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对一首音乐进行专业分析?
# W) j s$ [. c% D0 m9 W$ o看过选秀节目的朋友们都知道他们的乐评
+ Z. W0 L! ~4 i+ F( D" b3 ^4 g8 `2 g有某些套路的存在8 B4 z; s2 R7 n
慵懒而不失律动的节奏
. X* a0 m1 u% _6 e4 ?8 W+ K稳定而不失爆发的音色( e- W* m! Z/ e3 @0 M
基本上听了等于没听
4 M- w4 k, B, W. h: n7 Q+ C
# s4 Z, p3 q7 E0 T. a那么乐哥今天来说一说" E) r1 d" g/ C3 t: e% n
怎么样才算专业的点评一首歌曲
) f3 Q a9 G; e% f% b0 |6 ~# O4 U1 J1 t. R( s+ T
例子:City of Star
, k4 p! Z7 x, z, {& @% H
1 L/ H: X/ v0 n- T: e
) F8 s4 _* f0 Z$ v/ r5 q$ q刚听到这首歌主歌动机的节奏型时,很多朋友可能会以为是这样的
7 R! K' z& t/ \4 @" A" {
( `6 [; n B4 y6 M/ N- E
- w9 E2 _- J |8 {+ V( j! k; S乍一听这首歌的动机很像是这样连续的附点八分音符的节奏,但是如果你真真切切的弹成了这种节奏型,绝对会觉得很奇怪,并且会觉得不是这首歌了,这是因为实际上它的节奏并不是这么简单,而是如下谱所示的1 M7 A- y9 O, _5 Y
5 ?" g; t+ f" P( Z. v! L. M! O0 b本质上,每一拍都分成了三个等分的时值。那到底是什么使我们这么容易弄错这首歌的节奏型呢?我认为的原因是,这首歌的节奏较为快,BPM达到了105,这种速度让你比较难分辨究竟是什么节奏,但正是这种微妙的三连音节奏,给了这首歌曲更多的悠闲自在的听感。但同时,其实你也可以换一种思维,记谱成这样5 m" A0 Z& P! f2 I& J6 l& k' S, j: f6 @
, Q0 r' E$ u T R原本的4/4拍摇身一变变成12/8拍,但是本质上的意义是一样的。其实很多歌都用到了这样的节奏型,比如《同桌的你》、王菲《匆匆那年》、陈奕迅《圣诞结》等,只是他们的拍速较为缓慢,节奏型容易被察觉
$ x5 R& C3 T0 F! Q0 N( O
8 ^0 K! T9 G0 z7 @8 r其实将一拍划分成75%:25%(附点节奏)或67%:33%(三连音节奏)都是较为传统的做法,现在的作曲家甚至可以自己创造比例,如介于75%:25%和67%:33%之间,比如70%:30%,或者是其他的比例,以此节奏创作出的音乐可能会更有现代感9 J2 n; O# d+ l/ R6 u
' `% J( u( m" H# H5 a5 T
另外《City of Stars》的速度并不是均速,而是随着情感的推进略有变化,并且副歌部分的速度也明显增快。唱腔也较为随性,更凸显出歌曲的自在感
% o) w A: g- ~( Y& m I
; A8 e2 ?2 @1 L9 A& K3 X5 r: c另一个值得被注意的点是,主歌采用了直接重复的方式巩固了原有的节奏动机和旋律动机,请看主歌第一句话) ?0 x; d7 z' v+ }5 m
5 r( T9 C( v# R$ B; w第一次听可能会以为“City of stars, are you shining just for me?”和“City of stars, there’s so much that I can’t see?”是不一样的旋律,可是仔细听会发现它们的旋律一模一样,那究竟是什么造成了这样听感上的差别?5 A8 n4 f$ M" u* ~/ `
4 d/ K" o& t* c( ^/ b2 L! m
答案就是:和声
1 C3 c$ p R8 K- v7 t+ R2 B2 E# P( i0 Q; b6 n/ z: E
第一分句,和声落在Dm7上,对于d小调的歌曲来说,这是一级和弦,体现出一种难以发展的感觉;第二分句,和声落在Fmaj7上,d小调中是三级和弦,体现出一种还能继续往下进行的感觉。正是这种和声的小把戏,欺骗了听众的耳朵,并且营造了一种旋律不同的差异0 e/ t& d' J A) B
6 d0 d- N: [8 |插一句,其实《爱乐之城》中另外一首插曲《Mia & Sebastian’s Theme》,也用了一种仅交换两个音的方式巩固动机,朋友们可以多多借鉴
% I# Y% h9 R& n4 O5 B4 ~8 d$ y3 t9 T$ }! s/ W' u
. t8 O6 t. W' h* h; p5 k主歌旋律第二句话,歌曲巧用了通过改变和声密度来推进音乐情绪发展的手法6 q: |% m) H. _' C' f$ H+ Z
" X# N# k( k6 w
更正一下,此处最后两小节和声进行为F-Fmaj7/E-F7/bE,谱中笔误
. G( w& _% F# s4 |9 b R% w
3 c B) @6 G% Q& \在“embrace I shared with you”处,和弦密度由原本的一小节一个和弦改变成一小节两个和弦,同时运用了半音下行进入到属七和弦的手法
3 r: T3 x8 I0 R& K0 t$ F- K& v2 G3 H; ]' v5 k( E! t" X
这点对音乐情绪有一定的推动性。 在预副歌进入副歌的地方,也很值得学习借鉴
, E1 P$ Y" i. r. e
$ {! c& c6 O( D; \# Y
9 x/ a6 {" ^; k
不难发现,此处从d小调的四级(Gm7),进入了五级(A7),但是接下来并没有进入预想中的d小调一级和弦,暗淡色彩的Dm7,而是转入了bB这个具有明亮色彩的和弦4 ]; t% b; B; q6 m- Q1 G8 R, d
. m" C7 e6 l: R
这让听众有一种豁然开朗之感。副歌开始的和弦进行是bB-C-A7-Dm7,所以其实也可以认为,此时进入bB和弦,是转入了F大调的四级,也是关系大小调的转调
7 Z7 G" W. \; a5 m
8 `7 Y @! a! |. c& O这听感与歌词表述的内容也相呼应,因为主歌主要是较为消极和悲观的歌词,副歌则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感觉,此时进入副歌时,用Fmaj7开头,和声正好呼应歌曲要表达的情感——这更体现出和声语言的绝妙
5 L$ T) B& Q: Q4 ~9 d( B2 V1 O6 k/ t% y" b2 i/ U
运用了这样类似和声连接的还有五月天《后来的我们》(C大调),同样,E7并没有接到Am,而是转入了Fmaj7这样明亮的和弦
5 K3 u+ }) x3 e1 l0 ~# M) M- o. {% W
6 n6 i( O4 E R2 q) {7 C* s0 ?
另外,副歌也改变了旋律节奏型和伴奏节奏型,短促有力的节奏和主歌形成鲜明对比,配合和声表达出此时歌曲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态度
( k! j6 k, n) G2 a% e% q" \7 s: j0 a; x% P0 [5 ], }1 z
透过这首歌,我想提示朋友们,歌曲在创作之前需要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并且声音与歌曲意向的表达实际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旋律、和声、律动、编曲的安排对歌曲的叙述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T. z% M3 B { B5 S
! f- W* L1 w6 D! t! w
如果创作的时候将这些要点联系在一起,那么你的歌曲将给人一种浑然天成之感,正如同这首《City of Stars》一般
# z B* r0 \! q8 {. a# e5 t, z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