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乐理和声从入门到出家 - 00,瑟瑟发抖的开篇3 ?* c4 m. O+ l1 ~! M+ B$ _
/ ~' D1 j/ @( H2 f& d9 P, @) Q
/ {# E7 D& N, d* H4 M其实这个连载已经想写很久了,在拖延症晚期患者不懈的努力下,终于拖到了今天才开写...
3 e. i5 ^5 G0 m I; |很多朋友经常问我,想学乐理啊,想学和声啊,想学视唱练耳啊,都不懂啊怎么学啊?标准答案肯定是看书咯。因为我也没有自学过,更想不起来小时候从头是怎么学的了,只能去帮他们翻了几本书,包括以前在学校用过的一些,发现这玩意儿光看书自学几乎是不可能的。连之前学校用过的乐理教材,翻了两眼发现好多段落读了十几遍也看不懂啊,讲的太复杂了!其实是个很简单的东西,绕了八百圈讲,看完一段差不多就放弃了。然后才意识到,这种教材没有老师带着上课讲解示范练习,自学是非常非常困难的,所以就冒出了写这个连载的想法。
9 X* i7 `" u6 {7 Q6 \$ ]* o% ]* y0 k本连载只涉及到基础乐理和功能和声,不涉及到类似新音乐、具象音乐、偶然音乐等不常规的理论内容,也不涉及流行和声、爵士和声等等。所有其他的和声类型都是建立在功能和声的基础上而来的,所以学习任何音乐类型首先都必须熟练掌握功能和声。连载里全部的示例将使用五线谱,和声理论是最基础最常用的四部和声。
: Z) b+ {$ X: t* H虽然基础理论都通用,但是每个地方的应用可能会有些不一样,比如不同国家的音乐学院。我小时候是在中国的音乐学院学的,到德国音乐学院之后,规则思路都顺畅通用没有问题,但是有一天我在帮美国音乐学院的同学做题的时候,就被老师改了『错』。这个『错』不一定是数学上的那种绝对的『错』,其实跟音乐一样,音乐是没有对错的,只有好听不好听。可是好听不好听也是个主观因素,我觉得好听他就是觉得不好听呢。。再说远一点儿,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你敢拿『4分33秒』这首去考试嘛?
) z# B' w3 P; d) L! P$ ~所以在掌握了基础知识,熟练使用了之后,想怎么胡闹瞎写就是你的事儿了,俗称『艺术家』~ x5 g9 H% \+ m2 M* E" |" @. L: D
学习乐理特别是和声,主要还是要去实践才能记得住。只是看一眼文字的话,有时候觉得理解了,但是实际写的时候可能还是一头雾水,大家的最终目的不也是为了能把这些知识用在自己的创作上嘛。所以在每篇文章结束的时候,我也会针对文章讲解的内容放一些练习,多多练习巩固才能用得熟练呀。+ _% u0 ^/ y/ W/ V3 C
练习做完了不知道对错的话,可以评论,微信公众号留言或其他方法联系我哟。也欢迎大家随时交流,本人才疏学浅,如果文章里出现错误,请大家随时严厉指正!
+ \+ N, @0 u/ q+ H2 F/ w& ]. ^为了不继续拖延,暂时梳理了一下标题,可能会随着连载的内容而更改,但是保证绝对不鸽!
1 i5 l9 s$ ]% s00,瑟瑟发抖的开篇+ L0 ^* N, z: J# j
01,一些必备的基础知识
6 [4 b1 r" j! l6 d+ q02,一切的基础 - 音程
9 N. G+ T! R, s7 l8 p03,你需要了解的关于和弦的一切" q8 | i' U2 t+ d
04,大小调式里的音级,音程与和弦: {1 r9 q, t4 e4 h8 d0 G5 L* `; t
05,从和弦到四部和声 - 和弦排列和连接7 R' A' q* \( r6 x
06,一句完整的四部和声解决
+ L4 P& o( }/ z& X07,和弦转位的应用
W: Q+ C. b1 B! }0 \- Q08,无共同音的和弦连接
- o W8 q% ~% j, U09,更好的和声设计
J, U, \1 U9 @4 g. A( t$ n1 Y. q10,转调; s8 [) S1 Y Y$ o
11,民族调式和教会调式2 x$ ~% B! S5 T/ `9 `7 R6 j1 G' t9 z7 h
12,更自由的旋律走向 - 过渡音的应用
1 c* p2 H" n8 ~) J13,完结篇?
3 Q( z; v: M7 V对于完结之后能到什么水平的问题,那就再举个例子吧:; l% H) v E4 [+ @
有一天作曲的同学时间来不及了找我帮忙写专业作业,我就问了一句,你们平常都怎么写,基本规则什么的有没有?(因为我不是作曲专业只是蹭他们的和声课,所以没上过作曲的专业课)同学:怎么好听怎么写,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我们也都是随便写的。我:= =!
8 j7 m9 ?% _( _) t# H ^( U有人说和声学到后面就跟数学似的,但是它又独特又迷的地方就在于,有人可以写出100分的卷子,但是按照卷子演出来可能会难听到哭,或者有人连五线谱都不认识,但是可以随手弹出一段和声爆炸好听的音乐。
" u% }+ k. q# p9 m1 u+ l! 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