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6-2-10 17: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一讲 三段式
1 [6 o9 D& g: y8 v0 R# P; ~
' j) E/ q/ F0 b/ K7 h! A 一、三段式的结构模式
" |0 H" g0 z9 ~& _1 l% |2 W世界上的事物有其矛盾的、对立的、变化的一面,同时又有统一的、协调的、恒定的一面。音乐上三段式的结构,就是反映了人类对客观事物是按照统一——发展变化——再统一的规律的认识。
; n0 n o! J# \2 s三段式的模式是:
+ t8 I) F0 c( o" t0 |" g2 ]
) p6 g: B$ t n) O- g; _
前者的第三段是静止再现,只需用反复记号就可以了,如《歌唱祖国》;后者的第三段是动力性再现,不能用反复记号完成,如《我为祖国守大桥》。3 p8 l q: D2 H& O
三段式和“带有再现因素的二段式”的主要区别,在于后者只是使用了A段的一些素材或片段,没有独立性;而前者则具有明确的独立性和完整性。# j, Q; o/ e. g+ E: \6 r( |
在三段式中,各段的功能是:A段呈示,B段发展、对比、变化,然后又出现A段的再现。! |, P+ t% u5 h9 y& [3 o1 q
二、三段式中A段的特点
7 s5 e' m }5 w 在三段式中,A段的功能与二段式的A段基本相同,只是由于有后面的再现,所以在写作时,要通盘考虑。有时因为再现时不足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不得不回过头来对A段进行修改,甚至废弃不用,另选主题。如果A段很令人满意,而再现时又不满足,则可以考虑使用“动力性再现”。 % n, B# h7 u9 W' g, d6 m" A; T
三、三段式中B段的特点
8 p+ `# v" y# C0 D9 g) w* l, P( LB段的功能是发展、变化、对比,与二段式的B段大体上一致。使用的手法也相通、相同。只是由于后面有一个再现段,足以保证全曲的完整、统一,所以有些作品B段的对比度和发展的幅度会更大,音乐思维的发展也更加自由。但是,
' m2 r# o, v$ L9 g* Y艺术作品追求的是个性,不可能千人一面。有的作品的B段对比度较小,有些“轻描淡写”,例如《万水千山总是情》(顾嘉辉曲),《乡间的小路》(叶佳修曲),而方韧作曲的《我站在铁索桥上》,它的B段在调性、节拍、速度等
, q! S5 r) r& Y! ]( E4 [方面都做了很大的变化,对比非常强烈。同样,塔塔尔民歌《在银色的月光* O% k3 M5 t3 l6 W
下》,B段的调性、调式变化,由D大调转入D小调,之后反复回到D大调的A段结束。8 T# `6 `$ M. M0 z( G2 F
; N9 s1 t; c9 V% q4 [0 I
下例是美国的波帕作曲的《爱情是蓝色的》:4 |2 s; ^ z4 D4 v
A段是C大调转A小调,B段是A大调。由于调式、调性的变化,听起来就很丰满,色彩性很强。9 ` b! H% k% [% @- O0 D
这两首作品的第三段都是静止再现——利用反复记号,返回到开头。( Q, t7 _) d# v8 k; y `( v
四、再现 V4 Y" M# f/ V9 n1 `/ ~
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再现,它是三段式的主要特征。大致可分为“静止在线”和“动力再现”两种。
. d. ]( N* _9 M4 o 1、静止再现。即完全地或绝大部分地重复第一段,有时只需画一个反复记号即可,就像前文所举的两个谱例。这在群众歌曲、合唱歌曲中极为常见,还可以举出像《歌唱祖国》、《国际歌》等作品。1 C8 P( Y1 K7 [$ m
我们在讲解“动机的发展”时提到过,音乐的重复不止是数量的增加,音乐经过重复便产生了质的变化。在三段式中,经过第二段的发展、变化、对比,再出现第一段的音乐,即使是毫无变化地重复,它所产生的质的变化,大大地深化了音乐的表现力。它是人们感情上“九九归一”、“叶落归根”的反映。是一种渴望完美、统一的满足。几十年来,中国的小型器乐作品创作,绝大部分使用了三! E0 f) |$ C5 o* X# h# M
段式结构,其原因可能就在于此。: T# n4 c; H; B$ x1 d- f
2、动力性再现。由于内容或感情的要求,第三部分对第一部分的素材作了较大的改变:调式、和声、音区、速度、节拍、节奏等等,产生了质的变化。但还有一个基本条件——能使人辨认出A段的因素,即它的主要旋律骨干仍然是第一段的。否则,就是并列三段式“ A B C ”了。 e! J( V0 o) T( }& ?, L( @1 i
