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苹果 Mac Studio 7 b3 ?* U9 @( @. o9 w
- i; z& O9 Y T! C( {& J$ a
0 g; @ Y6 S( ? B# N3 i
1998 年 7 月的 Macworld 大会上,乔布斯要向人们介绍一款尚未发布的 Mac 新品。8 l- v. }# z1 U" m1 t Z* w
0 N( V. w# N" ]
/ `/ ?7 J; c3 E6 r台下的观众都很期待,这位在一年之前重新回归的执掌人能为疲软的苹果带来什么变化。
3 P+ r- o& [8 F, J$ g4 J
* f: q2 y# |8 F6 p乔布斯并没有急于介绍新品,相反,他先告诉大家苹果将要放弃一些产品,因为苹果需要把精力集中在用户真正需要的产品上。
: w+ f/ S& E- g3 d2 y% q# g& K- n3 E6 ^7 I% f/ _7 S
在此之前,Mac 有 15 个产品线,每个产品线下还有数不尽的产品,以致乔布斯花了三周时间,都不能理清庞大、臃肿的 Mac 家族。) V" B. V* z4 U r) `" o* F! D$ y
) L# s- O8 P2 t6 w- |; \& Y6 X# F
! L0 e! @/ u' J6 j
乔布斯认为用户的功能需求可以被精简成消费者级和专业人士级两种,又根据移动端和桌面端的不同场景需求,可以组合出一个 2×2 网格。
3 A6 R5 K0 G r
: V d, k1 Y" E1 k1 ^: k臃肿的 Mac 家族被精简为 4 个品类:新发布的 iMac、Power Macintash、一年后发布的 iBook 和 PowerBook。
5 ]/ e. _( s8 Z% Q7 }
5 n* v% K/ J3 g* [! J+ ~/ h+ \
c& n3 e8 K5 Q& u8 ?# K7 Y经过多年的发展,Power Macintash、iBook、PowerBook 已被现在更为人熟知的 Mac Pro、MacBook Air 和 MacBook Pro 取代,但不难看出,Mac 家族依然遵循着这个「需求网格」定下的产品路线。4 _% U: @6 w- m7 l/ a
7 u3 f9 o4 ^# A+ A7 w包括后续诞生了 Mac mini、iMac Pro,也都能在上面找到自己清晰的定位,苹果对用户需求的洞悉至今仍未过时。8 M$ G8 C' P$ L; T
& n& C7 T5 }9 T5 S在 3 月的苹果春季发布会上,苹果为 Mac 家族带来了一位新成员 Mac Studio,与之一同登场的还有苹果目前最强自研芯片 M1 Ultra 和 Studio Display 专业显示器。' u! j4 e7 |. F
X( M4 a+ W+ v" e ?7 q1 w2 T
仅从产品命名来看,Mac Studio 是 Mac 家族全新的产品线,但回顾 Mac 的历史你会发现,Mac Studio 的雏形早在 22 年前就已经出现。8 H: R/ G6 ~. g! o, _
+ y! ?3 i% @- r, j优雅的桌面艺术品
9 T o2 S" O9 j6 |, r' A4 E
! J8 p. G. n8 W8 j3 Z% I长宽皆为 7.7 英寸的正方形造型、银白色铝合金的机身,这不是苹果最新发布的 Mac Studio,而是于 2000 年诞生的 Power Mac G4 Cube。9 K" p3 v5 x9 B( s
3 } v; H/ P. S% I: O* F5 P2 J将两者放在一起,Mac Studio 看上去就像是卸下了透明的聚碳酸酯外壳,并且大幅瘦身后的 G4 Cube。
) j7 J; q- L! c8 t1 V$ S/ B- P9 J
" t# f$ C7 y6 H K& l尽管两台机型的内芯有着天壤之别,但你还是能从它们的外形上找到那种跨越时间的设计联系。! q+ o& O) X% g) I* m+ u
]/ D/ |6 F9 U$ E
% t# H8 f- T8 kG4 Cube 是 Mac 历史上一款重要的产品,它拥有着和当时的旗舰机型 Power Mac G4 相近的性能,体积却只有后者的四分之一。
