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声:大调音阶中的三和弦(简谱中的1 3 5),它们的频率之比为4:5:6。大调音阶中的其它三和弦也可以用这种方法得到,例如简谱中的4 6 1和5 7 2。这种音律在演奏和声时很有优势,因为频率的整数比可以产生最好的结合。由于小调以小三和弦为主(简谱中的6 1 3),所以频率之比正好与大调相反,为1/6:1/5:1/4,即10:12:15,然而没有一种乐器是按照这种音律定音的。$ I* M& o: \2 y2 ]/ L0 n. G& {
; K8 v* q ~- N4 [1 y7 \7 w/ ?! C# V 6 _3 w& y0 @, a1 [& o
6 F& l( T* N% Q; \. c中国的三分损益法5 Z# F) R" v- A7 _- d4 H
8 Q5 U; P8 C: x% c8 ?# M2 a w
3 c/ s; i- a9 U# s8 Y/ O
: n6 g( O' {# W三分损益包含“三分损一”、“三分益一”两层含义。三分损一是指将原有长度作3等分而减去其1份,即:原有长度×(3-1)/3=生得长度;而三分益一则是指将原有长度作3等分而增添其1份,即:原有长度×(3+1)/3=生得长度。两种方法可以交替运用、连续运用,各音律就得以辗转相生。 B3 b$ q$ u6 D9 n# W
; S+ y$ m/ e+ [$ I4 w; E2 e
+ ]! x/ A6 t' t2 ?1 }! b
这两种生律方法所形成的长度关系、音程关系及其古代称呼,三分损益法与古希腊毕达哥拉所用的定律法,阿拉伯人所用的“量音学”,在数理上是相通的、一致的,近现代统称之为“五度相生法”。但三分损益法,只包括生出高五度与低四度的律,不包括生出低五度与高四度的律,而五度相生法则兼指两个方向的相生。
& G9 e, [7 t) N- l' P
1 K6 w! \" O4 N2 C
- R3 l4 S+ w6 |/ i o! m, F 最早见于公元前7世纪齐国丞相管仲《管子》,他依据2/3弦振动是全弦五度音的原理,在一定张力的弦上连续按2/3(损益)4/3(溢益)地方法生出上五度下四度各音,直到生出12律,这种方法为三分损益法,这种律为三分损益率。《管子》“凡将起五音凡首,先主一而三之,四开以合九九,以是生黄钟小素之首,以成宫。三分而益之以一,为百有八,为徵。不无有三分而去其乘,适足,以是生商。有三分,而复于其所,以是成羽。有三分,去其乘,适足,以是成角。”
a% R. }4 J* n: K& `( l/ ]
- {9 u' q! D0 n* k) b
2 |2 i: Y0 Y" I' D9 k# E, b8 R! v纯律6 K7 N7 l- s+ \, F2 O; v
纯律(Just intonation)与十二平均律不同。音阶中各音与主音的关系均为纯音程。由于这样形成的半音无法分平均,所以不能随便转调,现已被历史所淘汰。7 T$ L" G+ }$ |( G3 r0 H
2 |/ ]/ x& b. ~9 X3 [* `. |
* t. ^( ^7 e; ^% X+ s# M- x3 o 纯律是于五度相生律用以构成的第二分音和第三分音之外,再加入第五分音来作为生律要素,构成和弦形式。这样便产生了七个基本音级。根据纯律相生律中的基本音级的音高关系,又不同于十二平均律和五度相生律中的基本音级间的音高关系。它的EF、BC之间的半音比其他两种律制的半音要大。/ d+ Q/ h5 z! [ ^! k t
; { g P2 n2 \" Q$ ?2 I
2 m0 C8 j, o8 B$ e- j
$ c$ J* \, \- Q y& ?古希腊音乐" E, ]9 h3 a( B3 B
S4 s, \, l. l- r9 N1 x/ C! v' Y2 D- K) k/ _9 v" w
全音的情况有两种:CD、FG、AB为大全音,和五度相生律中的全音相等,比十二平均律中的全音大。ED、GA为小全音,比其他两种律制的全音都小.- o9 |0 _2 J3 A, g1 v" M
. Q8 _: }& Y6 Y# m* i# d
: F, f! O3 o) U6 U h4 F1 g7 _; e7 ^
/ v* R1 N. N) c+ C1 L" W五度相生律
