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楼主 |
发表于 2018-2-18 10:35:08
|
只看该作者
互联网音频的传播特性
(一)声音的伴随性缔造“平行的时空”
有业界专家曾把声音的世界称为“平行的时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健身房、地铁上、车水马龙的大马路上我们都可以选择听而不影响我们正在做的事。收听移动电台是人们在车载途中唯一一种不影响驾驶安全的接受信息和娱乐的方式。声音的好处,在于它可以解放我们的大脑、双眼和四肢。这无疑能够满足适应快节奏生活、多线程利用时间的现代网民需求。“终端随人走,信息围人转”成为信息传播的新态势。移动电台应用的伴随性特征以满足用户的碎片化收听需求为核心,赢得众多音频爱好者的追捧。凭借移动电台便利性以及丰富的音频内容,移动电台应用场景及商业模式已愈加成熟。
(二)判断好声音的标准是适需
今天,随着LBS、物联网、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手机、车载和可穿戴移动设备、智能家居的普及,打破时空限制的场景传播已然成为现实,从而真正实现了媒介使用的移动化和伴随化。而音频刚好填补了移动场景信息接收的空白。在时间维度上,声音成为“碎片化时间”的重要占领者;在空间维度上,场景也让声音走出内容的狭窄范畴,穿透固有传播渠道,开始进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在场景关系中生发出新的价值。
不管是“内容为王”还是“渠道为王”,都已经在万物互联、人人皆媒的时代被解构,今天判断好声音的标准是“适需”。好的声音内容不仅要适应受众的使用需求,更要适配经济模式的新需求。在音频的大生态体系中,对于在线支付、打赏方式、订阅方式都需要进行场景化设计。
(三)音频场景中的关系与权力建构
音频新媒体之于广播,也可被看作一种对于传统权力的解构与重建。音频利用网络技术冲破传统调频的束缚,取得了声音在网络空间的主导位置,声音的网络舆论场已经开始向缔造新媒体环境倾斜。
从人际传播,到本世纪的大众传播,再到今天的社群化人际传播网络,像是时代的轮回,更像是一种社会交往层面“初心”的回归。如今,我国各类音频应用平台开始关注于垂直产品类产品生态体系的建构,例如在直播中搭建网友交流互动的弹幕和打赏工具,在文化类音频产品下拉列表中设置留言与评论对话框,在游戏类、健身类节目中设置分数评比与社交链接分享等。以上努力都在试图打通内容场景与互动关系的屏障,从而实现移动互联环境下人际传播社会关系的延伸。
(四)“湿时代”的声音范式
美国数学家、作家鲁迪·卢克(Rudy Rucker)在20世纪预测未来是“湿的”,指借由QQ、博客、维基百科这样的社会性软件,人与人之间充满了人情味变得湿乎乎的。音频广播是一种很特别的媒介,它比视频、图书和文字都更能直接诉诸情感。网络音频空间可以表达无用的、主观的、热烈的、有力的、情感的、带有倾向性的言论,从而建构起声音的移动场景要素、社会关系要素,非逻辑非理性要素的叠加。如此“潮湿”的环境是作为大众媒介的传统广播频率所无法做到的。
“从世界范围来看,Facebook、苹果、亚马逊、微软、百度、阿里、特斯拉等巨头都在推出自己的移动音频服务或布局移动空间。很有可能声音将是互联网下一个巨大入口,声音链接一切。”声音“内容”与“链接”互为因果,相互赋能。内容让人们找到存在感得以实现连接,连接再通过湿件的“人”产生更多的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