! K% J O( m1 G% P3 J
/ B" `5 x; i; u. u为了尽可能简化机身体积,G4 Cube 甚至舍弃散热器,采用了空气对流的被动散热方式。撇除风噪后,G4 Cube 在运行过程中几乎没有噪声。) f- Q% u5 ]6 D" t8 I
6 d/ ?7 ~9 c, \
) J- e6 C/ ~/ A s# K5 W
简约的造型、静谧的工况还不是 G4 Cube 最有魅力的地方,G4 Cube 真正让人拍手叫绝之处,只有在你对它升级和维护的时候才会领悟。; k8 K! P4 x) A6 Z
; ^0 z8 |7 {) W: W: t" g和大多数主机需要拧螺丝、拆背盖进行升级的流程不同,G4 Cube 的拆机非常简单——将主机 180 度翻转过来,按下隐藏在底部的把手,便可以将整机内部全部拎出。
. |. w2 B( @- i9 ^3 z5 O Z; h/ k$ v" h6 A, B& w
7 `& J) u6 k' x
通过把手将电脑的核心部件全部拔出,这是主机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交互设计,在 G4 Cube 获得的众多美誉中,「艺术品」是对其最为恰当的形容。5 `; h' Y/ X8 t# t3 I9 \9 r0 H
# \: ~- E% Z1 f' L1 F( ]. s
然而,这款由乔纳森 · 艾维主导设计、被乔布斯寄予厚望的 G4 Cube 并未如苹果所愿,征服那些愿意为设计买单的专业用户。4 e3 w5 f; t! ]3 F
2 v! p9 n/ [7 O4 u
相反 G4 Cube 的销量只有苹果预期的三分之一,很快在发布一年后就被叫停。* V; V: M9 L2 r5 O+ q$ [2 @4 a* ^
8 D- t/ m- A* r. o* D
1 }# R3 _& O1 r4 V# f4 l2017 年库克在牛津大学的对话访谈中再提到 G4 Cube 时,他表示苹果在 G4 Cube 上倾注了相当多的精力和热情,但很可惜的是, G4 Cube 在商业上非常失败。. z6 H6 v, k$ \; _* E H
; V+ ~% S2 z" M5 E: y! T
G4 Cube 的失败一部分源自于其对完美设计的执着。
1 a) } H. p% L- ~: d% w" m
: N$ v. K( L h9 ^2 j! J" V
# T) l+ p- T! t; j* P/ }% ]为了缩减体积做出的散热妥协,让 G4 Cube 运行时就像是一个被塑料罩子罩住的火炉。2 w$ Y5 j. R" A2 a: m9 |
' @, }$ _% V+ p) y" _. U" x有限的内部体积也使得 G4 Cube 的拓展性大打折扣,这是人们在一台昂贵的电脑上不愿看到的。, Z% U* r. S9 {7 [" w
! m4 c5 S0 Q" ?& l1 E4 H
更为关键的是,G4 Cube 并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用户群。* B( b7 d3 X4 G4 R* l4 G7 W1 e8 L
9 w$ _& q& M, k7 x2 k& f
3 X$ u) H' C3 H乔布斯在发布会上将 G4 Cube 放在了「需求网格」的中间位置,他认为 G4 Cube 创新的设计会打动那些富有创造力的专业人士和设计师。; t& H ~; c# a; G2 b5 L
* H$ u- K i' n! _9 V* s! D
不过这些人终究只是少数,现实是 G4 Cube 陷入了一个两难的处境——感兴趣的消费者因为高昂的售价望而却步,能够负担的消费者更愿意为强大的性能买单,位于中间的 G4 Cube 两头不讨好。* g+ M v1 a6 b, a# \* d
{9 J9 @& M, }; U4 Z# Y7 P+ O- l
尽管 G4 Cube 在商业上没有取得成功,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是款完全失败的产品,恰恰相反,G4 Cube 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理念过于超前。; A7 {3 D1 S) _) d T
