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楼主 |
发表于 2020-12-20 18:07:14
|
只看该作者
8 @) A9 k5 q0 ^9 P如果说童年的阴影和家庭关爱的缺位给音乐家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那么战乱环境对音乐家的打击可能是毁灭性的。2002年,出生于法国巴黎,毕业于罗兹电影学院,波兰犹太裔法国导演罗曼·波兰斯基执导的电影《钢琴家》(又译为钢琴战曲)公映,随后成为第一部获得恺撒最佳电影大奖(法国国家电影奖项)而没有任何一句法语在其中的电影。这部电影根据波兰犹太作曲家和钢琴家瓦拉迪斯劳·席皮尔曼(Wladyslaw Szpilman)的自传《死亡城市》改编,描写了一个波兰犹太钢琴家在二战期间颠沛流离,谋求生存的故事:作为一名天才的波兰作曲家兼钢琴家,席皮尔曼在一间电台供职。二战即将爆发之时,他们全家被迫被赶进华沙的犹太区,在纳粹攻陷华沙前还坚持在电台做现场演奏。然而在那段白色恐怖的日子里,身为犹太裔的他整日处于死亡的威胁下,不得不四处躲藏以免落入纳粹的魔爪,家人和亲戚陆续被纳粹杀害。音乐的天赋和高超的钢琴演奏技艺在残垣断壁的被占领区内毫无用处,他在华沙的犹太区里饱受着饥饿的折磨和各种羞辱。在这里,即便所有热爱的东西都不得不放弃的时候,即便恶病缠身,他仍旧顽强的活着。他一次又一次地躲过了纳粹军队地毯式的搜查,像过街老鼠般藏身于城市的废墟中艰难度日。某日他在废墟的阁楼上不幸遭遇一位德国纳粹军官,本以为生命就此了结,没想到军官在得知他是一位钢琴家时,要求他当场演奏一曲。结果席皮尔曼的音乐才华感动了这位颇有艺术情怀的德国军官。在军官的冒死保护下,钢琴家终于捱到了战争结束,迎来了自由的曙光。他的勇气为他赢得了丰厚的回报,在大家的帮助下他又找到了自己衷心热爱的艺术。
1 W' `0 G" M( K: K2 n/ Q: p
) i+ \* n \. E4 k6 I
* f3 ? e2 v7 z; H, r帅气的男主角和略带潦倒的男主角
5 `! }1 |( k7 }9 a+ v
( g) E7 s4 i3 Q6 r在席皮尔曼流亡颠沛的过程中,获得了很多人的帮助,毫无疑问最重要也最不可思议的帮助,来自剧中那位纳粹军官。不少观众看了本片后不免质疑:这件事可能发生吗?但事实上这是一件真实发生过的事情。历史上席皮尔曼并不是这位名叫韦恩的纳粹军官唯一救助过的犹太人,二战期间韦恩利用自己的职务保护了一些人,但在战后他的命运却很悲惨,因为德国军人的身份入了狱,斯普尔曼等人曾和苏联方交涉想要营救他,但苏联出于政治考虑予以了拒绝,韦恩最终于1953年死于狱中。韦恩并非一个狂热的纳粹份子,他救助斯普尔曼,可能有其他的个人原因,但是影片把其关键归于古典音乐和钢琴的力量使然,好像也挺符合观众对于艺术浪漫主义的美好想象。$ C" W+ a/ c1 H; o7 g4 ~
@ V1 Y5 a. N9 t& p W% y3 ` 1 G* h" h1 c4 z: F% g G; b
艾德里安•布洛迪饰演的钢琴家主角,毫无疑问是这部电影最为人称道的部分。他瘦削的身形和略带潦倒气质的面容,简直就和挣扎在战乱波兰的影片男主角灵肉合一,饥饿和病痛囚徒的猥琐,让他在生理外在上几乎没了人形儿,然而作为一个音乐家和犹太人,他没有因此丧失起码的尊严和内在的精神。影片中的钢琴家毕生最好的一次钢琴演奏,不是在战后的波兰电台,不是在灯火辉煌的音乐厅,甚至也不是他在避难所那次惊心动魄的空弹,而是在废墟般的空城华沙,是在明知必死全然豁出去了的心态下为那个纳粹军官的弹奏。这首曲子来自肖邦,伟大的波兰人民不屈精神象征的肖邦,作品23号G小调第一号叙事曲,它大大升华了这部电影。肖邦在他的一生中共写过4首叙事曲,作曲家在这4首作品中创造了一种非常自由的新形式与新内容,超越了传统叙事曲那种较为固定的曲式。肖邦自己表示,这4首叙事曲的内容来源于同乡诗人密契维兹的诗。