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应用   音频插件联盟,正版插件,欢迎大家选择!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阅读: 24426|回复: 2

[资讯] 音量vs音质,你站哪一边 ?

[复制链接]

8

积分

0

听众

0

音贝

音频应用

Rank: 1

积分
8
发表于 2017-11-21 | |阅读模式
音频应用公众号资讯免费发布推广
  一个暗潮汹涌、你可能不知道却已经开打了数十年的战争…

  甚么是音量战争?是为了争夺音量,所引发利益冲突的战争?难道是以音量作为武器,杀个你死我活的战争?呃,某方面来说,或许这些譬喻都是不错的解释;只是这场战争,恐怕从头到尾都是一面倒的战局(至少到现在为止)。

  话不多说,我们马上来看看维基百科对于“LoudnessWar”的解释吧:

  「在短时间内,响度(音量)更大的音乐让一般听众感觉声音更好听;所以商业作品希望在响度上不输给其他作品。」

  而当每个录音师傅(或是精确一点的说,后期母带处理人员)、每间个人工作室都想要让出于己手的音乐更好听、更受到听众注目的时候,一股「将音乐音量冲大」的做法逐渐开始蔓延,而后越发成长成一股压倒性的潮流。

  呃?照这样说起来,将音量冲高不是很好吗?为什么这个现象会成为一个「战争」,并受到许多人的抨击?

  可以这么说,将音量冲大有利也有弊;在这里,笔者先探讨许多音乐人普遍认为的「弊」,在文章后会再以比较不太一样的观点讨论「利」。

  弊之一:音乐「动态」的广度与压缩

  要讲到第一个弊,简单的说,就是「当音量过度放大后,音乐的动态就没了」。当音乐的音量要被放大的时候,制作人就必须在音量与音乐动态(大略的说,就是音乐的音质)之间做出取舍;这是一个trade-off(无法完全兼顾两者),毕竟鱼与熊掌不可兼得。那么鱼与熊掌,谁比较重要?或者说,音量与音质;谁比较重要?这是个很有趣的核心问题,但是很抱歉,笔者又要留到后面再来讨论了。

  回到我们的问题,甚么是「当音量过度放大后,音乐的动态就没了」?笔者用几个简单好懂的图来说明这个概念:

  
43880002aa4fd0fce468.jpg

  首先,假设这是一首80年代的流行摇滚乐,在音频处理软件(如Nuendo,Protools,基本的如Goldwave,Audacity等)开启后呈现的音乐波形,各位可以看到整个部分的波形是有大有小、高低参差不齐的;我们说这首歌的「动态」幅度大、自然活泼,音质好。可以想象一下,在波形的前半是一首歌的前奏、主歌,可能只有主唱以及一把木吉他;而后面波形起伏较大的则是加进了和声、电吉他、以及最明显影响的爵士鼓(那两点range最大的波形大概就是清脆的小鼓敲击所致)。
欢迎厂家入驻,推文!免费!微信:yinpinyingyong

8

积分

0

听众

0

音贝

音频应用

Rank: 1

积分
8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1 |
那么,套用进本篇文章主题「音量战争」,这一首80年代的经典老歌,在2010年后的现在,会呈现甚么样子?各位听众从小就跟着各种音乐一起渐渐地长大;这其中的变化各位恐怕难以想象。

  不直接以结果而论,笔者将动态、音量处理的过程以示意图大致介绍:

  
43850002c6fa8f237beb.jpg

  为了要让音量能加大,首先我们要把「过于突出、高低参差的波形『砍掉』」,以使波形能在音量调整前达到整体的一致性,落在一个较为集中的range中。当然,不是真的把那些波峰「砍掉」(事实上这个动作叫做「压缩,compress」),只是这样说或许比较好懂一些;笔者喜欢把这个动作称为「去头去尾」。

