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楼主 |
发表于 2017-5-21 09:48:55
|
只看该作者
风格成熟:《“英雄”交响曲》
' f3 K/ \7 R# v8 d
; j2 `) j* K! K 面对难以克服的残疾,贝多芬最终没有选择自我了断,而是更加勇敢地投身创作。1803年,贝多芬集中谱写酝酿已久的《“英雄”交响曲》,以这部鸿篇巨制宣示“英雄”时代的到来。作曲家原本打算将此曲献给拿破仑-波拿巴,后来因为拿破仑称帝而作罢,转而“隆重纪念一位伟人。”事实上,贝多芬谱写此曲并非为了某个特定人物,而是以音乐表现英雄生涯的精神。他创造性地将“奋斗—死亡—复兴—胜利”的发展逻辑融入古典交响套曲之中,使全曲彰显出革命时期的理想与信仰。在音乐创作的技术层面,他扩充了每个乐章的篇幅和内容,并在和声、配器和结构处理上开时代之先河。《“英雄”交响曲》以其全面的革新特征凌驾于同时代作品之上,标志着贝多芬的“英雄”风格正式诞生。
F. E& ~5 J: b
0 D) ]6 j! j: g 从1802年至1815年,贝多芬处于音乐创作最为旺盛的发展阶段。更多交响曲、弦乐四重奏、钢琴奏鸣曲,以及歌剧接踵而至,令人目不暇接。人们好奇于作曲家身患耳聋后何以拥有如此强劲的创新活力,而贝多芬则以开辟新途的奋斗精神驱散大众心中的疑惑。
& ?" \1 ^0 i5 Z7 q
5 y+ }3 Q1 p1 G0 r$ r; B+ b 1808年12月22日,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和《“田园”交响曲》在作曲家组织的个人作品音乐会上同台首演。尽管两部作品的音乐立意和形式结构差异显著,但它们却是作曲家同一阶段的音乐硕果,创作时间多有交集。《“命运”交响曲》以高度凝缩的四音动机作为全曲发展的核心,将音乐的戏剧冲突发挥到极致。它为动机性管弦乐创作确立典范,音乐中凸显抵抗厄运的坚强意志和决心。与之相反,《“田园”交响曲》则以单纯而安宁的意境示人,采用“音画”手段勾勒出德奥田园的风情画。它是作曲家唯一给予各章标题的交响曲,在音乐发展上努力回避和消解戏剧矛盾。
9 s% c7 Z" I' x/ T+ @& J
: t# F" X6 G6 A! R 两部接连创作的交响曲展现出作曲家的内心:一方直面艰难世事不断抗争,另一方则朝向田园拥抱理想。年近不惑的贝多芬凭借卓越的创造力,将人类的现实与理想付诸笔端,创作出高度理性而深刻的永恒乐调。它们为作曲家晚期的音乐创作确立基调,为戏剧矛盾赋予人生叩问与超越的精神内核。6 Q, n/ I* q; ^# s% J- k3 \4 \. P
6 U8 j) @9 O! e' E
寄予未来:弦乐四重奏
3 |4 c. Z: R) a; L- a
; o* T/ f8 m( Z# q0 }6 Y 自1815年维也纳会议不久,贝多芬的音乐创作进入一个显著的酝酿期。情感生活的孤独失意、侄子抚养权的争夺诉讼,以及后革命时代的文化转向,迫使作曲家进行创作反思。与之相应,贝多芬越来越离群索居,日常生活更加不修边幅。大众将他视为年迈过气的大师,甚至认为他的精神状态接近疯狂。
* [7 F6 b1 r4 S4 p
% a- [7 O) K9 _! y; r 贝多芬对此不以为然,并且誓言要谱写更加伟大的作品再续辉煌。从1819年出版的《降B大调钢琴奏鸣曲》开始,作曲家的晚期创作就此展开。他以宏大篇幅和复杂构架,在奏鸣曲、变奏曲和交响曲等领域树立新的典范,终于在《第九交响曲》的创作中达到个人事业的巅峰。这部作品基于贝多芬对社会信仰危机的深刻思考,企图在政治复辟和文化衰退的不利环境中,重申欢乐友爱、平等团结的社会理想。4 ?- @$ t+ U: u8 u: G
+ X1 e% v& N' e7 S% O' J* N 为此,作曲家在创作后期决定,采用席勒的诗篇《致欢乐》作为第四乐章的唱词,首次将大型合唱纳入交响曲创作之中。合唱与乐队交相辉映,增加了音乐表达的明确指向和崇高感,发出超越时代的“欢乐”呼声。《第九交响曲》作为人类共同理想的音乐表现,至今依然是重大典礼和文化场合的必演曲目。它反映出作曲家深刻的思想洞见,也是作曲家一生锐意创新的不朽见证。
2 t0 e0 N' `6 T. O; }0 X. A6 z
" D, K4 c6 p. s8 N& B" ]# r; l 在人生的最后4年里,贝多芬全身心地投入到弦乐四重奏的创作之中。他在晚年选择如此私密而富有挑战的音乐体裁,正同他更为大胆的创新步伐和开拓精神相辅相成。为了在自身原有的风格基础上寻求突破,作曲家不惜打破昔日的圆谐与辉煌,将个人创作同整个时代疏离开来。他从巴洛克时期以及更为久远的音乐中汲取营养,并将前卫的音响构思寄予未来。' m- ?8 M+ n! h3 _3 d- w" y3 P
, b! e0 D% s1 ~: M
尽管屡屡遭受病痛与心灵的折磨,贝多芬在音乐创作上却没有丝毫停滞与让步。带着对个人体验和人类精神的深度观照,作曲家将创新之笔直指200年后的今天,为人类谱写出关乎生存与发展的动人心声。贝多芬并非超人和圣贤,但他的音乐却在每个时代彰显着创新的价值和意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