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应用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183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转载] 如何体现乐曲的传统性与现代感?解析扬琴作品《涟漪》的创作

[复制链接]

327

积分

2

听众

73

音贝

音频应用

Rank: 1

积分
327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0-11-30 15:01:15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 K  q1 D' P0 D: X
如何体现乐曲的传统性与现代感?解析扬琴作品《涟漪》的创作
2 V2 |7 \' R9 f& |) [: L( _
7 Q4 \6 G0 g) T% t9 {0 N8 b! ]4 v4 g近年来,随着扬琴的改良和改进,扬琴演奏艺术更加广泛普及。同时,受全球音乐多元化的影响,扬琴演奏艺术从乐曲创作到演奏技法、表演形式等方面的发展与创新,都渗透了中西方音乐文化碰撞与交融的痕迹。现代扬琴作品较之传统扬琴曲目,在创作技法、曲式结构、旋律进行以及演奏技巧等方面有了很大的突破,开创了扬琴创作的新纪元。同时,扬琴的演奏技巧也在不断吸收和借鉴姊妹乐器的演奏手法,兼收并蓄,使扬琴创作技法实现大胆突破和创新。# [2 t$ p3 a) u8 m! L& c: q5 V

5 s/ S% s6 A' W- J; u# s" p  P! E4 K  J1 D$ \" c/ N3 r( V4 s

: Y5 z% w/ D9 B8 J* l  J7 S( R0 s" T
中央音乐学院作曲家王瑟所创作的扬琴作品《涟漪》,大大突破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写作手法,借鉴西方音乐的一些创作手法和风格特征,描写平静湖面泛起层层涟漪、激起的水花如流星般散落的大自然景象。作者不断挖掘扬琴的音乐潜力,在创作手法上大胆创新,比如对和声语言的不断探索、对伴奏形式的拓展以及对伴奏音响丰富性的挖掘与发挥。作品借鉴浪漫派晚期、印象派早期的创作特征,具有朦胧、梦幻、空灵的音乐风格;安静的氛围和丰富多彩的和声,通过短小精炼的音乐主题旋律和丰富多变的曲式织体结构表现出来,强调主观感受和直觉印象。正如王次炤教授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中所言:“如果把我国传统音乐与西方传统音乐作以比较就发现,西方音乐的创作、构思更加注重冲突、重逻辑;而我国传统音乐创作则更加注重协调、自然”[1]。作品《涟漪》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和西方浪漫主义以及印象主义时期的音乐文化相融合,很好地展现出乐曲的传统性与现代感。+ u5 z) e! K% E: e: y1 m
0 b+ B5 X7 ]8 R) C
. ]/ ^2 _% k6 n; r: |: M7 Z
' _. I+ _- R5 j8 L; N
以下从扬琴作品《涟漪》的结构及调性布局、和声功能特点、旋律特征、节奏特征等方面,分析音乐创作的形成过程、音乐思想和艺术特征。+ _! t, h" P: L2 @: l; D

* p' e  ^. J" t% ?
- N2 v/ t& n* l1 L- D$ ^
$ n: y( l  s0 p/ D; U- y
% I2 ^0 \4 ~* b$ n1 t9 K结构及调性布局
! |9 [7 S, ]/ D8 z- |( I6 r" ~- Y

- [/ y+ r, q7 `! V1 _
: l& ?" k. f: v* Q4 z0 e; \
7 j- _/ s( ]" q4 [: N在作品《涟漪》中,作者改变中国传统音乐“散—慢—中—快—散”的曲式结构,以流动音型的小快板作为主题,在结构上做了个性化的创新,使作品的形式更加新颖、多元化。
- b+ n8 l9 m$ z: l$ l$ m- Z. l6 h+ ~" t5 x; F
" x  W; n: I4 y& g6 a: G

3 {  s) h- L1 Y. m作品整体结构、调性及速度布局如下:! e: |. I2 F- u% z

4 S$ L6 G: x2 I* u* n
. W- e' @* O0 s3 z7 Q4 w9 `" M
) L8 Q% s$ @9 ?
+ T/ x6 f9 y6 {* k, V8 L: A% V7 |! y' k: {! w7 J
8 c; k, f8 x3 [/ w* b: L) @

2 ]7 v4 o* B0 i% E; s% |: P通过对作品结构及调性布局的分析,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整首作品采用“对比—再现”的曲式写作手法,作品中自然流动音型的快板以b小调和e小调相互转换。但在慢板段落中,由b小调转为a小调,二度关系转调被称为功能性转调,在调性转换中具有较强的情绪推动力,这种调性对比的创作手法使音乐情感充满张力。连接部起到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作用,同主音大小调的交替构成调性游移,即调性徘徊在不能明确确定主调的和声上,调性意义同时呈现两个及两个以上。曲作者在这里打破传统,刻意追求新的作曲技法,使音响效果异彩纷呈。乐句作为经过和过渡的形态出现,为之后的“碧波涟漪动”作出充分的铺垫和准备。
4 j; h/ r; h% b# ~( X; A. g; }+ u: W1 s6 }- p1 K
. X$ m+ w! K/ r' R$ v) ?