  在这里大家不难发现:当藉由「砍掉(好啦,是压缩)」而达到波形一致的同时,我们失去的部分就是在上张图中两条虚线之外的地方;换句话说,我们失去了虚线之外的动态变化,我们的动态变窄了;再换句话说,我们的「音质」变差了。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音质,绝对不是那种「收音机的杂乱音质vs.杜比环绕音响播放出来的音质」这个意思;一个良好的音乐制作过程从前期到后制处理是绝对不能在声音上出现爆裂、破碎的杂音情况。因此,这里所说的音质,可以想象成为「声音的细腻度」;失去了部份音乐的动态,声音的细腻度自然降低。

  压缩的过程完成后,剩下的就是「音量战争的主体」音量了。经过压缩的波形较呈现一致性,才可以整体将音量「等比例放大」:

  
438a000128cae048842e.jpg

  从图中可以看到,两条虚线内的部分是原本经过压缩后的波形震幅大小,在经过音量冲大之后,原本的波形被夸张地放大了(已经顶到极限);但是「动态不变」,一样和经过压缩后的动态是一样的。这个步骤叫做maximize,通常是在最后一切尘埃落定后,经由maximizor所达成的效果。

  如果当年那首80经典摇滚,时空移动到2010年左右才发表,那么它的波形就会变成这样;动态被删去许多,这是其一弊。

  那么回到最初维基百科的定义;既然动态被删去许多,为何听众还会觉得好听?难道是现代人的耳屎经年累月越积越多?确实,在文章稍后的部分可以经过实际聆听,发现经过音量放大后的声音确实浑厚饱满;但是其实人的耳朵容易产生因为音量导致的错觉,即使音量只提升了一点(let’ssay,0.5dB),也会因为音量整体提升而错觉到某些频率较多、进而产生了认为大声就是好的错觉。那么既然听众觉得音量冲大后是好的、音乐听起来更爽,那么何乐而不为?!的确,言之部分有理,不过很抱歉,这也将在文后再一并讨论。

  弊之二:损伤听力啊!

  第二个音量战争所导致为人诟病的结果,就是听力上的受损。音乐音量经年累月地加大,造成听众不断被迫习惯于更大的音量;久而久之听力想当然尔会受到影响。关于这部分,其实英国、欧洲广播公司早已有立法限制、统一音乐播放音量;而youtube、spotfly等影音平台似乎也以统一播放音量标准,只是就笔者目前使用上看来,似乎没有感受到显着的效果(不同影片的音量还是存在颇大差距)。

  音量战争:例子、起源

  前面讲了这么多动态来、动态去,可能读者还是没有很深刻的体会:这个关键的「动态」到底是甚么?既然讲到音量与动态的关系,那么或许举极端的、不同种音乐类型作为例子,大家可以更好了解其中的概念。

  古典乐、交响乐:古典乐讲求的是演奏者个人的诠释,演奏力道的拿捏、每一个音符的情绪展现、和弦的力道、速度的快慢等,都是非常讲究的;同理应用到团体演奏上,交响乐亦是如此。因此,在动态上,绝对不可能有任何太大的压缩调整;在音量上,将音量冲大也压根不是这类音乐要考虑的点。想想看,谁想听一个从头到尾都大声到底的作品演奏?呃,贝多芬或肖邦可能会从坟墓跑出来把演奏者痛打一顿吧。

  金属乐:虽然仍然要看金属乐中的不同子类型来看动态的问题,但是普遍来讲金属乐的动态是较其他类型少的、音量相较于其他音乐类型是大的。直观的想,金属乐给所有人的印象是甚么?「吵、轰鸣」,因此许多金属类型音乐通常在歌曲编制上都会把内容塞满;鼓密集而低沉、电吉他轰且密集、主唱大声等等。应该这样说,在这样的编制下,动态广度的需求自然下降许多;可以做大音量的部分自然提升许多。在这之中,把「音量战争」发挥到极致的,就属几个子类型:金属核(metalcore)、死亡金属核(deathmetalcore)、以及近代的重摇滚(heavymetal)等;若是读者有兴趣,可以自己去搜寻看看相关的音乐,只能说那种音量真的是推到顶的极致。

