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好,我是李雪莱,首先感谢乐哥的邀请!由于实在没啥拿得出手的履历和作品,也没什么技术专长拿来班门弄斧,就说说我在学习编曲过程中一些曾犯、常犯或者正在犯的意识上的错误吧。这些错误或许具有一定普遍性,于是总结分享出来给大家参考避免。
- j; ^& K& D, V( Q) }- S# H( p2 D- r1 \4 b* A6 R
6 V. j* i& \1 F$ N0 P e
8 O! {8 {2 x9 T' d( C9 \
也许会有前辈老师对我的管见持不同看法,所以声明这篇文字在此仅作为抛砖引玉之用。
+ P- E2 n" x# X+ c$ H* A! F E; Z/ [& j* S7 J( j6 \5 ~3 N. `4 j1 W
误区1:认为玩流行没必要学古典: }, K! ]' e0 z0 @, a
" {5 i! J" K, x0 D& l7 S( @* C
+ _. Y' G6 p) O8 }( c6 Y* q# M% i1 B) G/ s& _* C. b8 B0 l2 {
我不是玩古典出身的,相反我曾一度对古典敬而远之,直到补短板学复调,才被对位技术刷新了写作思维。或许有朋友压根不知道对位法是什么东西,它是复调音乐的写作核心技术,有五种类型和一系列规则,具体内容百度或买本复调音乐教材一下午就可以研究明白。/ Z, N$ Y% t' j# z! ^3 Y
; ]& w {' l# M: B* |" F# s
3 u$ M+ ?6 n3 w& q2 \9 {. h* W* l$ {3 w
) P' h; j* A% l) w6 v
1 k: f( j( u2 W! z% B% ]我当然知道大多数朋友对写作卡农赋格之类的复调音乐毫无兴趣,学习对位并不只是为了创作严格的复调音乐。“对位思维”有助于建立更好的副旋律意识,对除打击乐外的几乎所有乐器声部写作都有帮助。
( t7 P: G6 r2 l" I我们日常编曲创作时惯用的“和声思维”来源于“对位思维”,理解对位可以更好的理解消化和声知识。对位专注于音程,在写作的时候思考音与音的关系,以及某音的存在是否合理且必要。
8 N: o- B3 T V- u* |1 K7 T: f. U: D% J" r. G; g* q$ l3 x
误区2:轻视自己擅长的乐器. u, O, x+ C8 U) O3 D$ h
' D: ~* E6 v7 O/ O( V
1 u: H# a0 L9 I# j3 m0 ]5 @+ [! C) N) K! z+ t
大多数编曲朋友都是弹吉他或键盘出身,相信一定有一门更擅长,但这个擅长的乐器咱编明白了么?还是在意识上仅仅当它是一个提供和声支撑的铺底儿乐器?吉他送别分解或童年扫弦,键盘柱式和弦一拍一下。反正要加鼓加贝斯加其他,搞太复杂了也会被盖。4 Z/ G3 n) b: u J% {6 I* ^
& `8 h) u4 G7 R( s0 e
如果有朋友确实这么想,那我们握握手,这是我犯了很多年的意识错误。一个合格的编曲人需要把自己专长的那门乐器编精彩编个性编出特色。
! i- ]3 Z2 R+ g4 r/ ^9 E9 w试试只用一轨吉他或键盘编个弹唱,看看完成度如何。试试把你掌握的各种高品质复杂的和声知识仅用一把吉他或一台钢琴来实现,并且确保你的乐谱可以被你或其他乐手演奏出来。
% h: j1 s- I6 u
4 h# g7 {$ ^% ~8 H& O
1 a$ m( z& x8 k0 J1 g
3 ^# o h5 z$ x& v, \3 N" a
2 M, l+ P4 O4 v8 c3 U
5 f/ \8 `4 ~" \) Y8 W3 Y" {误区3:觉得会编就可以不用弹
# x7 c) Q* }* ? ]+ K
, O0 `- I4 h! q; f/ T
; C5 A( T, n% f$ x0 A1 k k6 A+ I; n" _, R* U. \: h
如果你的编曲方向是流行/爵士音乐,如果你对你的音乐未来还抱有梦想,如果你是弹吉他的,快去练键盘;如果你是弹键盘的,快去练吉他。吉他与键盘,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0 i, ?& @, Z5 x/ [& `' M+ j9 c; m& W9 H! O0 [8 r: `1 t
有朋友问,我有必要非会弹么,我会编不就行了么?我们再次握握手,我也曾这么想,并且忽视练习演奏能力,但慢慢发现,不会弹,那么几乎不可能会编,所以强烈建议把吉他和键盘的演奏基本功加入日常练习清单。- a2 _$ x8 S3 y/ ~% U+ s
2 W0 _8 n) Z/ `# z
; m7 T3 f. s: V, y) W. z
0 o+ [* t" r% G2 z
% r4 Q( D) ~/ q" i* }3 O# O6 @" y2 o- \0 M" f0 r7 {
