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K9 e- R* p$ j我们在拿到一首音乐作品的谱子时,往往都会先看看它是什么调的,比如C大调、a小调之类的。
# r' }4 t! D- Z' Q) _1 P+ @" y7 s
* y5 ?& o5 B& J6 I
/ [) s" c8 K5 O4 O: P但,在很多时候,谱子上的调号所标明的调并不是这首歌或曲子通篇使用的调,很多音乐作品都会在中途进行转调。
# T& u2 T3 J4 e! p# Z8 B) m; g9 c) v
5 O w) f* U# j) M. y8 G3 ^$ j2 E" u
; o: u: y; S2 @7 _$ O+ w
2 m8 B6 d; a c9 R. g! ?' ~- ]在一般情况下,古典音乐中的转调较为频繁,而流行音乐则比较少涉及到转调的内容。但,流行音乐中偶尔加入的一些转调因素往往都会给歌曲增添不少色彩,对加强歌曲的感染力有着不小的帮助。! g) I! z" g) C: g0 @! C
$ q' L+ [- b: h' S7 b) \
那么,在具体的创作中,转调都有哪些方法呢?
; v, D4 @7 {+ c7 I1 l" {5 I
! Q) b6 X, _7 i8 `' Y9 q" u, J( m4 `% i! Q( b# V; `5 v- `
1、什么是转调?
; s4 J) b5 b) u- K2 @2 k5 V7 P
( \9 M* I% H$ r% Y7 ^# [& L: a4 F9 j4 l$ ^ L. R! V$ F' L
在调性音乐的作品中,一个调中的和声和旋律过渡到另一个调中的和声与旋律,并保持一定长度和强度的进行时,我们便可称之为转调。1 K* h5 A+ n& J/ ~1 V9 a- h
) D9 p8 k5 T5 f: L
- A& \# h: l' x) X% U
# X5 y8 x9 E0 k% a: w4 W: r% P转调又可分为近关系转调和远关系转调。! v1 ^) @% m9 T* t6 {
; K( P8 y* f& `6 W" T9 o
+ Z( ?+ F, k/ A# p. T; T
5 s9 U4 S" E; a6 E+ r0 i
) F, K# q: Y# @- R1 I9 T3 I0 T) _( I
, y5 K8 S0 x( ~
在大调中,原调的关系小调和它上方五度、下方五度的两个大调,以及这两个大调的关系小调,为五个近关系调;在小调中,原调的关系大调和它上方五度、下方五度的两个小调,以及这两个小调的关系大调,为五个近关系调。
! ]) _. z* g" h$ d B
/ ?0 _# l( x% e- f2 b$ w9 E- B h
. O" ~: i" d0 T) W# V4 r
) v" M6 s& W. V+ i2 Y这些调之间互相转调我们便可称之为近关系转调。3 {0 c ]" y, e4 }3 ], S# D
0 j/ n. p3 I& d! L* R. `" p
/ {% _1 j/ S5 S; P# h& F/ t
; x+ G$ X( e% v2 _# p
& T# _& R7 \8 x7 T. C4 N+ W/ C0 G0 h
1 x8 F% o+ m) I! |7 a此外,与原调相差两个调号的调,以及大调式的小下属调、小调的大属调与原调的关系是二级关系调。
7 x" y: z4 b+ n9 n2 K8 f+ ~
4 H9 ~$ E4 t- ~# z/ ?0 P
1 b) a+ G- d5 b9 B" R0 o( S% D+ s4 l) C' \1 ^! V2 k# u
与原调相差三个调号以上的调,如原调上方小二度、小三度的调等,与原调的关系都是远关系调。它们与原调之间进行转调都属于远关系转调。
4 }( \: j7 q+ E
8 _/ p) s/ y! @ J, B7 i% n: X3 G$ l. x) ~% M5 q# K
0 C0 h4 M7 Y4 o+ ~1 n" s: M
2、调性对置* D! B$ P$ z, o, T" U
- C/ @/ H# t. ~0 f1 o+ m9 Z0 D$ ^ I: Q) Z% `