c- r; p% X2 G5 C ^( L0 m- q0 p4 ]/ [- q主导 G4 Cube 设计的乔纳森 · 艾维想要将台式机强大的性能塞进一个小巧的机型,以区别于过去传统的塔式机箱设计。2 L3 T9 C1 N! t
" P; @. ]* }& \0 |5 j: B% z
. a1 \" O5 k/ N+ T& A) I
Six Color 的作者 Jason Snell 认为这很可能是源于乔布斯和艾维对「黑盒」计算机的痴迷。
) b' G' \. i! x; e" r
5 }3 A9 P4 N; E8 ^$ I「黑盒」是种理想的微型计算机模型,可以在拥有精美的外观的同时,为用户提供所需的各种功能服务,却不需要知道内部是如何运作。
J& a+ a/ z7 D. b* t0 ~! r6 t0 @/ Y
这种理念始终贯穿在苹果之后的设计之中,譬如后续的 iPod、iPhone 都是典型的「黑盒」产品,G4 Cube 可以说是它们的先驱。: b3 v- ?4 Z" w* v! @
) P# P1 G* \ S
最值得添置的第二台 Mac K3 q V8 r, w3 ^/ U8 t' w
提到小型化 Mac,相信更多人想到的应该是「机如其名」的 Mac mini,而不是它的前辈 Power Mac G4 Cube,尽管后者的外观要漂亮的多。
& J. I( y1 X( x+ u4 G$ {* h( w, F- ~ Z. E
1 x* g6 Z' Y+ S% s乔布斯在 2005 发布 Mac mini 时,曾喊出了一个听起来很怪异的口号:「BYODKM」—— Bring Your Own Display Keyboard and Mouse(用你自己的显示器、键盘和鼠标)。
3 x( |- T3 x& U3 Z$ g/ I- U4 s b. S& M# B, x7 H. U: t% I( ]
Mac mini 是苹果迈入千禧年后首款推出不含显示器或键鼠的电脑,之所以这么「小气」,是因为苹果想让那些已经有用一套外设的用户可以无缝的切换至 Mac。, ^' l) a' j, u9 x4 h0 z
" T* S7 a8 r6 A6 x" N& Q1 q这不仅是针对 Windows 阵营的新用户,也包括已经在使用 Mac 的自家人。2 V# ]2 S- u: P0 `+ A2 E( U. O9 r
' D% j2 f2 J x4 c▲ 一脉相承的「模块化」理解9 j) r) s3 V% @1 O
; h1 Y% }. s$ j: g乔布斯称,Mac mini 能让那些想要添置第二台 Mac mini 的人放下所有借口,BYODKM 则是苹果对这种「模块化系统」给出的理解,这在 Mac Studio 上也得到了印证。3 W! c6 v7 L+ {, O# k2 c
1 V6 _( I0 T E更重要的是,Mac mini 想要以这种方式尽可能地降低售价,成为想要入门 Mac 的人群眼里最实惠的选择。
- C$ q! G! y' R9 E/ o/ o J, B
: F) o& t5 }. r+ o人们也许会抱怨采用入门级处理器的 Mac mini 性能羸弱、缺少配件,但只要售价足够合理,这些负面声音终究只是少数。正如苹果所愿,Mac mini 发布后大受欢迎,成为了 Mac 家族的常青系列之一。
; m$ n* k& r5 m# y1 A9 P2 Q+ m: q, Q$ @ d1 _9 B8 A
那么,Mac mini 算是 G4 Cube 的继任者吗?
# l+ |5 {6 w* w. U7 j* V
# T" j. i$ L8 o6 x3 Y
Mac mini 吸取了 G4 Cube 失败的经验,成功找到了属于它的受众:需要 Mac 处理日常应用,同时不想花费太多的大多数普通消费者。3 M, D9 I6 h/ J; O: }4 o
$ g' v9 P# y2 V; v1 z但从产品定位来看,Mac mini 显然还不是苹果心目中那个最强大、最全能的「黑盒」,Mac mini 只是在形态上离它又近了一步。
# K V G8 z e0 Y) m$ C8 @2 z2 U( m0 _6 d
Pro 到底意味着什么?
