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h-Wah Gets Funky
哇音效果器踏板
哇音踏板被用来改变电吉他的声音信号,它其实是模仿小号长号的落音器,但用电子方式实现 “哭腔”。尽管 Chet Atkins 早就尝试过类似的设备,但现代意义上的哇音踏板是在 1966 诞生的,而且是一个意外,这得感谢加州的托马斯风琴公司和工程师 Brad Plunkett。 在 60 年代晚期,哇音踏板与迷幻音乐有着很大的联系,被大量用在了 Jimi Hendrix 和 Cream 的专辑中,不过 Hendrix 在 1967 年单曲 Little Miss Lover 上的用法开创了另一条道路。 吉他手 Charlie Pitts 在 Isaac Hayes 的获奖单曲 Theme from Shaft 中使用了现在依然流行的哇音技巧,这种节奏感极强的风格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当然如果 Miles Davis 在 70 年代的 3 张专辑,这种技巧也许不会像今天这样盛行。 971Live Evil, 1972 On the Corner, 1975 Agharta
TONTO 合成器系统 — 新形式的 “交响乐团 ” 60 年代晚期,Malcolm Cecil 和 Robert Margoulef 收集了大量不同的合成器,并且把这些合成器组合成了一个新的系统,他们把这套系统叫做 “新形式的交响乐团”(TONTO)。卡尔加里国家音乐中心于 2013 年弄到了这套系统(TONTO), 据他们的说法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合成器能够同时产生这么多的音色和声音。
Malcolm Cecil 和 Robert Margoulef 在 1971 年以 Tonto’s Expanding Head Band 的名义发布了黑胶唱片,这也是听众第一次接触到合成器系统。然而 TONTO 并没就此完成它的使命,Stevie Wonder 70 年代的专辑 Music of My Mind, Talking Book 和 Innervisions,还有 Quincy Jones, the Isley Brothers 和 Gil Scott-Heron 都使用了 TONTO 的声音。Stevie Wonder 甚至把这壮观的机械景象当做唱片的封面。
这套系统也出现在了 Brian de Palma 的 1974 电影 魅影天堂 Phantom of the Paradise,这对 Guy-Manuel de Homem-Christo 和 Thomas Bangalter 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这二位也就是传说中的 Daft Punk。 1972
The Modern Stratocaster Fender Stratocaster 电吉他 虽然 Fender 标志性的 Stratocaster 吉他在 70 年代前就已经大受欢迎,但新版本要比老板升级不少。1977 年,在 Stratocaster 打开市场 23 年后,Fender 用 5 个档的拾音器拨档替换了老式的 3 档位设计,而这种设计一直延续到了现在。虽然我们不知道这样的改变会对吉他手的弹奏方式造成什么影响,但这确实被看作是吉他市场中的大事记。 The Power Station 发电厂录音棚 70 年代很多制作人和音乐人都采样相同的方法进行创作和录制,近场拾音麦克风几乎成为了 70 年代的标志。来自新泽西的 Tony Bongiovi 曾经在摩城唱片工作了 17 年,他想要类似摩城那样的现场氛围同时还要避免麦克风之间的叠音。Tony Bongiovi 在曼哈顿老城区开了一家叫做 “发电厂” 的录音棚,在这里开始了与雷蒙斯乐队、Talking Heads、葛罗莉亚·盖罗和 Al Downing 的合作生涯。“发电厂” 在 70 年代末期输出了大量经典唱片,比如 Chic 的 C’est Chic 和 Risque,Bruce Springsteen 的 The River 和 Born in the U.S.A,David Bowie 的 Let’s Dance,以及麦当娜的 Like a Virgin。
1978FM Radio Dominance FM 收音机的统治 FM 广播可以追溯到 30 年代,在 60 年代后期它开始传播更加先锋的音乐,这也间接产生了专辑导向的摇滚乐。FM 是一个更加自由的平台,更加适合用来收听音乐。 至于 FM 啥时候取代 AM,这实在很难追究,但大部分资料普遍都认为是 1978 年,那时 FM 电台占据了 Top 50 电台中的 Top 10。
The Townhouse The Townhouse 录音棚 纽约的 “发电厂” 不是唯一在 70 年代带回现场声音氛围的录音棚,在 1978 年 Virgin Records 的巨头 Richard Branson 在伦敦建立一个叫做 Townhouse 的录音室,结合了传统声学处理的录音室以及单独的石板混响房间。Townhouse 也是第一个使用机架的录音室,为他们提供解决方案的正是大明明鼎鼎的 Solid State Logic。1980 年,Townhouse 的工程师 Hugh Padgham 在录制 Peter Gabriel 的第三种个人专辑时发现了 SSL 机架在鼓手 Phil Collins 的作用下可以制造出一种声场巨大的声音。Padgham 接下来继续制作了 Phil Collins 的 1981 热单 In the Air Tonight,结合了 CR78 鼓机和 SSL 压缩器,Townhouse 成为了 80 年代最特别的录音室之一,他们的制造的鼓声成为 80 年代的经典。 1979
Fairlight CMI Fairlight CMI 编曲计算机 发布于 1979,Fairlight 音源电脑不只是一台数字合成器,同时也是数字采样器。在 1990 - 2000 年这样的功能在便宜的个人电脑上都可以使用,但当时只有 Fairlight 被广泛采用。Led Zeppelin 的 John Paul Jones 据说是第一个购买 CMI 的用户,后续还有 Kate Bush, Trevor Horn, Stevie Wonder, Herbie Hancock, Jann Hammer 等音乐人的厚爱。 Phil Collin 在 1985 专辑 No Jacket Required 中曾有这样一段话:这张专辑中没有用到 Fairlight。换句话说,这张专辑中的弦乐都是实演实录,没有任何的采样。不经意间,CMI 的成功却让这样的事情变成了吹嘘的资本。
Sony Walkman 索尼 Walkman 在 70 年代的进程中,乐迷们还不能很方便的把音乐带在身上进行享受,这在今天看来似乎有点难以接受。到了 1979 年,第一代 Sony Walkman 开始在日本贩售,彻底改变了听音乐的文化。虽然之后被 CD 播放器、iPod、手机等音乐收听媒介所取代,但 Sony 一直把 Walkman 品牌塑造成高端的数字音频设备。
Early Concept for an iPod iPod 的前世 1979 年,英国发明家 Kane Kramer 首先提出了使用芯片驱动的便携数字音乐播放器,而且尺寸只有香烟盒大小。当时当然还没有数字音频文件,所以这位大哥的想法是通过电话系统和唱片店来实现随时随地享受音乐。在当时他的想法还是相当前卫并且靠谱的:即时传输,即时账单计费。 不过这位大哥怎么也没想到,苹果会用这样的便携音乐播放器概念在 2000 年代早期大获成功。未来一直是站在以前的基础上不断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