l2 M3 U2 U1 m# h
# G4 ~- ?: i. J) A' Q8 o3 E
最后,姜之国老师提到了其它音高组织技术的影响举例,如:律制、微分音体系、电子音乐。运用这些突破传统作曲技术的限制,将做出别具一格的音乐音响与风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