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应用   音频插件联盟,正版插件,欢迎大家选择!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阅读: 16665|回复: 0

[录音] 现场录音的另一种哲学理念和技术方法

[复制链接]

175

积分

2

听众

70

音贝

音频应用

Rank: 1

积分
175
发表于 2019-12-20 | |阅读模式
音频应用公众号资讯免费发布推广
我当时感觉非常的失望,这和我印象中的场景相比真是差了太多了。

如果您像我一样跑到纽约去亲眼看一看大苹果掉落的地方,您一定会产生和我一样的感觉,与现实中的场景相比,我们平时在电视上看到的纽约大苹果掉落的画面要好上太多了。在电视上播放的画面是使用广角的镜头进行拍摄的,能够准确的捕捉到现场从近景到远景的各种细节,能够让那些距离较远的物体和体积相对较小的物体全部都展现在电视屏幕上,一览无余。

我们可以说,在这种展现方式中所蕴含的理念和哲学并不是想要传达给观众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存在和真实感受,它的理念是创造出一个能够引人入胜,并且超越生活存在的观看体验,从某种角度来讲,它所展现出的东西会比现实生活中我们所看到的东西更加的“完美”。

我们可以回想一下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到五十年代期间,音乐人是如何在录音棚中制作唱片的。在那个时候,唱片业主要被少数的几家大唱片公司所垄断,这些唱片公司都拥有自己的录音棚,这些录音棚通常都坐落在像纽约,芝加哥还有好莱坞这样的城市。

在当时,一张唱片的录制过程基本上就是将音乐家们安排在一个大房间里,然后让他们进行演奏,并使用几个麦克风对声音进行捕捉。从理念和哲学的角度来看,当时我们所做的只是简单地记录下房间内的声音信号而已。所以录音棚的声学环境是在录制唱片的过程中一个绕不开的十分重要的元素,不像现在的技术,当时人们不会对这些信号进行过多的处理和修改,也不会添加各种浪漫化的效果,就像是上面我所提到的在时代广场上使用广角镜头所捕捉的画面一样。

如今的流行音乐界在录音时,会利用各种各样的电子工具来改善乐手们的演奏效果,例如矫正音准,数字化,原带加录音,合成鼓等等。还能够创造出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存在但非常有趣的声音和声音环境。本质上来讲,我认为这并不是什么坏事,这只是一种不同的音乐制作方法而已。

它们之间的区别可能只是像一部关于古代斯巴达的纪录片和《斯巴达三百勇士》这样一部电影之间的区别而已。现如今的听众大都喜欢那些细节丰富且精致的音乐作品,就像是电视直播时代广场上的纽约大苹果掉落时,给大苹果的特写镜头一样。

感知与现实

那么现场录音时的情况呢?从其本身的特性来说,在进行现场录音时我们似乎更应该遵循“老派”的录音理念和哲学,也就是力求准确且真实地反映出现场表演的声音状况。但是,我认为事实并非如此。

我们可以做一个试验,找到一些朋友并和他们一起站到一个房间中。让他们开始聊天,然后在我们的智能手机上开始进行录音。在录音时我们要注意此时的声学体验,之后我们再戴上耳机去感受刚才的录音给我们带来的声学体验。我相信大多数人在体验后都会对混响和回声在一段录音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感到非常震惊。

如果我们的目的只是想捕捉我们在房间中所听到的声音,那么我们可以在舞台前面布置一对麦克风,然后就可以收工回家了。其实很多音频工程师都会使用智能手机的XY-pair 配件或者是几乎人手一个的Zoom H4直接捕捉房间中的声音。但是这么做的问题在于,通过这种方法所获得的声音其实是与身临其境时,我们所听到的声音截然不同的。如果一张现场录制的专辑的质量如此之差,我想大多数的听众都会非常的失望。

当我们身处于某个空间中时,我们的大脑会根据来自耳廓的方向性提示来判断来自于声音源的直接声音,同时我们大脑儿还可以主动的忽略掉其他部分的声音信号。

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来讲,人类是拥有可以“重新聚焦”自己的听觉感知的能力的,例如即使是身处在环境复杂的派对当中,我们还是可以无需转动头部就能够偷听到别人的对话。(作为对比,人类无论想要看任何东西,都必须将视线对准我们想要看到的那个东西。这就是为什么英语里“听”是“listen to”,而“看”就必须是“look at”。)这种现象也称为“鸡尾酒会”效应。

而在使用麦克风对声音进行记录的时候,我们人类的声源定向机制就会失去作用,因此混响就会变得很麻烦。因此,我们是可以根据这一点推断出现场演出时混响设备的“最完美的”数量的,而且这个“最完美”的数量是和进行现场录音的“最完美”的混响数量不一样的。

想要创造出令人愉悦的录音,我们就必须让步于固有的“浪漫化”条件,如果我们接受了这一点,就可以开始寻找在技术上应该如何做才能够实现这个条件。当然,首先我们需要在所有的音源/乐器上放置麦克风。

无论一个录音棚多么的高级和豪华,它的混响声场才是我们所需要的东西。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像曲棍球赛场这种空间很可能才拥有进行录音的最佳的声学环境。

因此,我个人对现场录音进行配置的核心策略就是,尽量减少现实中各种场地的混响效果所带来的影响,然后再根据我们的目标/目的,选用合适的人工混响来代替现场的混响效果。

虽然这种做法听起来似乎不太诚实,并没有真实的记录现场的声音效果,但是通常来说,音响工程师们追求的一直都是理想化的声音。

不信的话,我们可以仔细的回想一下,在那些被我们当作是“完美”的摇滚乐的大鼓声音中,究竟有哪一个听起来和真实生活中的大鼓是一样的?