至于第一号叙事曲,肖邦多次向他人表明这是他自己最喜欢的创作。乐曲的构成是一种变形的奏鸣曲形式,开始时是类似提琴齐奏的叙唱风格般庄重的最缓板,之后乐曲转为中板,似乎开始叙述优美的故事。乐曲中包含着极其复杂的钢琴技巧,并且多次运用了色彩性转调。结尾部分约30小节洋溢着扩散中的狂暴热情,带给人全曲中最惊奇的印象。这里是被充分戏剧化了的地方,应该代表的是前面叙述的终结。此曲是作者感情的真实流露,是一篇用音符写就的爱国主义的史诗。它时而婉转亲切、富于诗意,时而心潮澎湃.壮怀激烈,沉着而忧伤的旋律,时时发出叹息的声音,好像在讲述一个被奴役的民族的苦难的历史。纳粹军官在一曲完毕后萌生恻隐之心,我们理所当然可以认为这是伟大音乐的胜利。这首重要的曲目,被《钢琴师》电影原声带(编号:SONY SK 87739)收录在唱片里的第5首,从资料得知,这部电影里出现的钢琴演奏片段,全部是由当代犹太裔钢琴家Janusz Olejniczak演奏灌录,他虽然在乐界名声不显,但是技艺相当完美,至少他演奏的肖邦可排在当代最佳之列。《钢琴师》电影原声带中还收录了电影中出现的乐曲,有肖邦的升C小调夜曲、E小调夜曲、C小调夜曲,第二号叙事曲,A小调第三首华尔兹,E小调前奏曲,作品22大波兰舞曲等,另外还有当代波兰作曲家沃伊切赫·基拉尔的一首单簧管小品。在影片的结尾出现了一段肖邦玛祖卡舞曲的历史单声道录音,这是影片主角原型,钢琴家瓦拉迪斯劳·席皮尔曼留下的演奏记录。
% v$ x" x: I3 ~! ^) h3 ?# X$ z3 O 6 F6 O8 P' o/ i* S q+ K
2 ]8 S! X# j4 G
0 T: j8 q% _! A z% M* a2 ]《海上钢琴师》电影海报
( X _' _& s* }9 Z% F! C1 g' s1 ^2 H* x& Z2 L8 a
和《闪亮的风采》与《钢琴师》不同,电影《海上钢琴师》讲述的故事平淡如水,整台的场景几乎就在一条船上,没有压迫,没有困顿,没有颠沛流离,没有饥寒交迫,潺潺小溪般的剧情流转之间,我们看到的是钢琴家与内心桎梏的抗争,看到的是无疾而终的爱情萌芽的凋谢,也体会到到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的淡淡惆怅。. \9 |! h' X( O9 ~$ L" S g
, R( \5 Y: C1 I2 ~9 X 3 j; V! m9 k* l8 H
钢琴师1900' i. p+ n( r, h4 u
1 x$ ?5 q8 ?: @ ?$ P) u/ y, e" {# g7 @) h
意大利名导演朱塞佩·托纳托雷执导的《海上钢琴师》公映于1998年,剧本改编自巴里克文学剧本《1900:独白》,讲述了一个被命名为“1900”的弃婴在一艘远洋客轮上与钢琴结缘,成为钢琴大师的传奇故事:1900年的第一天,往返于欧美两地的邮轮Virginian号上,一位煤炭工人意外的在钢琴上发现一个被遗弃的新生儿,他不顾其他工人的嘲笑,独立抚育这个婴儿,并为了纪念这特别的一天,将他取名为:1900。海上出生的1900在陆地上却是个从未存在的人,没有亲人、没有户籍,也没有国籍,大海便是他的摇篮,而他也随着Virginian号往返靠泊各个码头,逐渐长大。一次的海上意外事件致使养父意外丧生,幸而奇迹似的,某天深夜船上的众人被优美的琴声所惊醒,循琴声前往发现居然是无师自通的1900在钢琴前忘我的演奏着,动人的旋律打动了众人,从此,1900展开了在海上弹奏钢琴的旅程,也吸引了愈来愈多慕名而来的旅客。Virginian号乐队的小号手马克斯与钢琴师1900结为好友。而1900在与发明爵士乐的传奇钢琴手杰利同船竞技钢琴琴艺之后,声势更是如日中天。但尽管马克斯再三鼓励1900下船去向全世界展露他的天赋,1900却始终未曾踏足陆地一步。直到他在为唱片公司录制个人专辑时,意外见到船舱之外清秀动人的女孩,并在感动之余创作了《1900's Theme》。随着女孩的下船离去,1900的心开始波动,他终于下决心下船到陆地找寻女孩,却在迈出最后一步的时刻踟蹰而黯然回转。影片的结局是,海上钢琴师1900终其一生留在轮船上,最后与Virginian号一起爆炸沉海。