一种最简单的转调方式,即对置。所谓的对置,其实全称是“调性对置”,意思即直接将两种调性的前后段落连接在一起,中间不加任何过渡。
& P& ]$ s; y9 {+ q' T# [3 b8 J7 W4 c/ l+ o$ }# G
这种转调方法一般适用于一个乐段结束之后,需要接到下一个新的段落的情况。对置是最简单但也是最生硬的转调方式,实际应用中一般表现为大小二度、三度的直接转调。
! t# {9 r: a3 K. y) B2 k: B) p3 `7 R8 U' p7 V+ \8 q
2 c, g* R3 a. ?8 `- s i$ d1 x+ o: A" k6 a9 m, T
这种转调发生的同时往往会瞬间给人一种崭新的音乐听感,对于加强音乐的情绪有着比较明显的作用。
8 ^: a$ `( r, H
& r/ c; N( y* I, J; v/ N大多数流行音乐往往不出现转调段落,而一旦出现转调段落,则往往都是运用了调性对置的方式。下面这首人人都听过的神曲在进入副歌时用对置的方式从Db大调转到了E大调。+ z3 O" o6 d9 u2 W
f8 z! Q/ f# P5 B! b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听到这样的说法:这首歌的最后一段副歌要升一个调。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这一段副歌需要转调到主音比原调的主音高小二度的调上去。
" y" J3 |% s: p( U7 L* N6 ` u1 Z
7 D, X0 h" `/ b, ]) Z3、近关系属七和弦转调
( _; k/ ~2 g* e
0 [* p1 d4 `0 i i4 c/ }0 {, l3 o4 J
8 H' F2 H: H. ~& z: Y* x ?除了调性对置之外,其它的转调手法都需要有共同和弦以及转调和弦来进行过渡。共同和弦即两个调中都存在的和弦,而转调和弦中最主要的便是属七和弦。这个属七和弦一般是新调的属七和弦。
3 ~: J6 C; q: T$ P
" w0 M, _& u2 ]8 G- G A+ C, Q! P7 q3 t# M
; `4 V) N' y: b% \ K E8 N! L' \
这里以C大调转到F大调为例。C大调和F大调的共同和弦有C和弦、Dm和弦、F和弦以及Am和弦,所以在转调时我们随意选取一个即可。为了转到F大调,我们的转调和弦应该选择C7和弦。C7和弦后面接上F和弦,即初步完成了转调。
. r) n" g9 O* @# z& v9 _
5 T; L+ ?7 i5 ^) s1 s Y5 ~9 Z/ K9 j. l* w: f: t% m! L
4 A3 o* ]" w. [. L, O" V( ^
& [' |6 X' y# h) N/ } D/ d% p; `. y+ |0 y
这种近关系转调由于两个调之间的共同和弦较多,故而比较容易实现。! ?+ A. ], Q& r0 t
9 z b8 C. G G: L; F; ]
/ @. x [0 M3 P7 X) f
7 j( L0 d( v7 m ], B3 J2 N对于一些远关系转调的情况,由于两个调之间没有共同和弦,于是我们便需要想别的办法来实现转调。
) _# i s8 D( R% D
0 J- B4 g9 v: L8 C! k* n
: S& C U2 N( w) j
% c; @$ b* c# c& K2 } R5 v' \4、远关系等音和弦转调
7 c" T/ U3 H! d& Z2 F2 p
& b, h, D1 a) |; x6 t R& W# b. ~( R2 K% y6 w
在远关系转调中,一种常用的转调方式即等音和弦转调。这种方法一般都会运用到增六和弦,并凭借在音响效果上小七度等于增六度的等音变换进行转调。
. _2 U |) D$ @1 v7 I- F9 H- Y# @, y, `6 u
6 d3 w0 z$ `+ S1 K. t& h! e0 A& F+ J7 m' D7 V# E e A5 |
