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应用   音频插件联盟,正版插件,欢迎大家选择!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阅读: 20024|回复: 7

[音乐] 伟大系列:感动世界的100名音乐大师

[复制链接]

2152

积分

2

听众

798

音贝

音频应用新手发布

Rank: 3

积分
2152
发表于 2017-5-18 | |阅读模式
音频应用公众号资讯免费发布推广
在风格上,他迷恋民歌和语言的节奏及音调,而且他善于从语言中提炼出有表现力和生活气息的音调,最终形成了以语言音调为基础的声乐风格,他因此而成为20世纪捷克现代音乐的先驱。同时,他还是捷克第一位用散文体创造歌剧的作曲家,对后来的作曲家产生了重要影响。
亚纳切克一生共创作了9部歌剧,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耶奴发》和《卡佳·卡巴诺娃》。《耶奴发》描写了农村姑娘耶奴发被一个花花公子始乱终弃的不幸遭遇,以及她不甘沉沦最后获得幸福的故事。
在交响乐方面,亚纳切克讲究配器精致、细腻,音乐中充斥着朦胧、悲凉的色彩,最著名的作品是交响诗《卖艺人的孩子》。
1928年8月12日,亚纳切克卒于俄斯特拉发。这位米兰·昆德拉所推崇的作曲家,结束了像海顿和威尔第那样大器晚成、多产而又才华横溢的一生。
奥涅格
Authur Honegger 1892-1955
他曾申明:"我的音乐里要尽可能避免那些讨好音乐爱好者的陈腐东西",并为此而写下了多首听众喜闻乐见的作品;他在歌剧创作中大量运用合唱来作为结束剧情的手段,并逐渐形成法国歌剧——清唱剧模式,深深影响了后世作曲家的创作。他就是著名作曲家奥涅格。
阿瑟·奥涅格是瑞士作曲家,生于勒阿弗尔。1911年入巴黎音乐学院,师从热达尔日和维多尔学作曲,早期比较重要的作品是《小提琴奏鸣曲》。
1920年,奥涅格与米约、奥里克、普朗克、迪雷和塔耶弗尔5位青年作曲家一起组成了"六人团",共同创作了《六人曲集》,但后来,奥涅格逐渐与他们的观点产生了分歧。奥涅格十分推崇"六人团"反对的德国浪漫派音乐,并受法国音乐的影响,将德国音乐派注重理性与法国音乐派注重感性的不同理念融为一体。他喜欢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音乐创作,并坚持"以一个真诚的作者去写作真诚的作品,并力求使自己的作品既易为音乐家也易为广大观众所欣赏"的人生信条。

歌剧(6)
奥涅格一生创作了近200首作品,主要有交响曲5部、交响乐章3部、歌剧6部、清唱剧《大卫王》、《火刑堆上的贞德》。此外,他还写了大量的芭蕾音乐、喜剧配乐、电影音乐以及室内乐、声乐作品。
1951年,奥涅格出版了《我是作曲家》一书,陈述了他对音乐的看法,见解比较深刻。1955年11月27日,奥涅格在巴黎去世。
普契尼
Giacomo Puccini 1858-1924
吉亚卡摩·普契尼是意大利作曲家,1858年12月22日出生于意大利一个音乐世家。但他并没有显现出音乐天赋及对音乐的热爱,直到1876被威尔第的歌剧《阿依达》震撼之后,才决定成为一个歌剧作曲家。为了实现理想,普契尼到处兼差演奏以赚取学费,母亲也积极协助寻求学费赞助者。经过多方努力,他终于在1880年10月进入米兰雷尔音乐学院就读。
在音乐学院里,普契尼追随庞开利和巴济尼等名师学习,他的毕业作品管弦乐曲《交响绮想曲》在学院里演奏并获得了巨大成功。后来,这部作品在他的老师指挥家法西欧的安排下不仅在史卡拉剧院中演出,还被米兰一家著名的出版社出版。
重视台本,要求台本具有启发想像的功能,并刻画贫穷不幸的人物,追求紧张的戏剧情节和效果,是普契尼的歌剧观,这一点在他的作品中被鲜明地体现出来。在戏剧与音乐的关系上,他认为鲜明动人的旋律是音乐的先导,于是他的配器十分细腻。他善于用音乐塑造人物性格和创造出戏剧性的效果,并十分注意为歌剧营造恰当的环境气氛。此外,19世纪的民族主义作曲家重视地方色彩的音乐观对他也有所影响,他取材的异国素材都审慎地吸收并运用该国的音乐特点,非常注重音乐的戏剧连贯性。
普契尼的成名作是1893年发表的《列侬·列斯科》,作品还有《蝴蝶夫人》、《托斯卡》、《西部女郎》、《艺术家的生涯》、《波西米亚人》等十余部。其中,《波西米亚人》被认为是普契尼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初,在以法国左拉为代表的自然主义和意大利韦尔加为代表的真实主义文艺思潮的影响下,意大利出现了真实主义倾向的歌剧。真实主义歌剧采用当代题材,反映真实生活,尤其是下层贫苦人民的悲惨生活。
普契尼的歌剧创作借鉴了真实主义歌剧,并综合了德国浪漫主义歌剧的音乐手法,普契尼因此被认为是19世纪意大利继威尔第之后最伟大的歌剧作曲家,是真实主义的歌剧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1924年11月29日,不朽的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还未写完最后一部作品《图兰朵》就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不幸逝世,接着由他的学生按照他的草稿完成。1926年4月,《图兰朵》在著名的斯卡拉歌剧院首演,反响热烈,可以说这位大师死而无憾了。

