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久违的重逢——旷世M12便携解码耳放体验谈3 Q# F, h% I9 @* ~
! Q: n' w$ b9 O
4 [0 g' M% g4 ~7 U$ m _) s: k
楔子:久别重逢
0 d+ B: B# T# E& f" t
; q$ o7 `$ F# Q7 O! u3 M# o# ] 8 q$ q! h I+ N; S: Z
如今说起Questyle(旷世) 这个牌子,多少有点恍若隔世的感觉。
+ m- z5 t$ s {5 B$ `) ?% K. s. Z5 h" l- Y' P1 h* i# W% @- u
大约五六年以前,当大部分国砖还是笨重的“丑小鸭”时,旷世就用一台做工和设计俱佳的QP1R吸引了众多烧友的眼球——蛋蛋也是当年众多入坑的颜狗之一。彼时我的主力台机就是他们家的800i,因此对这个品牌的印象相当不错,看到他们居然开始进军随身领域,便第一时间去店里试听了一下,并当即决定入手。在这之后,像400i、QP2R、QPM这些后续的产品,我也基本都把玩过比较长的时间。虽然我自己经手的器材多且杂,自认也没有什么品牌忠诚度,但像旷世这种表现扎实、出品稳定的品牌,永远会是我比较愿意去尝试的那一类。
! G: R8 q# D3 O
- s( I) g5 s2 ^3 j一直以来,HiFi圈都算是个发展节奏比较缓慢的圈子,像森海塞尔、拜雅这类行业标杆,往往是一款旗舰产品能战好些年。但便携市场近年却有点向数码圈看齐的意思,上新的周期越来越短,产品和技术的更迭越来越快,这就导致一些走传统慢节奏路线的品牌的存在感变得越来越低——旷世便是其中之一。回想他们上一次在便携领域出新品,已经要追溯到遥远的2019年了(还是个不换壳的!)。这两年,烧友们被层出不穷的新品冲击得眼花缭乱,研发节奏偏慢的旷世就吃了新品少的亏,难以吸引到新入圈的烧友。! R, G" E4 Q- O6 n. ~" N; L7 b* V
3 W; z" j- X/ { r6 K1 g7 | Q正当这个品牌已经在我的记忆里被逐渐边缘化的时候,忽然又有新消息传来:旷世要出便携新品了!这回的新品不再是旧瓶装新酒的播放器,而是近两年特别火的小型解码耳放,也有发烧友管这类产品叫做“小尾巴”,这款产品编号为M12,售价居然只要799元。旷世以往是极少做这类比较亲民产品的,作为老用户,蛋蛋实在没有不尝尝鲜的理由。
/ q- V% u& o/ J( [& u
6 h, `5 }. @. j3 y
0 k- s# N' x' @, U* r! E+ n
# Y. W' ]' {" S9 ]) u. h0 {, s" U. f2 r a( I8 I
. r1 i- ]. ~! z5 c: z- J* C& \2 [: d客观部分
& J2 C- ?/ B& R3 F& W: @2 G& n" N : T5 c( U0 H$ L; ?
w, [% k# C- c t# w/ W# O4 F4 A4 D
9 I2 o# Q4 t' S
M12的包装盒是一个小巧的黑色长方体硬纸盒,设计简洁,质感和印刷还不错。盒子通过抽拉的方式打开,里面放着保修凭证、产品说明书、M12和两条分别用于连接电脑及手机的type-c线,苹果用户需要自行准备OTG连接线。$ h7 Y# y6 g' c6 S. M7 r
. i5 {' R( R1 v5 @) a
' p2 v1 ?4 G% P/ D
M12的体积非常小,长度和女生的大拇指差不多,厚度和手机相仿,呈一个标准的长方体。机身的棱角有些许锋利,如果能加个清水套的话相信手感应该会舒服不少。整机的质感和做工虽然难以和自家的旗舰相媲美,但考虑到其799元的价格,倒也还能接受。" F- J, n1 ]2 V7 h. k
/ R/ } U+ @9 a: B ?2 a8 l每当说到旷世的产品,总绕不开“电流模放大技术”这一看家本领。电流模音频放大器使用三极管作为放大器件,全分立架构。核心放大部分在电流域处理,恒定为纯A类工作状态,可以实现更大的输出能力和更低的失真。这种技术最早被运用在旷世的台机CMA800上,2015年被用在了旷世的第一台随身播放器QP1R上面。时隔6年,M12成为了最小的电流模HiFi产品。从官方资料来看,电流模技术的加持甚至让M12有了驱动大耳机的能力——当然我个人觉得用“小尾巴”推大耳的情况应该是极极极少数的吧……2 O9 `9 D5 W! ]/ G
& c& X4 H* M S# Y/ Q0 f
: p3 G/ L% N( I( f7 WM12配置ES9281AC DAC,在客观体验上加入了不少比较体贴的小心思。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智能阻抗检测功能,即通过内置的智能阻抗检测系统来检测插入耳机的阻抗并自动匹配,阻抗小于60Ω时为低增益,大于70Ω时为高增益,600Ω以上会自动切到2Vrms线路输出,无需用户进行选择。机身在低增益状态下会亮绿灯,反之则为红灯,实测在高阻大耳和低阻耳塞之间反复切换时,M12都能够迅速作出反应。机身上还有另一组指示灯用于数据状态的识别,可以显示PCM、DSD和MQA模式。2 y+ m$ L. w- S! ^1 W