误区4:拼命加乐器音色
' y1 {% X! a; R, Z
9 Y- s0 X" h0 T# ^2 R, o 内存几十G,硬盘很便宜,当代是编曲史上最幸福的时代。相信大家硬盘里都有数不尽用不完,可能更用不上的音色。我也曾陷入这种幸福的烦恼,这么多千奇百怪的音色不用太可惜,于是原创了许多离奇用法,古筝替代吉他,二胡取代大提琴,再加上各种中非南美阿拉伯的打击乐和吹管,感觉听起来很炫酷。现在想想实在脑残中二。
- Q( Y( I; M) P5 o$ K吉他贝斯键盘鼓,爵士乐中归为节奏组,流行乐中俗称四大件。仅用这四种乐器足可以完成95%以上的泛流行/爵士曲风的编曲框架,甚至包括民族性、地域性的音乐风格。因此考虑加入其他花里胡哨的点缀音色前,先检查四大件是否已经编到满意,然后扪心自问是不是真的需要那个花里胡哨的声音。
5 R: Z' a; T0 K/ ]0 q. ~" e- l' J4 n+ q9 w% d
/ a3 `: V' X2 U8 {$ x6 {$ J
: V) M O1 P- e# w
6 J1 O3 M& _/ f2 u* T6 `" K+ ]0 i
# n- S% h I) Z, P0 v- p- C
% y" g* F B$ r4 h3 T( j9 y# J3 \$ [0 p$ Q# l, U
误区5:为了“高品质”乱用各种音& l! R) Q2 g+ `/ k9 _7 {3 _
3 ?$ D' b; m" w6 _9 A; ^我曾视和弦外音为自由的象征,自然音几乎全部可以用嘛。于是我可能会在一个小节内大大方方把所有音都用上,然后告诉自己干得不错,7、9、13音安排的妥妥当当,一听乱乎乎,挺好,复杂高品质。是不是有的朋友又该握手了?! B% e# }- ?' W
和声编的乱,把音阶上的音用遍不是本事,简洁明了,排列得有条理才是高手。建议开工前先在纸上详细标注各段落各小节的和弦、外音和变化音。编曲时,尤其副歌乐器多的段落,务必细致检查每个声部,删掉没必要存在的音,修改会出现不良音响效果的音,把要强调的音突出出来。 ~# M* U4 g. {0 P9 K B
8 r, l u- n" d, f) U, `: _/ _ d3 J, O1 K; P
( X8 y6 g( ?: B' [$ [6 c/ ?. ~' ^0 j. a) p" u$ u; k
" ?: }0 Z$ W" p3 @" u/ @1 L8 U3 e
! Q& E9 B" N% u U) I
5 a% }2 ~* M# v2 N1 c
误区6:盲目跟风鄙视链
& ]# F( P0 _8 x" J3 z" m0 n" o, a2 r; Y; G$ d2 x
* Y4 g! v* \. |
1 j# f2 E- H8 d: @& J我认为音乐圈的所谓鄙视链是非常合理的存在,编曲人、音乐人理应比音乐欣赏者具备更强烈的音乐喜好和审美。但往往简单、直接、旋律性强、粉丝数多的曲风会遭到编曲人更多的鄙视;复杂、深奥、旋律性弱、粉丝数少的曲风受到编曲人追捧。大家觉得后者是高品质的,有内涵、知识、技术、实力的。2 f- V% N+ i. @" F- c9 V! ]. V
9 k; o( O( }7 A6 L2 s但我认为作为编曲人,对不喜欢的曲风,鄙视它前你需要先搞懂它。无论南山南、小苹果、学猫叫,扪心自问同样的歌同样的曲风我来编是不是真的可以编的更好,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虚心一点。
5 F: a" A: B0 T( g
+ W( k7 E6 N/ Y4 \% ?: k1 }( o9 L2 c. m+ _# K1 B
* g1 B2 O/ f7 g' w# D- E+ p5 M
' d/ F9 l% W2 b9 I; ?( h8 o
" Q/ r$ d) W" c# K! {! v误区7:被别人的喜好影响创作1 N1 k1 ?. a0 z7 v+ Y
# w# P% L" \4 W. C
. m1 ~, u& \# w( |( M2 L- Y! A
& C9 q7 r- f( G; L0 C F4 W我们已经不处在被温饱问题影响创作的年代了,从服务性创作转变为艺术性创作。如果你认为你的创作是艺术的,或者想让自己的创作在未来更趋近于艺术,那么就要坚定心中的个人英雄主义。你的作品中务必要包含强烈的主观色彩。
$ q5 d( ^8 ~* c; T; D2 |* w. `$ F- L5 {* e7 Y- h; _
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人必须喜欢你的作品,就是你自己。除此之外,别人不喜欢纯属正常,因为他不是你。万一真的有人破天荒的也喜欢你的作品,那一定要感谢他,因为他的审美居然和你一样。