) {& t! G% C; @在速度布局方面,曲作者把传统乐曲的慢板开始置换成流动音型的小快板,通过流畅、连贯的音乐线条描绘出波光粼粼、水波纹一圈一圈荡漾着的自然景色。在小快板后是富有变化性的段慢板段落,音乐仿佛置身于水雾蒙蒙的画面中,涟漪好似突飞突落的小精灵,时而似雨中绽放花朵,时而又羞涩地掩过了头,藏于湖中。速度的变化使音乐具有梦幻般的色彩。乐曲段则完全再现段。尾声段落段通过对慢板和连接部部分旋律的变化再现,使音乐的意境逐渐走远、画面慢慢消失,达到音乐思想的统一,赋予乐曲精心雕琢的艺术气质。( d9 N& T7 o& ]& O: a

+ u# Z- r/ f& {' G& ?# }* `  t& c* e! k/ J

' j6 z0 Z8 |" D' a: m9 r3 N5 X4 g8 {; a- D0 j
和声功能特点
7 [' L6 ^- X' C% M: n3 |! s. Y9 z1 K: ~6 m
; k' W/ E8 c' C! {1 v* [
2 s0 U0 Z4 b: F. m% g* J& p( i5 V

. X8 O; `9 \0 J8 B这首作品的和声功能语言与以往的传统作品有着较大的不同,打破传统和声持续的功能性特征,通过微妙的和声变化使音乐达到朦胧悠忽、梦境飘渺、变幻莫测、宁静致远的意境,使音乐情绪仿佛置身于梦幻般的想象之中。
- L5 {, L' l9 I! s; z$ t9 X( V' s2 Z

4 e6 r, A% {) S- @
6 N% l0 m4 M1 X& M/ c! I9 ?8 n在乐曲的段中,作者在使用和弦的过程中,加入不同的音级进行组合,形成附加音,以寻求不同的音响效果。作品中使用附加二度音和弦,五度加二度的和声搭配以伴奏形式融化在旋律中,这样的创作手法对表达音乐意境有着重要的作用,营造出独特飘逸的美感,描绘出在静静的水面上吹起一阵清风,飘落的树叶使水面泛起微波涟漪,闪烁着鳞光的大自然真实画面。% G6 C9 L9 [' S7 l4 Z& B

. S; M7 L4 E  x/ G' R
6 @& C* u' j, X; b1 ^& z7 o- g, o
& ~: q2 P3 u4 C1 q; K. b- m乐曲从第28小节开始,大量运用七和弦、九和弦甚至十一和弦呈现分解状态,进行左右手交替演奏,刻画出微风拂过湖面,掀起层层涟漪,使人心旷神怡的动人画面。不同的和声功能通过琶音分解的方式展现出来,使七和弦伴奏织体呈功能分解状态出现在右手伴奏声部,犹如一根细线串起流动的珍珠,好似景色清微淡远之致,仿佛水的流动,情与景交融,引人深思惆怅。: \" \) a, {% y- r( R4 N( c, J$ V6 D
. x6 Y8 h# `. o( X( |

2 g0 A6 n& y# N% j( H5 {* I$ q1 Q' Y- Y

. d* Q1 p2 r3 i旋律特征, T, W6 K4 L  c( p! |5 P
6 ~* U9 V4 l0 y
. }6 O7 i+ H, }6 W: v% X

  i! h* ]' L2 ~9 L0 V4 E8 h/ d* m$ |2 ~; s- ~6 ^0 {- a
这首作品虽然在和声调式语言上采用欧洲印象主义时期的创作手法,但在快板旋律的写作上,却运用中国传统五声音阶作为横向的旋律来陈述乐思,这样的写作方式使乐曲具有更为独特的现代民族音乐语言特色以及东方的神韵与色彩。+ [  G- m6 \  t1 d/ l5 k1 i
# [/ o) _5 ]5 y) ?' c; z

0 Q, O+ A+ q% l# I9 t5 J& Y5 s* F+ J2 @4 w5 t/ [
印象派主义作曲家德彪西曾说过:“我很想创造出一种没有各种主题、动机而是单靠一个连绵不断的旋律构成的音乐,这个连绵不断的旋律没有任何东西打断它,而且永远不回到它的本来面目。”[2]乐曲的快板段落把加清角的六声音阶运用琶音分解的方式组合成大量的连音,使音乐情感无限延展。左右手演奏相互交织,音乐在听觉上富于变化,产生清雅、悠远、空泛的音响效果。六声音阶的巧妙运用,引发大自然的感应,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水面上泛起粼粼银光,水中激起层层涟漪的自然美景。1 w7 p7 i' u" t* [
5 [' p" W/ m( y( ?: m5 z/ |" ^6 ^