/ u8 J( ]% [* @4 b1 ~ 事实上它是纯律的一部分,它规定五度音的频率之比为2:3,其他音程都由若干个五度产生,五声音阶宫商角徵羽(简谱中的1 2 3 5 6)按照五度相生律定音,顺序是:宫→徵→商→羽→角。实践表明,按照五度相生律的音高演奏的旋律是最优美的,弦乐器就是典型的按照五度相生律定音的乐器。五度相生律根据复合音的第二分音和第三分音的纯五度关系,即由某一音开始向上推一纯五度,产生次一律,再由次一律向上推一纯五度,产生再次一律,如此继续相生年定出的音律叫做五度,产生再次一律,如此继续相生所定出的音律叫做五度相生律。例如五度相生律所订出的七个基本音级间的音高关系,和十二平均律中七个基本音级的音高关系是不同的。虽然EF、BC之
0 ~& w+ U6 k) \, [+ ]- Z8 n4 e/ N* F9 N' ]: f6 {( j
8 F5 z( g9 K8 ~9 Z
( a ?% K1 i, I& D信阳编钟频谱
7 m& [6 ~, j0 n$ P& O8 N' }& Z, r& H5 A e; }! {
% X6 A0 T/ l: u; P4 ^
间亦为半音,但比十二平均律中的半音要小。其余相邻两音级之间虽然亦为全音,但比十二平均律中的全音要大。这种音高的差异就是由于定律方法的不同而产生的。
% r- l2 J5 k* n/ }) P4 `3 \
" m6 l7 j: g( J1 ^! M0 M 6 r8 u A/ Y: f# h
" i6 \+ _6 i [0 X
% N9 y; N: _. w2 |: N, Q1 q十二平均律$ Y8 D3 a1 [& k- m7 r% m1 U) M
简称平均律,它是根据对数关系确定音的频率的,然而在八度上,频率的比值却是严格的1:2,所以更完整的说法应该是“八度的十二平均律”。计算频率时,只要对2开12次方根,就可以确定两个半音频率的比值了。十二平均律是由巴赫首先倡导在钢琴上使用的,钢琴上每个半音具有同等地位,因此这种音律在转调频繁的作品中很有优势。十二平均律是由明朝律学家朱载堉所提出,早于西方五百年出现。他将三分损益法所产生的五度相生律无法还原的问题解决了,其实五度相生律是纯律的物理和谐倍数关系,每个调性都会衍生不同的频率差异音阶,为了转调的实用性,平均律的出现虽然解决了转调问 题,却也产生另一个和音不够完美的问题。十二平均律将八度间(倍频),刻划成平均的十二个音阶,以12个根号2为基数( 1.059463094 )为音阶间格,这样完整的十二个平均音阶就可以让12个调性圆满转换,每个音阶都可以吻合应用,钢琴是十二平均律的典型乐器,西洋音乐之父巴哈就以此十二平均律编写了十二种调性的古典乐曲,为十二平均律完整乐曲之始。* Y& l$ f L6 ^4 |) r% ?: n
+ l9 U$ A8 v2 p
' D0 D- ]( _" B9 P, H: L0 k# f& ~! ]
区别和不同:
1 t0 d7 E8 P) n( I$ F" V
! v/ `% L9 S, Q4 G3 x. ?5 K# p* _' l+ L. ]5 X
前面简略地谈到了各种律制产生的方法和结果,但为什么用不同的方法定律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呢?为了说明这一问题,现以e1为例,用纯律和五度相生律的定律方法来进行一次计算。我们已知纯律是以复合音的第二分音、第三分音和第五分音作为生律要素的,也就是说纯律大三度的振动数比应是5/4。已知振动数比,再由振动数比求得音的振动数是很容易的。: v8 W6 K) _& L+ P3 n5 H8 p- p
% c2 k% u) r- R% B y* `
* L2 b/ K4 v3 ^' P! V
五度相生律是以复合音的第二分音和第三分音为基础,按照纯五度(3/2)的关系连续相生而得。关于十二平均律,我们已知它是将八度分成十二个均等的部分而成,因此,除一度和八度外,其他各律的音高与纯律和五度相生律皆不相同。. w. c. l8 P7 J( T5 n
( G+ v2 {( Q' j9 L+ A
纯律与五度相生律不同的是,除了规定纯五度音程频率之比为2:3以外,同时规定构成大三度的两个音频率比为4:5,这样制定出各个音高。纯律的最大优点是因为各音的频率之比都是简单的分数,因而声音最为纯和,提琴族无品弦乐器使用纯律调音。但纯律转调不方便,转为远关系调时容易失准;而且不能演奏具有较多升降记号的调性,例如升C大、小调。
& n+ D9 O2 D8 T. W6 t( j0 p0 ?