" Y. O+ j _5 D" `6 Y2 W; m在苹果宣布将从英特尔平台全面转向自研的 Arm 芯片平台后,就有不少 Mac 粉丝期待苹果可以复活 2013 年发布的第二代 Mac Pro。/ W. z4 Z; @2 N* d6 T3 Q
; \* O" d$ f' ~) X6 \
' h* _7 l/ u- C' l1 e比起造型相近的 Mac mini,被调侃为「垃圾桶」的第二代 Mac Pro 反倒更像是 G4 Cube 继任者:两者同样有着一流的性能,同样强调设计和小型化——以及同样因为欠缺拓展性而饱受批评。
9 F( m4 u* M, {% y
7 p8 m) f8 N, C6 f创新的「桶形」设计成就了 Mac Pro,刷新了人们对高性能电脑的印象,苹果为此采用了很多高度定制化的部件,让桶形设计成为现实。
6 _- t7 H0 C3 }) d/ H% E! p: P* d& A7 b2 | g- `
但这也成了制约它发挥的最大因素,高度定制的硬件使得用户很难对 Mac Pro 作进一步的升级和拓展,这引起了不少专业用户的不满。
( L d6 g; O7 V% L: H* C( W/ f6 W* E' P2 B7 m# c, }* p$ e) S9 W- ?3 f) J: n
「垃圾桶」再一次跨在了普通用户与顶尖专业用户之间的尴尬位置。% K8 @8 b+ g- \' j n' v+ X" S& T
1 x) \1 u& {9 A6 T0 l) h- q# L
. d" Y1 `+ c; s' L! |
在发布的 4 年后,时任苹果市场总监菲尔 · 席勒在一场媒体讨论会上就「垃圾桶」暴露出的问题向用户承认错误,并承诺将在不久的未来推出一台注重拓展性的专业级电脑,也就是 2019 年推出的第三代 Mac Pro。
[ A4 J: ?+ T) g4 A4 `1 s2 w! W. A: @2 t
倾听专业用户的声音,是苹果在「垃圾桶」之后一个重要转变。+ I' `* L. ?1 H* S! y/ G: n' ~
2 J, M. K B1 K! C
苹果不再执着于「教育」这群专业用户怎么与 Mac 相契合,而是尽可能的让 Mac 融入到他们的工作流之中,解决阻碍专业人员发挥创意的问题。
- Y8 ~" g a, p7 u g3 c' k% u
3 V* p o" J% N6 g! [1 c6 P& E
▲ 图片来自:Lunaranimation
+ ?0 _7 h; J$ h. r9 a6 S4 i; F' Q1 |8 t5 ~
为了进一步了解这些需求,苹果组建了一个名为 Pro Workflow 的团队,其成员大多是来自动画制作、摄影、音乐等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 F8 M. g! @0 K# b. v+ v
1 X- l# [, `7 n3 }3 L0 l% O" ePro Workflow 可以直接与苹果内部的产品部门沟通,他们的建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苹果专业产品的形态。! i, S9 L4 h' ^$ J
+ y9 i; @0 ~3 w! E2 O8 p1 v. H这些专业用户对于计算机的要求是苛刻的,这不仅体现在项目工程的难度上,也体现在他们对效率的极致追求,他们需要的是一台真正为效率带来提升的「工具」。
# K( E3 ]+ O O( E9 I
% l* ^8 v' L( X
4 S3 S% Y. l9 |' @1 ]
以电影特效制作为例,相信无数观众在电影院里被哈利波特系列、漫威系列等大片的特效震撼过,而在这些特效工作的幕后,往往是一台台严重发热、卡顿的电脑。
7 i7 V% Q1 P/ J$ X. }0 {2 r9 h1 W# ?) d* R: D' M8 h
: ~5 u1 G% R- l8 X l" ~
因为每个 3D 动画的背后都意味着数以百万计的 3D 模型,这对电脑的内存带宽和处理速度有着极高的要求。