4 L- I$ U$ ]6 l
从使用体验来看,除了边角略微有些硌手之外,M12无论是便携性还是功能性都做得很不错。
- A) e1 m% K, e% d* I. q$ `3 J- e; _ P7 `. I7 [' C
' I! A, y5 ?; `# m5 {
$ ]0 N$ P1 M7 q- l. ?, o" h0 M9 \& D1 k* X$ H) W# J+ a
声音体验2 q. n4 [% z2 t8 ~8 a. b; N
* Z* \, S/ @. {/ e: |
& N" l8 X/ _( M& _" d4 `# l+ T
. X0 K b- l [+ }: M* U: I' {; D \3 Z
M12给我的第一印象可以用“热情活泼”来概括,其声音风格比起旷世家前几代的播放器要更具活力和亲切感。虽然硬素质和解析力算不上特别高,但听口水歌已然够用。中频的表现相当亮眼,厚度不错,比较贴耳,结像偏大,声温略暖且音色十分鲜活饱满。私以为这种扎实温厚的风格在男声上的表现是要优于女声的,尤其是在演绎陈奕迅、周杰伦这类传统华语男声的时候表现甚佳;如果是用来听一些比较薄和亮的女声,则会损失些许通透感。低频量感不错,但质感不出彩,下潜不算深。高频的亮度适中,延展度尚可,虽然存在感不算很强,但用来聆听大多数器乐的效果还是不错的。
5 o" V, u' Y& y) J/ J
* B+ e, \$ E. ?5 e) k
$ [) X9 o5 z; t, z3 _7 _M12的声场不算很大,边界感比较明显,层次和定位都还不错,动态表现则比较一般——当然我想大多数人也不会用“小尾巴”来听交响乐。总的来说,M12的声音具备了不错的素质底子,风格比较偏向流行人声。
7 q! f- `' G9 a$ e+ o% ~$ z; v5 B( J9 h+ c* z' z$ }8 y3 {* q1 |
在驱动力方面,只要前端的供电不是太差,M12有能力驱动绝大多数主流耳塞。如果是用来推HD600之类的高阻大耳机,声音的响度和整体的框架也是及格的,但是密度和细节会偏弱,再加上M12只配了一个3.5mm单端口,因此不建议把推大耳作为主要使用场景。在本次评测中,我主要的搭配对象也是耳塞类产品。5 i( {& ?" E; b
/ F. W8 ^4 q W* k
. t) r5 T7 K8 `. b+ r
- c, }- N: z$ [( k1 V/ _1 H0 _$ n* H% Z6 k
$ D; N0 p5 X( E达音科SA6" p6 C& V; B1 F) ], K
! y$ L4 m& l$ s {* r
5 D: m6 A, o2 Y, C) u$ o
. e4 [( b. `; Y4 f0 M
SA6和M12的调音都对流行音乐有一定的加成,但两者的整体风格还是比较均衡的,个性不算非常突出,再加上SA6这条塞子比较好驱动,因此搭配起来的效果相当和谐悦耳。' I' V) O( w8 U
* H% e2 |9 V+ ~- A+ W这套组合的音色饱满细腻,结像光滑,人声口型适中,还原度较高,对于伴奏器乐的声音也能够呈现得比较到位,这种风格相当适合用来聆听华语流行音乐。我在试听过程中选择了林俊杰的《修炼爱情》、莫文蔚的《慢慢喜欢你》和陈奕迅的《浮夸》。对于这几首风格各异的曲目,SA6和M12都演绎得相当吸引人:人声的口型清晰,厚度和密度出色,情感充沛,伴奏的氛围感也呈现得很到位,富有感染力。8 V# B q6 l. J7 ]2 c
, }4 w- ^$ t$ i+ s1 ~5 q" v. v4 C
4 \, C2 J2 n: `* s% X; L6 i
4 m6 u- g4 A- p3 y3 o
6 L3 z _. W e8 HProject 71 Sakura Edition0 e3 x9 N# w3 d0 v' d
! l5 y# t5 g- N) M4 J8 a1 _
% p/ h* ^( {' d5 Q, F! A0 u& \
老版71是我个人非常欣赏的一条耳塞,不光是因为其外形设计很有年代感(线还容易绿),更因为其声音风格有种独特的韵味。所以,在樱花木版71推出之后,我第一时间就找来试听。这个版本整体结像比老版更为饱满,凝聚力和分离度都有所提升,因此会更加“杂食”。4 Y# T- h; z# h9 ^- A8 r! }
4 |& \" ]' s2 w& R0 i2 \) g