民族乐派(1)
在西方音乐史上,有这么一批音乐家,他们致力于以振兴本民族音乐,以本民族历史或人民生活为题材,并尽可能地运用民族民间音乐的素材,强调民族因素在音乐中的地位,创造性地创作了大量具有独特价值的音乐作品。这些作曲家后来被称为"民族乐派"作曲家,而"民族乐派"也为音乐史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民族乐派"不像巴洛克音乐或者古典主义音乐那样,属于某一特定时期,它代表的是具有共同美学准则的一大批音乐家。19世纪中期,浪漫主义音乐进入发展成熟期,不光是处于浪漫主义音乐中心的德、奥、法、意等国,即使是处在中心地带之外的捷克、挪威、俄罗斯等东欧、北欧国家的音乐家也深受浪漫主义影响。但是这些边缘国家的音乐家们并非照搬浪漫主义风格,而是结合本国的现实,将古典音乐、浪漫音乐的语言与本民族的音乐融合在一起,创作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音乐作品。
民族乐派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在特定的国家形成的。1848年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后,在那些经济落后或政治上长期受异国压迫的国家,民族、民主的意识逐渐高涨,出现了争取民族独立、复兴民族文化的运动,一些先进的艺术家开始致力于本民族文化的复兴,音乐家自然也是其中一分子,很多杰出的音乐家首先都是民族主义者和爱国主义者。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著名音乐家,民族乐派的先驱李斯特、肖邦等人的很多作品中都充满了炙热的爱国感情。
随着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各国的民族主义音乐家也纷纷崛起,由于国家之间的实际情况并不完全相同,不同国家音乐家在作品中表达的感情也不尽相同,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挪威、捷克、俄罗斯等国家。
在挪威的民族乐派中,格里格是当之无愧的代表人物,虽然他受浪漫主义音乐影响很大,尤其是舒曼等人的影响,但是他却能以挪威音乐为基础,使自己的音乐旋律具有鲜明的挪威民间音乐风格,并在和声中将挪威民间音乐和浪漫主义音乐元素融合,这是格里格的独创。格里格最具民族特色的作品是他的歌曲和钢琴小品,运用了很多挪威民族特有的音乐手法,比如持续五度低音。格里格用挪威语写了一百多首歌曲,很大一部分都采用了最淳朴的挪威民歌分节歌形式,比如《挪威的山》、《受伤的心》。格里格为挪威的民间音乐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他的音乐也获得了国际声誉。
捷克在被奥地利统治二百多年后,民族乐派的复兴随着民族民主运动而展开,其中代表性的人物是斯美塔那和德沃夏克。斯美塔那和格里格一样,都曾得到过李斯特的帮助,他不仅致力于捷克民族音乐的发展,作了大量优秀民族音乐作品,比如歌剧《被出卖的新嫁娘》、《波希米亚的勃兰登堡人》;还开办了一所音乐学院,并从事各种发展民族音乐的活动。德沃夏克是斯美塔那的继承者,但相比之下,他的创作体裁更加广泛,数量也增加了很多,值得一提的是,他还将斯拉夫和西欧一些国家甚至美国印第安人的音乐元素加入自己的作品中,使捷克的音乐向世界迈进一步。
俄罗斯第一个觉醒的民族主义音乐家是格林卡,他也成为俄罗斯民族乐派的奠基人,他的作品《伊凡·苏萨宁》至今仍是民族音乐中的典范。格林卡不仅吸取了俄罗斯民间音乐的营养,还将俄国城市文化渗透其中,并借鉴了古典和浪漫主义音乐成果,从而将俄罗斯音乐推上一个新台阶。从格林卡开始,俄罗斯音乐进入成熟期。
欢迎厂家入驻,推文!免费!微信:yinpinyingyong