我想没有哪个头脑正常的人在听音乐会时,会把脑袋放在大鼓里面,又或者是把脑袋放到离史蒂文·泰勒的嘴只有一英寸的地方。但是恰恰是这些位置,是我们放置麦克风的最佳位置!

然后再加入不错的混响效果,最后我们就能够得到一个比我们人在现场听到的声音效果更加优秀的现场录音版本。

我还需要使用别的什么麦克风么?

想要创造出令人愉悦的录音,我们就必须让步于固有的“浪漫化”条件,如果我们接受了这一点,就可以开始寻找在技术上应该如何做才能够实现这个条件。

当然,首先我们需要在所有的音源/乐器上放置麦克风。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设法将房间对声音的影响降至最低,因此我们不能指望着使用一个麦克风收录多个音源的声音。如果我们的麦克风没有收录到某些音源的声音,那么在最终的录音中也就不会再有来自于这个音源的声音信号。同时,我们还需要捕捉到观众的反应,因为观众的反应才是现场录音的灵魂所在。我自己通常会使用定向电容式麦克风来捕捉来自于观众席的声音,这样做可以抑制来自于主扬声器的声音信号,并将人群声隔离出来。

此外,如果我们需要对在俱乐部/夜店进行的演出进行多轨录制时,我通常的做法是部署一对超心形大振膜的电容式麦克风,将他们架设在位于舞台前部边缘的位置,与扬声器阵列相邻。要保证扩音设备处于这对电容式麦克风收音的无效区域内,这样做的效果非常的好,扩音设备的声音很少泄露到麦克风当中,这点让我感觉非常惊喜。

要保证针对观众区进行收音的“观众区麦克风”的数量要合理,我们需要的是广大听众的声音,而不是仅仅来自于几个听众的声音。使用更多数量的观众区麦克风确实能够为我们带来更具代表性和个性的声音,但是与此同时也更容易收录到某些“醉鬼”发出的刺耳叫声。

由于我们想捕捉的是来自于观众的声音,而不是环境音,因此我们在布置麦克风的时候,要保证麦克风位置相对较近,并且指向舞台外面。

当我们将来自于观众区麦克风的声音信号混合到混音中时,最重要的事情是时间对齐,这点对于混音来说至关重要。对我来说,时间对其最有效的方法是record-arm所有的观众区麦克风,通过扩音系统播放小军鼓的独奏声音,然后给出一个猛烈的突发的敲击信号。

现在,在我们所有的观众区麦克风的信号中,都有一个来自于小军鼓的瞬态信号,这就非常方便了,我们可以将其用作脉冲响应。我们可以在数字音频工作站DAW中,通过直观地对齐波形来对齐麦克风信号。我觉得这么做比使用卷尺,激光Distos(激光测距仪),或者是软件采样延迟这些方法来的更快,也更精准。

顺便在这里提醒一下大家,在我们点击数字音频工作站上的“record”按钮之前,我们需要做一件事,这件事能够为我们后续的工作带来非常大的帮助,就是请事先在软件中对所有的音轨进行命名。这样,当我们开始进行录制时,数字音频工作站软件会根据我们刚刚对音轨的命名生成相应名称的音频文件,否则我们得到的将只是一大堆按照顺序编号的音频文件。对于比较大的活动来说,这样做不仅能够防止我们心态失衡,还可以帮助我们节省下数小时的时间。

保证一切处于良好的状态

就我个人而言,我在现场混音时的策略是,使用来自于舞台麦克风的隔离直接通道来创建干净且完整的混音,就像我们在录音棚中做的一样。音频工程师们在录音棚中常常会针对不同的混音元素使用各种不同的混响效果,通常来说是房间,plates和大厅混响的组合。在现场混音时,我会做几乎一样的事情,不同的是我会通过一个VCA将所有的混响返回,这样做能够为我们以后添加“ venue”混响时提供很大的帮助。

接下来是观众区麦克风的部分,我们需要做到的是能够把来自于观众区的声音带入混音中,但是不能喧宾夺主,甚至是掩盖掉音乐主体部分的声音。那么究竟如何做到这一点呢?我们可以在歌曲表演的间隙提高观众区麦克风的信号水平,或者是在现场观众们的反应非常热烈时提高信号水平。我个人觉得这个过程最好由我们手动来操作,编一个Latch自动化的track,比使用gate的效果要更好,因为使用Latch的时候声音听起来更加的自然。