新版71依然有着非常优秀的乐感,其与M12的搭配在演绎一些民谣和新世纪音乐时有着相当吸引人的韵味。人声距离和厚度都恰到好处,音色细腻通透且微暖;高频延展度不错但丝毫不刺耳,低频量感适中,声场规模尚可。对于配器比流行曲目更加复杂、人声大都比较清澈透亮的新世纪音乐来说,这种较为均衡平和的风格能够较好地还原出歌曲的空灵感。在聆听抒情民谣的时候,这套组合的表现也可圈可点。
H" E: ?% W0 W3 a3 p: T
9 j1 E7 B; S+ O' \7 ~' n, o( m# }5 O. V: D9 ^6 x
0 _$ }, a8 B, k _4 {% r* R/ D+ w8 F- F e
$ g) e# \( t, I2 J- g+ O. q7 X/ p" x6 g6 G. @: H' q
银黄鹂1 b/ S7 u# a! h; V8 Y$ K+ t
+ q$ C6 y& X% w Y7 ~% V" K
3 y5 v7 {. R& t+ Q1 J4 f; p/ S2 I
( ^3 h; g* n9 }3 s0 n o放在三四年前,像“银黄鹂”这样的旗舰级耳塞是必须和旗舰前端搭配的。但随着音频技术的发展,前端的驱动力和硬素质整体都有了明显的提升,再加上烧友们听歌场景的转变,用“小尾巴”驱动旗舰级别的耳塞已不再是新鲜事了。
5 r6 [$ T% d* h! o9 _
( _* \% e+ `& k8 s( j9 z银黄鹂+M12的组合是这次尝试的搭配中最适合用来聆听原声音乐的。虽然M12还不能将银黄鹂所有的潜力发挥出来,但已经能呈现出比较完整的声场规模,器乐的分离度也不错。这套组合的音色还原度较高,有着良好的透明度和密度,三频的能量分布相对均衡。我在评测期间将《指环王》《泰坦尼克号》等比较广为人知的电影原声音乐都试听了一遍,只要曲目的规模不算太大,这套组合都能够驾驭得相当不错,尤其对于小提琴、风笛这类乐器的音色能够呈现得十分细腻清丽。
; Y% u1 ]' y0 X9 U6 x3 N, Q
3 z4 k( M! e+ W. ~# h: U8 _; B, N3 E n0 _2 E2 _. v5 K
$ I+ ?* v7 j& I3 l" y% M9 c
多年前,旷世的调音风格给我的感觉是“过于HiFi”,虽然功底深厚,均衡耐听,但总给人以高冷的印象,很难一下子抓住听者的注意力。这种风格在他们相对早期的800i、QP1R等机器上表现得尤为明显,直到两年前推出了QPM,旷世才在调音上有了些许改变。QPM虽然保留了沉稳大气的旷世传统,但中频变得更加贴耳,厚度和润泽度也有所提升,总算是不那么高冷了。而在M12身上,可能旷世考虑到其使用场景是以聆听流行人声为主,在风格上作了更进一步的调整,呈现出来的效果更加鲜活抓耳,也更具有感染力。
" w4 g" ^* E: e
& y- C5 B' J: g( s+ X$ @/ ~% B& A$ W/ q- a n
' P/ k) q' o& P5 }2 V- e: S
& S2 G; P$ F- h( M+ b# ^8 s5 _
/ D& J/ y3 a# G9 L3 q% Y5 a& j3 p8 f) s+ r- ^
9 H* F3 n4 L* g& h# K9 ]; d4 {" }小结1 W9 b! F: G9 E$ Q
7 k' A' N3 S& O; z5 w7 e' q5 b: v- b6 _! i; x9 W) i
0 J( u. J) `/ x' r9 j) m2 I! a; {9 X8 M6 o, p( K( W
' h/ y: V& X# v8 j# _
2 p3 h# ?5 l5 t( N6 n! q7 ~1 D6 W5 X1 z
时隔两年,旷世终于又把目光放回了便携领域,而且推出的不是让人望而生畏的万元级产品,而是一款价格亲民,但调音水准和技术含量却满怀诚意的“小尾巴”。作为一个“老”用户,蛋蛋心里是相当欣慰的。) G2 @1 i4 Z! R' g0 S
) L0 r+ }5 F% p在撰写这篇评测的过程中,我拿出了尘封已久(对,我就是这么喜新厌旧的人)的QP2R作为M12的拍照背景,顺便又回味了一下它的声音。QP2R的声音一如我记忆中的模样,细腻、干净且中正,三频均衡,风格冷静克制,追求最大限度的“还原”。而作为小弟的M12在这番对比之下,无论外形还是声音风格都显得极为活泼讨喜。; g* d( c0 m0 Q$ W& u
1 R1 H, A9 W- {% }) F2 z+ ^/ N- l
图片
4 Y2 ~ o1 f* f曾经的旷世,无论调音风格还是产品定价,都多少让人有些难以接近之感。M12的出现,终于让更多的人可以感受到这个积淀深厚的传统HiFi品牌的魅力。从我个人角度来说,新入圈的烧友不妨通过M12来初步体验一下旷世的实力。而那些守得云开见月明的老用户也可以来听一听,变得更加亲民的旷世是否还是你的心头所爱。
F: n x* p) q3 J3 |: w& b
0 @% G3 f% ~. E' c6 B8 B* 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