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8-1-25 16:08:59
|
显示全部楼层
动铁单元
0 @: Y2 x5 G( n1 K- S& C动铁单元,在一些翻译中又称为称为平衡电驱式单元。这是一种结构非常简单的发声单元,属于动圈单元的另一种革新演化产品。根据百科资料,其线圈绕在位于永久磁场中央的平衡衔铁上,变化的电流磁化衔铁,永久磁铁产生的磁场作用在磁性变化的衔铁上,从而产生震动。震动的衔铁通过连接棒将震动传导在微星振膜的中心点,带动振膜震动从而发声。
+ ~7 I9 O y% u8 w/ U$ q1 h
. a" J" A7 b: {" [# |; |
动铁单元的优点非常明显,可以做到很小的体积。一开始是作为助听器的主要发声单元,由于深入耳道,所以能最大程度的避免外界声音的干扰。而随着耳塞的发展,多个频段动铁单元的搭配使用,在耳塞腔体内可以集成多个动铁单元,动铁单元相比动圈单元更容易驱动,并且可以获得更好的解析与瞬态响应,但也应为体积与振动膜的问题让动铁单元的低频问题一直存在这“铁味”,没有动圈单元那么自然。
& B3 T9 w6 e8 \5 C. s" U=UM MASON V3=
: Y D H3 L, K Q$ y2017年末,国内顶级的定制品牌UM更新了其旗舰级的两款多单元动铁耳塞Mason和Mentor。从原来的V2升为V3。这是一次很显著的升级,不是那种小改动的小升级,而是一次大升级。这里介绍的MASON V3将原来单边12单元升级为了16单元的V3版本。此外还增加了一个特别设计该少低频响应的调音器。5 C4 `5 S/ n. `* Y2 E) o4 m
& m0 h% x( i5 z# w4 N
说实话,作者没有拥有过超过十单元的定制耳塞,但对于拥有的JH13与JH16来说相比SE846或者W60来说,音乐体验也是不一样的。但对于时下堆砌单元来说,国外的一些品牌似乎开始做起了减法,因为时间推移,设计者也发现对于音乐的聆听者,我们是否需要听到那些并不应该听见的声音?我们的大脑是否热衷于解析这些声音告诉你这是什么?
& ^# @2 h, f% X& I- v平板单元
9 D( J2 |% Q( h8 H8 F平板耳机原理简单来说是将线圈嵌入轻薄的振膜中,永磁体集中在振膜的一侧或两侧,振膜中线圈内变化的电流产生磁场,在永磁体的产生的磁场中受力被作用,从而震动发声。其实就平板单元的结构来说与静电单元相比颇为相似,所以有人说平板耳机其实是将静电耳机优秀的高频与瞬态同动圈耳机自然大气的低频相结合的一款技术应用。当然了这句话到底是不是这样我们也无从考证了。
: ?+ K, {/ G4 u d; g' {
6 n+ k! p6 @7 q) Q7 |5 r, |! f7 j5 n
平板耳机对工艺精度的要求较高,而目前最具有代表的无法HIFIMAN与Audeze/奥帝兹,这两位大佬了。相比洋货Audeze的产品线,HIFIMAN更加丰富,从入门的HE400到顶级的SUSVARA,可供选择的就更多了,当然对于顶级旗舰香格里拉来说不算,它是静电系统。
2 x( \ Y' F; F# L* q但是将平板耳塞化的第一家国产似乎依旧UM,从顶级的16单元定制到平板定制耳塞,似乎UM已经走在耳塞行业的前列。7 o5 T, e0 R5 _: G, r
=UM Me.1=
/ \1 t, f7 I& ?- N! M3 L+ j对于目前的平板耳塞来说,目前世界上总共4款平板耳塞。美国的Audeze有3款,分别是Isine10、Isine20跟LCDI4;中国有1款,那便是UM的Me.1了。作为国产品牌的第一款平板耳塞,Me.1的佩戴比起Isine来说已经是十分友好了,其导管并不算粗,重量也控制相当不错,作为耳塞的佩戴来说算是及格了吧,整体的佩戴感跟索尼的Z5差不多吧,都是那种带戴着不算深入,但也不会掉的状态。4 v# N T7 O9 k( c/ q
( p, N6 z) ~: V @- L对于Me.1来说一听就不是动铁或者圈铁那种妖娆的声音,而是更加返璞归真的味道,有着大动圈般更自然的结象形体、弹性更足的泛音,比起很多大动圈更强大的解析、均衡的三频、真实的声场。
) f/ \2 L; A/ d, E! D( l静电耳机) k& j' u$ q9 _
静电耳机算得上是发声单元上的一大突破,虽然其架构仍然没有脱离传统发声的原理架构,但其独特的发声原理可以获得更加真实的声音还原。其原理是将音频型号放大接在固定的极板上,变化的音频信号会在两极板之间产生变化的电场。耳机的金属振膜处于两极板之间,外接上极高的电压,振膜在音频信号产生的变化电场中,振膜上的电荷受力,从而使振膜发生摆动,形成声音。
# m' m* D, x/ b1 Q w5 A
8 _& L, `5 L# H: w1 j) c
结构看似复杂,但原理就是利用了库伦定理。静电耳机的驱动方式全靠静电场作用,完全不依靠磁力。但是静电耳机需要专门的放大设备才能驱动,相对成本偏高,但如果有机会听到的话烧友们一定要尝试一下,毕竟传说中的大奥就是一套静电耳机系统,包括HIFIMAN推出的香格里拉也是的。. o5 c* b9 q {
=舒尔 KSE1500=* e9 V$ [2 x: p% n
舒尔的KSE1000随身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款随身静电系统,但做到单元轻量化的确实是第一款了,相比STAX早期的001、002的系统来说,单元的体积已经是入耳式的就难能可贵了,毕竟相较于STAX的SRS的001与002,这两款只能算是便携耳机,还不能算是入耳耳塞。7 o- H2 [$ w" i
) w3 h. Y- V6 `: i9 h5 {对于KSE1500来说,高频部分如同空气一般自然而通透,通过静电换能方式解放超高频频响范围限制之后,即便是入耳式耳机的声音也不再像是蒙在鼓里一般昏暗,丰富的泛音极大的丰富了器乐甚至人声的表现力,同时与中低频也浑然一体,不会像其他高频突出的塞子一般耐听度下降,可以说是入耳式耳机中接近完美的声音表现。1 o( m$ a* l3 D9 J# b' J$ P2 n
总结:9 }/ C" j2 a+ P, t: f6 a
今天给大家介绍了目前耳机的四大发声单元与他们的代表产品,本文的商品也许并非是最适合大家的,但是单纯作为产品来说,却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最后还是那句话,对于顶级系统,如果有机会一定要尝试一下,虽然买不起,但是能听到最贵的声音也是一种享受了,而对于声音的追求永远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才行,所谓人云亦云最终受难的只有自己的耳朵跟钱包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