7 G0 ]9 v& K2 {5 `: @% ~8 _- t6 c' l' V* Q
这时候,换用搭载更大内存、计算能力更强的 Mac Pro 可以工程避免陷入这些困境之中。" c. X1 M9 y7 H/ Y' ]: m; S
' }) _3 i0 |* H9 n" [8 g
- Q) E: Y6 h( Y% r超大的内存余量不仅让创作工作变得稳定不易崩溃,还可以同时打开多个程序,同时调整模型和预览渲染,为创作节省下了大量时间。6 Q( C- t2 f, s; {* X2 H
$ M; R+ Q! N; \0 g1 e在处理一些大型场景时,即时、流畅的调整也是设计师迫切的需求之一,对这些由创意驱动的专业人群而言,计算效率的提升就像是解开手上的枷锁,让他们得以全身心的投入到创作之中。
- j% \& x# N$ u
7 n5 o9 M# e' a* ^这些来自顶级用户的呼声在 Mac Pro 之后的专业级产品也得到了体现。, z+ X0 M4 W& ~3 d, S/ y C3 c( {7 y
9 T$ ^0 u1 l0 j3 T2 o
: a# n- l- j, h7 P! y3 T* T- I, S# j
在新发布的 MacBook Pro 系列和 Mac Studio 上,苹果为了让专业人士更好地连接外设,罕见地为 Mac 带回了 SD 卡槽和 HDMI 接口。
7 X2 Y, i' W( L% a ~/ H$ `" ?' `2 @6 X2 z+ [7 T: b# [
这对一个曾激进砍掉 3.5mm 耳机接口的公司来说,并不是一个能轻易作出的决定,苹果正努力赢回专业用户的信心。
* `3 }- F; E' u: B. j5 A
: p5 B* B+ R' u* Q k多大,才算强大3 [; t; S1 y a" c7 h& ?
现在回过头看 Mac Studio,我们应该能更容易理解这是一台怎样的电脑。
# I* s: W$ _4 B
% X1 F1 L" o+ D- G( b- `0 h9 _/ v x- v
体积依然小巧的它,是苹果对「黑盒」电脑的现代诠释;与昂贵的 Mac Pro 相比,它是苹果高性能电脑「亲民」之选;而在性能上,最高可选 M1 Ultra 芯片和 128GB 内存足以满足绝大部分专业工作的需求。1 B; `" I1 W9 n) b
' {% l& U% r# Y+ ~ C+ n# ]; o
Mac Studio 不是此前某一台小型 Mac 的继任者,而是在此之上的集大成者。( L I; s9 d' J2 S
. h2 M# Y& j8 U0 y" z: k2 VPowerMac G4 Cube 的前车之鉴证明,苹果要为 Mac 在普通消费者与专业用户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的立足点,首先要找到一个清晰用户的需求。# C* o8 O$ \, ^8 j+ q
0 E% x! J. Q4 t* M2 R1 M3 {% z7 V
9 c, h7 M6 Q, ^
Mac Studio 发布后,爱范儿有幸采访到了苹果 Mac 和 iPad 产品营销副总裁 Tom Boger,在聊到 Studio 的定位时,Tom Boger 分享了他的看法。
0 T( V& B+ r% w+ O& }6 E$ c% h$ y+ y8 {) I
我们把 Mac Studio 定位在 Mac mini 与 Mac Pro 两者之间,这其实是一个很广泛的范围,所以你会看到 Mac Studio 的配置弹性是特别高的。
0 E6 C" h7 f) p6 j
; h/ S/ C5 z p7 ?& l' n比如说一些还在起步阶段或者是刚准备建立自己的工作室创意工作者,搭载 M1 Max 芯片的 Max Studio 就非常适合协助他们开始工作。而对于一些想要进一步发挥自己创意的用户来说,搭载 M1 Ultra 芯片的 Mac Studio 就能帮助这些专业用户进一步推向极限,去做更多更复杂的工作流。