2152

积分

2

听众

798

音贝

音频应用新手发布

Rank: 3

积分
2152
 楼主| 发表于 2017-5-18 |
民族乐派(2)
在俄罗斯民族乐派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还有柴可夫斯基和强力集团。柴可夫斯基是一位享誉世界的作曲家,他颇具音乐天赋和创作技巧,注重表达个人感情,在他的作品中听众常常能感觉到光明和黑暗的斗争。有音乐家认为,柴可夫斯基运用音乐技巧表达情感世界的能力,与他留给后世的优美的旋律同样具有长久的魅力。与柴可夫斯基同时代的是"强力集团",该集团由5个人组成,分别是巴拉基列夫、鲍罗廷、居伊、穆索尔斯基和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他们希望用俄国民间音乐的旋律、音阶、复调等元素,创作一种俄罗斯风格明确的音乐作品。
此外,芬兰、美国、法国等国在民族音乐方面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但是因为发起较晚,无法摆脱浪漫主义音乐的影响,发展有限。但是这些国家也涌现出一些杰出的音乐家,比如芬兰的西贝柳斯,美国的麦克道威尔。
19世纪民族乐派的发展不仅创立了伟大的民族音乐文化,繁荣了本国近代音乐,促进了民族民主运动,还极大丰富了整个19世纪的欧洲音乐文化。直到20世纪初,民族乐派仍然影响着很多国家,并对以后的印象主义音乐、20世纪乐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卡尔·韦伯
Carl Weber 1786-1826
他被称为德国民族歌剧的先驱,为德国古典主义音乐过渡到浪漫主义开辟了道路,他集作曲家、指挥家、钢琴家、评论家、歌剧导演多种身份于一身,他的名字叫韦伯。
卡尔·玛利亚·冯·韦伯出生于德国一个戏剧之家,父亲是业余小提琴家,母亲是歌唱家。他自幼学习音乐,10岁学钢琴,然后学习作曲,12岁便开始写作歌剧音乐。父亲致力于将韦伯培养成莫扎特式的神童,韦伯能成为莫扎特式的神童,便让他投于各地著名音乐家门下学习。他曾跟随爱好民歌的福格勒学习作曲,从而引发了对民间音乐的极大兴趣。之后韦伯还专门研究戏剧及风俗,这些都直接影响了他以后的音乐创作。
18岁那年,经福格尔介绍,韦伯被聘为布雷斯劳市小乐队指挥。本以为可以有所作为,但他在上演剧目、乐队组织以及指挥方面的改革想法没有人能理解,于是被迫辞职。两年之后他去了斯图加特,任该地符腾堡公爵路德维希的秘书,由于生活奢侈债台高筑,短暂监禁后逃至曼海姆,在那里结识了许多有影响的艺术家,直到1810年,他才又重新投入音乐活动。1813至1816年,他曾领导布拉格歌剧院工作,后来迁居至德累斯顿,并经常常往返于欧洲许多国家演奏或指挥。1826年6月5日,韦伯走完了自己的人生路,在伦敦病逝。
韦伯生活的那个年代,到处弥漫着沉闷、古旧的空气。与音乐前辈们不同的是,韦伯早期的歌剧作品中已经显露出浪漫主义的倾向,这在当时而言是超前而不合时宜的。尽管没有得到主流音乐的认可,韦伯的《森林少女》、《彼得·施莫尔和他的邻居》和《西尔瓦纳》等10部歌剧所表现出来的清新、浪漫的气质深深打动了人们尘封已久的心,得到了人们的普遍好评。而《自由射手》是韦伯10部歌剧中最有成就的,更因其浓郁的民族风格和见所未见的浪漫气息,被认为是德国第一部漫主义歌剧,为其成为世界级的音乐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石,并对后来的浪漫主义作曲家瓦格纳等人产生极大的影响。1826年,一部典型的浪漫传奇《奥伯龙》将韦伯的形象永远定格在人们的脑海中。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民族乐派(3)
