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学钢琴一定要建立的知识框架,和一定要避免的误区
大家刚开始学琴的时候,都是两眼一抹黑,只知道钢琴比较难,比较枯燥,然而却没有准确的知识框架。
今天呢,老唐就来分享一下,对于一个初学钢琴的人而言,需要建立哪些知识框架,以及框架在学习中的作用是什么?
补充:实在是一个个的解释有些累~所以写出来,大家不理解的地方提问就好。
1、
框架有什么作用?
在老唐小时候,学钢琴很迷茫,因为没有一个人给我讲过到底要做哪些。
今天老师说视奏不行,明天说节奏不行,后天又变成技术不行。
搞得我很迷茫,为什么怎么做都是错的呢?
最后才明白,是我的知识框架没有构建起来。
所有的知识都是分散的,不知道到底应该从哪里入手,去补足哪些。
简而言之,框架让我们把我们所训练的,连接到一起,最后体现在我们的音乐上。
注意!弹琴弹的不理想,有可能不是一件事,而是很多事哦。
2、
视奏
对于初学者而言,弹琴从识谱开始,而识谱能力具备以后,就需要做针对视奏的训练了。
很多人忽视了视奏的练习。
误区:由于背谱子的能力尚可,所以经常习惯背谱演奏,但是带来的问题,就是摸曲子很慢,这会影响你乐谱的浏览量和浏览速度。
经常看书的人,可以做到一目十行,不经常看书的人,总是需要一个字一个字的抠。
我们常说要读万卷书,但是读万卷书的前提,是我们要识字,并且通过大量练习达到快速,我们才有可能在有生之年完成读万卷书。
弹琴也是同样的道理,到底是质变带来量变(通过精弹提升水平),还是量变带来质变(通过浏览提升综合能力),老唐觉得学琴,不仅仅只有一个方式,越多的可能,就会带来越多的效果。
所以,我们尽量不要放弃任何一个,提升自己“天花板”的可能。
3、
节奏
如果说音乐是一个人,那么音是皮囊,而节奏是骨骼。
空有好看的皮囊,却又有骨骼的支撑,就只能是史莱姆了。
误区:很多小伙伴以及自学者,都没有对节奏产生一定的重视,认为弹的多了,也会有所提升,没错,确实会提升,但是在大量的练习过程中,由于长时间不见成效,也很有可能让你半途而废。
如果系统的训练节奏,可以让你短时间内对节奏产生充分的认识,让你的大脑可以迅速的分辨,最后做出来。
但是,如果你只通过日常训练,有可能需要耗费几年甚至十几年。
我有一个朋友某音乐学院毕业,水平很不错,近期去上了央院某大师的课,他的老师说他节奏不行,不准。
当然,我的这位朋友不是不准,而是不精确。
就像十六分音符,就是数值化的准确,就是0.25,一丁点不多,一丁点不少。
这个准度,有可能就需要半生的积累。
很多伙伴弹琴都是如此,大体是准的,但是不禁推敲,一旦细卡,总会有不准确的地方。
一定要强调节奏,一定要训练节奏,无论多美的旋律,离开节奏也都是音,而不是音乐。
4、
技术
当我们有一定的视奏能力,具备相对准确的节奏感后,就需要技术的训练了。
有很多人把技术过于神化了,觉得技术就是一切。
误区:我们一定要清楚一个前提,音乐是美的,技术是为音乐服务的。
而不要被技术所束缚,没有哪个钢琴家会在音乐会上给你演奏一段音阶来体现技术的,而音乐家都会通过音乐的表达,让你看到更多的可能。
技术训练,仅仅是钢琴学习中一个环节,或许是占用你时间最多的环节,但是绝对不是唯一的训练。
我身边也有很多大神,每天还在死磕技术,比如:半音阶,从钢琴最低一个音,到最高一个音,用了多少秒,为了零点几秒,苦练几小时的,大有人在。
我倒是觉得,到这个程度,一定程度上,丧失了钢琴这个乐器的初衷了。
钢琴是乐器,乐器需要演奏的是音乐,如果我们还停留在快就是好的程度,我觉得是义务教育的悲哀了。
希望大家不要把练琴,当做练体力的训练,那样就缺失了对美的渴求,同时,每个人的机能也有一定的差别,不是所有人都能练到极致的,所以,点到为止的训练,才是合理的。
音乐离不开技术,但是技术不是一切。
被技术掌控的人,是琴匠,为音乐所掌控技术的人,是钢琴家。
5、
听
听的提升,是境界和理解的提升。
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同于视奏、节奏、技巧,这些只要你练,就一定会有结果,而听,包含对美的理解,是需要一定悟性和文化积累的。
误区:有很多人把听,当做一种负担,觉得等弹得好了以后再听也来得及,殊不知,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虽然听的多,不代表弹得好,因为弹得好需要一定的训练,但是,不听的,大多数都弹不好,对好听没有概念,又怎么能好听呢?
听的积累,也可以说是底蕴的积累。
两个相同技术的车手比赛时,对车更了解的人,更有可能胜利。
因为他知道,这车的一切参数。
只有你更了解,你才更能接近美。
听,是一切美的开端。
最后嘚啵嘚啵
很多人以为他们的问题,只是技术练的不够。
为什么分享这篇框架文呢?
有很多小伙伴私信问老唐这样的问题:“唐老师,我现在卡在XX地方,是不是我练的还不够?”
亲,你都快崩溃了,还死磕技术呢?
我理解大家追求更好的心,但是也要全方位发展啊。
技术,确实是学琴中耗费时间最多的环节,但是并不是唯一。
前几天回答了一个问题:我国缺少针对大众的古典音乐教育么?
我的回答是,缺少系统的教育。
很多人对钢琴的理解,只是需要死磕,需要坚持,很苦很难,但是却不知道我们死磕哪些?我们坚持什么?哪里苦,哪里难?
所有的知识都是星星点点,单凭自学,把这些串起来,我不知道得花费多少年。
所以,老唐总结了四项,这四项的综合提升,最后体现在钢琴表演上,缺少任何一个环节,我只能说,当你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还会补上的。
或许你技术牛到天,但是表现力有限。
或许你背谱奇快,但是弹下来需要几百个小时。
或许你大曲子弹的很溜,但是你小节奏不准。
所以,慢慢来,一点点的推进,急于求成的结果,就是还会返工,再次学习。
请善待我们那颗脆弱的心,保护我们对钢琴的爱。
虽然老唐经常说要坚持,不过我们也不能太依赖坚持。
坚持本身没有问题,只是很多人把坚持变成了死磕。
能不能把车开好,绝对不仅仅是我们挂挡的快慢,不如慢慢的多积累一些,看准时机,厚积薄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