  那么到底市面上的音乐工作室、制作公司、后期制作师傅为什么这些年来这么汲汲营营于音量的推高、推高、再推高呢?笔者可以用简单的图来说明。
欢迎厂家入驻,推文!免费!微信:yinpinyingyong

8

积分

0

听众

0

音贝

音频应用

Rank: 1

积分
8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1 |
二三载前,大家都制造低音量、高动态的音乐

  


  于是有人要求让自己的作品在热门广告播送时段,比别的竞争歌手特别突出

  


  于是竞争者竞相模仿,每个都将自身音量设法推大

  


  有人觉得仍然不够,恶性循环;仍然想要在同业之中更为突出,于是又推大音量

  


  最后每个人都把音量推到极限不能再推,变成一股大家习以为常的音量潮流

  


  不可逆:音量钮转大转小的谬误!

  看到这里,各位观众可能会觉得:「咦?音量太大?那我在听到音量特别大的音乐的时候把它关小不就好了吗?音量战争有那么严重吗?」

  基本上,这句话就和「音量太小,那我在听到音量特别小的音乐时把它转大」的意思是一样的;只是很可惜,后者是可行的,前者不works。

  为什么?请试着回想前面的这两张图:

  


  


  当你已经把高低落差的波峰「去头去尾」后,并且将音量整体放大成上图的样子;再把音量、藉由拨放媒介「关小」后,波形会成甚么样子?没错,变回两条虚线内的部分。到这里不难看出,原来最初没有做任何加工的音乐波形,和经过音量推大后,在藉由外部调小之后的音乐波形,差就差在虚线外部的那些已经不可逆、无法挽救、去除掉的「动态」。但是,如果是原先最初的、没有经过额外压缩、音量推大的波形,再藉由播放媒介调大呢?大家应该想的到,原本参差不齐的波形「动态」,都会被保留地等比例放大;也就是说藉由后者的方式,原来的动态可以再被保留下来的情况下,达到音量放大的目的。

  然而人都是自私的,在default(预设)的情况下,没有经过任何外部音量的调整,大家都想以大音量吸引听众的注意。因此没有人会做后者;也因为此,音量战争才会这样不断持续下去。

  大家不妨去youtube上找寻许多不同年代、不同音乐类型的音乐,应该不难比较出所谓音量造成的差异。只是一般人平常根本不会仔细钻研这其中的差别,况且我们生来就透过各种管道接触音乐,这个过程是渐进式的;在无形之中我们越来越习惯音量大的音乐。

  消费者的习惯,以及制作人的心态

  如果你现在走到外面去,随便抓几个录音工作室里面的母带后期制作人来问,十个大概有九个都会跟你说:「恩…音量战争当然不好啊!音量冲到那么大,音乐的本质动态都没了!」但是同时,他们却仍然不停地在产出大音量的作品。这不是很怪吗?当然,如同前面所说的,因为商业上竞争的需要,不可避免的许多人都习以为常地产出大音量的音乐作品;尽管他们都深深知道音量冲大所导致的弊端。

  但是,笔者认为影响更大的是,心理深层的潜在因素,驱使人们停不下来地持续产出大音量作品。商业工作上而言,如果长期处在大音量的环境、或是持续聆听较吵杂、大音量的音乐,而没有让耳朵有适当的休息,其实耳朵对判断音乐细腻度的敏锐程度是会下降的;长久下来,甚至可能导致处理音乐上「得过且过」的心态。

  心理状态而言,其实笔者想分享关于这部分的经验。还记得当录制好一首歌曲,要进入到最后动态处理、音量处理的部分的时候,笔者心中都会挣扎好久。怎么说呢?你明明知道音量大小好像不是那么的有意义;音质以及歌曲动态的展现才是最最重要的,但是每当一打开喇叭、戴起耳机时,又不自觉的去增大歌曲的音量了;总是不知不觉地想:为什么别人的音乐可以这么大声?为什么我不行?

