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乐段(是构成曲式的基本单位)' Z" x5 `& v2 _ w
9 H, A' y4 T7 S/ i i
- 有一个性格明确的乐思,区别于那些过渡性,展开性,引子型或连接句写法的段落。
0 q/ F& C" r% f& C
& o' q# X6 y3 f6 X( M# Y- 有一个不大但相对完整的结构。; M' k/ T I3 D( Y2 m( Y4 ~
1 F0 L3 s! R! d3 S+ ]+ N1 x# @4 [/ `
- 有一个明确的终止。
2 B W5 z, [: O" R" i3 U
3 k0 w- P1 V- b
9 V" I( B' C0 {1 A, K' ~4 G7 D% n% n
音乐发展,构成曲式的常用手法3 \# H. U9 e* H' G
! G W0 G; U C. p
- 重复:一个音乐片段或段落陈述之后,紧接着按原样再奏一次。/ |6 {$ F# n0 k3 d+ [3 h
7 x& z. { e/ W; P) S: q# a) y
- 变奏:也是一种重复,只不过是在重复时保持原结构的某些基本特色,而另一些起了变化。7 a9 t4 i! D# Q- U0 d1 \+ z! i
( w$ m. p3 I' W5 Y- 模进:以一个乐汇(或一个乐节以至乐句)为基础,随即在不同的音高上,大体按原来的音程与节奏关系作模仿进行。7 M# O1 w) w, p& O: L; [
& j% z$ N+ }/ {/ X; R
- 再现:某一主题呈示以后,经过其他主题,或原主题经过发展,再出现原主题。7 | c! j* C) P
& W- e' N/ ?% r* c- `' J
& W7 p5 V, `" ~# N9 ^% M- R0 z7 O
3 Y- r6 ^1 q. b8 K" y# \4 a j一段曲式4 H. R; B: l9 z- l7 b2 k: ^
+ {; T P# O! T" C: [
- 作为乐曲一部分的乐段结构时,当它出现在乐曲的开始时,常常起呈示主题的作用。4 w7 ^. M6 k. E- M9 g# e, Q. W- r
- a# g+ r- t- N. J7 b/ q
- 当这种结构处于作品的中间时,它或者是前面主题另一种方式的继承,或者是作为与前面主题的对比,或者是乐曲另一部分开始的新的主题。
3 C+ v C2 J" I9 S0 n. E
. @' ?2 O2 b; x3 l+ Y5 a+ a/ k4 Q- 当作为独立作品结构的“一段曲式”,在专业创作的器乐曲中,常用展开的方法将曲扩大,以致出现高潮;一些方正型的舞曲或民歌的乐段,则常用反复(包括变化反复)的办法,使能充分陈述;开始可以有引子,最后也可以有尾声,但都是短小的。, k( u, I0 i6 C2 q4 Z
0 H1 V8 a% @5 V, ]6 {
- 实例:肖邦《前奏曲》(Op.28) No.1,3,4,6,9, M) j3 @' M2 J' M% [4 @/ Q
* ]; l# P1 {; N2 E5 V3 A K! F
斯克里亚宾《前奏曲》(Op.11) No.15,17,21
! a) ~, T9 g- @9 a- K! S, i# _3 p9 f& v. P2 t0 r% a/ L; k# c
约翰.菲尔德《降B大调夜曲》. Z% \# }, }/ @; v; ^
) ]7 f7 q; K4 ?7 ?+ w
" O+ B. b$ P: Y4 M( D5 Z5 Y N
7 T1 i$ `1 \' V' M二段曲式
$ p( R8 E* N. g+ s5 c! e* b; y1 O# f! h ]& T4 t3 T5 S* S/ l
- 第一个乐段,是乐思的呈示。第二段是第一段乐思的继续与发展,一般要出现新的材料,或将第一段的某些材料加以改造,由于运用了新材料,便产生了主题的对比,这种对比是曲式发展所需要的,也是二段式与一段式的一个主要区别。
2 h5 s' E1 P# \/ |* }2 j% ^9 e/ b