* v# ~5 Z& M6 H# y$ e* M3 Z' U1 B. U/ e
6 o6 W! D7 v# K' i [+ a
《海上钢琴师》留给我们的惊艳场段是很多的,音乐的魅力通过画面和剧情的巧妙安排,一次又一次地征服了观众。比如1900为马克斯展现琴技万能的方法,他让马克斯随便定位船上某个乘客,1900盯着那人,就能为他来首恰当的即兴配乐,整个过程行云流水,让人叹为观止。唱片录制完成,出版商把唱片放给1900听,他没有把唱片给出版商,因为他不允许别人把他的音乐从他身边带走。他犹豫再三,想把唱片送给那位素不相识的女孩,却没能如愿以偿,1900无法掩饰自己的哀伤,他失望地毁了唱片把碎片扔在垃圾桶里,与那昙花一现的爱情失之交臂。最炫的高潮当然是1900与爵士乐的传奇钢琴手杰利(该原型人物应该是著名的爵士乐钢琴家“果冻卷”莫顿)现场比拼琴技的那一段,当1900如暴风骤雨般奏完一曲顺手拿起烟卷在已经发烫火红的琴弦上点燃时,相信每一位观众都成为了这位潇洒钢琴师的铁杆粉丝。影片给我们留下的伤感和思索也很多,1900如无根浮萍般的孤儿身份固然令人同情,爱情如蜻蜓点水从他身边滑过更令人惋惜,当1900下决心追寻幸福又让我们为之鼓舞,而在最后1900的双脚还是没有踏上坚实的陆地,则彻底击垮了我们内心那根脆弱的心弦。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他做不到?每一个观众在后来可能都思考过这个问题,钢琴家身体是自由的,音乐是插上了宽大的翅膀的,但是他的灵魂却终生被禁锢在一个无形的牢笼之中,未知的花花世界那种不安全感如此之强烈,使得他最后选择回到熟悉而又单调的生活中。反过来看,我们这些观众中的大多数的人生经历,其实和1900何其相似。
* p0 K8 B4 a0 R! G- z
; m+ y4 F4 Q5 b% v$ L9 w& k) _# `; I8 V) K; t% P$ L
: N2 O* o# v* n. Q, p
" n7 H1 s( W" W2 `1 |5 x
《海上钢琴师》电影原声带(编号:SONY SRCS 2135)+ F6 T; j3 M0 p
. s' M2 t- V2 d; o& T3 H
' e2 A9 _8 @4 C
电影《海上钢琴师》的成功,导演经验老到,剧本编写得引人入胜,一众演员精湛的演技,都是不可或缺的关键,而回到此片音乐主题的本身,我们不得不对该片的配乐作曲家,也就是意大利国宝级电影音乐大师埃尼奥·莫里康内翘起大拇指。是他如行云流水般的配乐让这部影片产生了画龙点睛的效果。《海上钢琴师》电影原声带(编号:SONY SRCS 2135)收录电影中所有的配乐曲段,带我们回顾1900这位无名钢琴家可歌可叹的一生。开篇的《1900's Theme》将美式歌曲旋律与欧式管弦乐团合而为一,一分半钟的篇幅,居然要比后面8分多钟的《钢琴家的传奇》更适合引领整部影片。TRACK 4《渴望》来自片中爵士乐传奇钢琴手杰利的演奏,撇开比拼一事,这首洋溢着早期爵士乐情调的钢琴曲极具可听性。TRACK 14《无月的夜曲》的音乐风格静谧柔美,像极了德彪西印象派的杰作《月光》。至于片中几首和爱情相关的配乐曲段,几乎每一首都交织着希望和伤感。原声带的最后,是一首流行歌曲《失落男孩的呼唤》,这首歌曲由传奇迷幻摇滚乐团平克·弗洛伊德的前主唱罗杰·瓦特斯创作并主唱,另一位摇滚乐界的名人——范·海伦担任吉他独奏,两位摇滚大将合作的此曲,从另一个角度描述了海上钢琴师的内心世界。尽管知道新世界可能充满着希望,但是1900还是执拗的选择留在船上,他失去了爱情和对幸福的探索,留住的是一种难以言明的贵族般的尊严。( x! f3 r* ^' 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