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应用   音频插件联盟,正版插件,欢迎大家选择!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阅读: 32420|回复: 0

[评测] Ora graphene Q 全世界第一只纯石墨烯振膜耳机评测 part6

  [复制链接]

756

积分

4

听众

304

音贝

音频应用新手发布

Rank: 3

积分
756
发表于 2020-6-29 | |阅读模式
音频应用公众号资讯免费发布推广
聆听测试
4只耳机先姑且不论它们原本的设计用途为何,我都希望能在工作状态下使用。
最早入手的1200,有粗壮的折叠结构很方便于携带,这10年来都是我真正带出门干活的portable耳机,在音乐节现场及DJ-ing 的时候可以提供我足够大的音压,roll-off的低频和高频,让我可以长时间使用不容易产生听觉疲劳。
K371是我寄予希望能接替1200工作的耳机,因为到手才两个礼拜,不熟悉这个新的声音,美好的愿望能不能成真还有待时间证明。
1840是我拿来做混音时与监听音箱的对照耳机,重点在于判断各音域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乐器间的平衡。
ora我希望用来当做音频编辑及录音时的挑错耳机,能在小音量下有较高的解析力,也由于ora的消费品取向,可以当做我的real-world耳机,体会一下我的工作成品在真实世界的大部分消费者耳中大概会是个什麼樣子。
音频工作上需要的耳机,是要能听出两首作品或两遍录音中的差异,从而做出判断的耳机,而不是听什么都一样好听的耳机,在这样的需求下,我想做一个比较不一样的聆听测试。
就是先不管它绝对上听起来好不好听,好听对我来说并不具有排名第一的优先顺位(大概排名第二吧 )),重要的是它能不能传达音乐本身的氛围。也就是40年代jazz要听起来像40年代,60Beatles要像6080 new wave要像8090 alternative要像902010左右的单曲要能充分传达响度战争的激烈程度。
每一个时期都象征了某一些录音技术的演进,从1940年代的单声道到1950年代的立体声,到1960年代的并联立体声,1970年代成熟的多轨录音,到1980年代商业流行音乐工业定型,1990年代进入模拟/数位大乱斗,2000年初期的响度战争,2010后的流媒体响度规范,每个时期都有自己标志性的声音特色。
久远的40,50,60年代的录音方式是很经典,但是其中最有趣的是同期阶段,如何选择一个适当的声学环境,如何选择适当的话筒,如何做适当的摆位,但是这些最重要,最基础的原理,除了最终获得的参考音色外,对目前的录音“后期”工作并没有太大的参考价值。
在我看来70年代后期,80年代后期,2010年代,在流行音乐工业的音色演进上有很重要的意义。
70年代后期,摇滚乐从野蛮生长到完全壮大,前MTV时期最成熟的多轨录音技术,当时录音工业里所掌握的电子技术已经可以让音乐人自由的去创造各种古怪的空间音色(例如Sun Ra)或奇思妙想的长篇巨著(例如YES)。由于70年代商业回馈机制相对缓慢,只能从电台点唱排行榜及唱片的季销售量,年销售量来获得市场反应,所以音乐人的创作奇想空间其实并没有被商业手段牵制的太厉害,这个时代的音色是相对简单,直接属于音乐人而不太被消费市场规范的,没有太多的高频低频,超低频的延伸也不太多,重点在于乐器基音及其泛音的相对平衡上,那时候playback的设备,别说个人的了,就算是剧场里,演唱会里的扩音设备都没有办法产生多少10KHz以上,100Hz以下,这些超高频,超低频的东西了,所以录音室里也就不需要在超高频,超低频上大做文章。
80年代后期,MTV80年代开始蔓延全世界,因为市场机制回馈周期的加速,所以越来越多的复制型乐队出现,举例就像pop metal里一堆不同的乐队,有相同的音乐形态,几乎相同的穿着打扮,差不多的长相,还有相同刺激的音色及听感,流行音乐工业第一次确立了自己的音色逻辑,就是只要歌能打榜,歌里面的音色就是好的,好的音色就可以一用再用,重复就是80年代流行美学的真谛。
2010年代,经过20年的模拟/数位大乱斗以及响度战争后,数位录音已经可以做的跟模拟录音一样好,甚至更干净,更方便,更便宜,大大的降低了录音技术从业者的门槛,不管是10万起跳的Protools + prism,还是10元起跳的盗版软件加板载声卡,成本都比比模拟时代动则百万起跳的设备低太多了,只要你想,你就能在家里搞多轨录音,所以每个人都有办法在家里搞高科技手工业。加上10年代后期流媒体的响度规范出现,终于把大家从响度战争里又拉回来到音色的考究和音域的平衡上,流行音乐又一次确立了一种新世代的音色,这个世代的音色特征是节奏/音高的精准度与复杂的低频配器,低频延伸对于混音越来越重要。
我想如果能够找到一个横跨多个时代而依旧有顶尖作品的artist,那我们就可以从他们的作品中阅读到,他们是如何的去应用这些新技术,打造属于他们自己的新音色。
在要经历过这3个年代的这个基础上,这个artist必须在60年代出道,70年代成名,并且以巨星之姿通过80年代,还不能在90年代的非主流浪潮中被落下,并且在2010年以后还有强盛的创作能量,好像挺难的哈!别急,有!这次是jeff beck,(不止他一个而已,下次还有别的 : ))

