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P& \( o( }7 g, k4 \8 P, L1 k
相信只要有一点物理知识的同学都会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而振动的频率快慢(单位:赫兹,英文为Hz,即每秒钟振动的次数)则决定了声音的高低。我们或播放或演奏的音乐也都遵循这个物理规律。+ a( ]$ @7 C' u5 B8 `$ l
+ L1 p X: r; x2 C& d& W4 U/ [
2 P1 A* u) ~0 F9 O, w! S7 W8 N& ]% V: F3 u% y4 w. t
以钢琴为例,在我们如今通用的音名体系中,中央C右侧的第一个A音的频率即440Hz。钢琴上其余所有的音都与这个音呈现出十二平均律的律制关系。" B0 Z* K0 P9 g2 J# J1 h) G
( W9 y' a$ l( r- |' i7 g4 g
那么,大家可能就会问了,440Hz这个数据是怎么来的呢?
3 {( t3 S; F0 G, M
3 `- X+ ~9 Q$ F0 _
" h% P! C7 @/ l7 h) R" ~% x/ {1
" C$ T. T5 I+ r
5 [+ ]- f/ R- d9 l% C 中国古代的律管
- n8 j. o8 h# [5 o
9 F5 g. x) n- `$ m6 U" r. j0 G
8 x3 `3 z! O8 S+ a/ H- n8 Z
( z1 w& ^9 Z# \# _6 Y2 t0 P事实上,我们今天所使用的这一套定音系统在古代是并不存在的。在古代,由于技术的限制,世界各地对于音的定音都不一致,并且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是没有所定的音的具体频率记载的。
- e# k+ w+ S' R8 k
8 ^. R% ~* b+ T% t* y6 `在我国古代,定音靠的是正律器,即能够发出标准音的物体。这一般指的就是弦和管了。弦和管两种物体虽然都能在一定条件下维持一定的音高,但是玩过弦乐的同学们都知道,弦的音高是会随着拉伸和放松而改变的,在稳定性上是不如管的。
1 \' n: V4 H' O/ l$ o, G+ b
( d! f; S: Z$ y+ U: C- w1 Y
% G, ^9 B& e5 A- ?% W# q/ w因此,在我国古代,在对律制进行计算时所参照的标准音一般都是以管律为准的。也因此,律管也被直接称为“律”。这种标准音的制定一般都带有一些随机性,《周礼》中就有乐官随机挑选一根管作为标准音的律管的记载。
2 V. P2 h( g1 n: X+ j/ z6 L4 X
9 d7 b0 c: Q0 ], ]: V" R3 N: ?# D1 b自周代以后的各个朝代其实都要进行至少一次乐律的制定工作。其中,黄钟管就被拿来做过正律器。由于古代测出音高的频率是不太可能的一件事,所以那时候是记载管长和管粗,相关的便有“黄钟长九寸,围九分”的记载。
5 Q- Q9 x3 y4 S9 ^
* f( P. I- ]0 g f
% c4 |3 L" ~& d% F' G' A+ f; h
+ c9 j) x& C- K8 A3 x$ E
但是,由于时代和阶层的限制,这些历朝历代制定的乐律都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一般都仅限于宫廷和一部分文人群体中使用,在社会上并没有很大的影响。0 F: ]- k) P$ G) F& q# g
$ _' K- q- J2 O; U5 z8 Z0 I/ E; a, s民间音乐往往与其并不在同一个音律体系之中,甚至民间音乐内部也完全没有统一的乐律标准。只能说,在某个特定时期、某个特定地域流行的音乐可能会有相同的乐律标准,因为乐律标准不同一般来说是无法合奏的。- O, a8 @' N& v, L
v" n2 v: ?) ]; a! ~/ t/ T* G
2 p& m6 `% f2 Y2
" V! v* S6 E( f; k' Y# V) p2 m
+ o) W; a, `, k 西方对国际标准音的制定
8 V. @) J; ~" _$ `/ K/ }; H. w! a# ]( X8 E7 v, ]
+ t) B# w0 O2 ^( {4 O; j9 F! D ~
" n. R* e9 n& G; ?2 A# D. I& i& y1 G西方在古代自然也是不可能存在对音高进行频率测定的工作的。但,由于近几百年来西方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日益频繁的国际文化交流,对音乐进行统一标准的制定便逐渐成了一件能够做到并且亟待完成的事。6 }: \8 S# ]4 e2 p) j* J% J
! Z0 }* T& U% |8 z- s; y" N
在17世纪末期一直到18世纪末期,欧洲流行的标准音a1的频率是在415Hz到430Hz之间的,这个音高标准被称作“古典高度”。其中18世纪中期巴洛克音乐时代的a1=416Hz,18世纪末期古典主义音乐时代的a1=422Hz。" t- o- ?$ `1 U& h" y; S
" G6 Y/ M" O) ?1 V1 A3 ~ L$ o. a
3 d' b1 R- n+ t
9 [& n8 A3 w" ^% \
到了19世纪之后,标准音的音高处于一个被提高的趋势之中。在英国,伦敦乐友协会曾经一度将标准音a1的频率提高到了452Hz,这个音高被称为“乐友音高”;后来,这个音高又被调整到了439Hz,被称为“新乐友音高”。3 T8 F+ i- T6 L: g1 G( j0 ?