8 V, W9 F2 o$ ~5 w5 z- 带再现的二段式,在第二段临结束时,再现第一段部分材料的二段式。第一段通常是重复型的具有呈示性质的乐段,中句有时是前段材料的模仿,或某一动机的展开,或引出新的材料。
- U. ~0 z: n( p& p* B- M! i( s" R. b
- 不带再现的二段式,在器乐曲中极少运用,而多见于声乐曲。- f& S$ L1 u- u9 h0 Z& i
v0 z8 H9 _$ ]7 q4 Z' z5 p- 实例:门德尔松《无词歌》Op.30 No.6,Op.38 No.4,Op.85 No.1# y( B+ L3 m' G! R
% k- _9 w9 [; K
舒曼《童年情景》(Op.15) “捉迷藏”,“孩子的请求”( b9 v8 r& H4 x5 l1 g# k
% f) x. {# l. q7 b
肖邦《前奏曲》(Op.28) No.13
* F+ M& k# k+ ?) |" w- X* N& C) |
2 O& O" t/ I4 D3 h. e1 Y, S 比才《卡门 - 斗牛士之歌》# Y% B" q& k+ q6 _7 C) _( Z7 X6 I# U1 B3 n
+ |% z8 T& u- C- J8 a, [ 7 I! [8 A* C6 O+ J8 n; c1 u2 M% u9 K
* m4 D. {6 [, L: A三段曲式
3 H: L( {( X4 H4 [/ A# H" d
* r- @0 Z! C- X- 当带再现的二段式的“中间句”发展为相当于一个乐段的规模,而再现句在结构上也相当于一个乐段时,就成了三段曲式。3 W4 N" p" ]: ~5 y" W+ {
1 D) P- ~9 Y0 T- E% p$ _
- 再现大体两种写法:一种是“准确再现”,在一些比比较简单的,方正型的,舞蹈性或其他一些非戏剧性的音乐作品中,常见用这种准确再现。另一种就是“变化再现”。
- Y$ U2 ]% v4 ^$ }* R5 ]4 n" K' W" f' Q4 T
- 变化再现的几种写法:1.变奏性的;2.动力性的,比如音区的提高,声部的加厚,织体的加密,还有和声,节奏,速度等方面的强化等;减弱性的,比如音区的降低,声部减少,织体的由密变疏,旋律简化,力度边若等等,有时也伴以篇幅的减缩。1 \$ [3 K$ I& b e, I
+ q# m; s: e l3 R$ o% e2 n. y- 有时会加入引子与尾声。4 E7 O$ W2 Z9 w, `% Q: N$ f
4 B6 _0 J1 i9 U& J; j& }- C
- 实例:肖邦《夜曲》Op.15 No.1& `8 J6 Y; `4 e/ ~: e2 w0 E( l
' F" Y. C! k# K. u
《革命练习曲》
u7 K! W. R$ @, S, b/ X( r) @' H A. S
柴可夫斯基《四季》 “云雀”,“秋之歌”
' e! x9 A: M( y' V" T. O/ {1 @8 U* L! z7 _5 e# H
拉赫玛尼诺夫《前奏曲》Op.3 No.28 {9 ^- J' x: ]6 X
# R( y4 u4 s1 P8 |1 v& x 朱践耳《唱支山歌给党听》
& W' d0 o# x0 k
) o/ D/ T7 h z% t6 R3 W3 V 郑秋枫《我爱你,中国》7 j# [# j4 x; t( e2 z
. [* X4 U' }( ?$ G" a( f8 K
9 x9 i- Q+ J$ X0 k* e
. y: Q1 P8 e. i! j& N( \" |! [
多段结构
# ]: Q- j0 l' J# k9 ~
0 U0 P% Z8 i0 f$ M9 M8 P- 多段结构是指不带再现的三段结构和四个乐段以上(带再现或不带再现)所形成的结构。
' W) z/ N: A8 H2 G6 K
5 _( n# f6 n, h7 f6 K) J- 实例: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第四乐章
' Y& @0 Z. g8 N" D( s&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