9 \" Z. n7 T" ~9 s$ K3 }3 m+ R- {' C7 |7 R9 o
伴随 Mac Studio 一同发布的 M1 Ultra 芯片是苹果自研芯片阵列中当之无愧的性能王者。% i1 M$ @# X6 U' y9 p, m& H
) X6 Y; b- v9 @4 E+ v& M1 {0 I
通过 UltraFusion 架构,苹果将两枚 M1 Max 拼接在了一起,带来最高 20 核 CPU、64 核 GPU 的核心配置和高达 800GB/s 的内存带宽,使得同时编辑上百个图层、剪辑处理多条 8K 视频流等复杂工作,在一台小型电脑上成为可能,这也是苹果小型机型在专业领域上飞跃式的突破。* v+ M. V C* Z- j
* ?1 N7 z# x5 i8 j
为了让 M1 Ultra 能够尽可能的释放性能,Mac 的硬件团队这次在散热上也做出了很多努力。
( u+ m) \ v+ W$ c) u5 e5 s$ V# n9 j6 n% T7 d3 y/ W+ C* z$ H
6 B. J3 D3 H4 ^0 N j苹果 Mac 和 iPad 产品设计高级总监 Shelly Goldberg,向爱范儿介绍,Mac 硬件团队做了上百次模拟,才得出效率最高的空气流动路线——冷空气从底部的圆形孔洞进入机身,经过双风扇散热器冷却元件,热空气再由背部的散热孔吹出。- Q$ ]( @; `6 [0 N. u0 A
8 Y1 Y( o" e0 ~, [9 `
其中,底部超过 2000 个圆形孔洞的角度之间都存在轻微的差异,为此苹果设计了一个特殊的打孔设备来满足设计的要求。" B6 V5 x1 w$ x' C+ j
& [/ N# l2 e: h2 v9 Q% Z# O+ Y
3 k6 U5 j/ {: H3 M) J除此之外,作为散热核心的双风扇也有很多细节值得一提。5 x/ C+ @$ Q) ?6 H, w
8 g/ U# K+ Q1 L3 _+ z
Mac 团队将风扇的叶片和风机在垂直方向上分成了两个部分,通过调整两个部分的高度,可以有效平衡风扇工作时的气流噪音,并且改善散热性能,让散热系统得以安静且高效的工作。1 h1 H! c6 u" |: y4 g
1 s% h0 ^, Q( [: I7 R) K" Y) E
: S2 K6 X/ e2 |, ^7 z0 a将 Mac Studio 和「垃圾桶」、G4 Cube 等小型机型前辈对比你会发现,苹果这次在散热下的功夫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通过 iFixit 的拆解报告可以看到,Mac Studio 的散热系统几乎占据机身体积的一半,过去苹果小型机型的散热魔咒在它身上终于被破除。
" [9 E& l+ K9 Z# y/ c2 X% C% Y8 b
' T! v% |! J' T v% I7 {从 Mac 的进化历程来看,苹果在对电脑形态的探索上一直都持着大胆且激进的态度,一次又一次地刷新了我们对于一台「电脑」的想象。
4 Y4 A1 W$ f7 E( @; ^+ A: D: Y' _- U2 w
7 d" F. F, r+ i6 f+ j' c
过去受制于硬件水平,苹果在这些新形态的探索上总存在一些不够完美之处,但在苹果转向自研芯片平台后,这种不完美正在被苹果慢慢的修复。
5 j9 ?* h9 r' i* v* h4 S* g% j, s4 g4 M3 x$ b
纤薄的 iMac 和性能强劲的 Mac Studio 的相继诞生,证明苹果自研芯片让 Mac 在产品形态上有了非常高的可塑性,一些在过去不能实现的奇思妙想,如今正逐渐变成现实。
( V9 F' a% c8 ` ( b3 _* J. S5 Z( N
未来,我们究竟需要一台怎样的电脑?在这个问题上,Mac 再一次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