' @) F$ `: i: \ D1 x! G* x4 W千万别把这件事搞反了,觉得全世界的人预设就是“喜欢你的作品”。当然上述意识仅适用于创作你自己的作品,接商单乖乖听甲方的。+ o0 ` J/ c3 I2 w
E5 _5 L0 i# h0 s! [8 j误区8:轻信所谓的“真理”
" [% w O! ]9 K. F: {$ ?- C
4 V5 s' K" Z, y+ j1 p/ x) S! r绝大多数人类都可以听出的区别,我们会当作真理,比如“d4比c4高”、“尤克里里和小号音色不同”;少数受过训练的人能听出的区别,被音乐人当作真理,而在乐盲眼中是一种玄学,比如“大三和弦阳光、积极,小三和弦阴暗、消极”、“fender是吉他声,squire是塑料声”;但是,受过训练的人也很难听出的区别,即便在音乐人眼中,也是玄学,比如“192khz比48khz录出来清晰得多”、“用737推U87比用1073推更温暖”。3 f0 r0 {+ a: ?& m/ x# \9 y
% h1 ]# ]. `/ f0 D: P/ M2 w+ A/ |- Z0 y' E) J$ m, U$ p( K+ s5 G
6 l1 k3 ?7 x( y+ N
) N- g# b8 L& M2 O& J
f6 y1 _/ Z0 k* u6 a4 B究竟是真理还是玄学,完全取决于你的听觉。如果你听不出来,那就大大方方把它列为玄学,无需相信,无论这些话出自哪位大师的口。我们无法判定别人能听出区别究竟是真是假,更不能粗鲁的找他们去做AB测试,我们做到只相信自己的耳朵就可以了。# Z. U4 `4 H8 R* M
Mp3比wav音质要低,但我承认我在99%的听音环境下无法分辨。那1%的情况是坐在我工作室的皇帝位用监听音箱听一首我非常熟悉的歌。所以“mp3比wav音质要低”对我来说只是1%的真理,99%的玄学。
1 ? e4 v/ Y& T/ T( Q) [
3 ]! h; _( B7 |误区9:忽视音乐是一个综合学科4 {; P3 @+ O$ G- I, s
. w3 N# t- h& i4 ]: n7 [( a
- ]; P; A4 Z9 n+ W9 y( P) C
Q( k0 K# E# q/ `+ o9 P7 b
任何领域玩到后面都是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学编曲久了我们发现自己不光要懂乐理知识,还要懂音乐史;不光要会玩音源效果器,还要焊线修电脑;不光要烧话筒监听,还要研究吸声和扩散。音乐是所有艺术科目中最靠近数学与物理的,你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但同时音乐表达的内容又是感性的。+ s Z& ^3 }8 X0 I/ K" x- I
* p/ }$ [ y3 Q6 l# _. U! d* {综上,你几乎可以用所有其他领域的知识和兴趣来回馈音乐,让它们作为你灵感的源泉或是进化音乐思维的催化剂。* v3 U3 h) J2 O* E
* ?2 h3 O% d% p0 u' \% G$ a( Q6 K) n
8 ?, a, j8 F' y/ V9 n$ V
* j# I! d9 T* K, P" _" Y* h" @! a: O/ m, }$ ]
误区10:将作品好坏等同于投入时间7 a8 `: \. i& u3 I6 d
, b, t2 h) |6 V) |& a1 S
! M4 \* u1 ]# G: X+ w' S( F6 _; V% z/ q0 w% m* G
我非常不提倡把一首已完成的作品改来改去,与其长期纠结如何让它更好,不如把精力用来创作新的。在向新手提出建议后我往往会加上一句“不要修改了,在下个作品中注意就行了”。听觉审美高低决定了作品的最终效果,但审美是练出来的,不是改出来的。
, p, W" j: ^: w% v* u
; P' K+ A; {( X/ H# k6 m有的词曲人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创作了一首作品,或许觉得创作艰辛,于是长期不断的推销,但是发现听者寥寥,好评不多,于是哀叹,如今听歌的素质好低就喜欢口水歌。我相信有些朋友对自己的作品可以火、可以有更多的人听是充满期待的。对此我的观点是,歌曲火不火,有多少人喜欢,很大程度上只是一个概率事件,与你为之付出的时间金钱完全不呈任何相关。
4 m& c" t1 N6 }/ o' u; @3 z8 ~( I2 h1 s& Q) G/ J: P9 C* g; w8 A
因此,如果你想自己的作品火,方法就是高产。哪首能火?不知道,作品完成了,没人听,没关系继续创作下一首,量变才能质变。无论莫扎特还是周杰伦,传世的作品只占他们生涯创作总数的冰山一角。
! r# j- e3 L. ~$ `- [
1 j* J% m, L2 e2 o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