  就算你说服自己音量不是那么重要,但是当你去逛网络、去听MP3的时候却又发现别人的音乐都很大声;心理因素诱使自己跟上这样的行为。

  我想,这些制作人同时是聆听音乐的大众,也同时扮演产出音乐的脚色;在现今已习惯大音量音乐的情况下,这种很难说改就改的习惯,是必然会影响自己在音乐后制处理上面的行为与心态的。

  回到文章前段的一个问题:既然音量战争是一个trade-off,那么音量与音质,哪个比较重要?从实际结果看来,显然大家认为音量比较重要。其实这有很大一部份和大众消费的习惯有关;基本上,在音量大幅提升后所失去的音质、流失的动态,其实在一般大众的耳朵里是很难听出差异的。在这样的情况下,音乐制作人当然是纷纷拉高自己音乐的音量啦,既然音量提升了,而且动态的流失也不会被明显察觉出来,何乐而不为?

  之所以会说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是因为你问大家,大家都会说「当然是音质比较重要」;但是消费者所做出的行为、反应常常却又大相径庭──因为大部分人根本听不出差异。

  不一样的观点:真的是百害无一利吗?

  文章打到最后,终于可以回来讲讲不一样的观点了。

  在文章前面有提到:既然听众觉得音量冲大音乐变得更好听,那么何乐而不为?这句话一半对,一半错。确实,音量战争是有带来好处的;只是这些好处是局限的。应该这样说:对部分音乐类型来说,将音量冲大的结果是好的;它为这些音乐加了分。

  举最常见的例子而言,金属核(metalcore,或是posthardcore也可)这种乐风,将音量冲大是能提升听众的临场感的。怎么说?大家想想前面举的movingon这首歌的例子,电吉他的声音如同音墙般彷佛就近在眼前(耳前)的感觉;加深了整首歌的饱满度。基本上,不同的音乐类型,有不同的动态需求;古典乐、爵士蓝调音乐需要丰富的演奏者个人情绪、技巧特色的表达,但是有些音乐类型不需要。这里举的例子「金属核」就是后者的具体体现(虽然金属核的定义也有所不同、可能广,可能窄;但在这里姑且就称它为金属核吧);通常而言,这种音乐类型不讲求动态的丰富展现,听众想做的事,就是爽爽地从主歌嗨到副歌,然后副歌even更嗨,然后再回主歌嗨…。也因此,当在后期处理上冲大音量处理之后,电吉他、鼓、BASS等音色彷佛更为饱满、更为厚实了;这对歌曲是加分的,因为本来它就不需要甚么动态存在。

  相似的例子、运用同样的道理,另外一个大家比较熟悉的类型就是电子乐(electric,techno)。

  反过来看,如果将音量冲大,运用在古典乐、爵士乐、民谣吉他演奏上面,相信大家看到这里,脑海中应该都能想象:失去的动态有多么可惜了。

  因此笔者认为,音量增大不是没有好处,只是应该有条件的使用;而不是千篇一律的针对所有音乐都加大、加大、再加大;不同的音乐充满着不同的个性,有的丰富多变、有的则是保守稳固,没有所谓任何好坏。

  最后,照这样看来,音量战争可以说是结束了,却也可以说一直都还在持续;因为大家都推到最大了,没得再比了。过来的路程很简单,但是回去恐怕是难上加难;整个市场的大音量趋势,大概是再也回不去了。
欢迎厂家入驻,推文!免费!微信:yinpinyingyon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音频应用搜索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官网微博|音频招标|音频应用 (鄂ICP备16002437号)

Powered by Audio app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