此外,韦伯还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戏剧音乐、器乐和声乐作品,其中以协奏曲最为出色。他的协奏曲是为钢琴和乐队而作,具有明显的浪漫派特点,因而又被称为新型协奏曲,其钢琴曲《邀舞》最为脍炙人口,具有一种华丽的技巧和管弦乐效果,被人们改编成管弦乐曲,经常在音乐会上演奏。
除此之外,韦伯还是一位优秀的音乐评论家,著有很多音乐评论文章,其自传性小说《音乐家的生活》不仅表现了其独到的音乐见解,也成为人们了解这个伟大的音乐家的窗口。
韦伯生活在祖国遭受战争蹂躏,人民为争取自由而努力的时期,当时的德国歌剧舞台被意大利和法国统治,因而他的创作中更多地表现了追求自由的民族情感,其神奇瑰丽的幻想、戏剧性的情节和注重色彩变化的手法,让他当之无愧地被称为浪漫主义歌剧的奠基人。
鲍罗廷
Borodin,Alexander Porfirevich
1833-1887
他是一位著名的作曲家,在俄国音乐史上地位非凡;他也是一位杰出的化学家,为俄国的化学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音乐与化学,它们看起来毫无关系,但这两个截然不同的学科领域有一个共同的伟人,他就是亚历山大·波尔菲里耶维奇·鲍罗廷。
英雄和史诗题材是鲍罗廷创作中的主要内容,他的音乐弥漫着浓郁的民族气息,有的作品还带有迷人的东方异国情调。他在音乐中,努力表现了俄国人民积极的生活态度与精神,热情歌颂了俄国古代英雄人物的英勇气概。他的音乐对整个俄罗斯音乐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他本人也是俄罗斯乃至世界音乐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
鲍罗廷一生音乐作品仅有几十部,但在数量如此有限的作品中,仍然出现了歌剧《伊戈尔王》、《第二交响曲》、《在中亚细亚的草原上》等经典之作,他其中的一部作品后来由作家格拉祖诺夫配器出版,因此被称之为《未完成交响曲》。
鲍罗廷虽然身为"俄罗斯五人强力集团"的主要成员之一,但由于其专业是化学,其作曲都是在业余时间里进行的,所以他自称"星期日作曲家"。俄罗斯作曲家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对此深表遗憾,他说:"这样一位音乐天赋极高的人,不能专心于作曲事业,实为乐坛的一大憾事。"但在历史的长河中,能以这么少的作品在音乐史上占据如此重要地位的人也只有鲍罗廷了。
1887年2月27日,鲍罗廷在彼得堡逝世,终年五十三岁。
史蒂芬·福斯特
Stephen Foster 1826-1864
史蒂芬·柯林斯·福斯特是美国作曲家,生于美国北方宾夕法尼亚州的匹兹堡。他从小就爱好音乐,曾有不少佳话。他7岁时母亲带他到乐器店,他拿起一支银笛就吹起了《哥伦比亚之歌》,而且吹得很出色,使在场的人都大为惊奇。
对福斯特而言,没有任何困难能阻挡他做自己喜欢的事,青少年时期,他就与哥哥等人共同组成 "方桌武士"音乐社。14岁时,他考入中学,对音乐也日益热爱,经常与好朋友一起演奏,并为四支长笛写过一首圆舞曲,大家一同演奏。后来他去了纽约,当时南北战争一触即发,他写下《老黑奴》,此曲成为南北战争期间黑奴的精神支柱。
然而这位杰出的音乐家却没有得到生活太多的关爱,大部分时间经济拮据,穷困潦倒,尤其晚年光景惨淡,没人照料。1864年1月13日,年仅37岁的他在纽约孤独地离开人世。