我选择了jeff beck 的三个时期的作品,1976wired专辑come dancing1885flash专辑people get ready2016loud hailer专辑live in the dark


图片2.png
1976wired专辑come dancing,代表了摇滚乐尚未被流行音乐工业招安前,70年代后期最高水准的技术型摇滚乐作品。


ce45da7a59a7a76584719f01b6b7d0d.jpg
1985flash专辑people get readyjeff beckrod stewart 合作的翻唱福音歌曲,两个超级大牌,加上家喻户晓的传统福音歌曲,稳稳的超级流行排行榜冠军,有一切流行音乐工业需要的要素,当然包括典型80年代音色。


7ba33f052e0041fbf7dc09533806772.jpg
2016loud hailer专辑live in the dark,又一次吉他英雄颠覆自己,与新世代乐手合作,有些金属,有些工业,有些lo-fi,有很多愤怒,这个很有趣,50年来的作品里,我从来没有在jeff beck的音乐中听到过愤怒,这实在是有趣极了。


这三首我非常喜欢及熟悉的歌,come dancingpeople get ready live in the dark三者之间的音色特质跟高中低频的响度平衡,有非常大的区别,这就是我选择这三首歌的目的。
工作用的耳机要能精确的分辨哪里多了,哪里少了,才能做出改进,如果在一只耳机里,这三首歌听起来差不多,那么这只耳机就肯定不能用来工作。
  
come dancing   
lufs = -15.1dB  momentary = -10.5dB  range = 6.1dB  
这首歌的问题是整首歌的鼓组偏左约20度,但其他乐器平衡良好。几乎没有所谓的超低频。

people get ready
lufs = -16.2dB  momentary = -11dB   range = 5.3dB
这首歌的问题是军鼓响线,人声齿音,reverb尾音,在4KHz左右都有凸起,鼓跟bass250Hz左右有点薄弱。

live in the dark   
lufs = -13.3dB  momentary = -10.4dB  range = 6.4dB
这首歌低频部份的吉他riffsynth bassfuzz bass,传统鼓,电鼓都在40-100Hz之间互相交缠在一起,全凭音高分辨,如果在最底下这两个octave音高定义不明,这5个乐器声部就会全部混在一起。
聆听经验描述
1200 高频下降太快,完全听不到齿音的问题,对音像定义并不优秀,鼓组定义良好,但是低频低段延伸不足,低频音高定义不明确。
K371 齿音非常明显,高频及reverb尾音极为清晰,对音像定义优秀,对左右音像的判别能力可达#F2。低频100Hz左右,低音打击乐器的起始震动表现不理想,研发团队应该是刻意的牺牲了一些低频的量感,换来极为可观的低频清晰度,腔体震动定义良好,低频延伸深沉而正确。
1840 高低频的延伸听起来都不是那么惊人,但是一切都恰如其分,该好听的好听,有问题的就有听起来变扭,完全不刺激,平淡如白开水是1840唯一的缺点。
Orapassive) 准确的定位,华丽的声音,低频中段稍多,little bite more forgiveness,有点真力的感觉。
OraBluetooth)比被动模式有稍微突出的中频高段(2-3KHz),更多的高频,少一点的低频,总的来说,多一点刺激,少一点华丽,声音质感稍差,但平衡性增加,只是比较不耐听,耳朵疲劳较快。
到这里是做个总结的时候了。1200在历经14年的摧残后,终于可以退休了,K371应该可以称职的代替我portable headphone的位置,当然还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拿来做挑错耳机也没有问题。1840还是安安稳稳的待在棚里做我的终混对比耳机。

Ora确实是只好耳机,拿来配唱没问题,音色华丽,歌手应该会很高兴,封闭性很好,录音师应该也会很高兴。拿来编辑音频没问题,在不同音量下,音域平衡改变不大,声像定位的精确度跟监听音箱类似,没有太严重的头内效应,各频段的辨认度都很不错。拿来终混要很注意,因为有点太容易好听了。用Bluetooth主动模式拿来做real-world耳机有点麻烦,因为除了音质不能说是太好以外,它本身的问题太少了,没有轰隆轰隆的低音,也没有把男主唱变成女主唱的高音,实在不太属于那个糟糕的真实世界。

关于Ora这个声学材料高科技公司,我基本上是很有兴趣的,graphene Q只是他们的第一个项目,当然在销售专业程度上来说比不过几个音响巨头,但单纯以声音本身来讨论,ora graphene Q声音明亮而正确,充满了现代感,石墨烯单体赋予其相当好的动态特性以及超低的失真,不用以提升或削弱某些特定频段为牺牲来提高分辨率,保持了很好的还原力,是一个新兴音响厂商成功的启动项目,在ora公司的网站上还有一些其他的声学项目发展方向,其中包括了PA Address,也就是扩声系统,其实我非常期待ora推出的扩声系统及录音室监听音箱,在线阵系统统治整个PA20年以后,出现一条高科技鲶鱼,对这个死气沉沉的市场来说应该会很有趣!

再重复一遍前面说过的,以我的意见,这耳机就适合规规矩矩打开包装,接上线,连时髦一点的蓝牙都别考虑,舒舒服服的宅在家里听音乐,这事儿ora graphene Q干的挺好。



欢迎厂家入驻,推文!免费!微信:yinpinyingyon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音频应用搜索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官网微博|音频招标|音频应用 (鄂ICP备16002437号)

Powered by Audio app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