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中央音乐学院与巴德音乐学院在美国联合创立中国民族器乐表演专业学位,中国民乐作为一个专业首次在海外音乐学院实现了落地生根。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一音乐界的大事对新时代中国文化走出去具有生动鲜活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即使在今天,不少外国人一提到中国文化,往往想到的是诸如中华美食、少林功夫、中药汉方这样的表层符号。虽然,以之为载体的中餐馆、武馆、药店早已在世界各地星罗棋布地存在了几百年,但实际上仍然没有真正进入国外社会的主流话语体系。不管是不少海外尤其是欧美人士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偏差,还是部分影视作品里中国符号夸张失真的艺术化呈现,都折射出中国文化融入海外语境的程度依然有限。比如,中餐在国外确实是味美价廉、广受好评,但却在餐厅榜单中寥若晨星,始终难以跻身高端领域。除了技术原因,中餐的菜品体系与当地评价标准的疏离,中餐文化与海外话语体系的错位导致的“似近犹远”应该是主要原因。要问当代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时代任务何在,很大程度上应当在于让今天的中国文化真正在海外落地生根、开枝散叶,实现入乡随俗的本地化和有机融合的主流化。
如果说,通过一系列中国文化符号知道中国、认识中国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第一步,那么,让中国文化在海外真正站住脚、站稳脚,真正成为大家认可、认同甚至效仿的目标则应该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第二步。此次中国民乐在西方顶尖音乐学府作为一个货真价实的专业的创立,应该是“第二步”的典型代表。这意味着,中国音乐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已经开始融入海外音乐体系,进入了西方教育体系的话语系统。这种走出去不是做客式、拜访式的,而是真正留下来、待下去的实实在在的走出去。可以想象,当中国民乐作为一个专业、一门学科呈现在外国学生面前,它所承载的分量和价值无疑是前所未有的。不光是美国本土的学生可以修读这门专业,那些爱好中国民乐的外国朋友也可以在中国以外的地方学习到地道正宗的中国民乐。这种标准化、学科化的落地生根,将进一步扩大中国民乐的国际影响力,同时也标志着中国音乐国际地位的提升。
由中国民乐走出去延伸来看,中国文化走出去也确实有很多可以探索、尝试的新思维、新路径。中国文化“润物细无声”地走出去要比“敲锣打鼓”地走出去更容易让海外社会接受。一方面,西方社会对中国的固有偏见和信任赤字短期内确实难以消弭,过于高调难免适得其反。另一方面,文化的交流互动本身就有“只可意会”的特点,越是以平等包容、互学互鉴的方式,越容易获得传播对象的亲近信任。近年来,莫言、刘慈欣、曹文轩等中国作家在国际文学市场所收获的认可和褒奖就从侧面说明,伴随着中国本土文化的蓬勃发展,中外双向交流感知下,利用中外对人类社会现实和未来的共同共通共鸣的感悟与思考,中国文化也可以成为外国文化舆论场里的焦点热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