动力性再现中,第三段的变化是多种多样的。4 c2 T; d% Y4 H7 S; @. Q. u- D& ~
" h+ [# V$ e; d& K }2 M) C
⑴ 提高音区。如钊邦、铁源作曲的《我为伟大祖国站岗》的A段开头是:
' z; M2 E; P; L% Y0 m 0 _8 V. z, R% @: s$ j
0 l( n0 l: _( p, ^# v: Q- B8 n
再现时音区提高了8度:
) v( C t. I# J) `5 R+ S4 T) ]( l⑵ 压缩。有时候作者认为乐思表达已经相当充分了,没有必要把A段全部再现。于是就来一个“点到为止”,将第三段压缩。至于压缩的程度,要保持“令人认得出”为好,否则就是“带再现因素的二段式”了。; O e, P V$ X4 T" y8 }2 v! u# a# Q
陈翔宇作曲的《笑脸》,A段八句,再现时压缩到两句。
7 q: G! i3 l* q ?, w4 g 传统音乐认为一首作品应当保持一个完整的调性,不管多么大的篇幅,结束时总是要回到开始的调性才好。但是,现代通俗音乐可不管那一套,高兴了就把调子往上涨,小二度、大二度、小三度……# T* e( f [# l% T! }
⑶ 移调。王锡仁作曲的《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的A段是G大调,再现时移到了bB大调,演唱效果也蛮好。$ M1 U- a3 C8 J( b5 M; c& E2 x
⑷ 改变节拍、速度,或将音型紧缩、扩大、倒转、逆行……只要保证别人能够辨识到“这是A段的再次出现”,均无不可。如果改变到了不可辨认的程度也不怕,只要内容需要就可以,在结构上可以认定为“无再现并列三段式”。
8 ]$ O5 q, T; @ 五、二、三段的衔接。5 i, ?2 [( e7 F1 ^
二、三段的衔接,是作品成败的关键之一,要给以足够的重视。
/ Y+ b9 s+ e- |
( j: |8 G0 p2 L" ~. H 1、较简单的办法,是把B段结束,A段另起,如《歌唱祖国》(王莘词曲):
# n+ v( f; Q7 {0 L " p) C8 ^% [4 p! X+ ^" ?% T
2、B段使用开放性乐段,不作正格终止结束,而是让调性游离开,常常是“挂”在属音、属和弦或属调上,而且使用不协和和弦,让它产生很大的不稳定性和向主功能的强烈倾向性,这样的再现更富有戏剧性。
: v6 c7 J% M0 a7 n% g. P3、如果三段的情绪布局是抒情——强烈——抒情,二、三段的连接就需要做一个递减;而如果是强烈——抒情——强烈,那么就应该反过来,做一个增长。例如朱践耳作曲的《唱支山歌给党听》,这是一首静止再现的三部曲式,但是它的中段对比性很强烈,情绪激动,内容是仇恨、斗争,和A段的歌颂截然不同。于是,作者将B段的结尾处理成开放式,又加上了一个7小节的间奏,使用渐弱、渐慢来过渡,使情绪渐渐平静下来,与A段达到了顺畅地连接。而《我为伟大祖国站岗》(见前例),就使用了1小节的强有力的增长过渡。& M+ n0 x" Q+ s/ s+ ~
六、无再现三段式
~8 Y( e N$ o/ Q) S7 g7 L: L: V9 R2 B8 b( X
6 R4 r! d6 P7 V8 C) d ]" T
+ X6 h4 a. o6 J6 c0 S' ]
它的模式是:
% @' L3 ]& @6 k$ h
1 k( w; X' a" U# t; Q8 [9 C" i由于歌词内容的关系,情绪一步步变化,却没有返回的要求。如有些叙事歌曲、歌剧唱段等。
0 r* H, K/ ] R8 R# ^《一道道水来,一道道山》(海啸词、陈紫曲)大致可分三段,从头到“别挂在心间”为A,从“放心吧”到“不怕难来不避险”是B,从“埋头一心做工作”到结束是C段。而三段在节拍上、抒情性上又各有特点。
5 X) I! Q3 ?: l& J ^& o) i; U n+ @% X) {) |. H. O$ [8 n
有些并列三段式的对比度并不很大,如王立平作曲的《大海啊,故乡!》:
, E9 c; { G' j+ Z. V) o9 W- f0 _从反复记号的使用来看,A、B两段好像是“主歌”,C像是补充性的结尾句。可是它又有相当的独立性,所以还是看做一个乐段为好。
5 @! x+ K5 W( r* X( j
. S, x" {, A2 P* b. N# Q3 M练习25:分析下列歌曲:
8 |7 M p, `, T' V, e 1、我爱祖国的蓝天
* Y1 F, t8 k8 m 2、老鼠爱大米/ M$ v* I O& r& l
3、叫我如何不想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