' g+ L- u* N% W0 g1 F+ K0 u9 k
随着国际科技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建立一个统一的音律标准的工作便成了一件迫在眉睫的事。1834年,在德国斯图加特召开的国际物理学家会议规定标准音a1的频率为440Hz。+ B/ S# i. E) ?; J& B
1 @3 N4 H+ f& |/ A. O2 I% c
: e5 P v% W5 F: a! a$ ^0 |+ ?
1859年,在法国巴黎召开了国际音乐家和物理学家会议,与会的音乐家有柏辽兹、罗西尼等。该会议经过激烈的讨论,最终确定了一个新的国际标准音的频率,即a1=435Hz。但是,由于440Hz的“第一国际高度”已经沿用很多年了,所以这个标准也被称为“第二国际高度”。
+ _; j6 G' y6 m% g+ ]4 J& l+ V; T' E8 R! g2 y
国际标准音的最终确定还是到了1939年。这一年,英国伦敦再次召开的音乐家和物理学家会议重新确定国际标准音a1=440Hz。从此,国际标准音才算是正式确立了下来。# S* S- C5 O7 s
8 K. }: D0 o/ n$ P1 W0 E7 s0 c% }/ w1 I9 I- W4 H0 z
3' o- |0 X1 Y7 S1 D, L
U& T1 r8 d1 l; ^) V 440Hz和432Hz之争
+ L; h: H3 \$ g/ A7 M, k8 u+ P* h8 C: @0 v# R
3 `; R) U4 `. y! f* N A6 Z
虽然1939年的国际音乐家和物理学家会议已经正式规定了a1=440Hz为国际标准音,但是,主张别的标准的声音一直都没有断过。这其中,主张a1=432Hz的声势可谓最为浩大了。
, z. H1 b9 W7 f) ]. M8 V3 t" \: y+ O3 S9 }& D! F
432Hz党宣称:“432Hz在数学上与宇宙的模式保持一致,432 Hz以宇宙的黄金分割PHI振动,与光、时间、空间、物质,与生物、重力、磁力、DNA代码、意识的特性一致。当我们的原子和DNA开始以螺旋上升模式产生自然和谐共振,我们连接自然的感觉将被放大。”
, c0 g/ e' I" A# q! i9 f: T3 |$ n; k( B$ U8 e0 C z+ _
: w X9 [% B( ^# D/ Z" B( m+ O
8 F! \8 F/ W/ C4 r& O: Z9 M4 E
“432的数字也反映在太阳,地球,月亮的比例中,也在岁差中,在埃及的大金字塔,巨石阵,印度冥想图(Sri Yantra Mantra),以及在许多其他的圣地中。”( ^7 [; i% [( X* K9 g* {
6 O; L) X9 O/ p这段描述乍一看确实能唬着人,但我们仔细一想,所谓的432Hz其实是指每秒钟振动432次。注意这个“每秒钟”,众所周知,所谓的“秒”的概念其实也是人类自己的规定。
6 K7 b" ?, P3 Q" D) {8 F- q9 D4 ^% j2 Z; f5 X
1 h9 I O) y9 |# H
8 g- R/ R4 ]) `6 z2 w1 b8 w那么,432Hz能够沟通宇宙的前提就是,这个“秒”的定义也必须能沟通宇宙。但目前并没有任何研究表明这个标准与宇宙有任何沟通的能力。
2 {: i; p1 c( w% {3 X% I2 _' K/ Y& d# ?' p/ X
觉得432Hz更加好听、悦耳,也许真的只是新鲜感使然。
y0 p, ]$ K/ X6 ^
$ R- h# R& l6 M& o2 r* L1 a当我们听惯了标准音a1=440Hz的音乐之后,再去听一种不同标准下的音乐,这种可能超出期待视野的听觉感受也许真的会让人产生一种意外的高峰体验。
4 q+ U E" O b0 I6 q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