8 b4 G% S- b7 y. M# p" r$ r5 a" ?3 y: g" W" ~) b
快板开头的两小节力度为“mp”,演奏时的力度处理甚至可以更弱一些进入旋律,左右手平衡、轻巧击弦的同时做出音乐上的细微起伏,用极轻柔的琶音进行来模仿水的涟漪波纹,刻画出平静的水面上微风吹过,泛起一个个小波纹的画面。乐曲在第3小节转入e小调,音乐仿佛流水声绵延不断,随着力度的不断增强,快板的高潮随之而来,这时的力度保持在“f”甚至达到“ff”,快速的十六分八连音如飞梭一般在琴盘上跳动,犹如潺潺流水,像是因碰撞而溅起的水花,又像是音符中舞动的精灵一般。乐曲在第7小节回到b小调,音乐逐渐渐弱,仿佛水面逐渐恢复平静,又回到了起点。
; y0 s2 A9 F% t8 C/ ]
6 [& h, S' g' d$ J1 _/ G5 a/ A) ^
* t( A$ X+ r( Q1 Z3 j! O
7 I. d  f% r9 R' B- r7 z* c在段慢板段落中,曲作者在左手旋律的创作上采用旋律级进下行的方式,而右手旋律则与之相反,采用分解和弦上行进行,这样的创作手法使音乐具有极大的张力。并且运用大量的连线记号,强调音乐的流畅以及气息宽广,突出音乐的歌唱性,仿佛银色的月光辉映着摇曳的荷叶在水面上显现的倒影,描绘出一幅动静相间的画面。
8 F6 p1 x, l4 J6 \  m& H9 C6 q0 N5 Y2 i* V: Z
: j3 V$ b. X5 T% k/ U' V

, e' p* y- z8 L: ~4 P8 `5 I/ ^乐曲在第19小节突然改变节奏织体和旋律走势,不断增加其内部推动力,在第20小节将音乐推向高潮,仿佛此刻风声水起,水波带动影波相间晃动的千变万化的景象。在第20小节的第三拍力度突然弱下来,强与弱在极短的时间内产生强烈的对比,作者利用色彩、明暗来描绘情景,使动与静在变化对比中赋予音乐层次感,仿佛映出点点光影的水面突然安静下来,使原本生动的画面更具瞬息万变的意境。
/ Q" j% |1 X3 F* t0 n6 M% S$ X. ^* X( C+ h# X

2 m2 ]3 |! \& s) X4 B# Y% X+ G' ^; m2 m
乐曲在第28小节进入连接部,右手旋律以十一和弦的分解状态与左手的主旋律相互交织,细致地刻画出波光水影的生动画面。这一句的术语标为“raddolcendo”,即柔和的、平静的,仿佛微波散去,水波在荡漾后逐渐恢复平静,为快板的再现而营造气氛。
/ d' X; W  x$ J% F8 l
' K+ G& I& D2 R- ~. D' s
7 m7 W& {! Z& A2 Q0 Z8 N% V0 e, u$ j9 g3 Y* c' a9 ?
尾声主题材料的陈述呈片段化,是全曲主题材料的综合,巩固了全曲的核心形象,乐曲结尾处的意境虚静、高远、空朦,仿佛夕阳西下,湖中画面色彩渐渐逝去的诗意音画。
欢迎厂家入驻,推文!免费!微信:yinpinyingyong

327

积分

2

听众

73

音贝

音频应用

Rank: 1

积分
327
2#
 楼主| 发表于 2020-11-30 15:01:38 | 只看该作者
& H, p+ |0 X$ A% A
节奏特征& z2 m/ Y: n# Z

3 j# }' a; Y3 N0 z; E+ T) ?: s6 z
1 ]9 s# q  B5 e1 z1 C

- [( {2 R$ M- M节奏是音乐风格的基本要素。如果把音高看作是音乐的“血肉”,那么,表现乐音运动时值关系的节奏、节拍就可以看作是音乐的“骨骼”。节奏节拍也是反映作品风格的一个要素,演奏者应注意各个不同节拍所产生的不同效果,并把握好节奏的律动。9 n" \0 }5 K' d, `7 J/ z: i7 V( ~, q

* E9 _1 m- X6 v4 c6 I. q8 t* T  c( @- F5 A4 S

2 N6 @$ H- {( V在乐曲段中,节拍以4/4拍为主,在4/6拍和4/2拍之间不断变换。从纵向来看,曲作者使用节奏对位的创作手法,使节奏等值替换,保证节拍运用的一致,低音部用到三连音的形式,与高音部四分音符进行相等时值的替换,使得乐曲更具有飘逸性和灵活性。
/ P+ K* [/ H. b+ n
& f2 s7 e( v( u# v
) w2 ]  r+ h5 b4 e) m, a% t: @" K
9 m! ]% R$ S) k7 X9 {$ y% k* f# h第19小节和第20小节采用左右手三对二节拍对位的节奏写法,充分展现节奏的活力。/ I: N7 u  U+ m( p

9 m# n9 P8 r* y/ s; m  T# F7 R8 |) i! R# s
4 L# T+ L5 F; v  R% C% h
第22小节和第23小节的高音部,以休止三十二分音符加连线的切分音为节奏型与低音部的三连音进行节奏对位,打破传统的节拍规律的约束,使音乐的律动变化多端,增强音乐进行中的节奏张力,表现出变幻莫测的音乐意境。
欢迎厂家入驻,推文!免费!微信:yinpinyingyon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音频应用搜索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官网微博|音频应用 (鄂ICP备16002437号)

Powered by Audio app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