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楼主 |
发表于 2018-1-1 21:30:10
|
只看该作者
王祖皆(中国歌剧研究会主席、知名作曲家):
8 g5 d. j2 m ]
' h3 N( D+ w5 I/ h" \1 D' q 歌剧《林徽因》是中国歌剧舞剧院前后花了近3年时间精心打造的。它是国家级院团的创演剧目,同时林徽因这一人物也非常吸引人,其题材也非常适合歌剧,因此大家对这部剧充满期待。观看该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M9 q( V% S) H |, \5 s9 A1 F- q
- \! F1 \0 h# o7 K$ K4 j( {9 A$ C4 O
第一,《林徽因》积极地探索了歌剧和音乐剧高度融合的音乐戏剧演出方式,证明了这种演出方式是可行的。如今,歌剧与音乐剧呈现出互相交融的发展态势,任何单一的风格都已不太能满足群众的审美需求,因此要善于吸收、融合,以求达到最佳的艺术效果。我们既可以搞比较规范的歌剧、音乐剧,也可以搞高度融合的歌剧或音乐剧。9 v5 m: [- w# e0 [0 v/ r
1 s8 \- j& J7 x0 P' U4 l' m
第二,一部作品,首先需要挖掘出主题的当代意义,其次要看它的故事是否动人,人物的刻画塑造是否鲜活。在探索林徽因这一题材方面,不同于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歌剧《林徽因》的创作者采用了另一种写法,突出了林徽因的特立独行,突出了其追求自我实现的人物性格,一方面表现出了林徽因杰出的成就和对美的极致追求,另一方面又淡化了她的情感纠葛,展现出了一个更加全面、真实的林徽因以及她作为知识分子所应具有的品质与担当。本剧中,考察佛光寺、设计国徽、保护古城墙这几段戏都不错,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8 N1 i6 |6 d4 Q- L3 p0 p; R; ^; p
+ J2 z3 P1 A- Q/ e: w& P- \. z5 n( B* f 第三,《林徽因》的配乐具有都市时尚风格,不仅旋律优美动听,也符合那一代知识分子的气质。该剧的音乐创作兼具器乐和声乐特性,颇具动感;而根据林徽因原诗所创作的《莲灯》以及表现林、梁爱情的二重唱《一半》,也都写得很艺术、很精致,充满了诗意。
, d; }7 f+ ^1 M: c! x" _% p! `! i. ?1 r9 C! B$ S' O
第四,导演与演员水平高。在导演统筹下,《林徽因》舞台呈现丰富,剧情转换、衔接自然,尤其是通过多媒体影像的运用,让“佛光寺”“国徽”都展现在了舞台大屏幕上,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满足了“读图时代”的观众从听戏到看戏的变化和需求。同时,该剧对环绕立体声的运用也让剧目增色不少,使观众同时得到视听的满足。此外,值得称道的还有陈小朵、高鹏、毋攀、吴涛这4位唱演俱佳的演员。尤其是陈小朵,她形象靓丽、气质高雅,在舞台上完美演绎了林徽因这一角色。
1 h- N: d0 R, u* V# c8 N* }! x% g' {
另外,我也有几点建议。首先,《林徽因》还可以再加强音乐的戏剧性。要用音乐来承载戏剧,完成刻画人物、触发动作、营造环境、引导高潮等,只有音乐更强烈,才更有对比性,更能体现出人物鲜明的性格。其次,本剧的情感表现力还可加强。林徽因是建筑学家,她对建筑有着浓烈的感情。需加强刻画林徽因对美的追求,因为这或许是最能塑造和提升人物形象的地方。最后,该剧还应打造经典唱段,完成从精彩到经典的跨越。就像《白毛女》有《北风吹》、《洪湖赤卫队》有《洪湖水浪打浪》一样,经典唱段对作品的艺术影响力有重要作用。如今的观众都在呼吁和期盼有好的歌剧唱段,然而,好的唱段必须通过精心打造才能得到,其分为两种,一种是人物的咏叹调(或称核心唱段),多被音乐会、院校教材、声乐比赛选用;另一种是抒情短歌,其更加简单凝练、贴近群众,能够让大家产生内心共鸣。鉴于此,《林徽因》能否在追求美和永恒这点上提炼出一首简单、易上口又动听的经典唱段,将关乎这部作品能否最终留存于历史长河中。, u% }/ @- C9 m5 W5 ~
& L q- G% X) \0 ?
歌剧《林徽因》充分展现出中国歌剧舞剧院的整体实力,看得出来,其创作态度是严肃认真的。在目前的基础上,对于该剧的进一步完善,既要听专家意见,也要听领导和群众意见,进而从中找到平衡点。当然,最根本的还是要听取群众的意见,毕竟任何作品都要接受群众和时间的检验。对于该剧的完善,不应盲动,要看准了再动手;也不要指望一次就改完了,毕竟艺术是没有止境的。总之,希望歌剧《林徽因》能日臻完美,取得更大的成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