) ?5 ~6 n9 c/ r# K) q
" V _, e$ I* Q, C! F 三种律制在实际的应用上各有长处,五度相生律是根据纯五度定律的,因此在音的先后结合上自然协调,适用于单音音乐。纯律是根据自然三和弦而定律,因此在和弦音的同时结合上纯正而和谐,适用于多声音乐。但随着多声部音乐的发展,转调的频繁,加上键盘乐器在演奏纯律上的困难,因而受到很大限制。十二平均律在音的先后结合和同时结合上都不是那么纯正自然,但由于它转调方便,在键盘乐器的演奏和制造上有着许多优点,因此近百年来被广泛采用。6 F1 L0 a' h4 {2 s: o9 S
1 |9 s/ h& b/ v, F$ k" [( a& f' H1 F 9 C3 U W ^4 g' x1 J G7 D5 D
, E$ R! _+ o! k
- X3 \4 x7 o8 w' L6 m! R4 ?
9 E9 p0 ^2 B! F9 ?, \$ L& _; f7 W' l
4 U9 C4 m5 u$ }( ]2 J, w( W4 r8 A+ x3 J* q' u
(以上信息来自百度百科,以下信息来自百度知道,大体意思相同)
( ?" `: @4 [7 ^4 y3 e# o' z8 _' x8 Y( Z/ z5 u2 S: }3 N" }. ?
纯律是于五度相生律用以构成的第二分音和第三分音之外,再加入第五分音来作为生律要素,构成和弦形式。9 Z% z* H0 j3 {" R& g6 o
这样便产生了七个基本音级。
v9 F9 W" f7 [+ Y& v; U# q) y2 E根据纯律相生律中的基本音级的音高关系,又不同于十二平均律和五度相生律中的基本音级间的音高关系。它的EF、BC之间的半音比其他两种律制的半音要大。全音的情况有两种:CD、FG、AB为大全音,和五度相生律中的全音相等,比十二平均律中的全音大。ED、GA为小全音,比其他两种律制的全音都小。
- x9 f }" z, f% {前面简略地谈到了各种律制产生的方法和结果,但为什么用不同的方法定律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呢?为了说明这一问题,现以e1为例,用纯律和五度相生律的定律方法来进行一次计算。7 D/ s3 c9 _& K
我们已知纯律是以复合音的第二分音、第三分音和第五分音作为生律要素的,也就是说纯律大三度的振动数比应是5/4。已知振动数比,再由振动数比求得音的振动数是很容易的。( l: p; g/ ?9 E7 Z
五度相生律是以复合音的第二分音和第三分音为基础,按照纯五度(3/2)的关系连续相生而得。( M$ O& F7 H/ u- \0 D
关于十二平均律,我们已知它是将八度分成十二个均等的部分而成,因此,除一度和八度外,其他各律的音高与纯律和五度相生律皆不相同。# g8 j# t# @$ G
三种律制在实际的应用上各有长处,五度相生律是根据纯五度定律的,因此在音的先后结合上自然协调,适用于单音音乐。纯律是根据自然三和弦而定律,因此在和弦音的同时结合上纯正而和谐,适用于多声音乐。但随着多声部音乐的发展,转调的频繁,加上键盘乐器在演奏纯律上的困难,因而受到很大限制。十二平均律在音的先后结合和同时结合上都不是那么纯正自然,但由于它转调方便,在键盘乐器的演奏和制造上有着许多优点,因此近百年来被广泛采用。
- ` B4 f( z$ B+ v! a! 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