这里以C大调转到B大调为例。C大调的属七和弦是G7和弦,组成音为G、B、D、F,其中G与F之间是小七度,运用小七度等于增六度的原理,我们有F=E#,而G与E#之间的音程是增六度。4 P( T: v7 i: {) L' {. L
; |8 u% s1 h8 v" G8 E+ r# c
6 g) e3 e! x4 U6 A. a; |
; y3 G4 k# V/ v/ r8 u* K; D
7 a/ I! {+ Y- gB大调的重属导七和弦为E#dim7和弦,这个和弦我们一般将七音降低半音,故而其构成音为E#、G#、B、D,在和声大调的框架下考虑,我们将六级音,也就是G#降低半音,变成了G,和弦构成音随即变为E#、G、B、D。于是,E#与G之间便是减三度的关系。, x, k2 Z! v- X; M6 G7 m
& {8 J8 j# g6 E% C; |" @) w8 `
R3 c/ i+ m3 [( Q: O: Z: X6 M7 x# _
我们取这个和弦的一转位,有G、B、D、E#,G与E#之间便有了我们需要的增六度关系了。 前面我们在C大调的属七和弦中已经得到了G、B、D、E#这个和弦,这样一来,C大调和B大调便通过这个和弦连接起来了。4 j% F$ [0 L9 s) Y: y" }! X6 x ^2 i
3 I( v4 \7 C% i
; g- ?0 ~! V4 |) V @' B
8 [8 i7 @; ?& F8 b0 a, {: y* l* y0 n( w& E
! P: F( A/ z, D5 o! t6 |; j进行转调的时候,我们可以按照C→G7(E#dim7)→F#7→B这样的一个进行完成转调。 H9 U$ I3 I- J# R! ?
/ H! a, e* ^; j' [+ u1 G
9 I- T+ u$ K1 o B7 I/ x W
9 e4 }0 M9 _* ?1 Q3 w这种通过增六和弦进行等音和弦转调的方法一般仅适用于主音相差一个半音的两个调。
: W! v6 ^- G& X. n* d
, K& E# [; U8 o! A) y& a
/ o( g* K) c. o0 l7 C
% m' h% [+ S! K4 N' [- ?7 @) R5、远关系交替和弦转调2 I2 z* v( t' Q. Y! ~3 U
- ^; Q) A$ M3 m- |7 V
, s0 \! [8 Z g7 a$ F
运用同主音大小调的调性交替,也可以帮助我们实现转调。众所周知,C大调的音阶构成是C、D、E、F、G、A、B、C,而c小调则是C、D、Eb、F、G、Ab、Bb、C。
/ `8 E- r2 H5 ]7 ]6 o& ^0 C- ^; v# K$ j. i7 N6 d
* M8 p/ E0 @( ^( ~2 Z
1 k7 D; P( [5 D5 z/ ~) M可以发现,二者有区别的几个音分别是三级音、六级音和七级音。这几个音刚好可以成为我们寻找转调中介和弦的突破口。) ?! t3 T( S' l
( E* _- s% p% j: y0 o. v7 v, _/ w* H% E* J' p9 J- `$ N0 l. r
+ x4 m5 s, D9 r! V
s7 d& B8 q% d# v. [* j
以C大调转到Ab大调为例。相比于C大调,Ab大调中有Db、Eb、Ab和Bb四个变化音。而C大调与Ab大调不存在任何共同和弦。 z8 y2 t" b- t: n! T8 \
% w$ N8 |- U$ L5 _6 \
& f8 A7 N( y+ O/ {" P& u5 c4 t2 ~, e
B+ ?& H; L# N$ x但是,c小调与Ab大调有共同和弦,我们可以借用c小调的和弦。c小调的下属和弦构成为F、Ab、C,我们在C大调中直接把这个和弦借用过来,便可以成为一个“共同和弦”。
M* p7 B9 K$ j. c8 n5 F, Y) f2 t) Z8 s, s8 r5 R2 O8 _
- V" X- z) }* E
) z% `6 O# U% Q1 ]
, v+ z$ S( C0 s4 k" n; u! T% z" I4 m; G2 R+ }& l( x T
借用过来之后,我们便可以按照C→Fm→Eb7→Ab的进行完成转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