要留意平时我们所说的“狂热的材料”,也就是来自观众区的欢呼声,掌声等等。特别是当来自于观众区掌声结束的时候,鼓掌的声音逐渐的消逝,此时又没有乐队调音和说话的声音。一旦我们之后需要在声音密集的地方进行编辑,这些“狂热的材料”能够为给我们提供很多方便。

现场录音是绝对没有完全安静的时刻的,我知道有些音频工程师会在一个循环音轨中使用房间噪音和观众区噪音,因此我们就需要取得这两种噪音的样本。而且在一首快节奏的歌曲之后,来自于观众区的噪音会比在一首慢歌之后观众区的噪声来的高,因此我们需要获得这两种情况下的“狂热材料”。

我会很大胆的对观众区麦克风的信号使用高通滤波进行处理,将值设置为150 Hz或者200 Hz。通常来说一个场馆在充斥着低频声音的时候会产生嗡嗡声,这点几乎没有例外。因此我们要删除掉这部分声音,并且收紧混音。当观众区麦克风上下晃动时,我们不希望LF音调产生变化,而且观众们都是正经人类,只要是正经人类就不会发出任何值得被保留下来的频率低于100 Hz的声音。所以,直接删掉它们,没错的。

如果我们需要在LF上为大鼓和低音吉他留出一些“空间”,此时可以使用我们自己的混响。有些音频工程师不敢针对实际房间录音中的LF噪声信号使用高通滤波,但是却会毫不犹豫的针对人造混响的返回部分使用高通滤波,在我来看,这种做法简直是太可笑了。因为这两件事其实就是同一件事! LF mud已经破坏了很多现场录音的质量,千万不要再让它毁了我们的现场录音。

回到现场

好了,现在我们已经获得了一个高质量的干净的混音,我们已经尽量将实际生活中那些非理想的声学环境所能带来的影响降到了最低。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继续努力,将这个混音提升到理想的现场状态。

就混响本身来说,我们所需要的混响是一个和原始场地的混响类似的混响,夜店/俱乐部录制的声音听起来就应该像是在夜店/俱乐部内演出时的声音,而在体育场馆内录制的声音听起来就应该像是在体育场馆内举行的演出时候的声音。但是,其实我们在这里还是有很多空间可以供我们发挥的,我们可以根据我们想要达成的效果,调整各种混响的相关参数以实现我们的目标。就我个人来说,我会格外的关注预延迟还有衰减的频率响应。卷积混响在这些应用场景中会非常的有用。

其实我们可以对“场地混响”进行改造定制,让它能够很好的配合我们在演出现场的工作,而不会给我们带来麻烦。我们可以为民谣歌曲扩大空间,然后再往回收一些以配合节奏更快的歌曲。这也就是为什么之前我说我们应该在一个VCA中放置“录音棚”混响,这样我们就可以可以轻松地让它们与场地的verb取得动态上的平衡,从而让在我们操纵室内声音时控制总体混响的特性。如果我们将场地verb稍微调慢一点,也很容易就能通过其他的混响拉回,以避免整个混音被破坏掉。

为了让我的混音听起来更加的逼真,通常来说我至少会使用一个离散的反射,基本上就是在这块虚拟的演出场地中添加了一堵后墙。

这仅仅是一个新版本的关于声音增强是否足够自然的辩论。

我采用的是基本的一键式延迟,并且在高点和低点设置了滚降。下面我就说说其中的秘密,那就是不把延迟传递给主混音,而是将延迟传递给“场地”混响,同时反射路径也是混响的。我们习惯于使用“干”延迟来让声音的效果很cool,但是这么做其实在听觉上并不能够带来令人信服的效果。

标出声学空间并不需要使用到太多的反射,因此我们需要保持它处于较低的水平。而且我们常常也不会用到声音中的所有部分,不过依然令人惊讶的是,通常来说只需要有人声就足够了。

诸如鼓之类的瞬态乐器通过后墙反射回来的声音通常听起来都非常的糟糕,而且我也发现,即是没有这些乐器的声音的帮助,我们依然能够营造出后墙存在的感觉。

这是我们使用电子技术去模拟现实,但是得到的结果却又优于真实场景的一个例子——我从未见过只反射人声的后墙。

这仅仅是一个新版本的关于声音增强是否足够自然的辩论。没错,但是却是以一种互补的方式——如果没有强化和增强,艺术家们想要让自己的声音被观众们听到,就必须需要声嘶力竭才行,那同样是不自然的声音。然而通过“非自然”的声音强化和增强,艺术家们却可以用自然的方式唱歌和讲话。我们所使用的“不自然”的技术却能够让艺术家们的行为变得自然成为了可能。

因此,在我看来,高质量的现场录音其实仍然是同一个概念的延伸。只有忘记现实生活中观众们实际在演出现场所听到的声音,我们才能够真正获得能够让聆听者们感到身临其境的声音。

在最后我要声明,当下一个新年的钟声敲响的时候,我依然会很开心的观看纽约市的大苹果降落仪式,而且还会是在电视上哦。
欢迎厂家入驻,推文!免费!微信:yinpinyingyon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音频应用搜索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官网微博|音频招标|音频应用 (鄂ICP备16002437号)

Powered by Audio app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