民族乐派(4)
福斯特一生创作了近200多首美丽动人的歌曲,真切地反映了早期美洲大陆移民的欢乐与哀愁,不只当时为人们所欢迎,时至今日仍是人们所喜爱吟唱的歌谣。
罗西尼
Gioacchino Rossini 1792-1868
意大利是一个充满音乐的国度,提到这里,人们就会不由自主想到著名歌剧作曲家罗西尼,他的歌剧就像意大利的一张"名片",悠扬、动听地永久回荡在意大利人的耳畔。
1792年2月29日,卓阿基诺·罗西尼出生于意大利佩萨罗,这年正好是闰年,所以罗西尼四年才能过一次生日,直到他七十二岁时,总共才过了十八个生日。
与很多音乐家相同,罗西尼出生在一个喜爱音乐的家庭里。父亲虽然是一家屠宰场的检查员,却擅长吹小号,母亲则很会唱歌。由于家境贫穷,罗西尼自小便被寄养在亲戚家,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对音乐的热情。他8岁时便开始学习音乐,虽然不是正规音乐学校的系统教育,但他仍然很快掌握了钢琴、小提琴、中提琴的演奏技巧。此后,他到波罗亚教会的唱诗班担任独唱,以赚取微薄的报酬。14岁时,他获得了进入波罗亚音乐学院的机会,并在那里学习生活了4年。
从波罗亚音乐学院毕业之后,罗西尼进入了他音乐创作的旺盛期,共创作了三十多部歌剧及其他作品,其中以《塞尔维亚的理发师》和《威廉·退尔》最为著名。《塞维利亚的理发师》被认为是历史上最伟大的歌剧,一登台便引起了意大利的巨大轰动,如今已成为19世纪意大利喜歌剧的巅峰作品之一,为罗西尼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奠定了他在音乐界不可动摇的地位。而《威廉·退尔》作于1829年,是罗西尼的搁笔之作,也是他在移居法国巴黎后的巅峰力作,此后直到1868年他去世的近四十年漫长岁月里,他再也没有任何创作。
除此之外,罗西尼还创作了《奥赛罗》、《灰姑娘》、《高林泰被围》、《摩西》等作品,也都获得了相当高的评价。
罗西尼的作品对生活描写生动,人物形象鲜明,情节紧凑合理,旋律优美和谐,使音乐充满了炫技的装饰和幽默喜悦的精神,活力十足,令人振奋。罗西尼创作的优秀作品,不仅是世界音乐史上的瑰宝,更使意大利正歌剧和喜歌剧重获新生。他创造性地在喜歌剧中融入了正歌剧的因素,又为正歌剧中注入了喜歌剧的生活气息,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对后世歌剧创作影响深远,正如华格纳所说:"到罗西尼,歌剧的真实生活史才告一段落。"
罗西尼去世后被安葬在巴黎,不远处就是著名音乐家肖邦、贝里尼的墓地。九年后,在意大利,六千多群众静默肃立,由四个军乐队和三百名歌手组成的巨大唱诗班演奏着《摩西》,在悠扬动听的祈祷声中,罗西尼静静地躺在佛罗伦萨的圣塔克罗采教堂里,留给世人无尽的哀痛惋惜。
格林卡
Mikhail Glinka 1804-1857
1836年12月9日晚,以著名诗人普希金为代表的俄国著名学术界人士齐聚彼得堡大剧院,他们久久沉浸在已经结束的歌剧《伊万·苏萨宁》中,被那宏伟的音响所深深折服,此歌剧的作者便是被誉为"俄罗斯音乐之父"的格林卡。
1804年6月1日,米哈依尔·伊万诺维奇·格林卡出生在俄国斯摩棱斯克的诺沃巴斯科伊一个地主家庭,自幼受良好音乐环境的熏陶,10岁开始学习钢琴、小提琴,对当地民歌十分熟悉。格林卡14岁时全家迁居彼得堡,他进入一所贵族寄宿学校读书。在那里,他不仅掌握了七八种欧洲语言,还从钢琴家约翰·费尔德、声学家戈第、小提琴家约瑟夫·贝母那里学到了系统的音乐知识,1822年,他以优异成绩毕业。

民族乐派(5)
毕业后的最初几年,格林卡曾在运输部谋职,同时从事音乐创作,对古典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人的作品进行了深入研究。1828年夏,他辞去公职,前往意大利学习音乐,对意大利歌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其早期的作品中就带有明显的意大利音乐的痕迹。5年后,格林卡告别意大利,经音乐之都维也纳返回祖国。
回国后,格林卡便开始着手创作俄国人的歌剧。伟大的《伊万·苏萨宁》,此歌剧上演之后引起强烈反响,被公认为是俄罗斯音乐史上划时代的巨作,就连挑剔的俄国评论家也说这部歌剧"解决了俄罗斯歌剧的一个重要问题——俄罗斯歌剧诞生,格林卡的歌剧开创了一个新的俄罗斯音乐时期的到来。"不久,他的第2部歌剧《鲁斯兰与柳德米拉》也宣告诞生。
在此期间,格林卡曾担任宫廷合唱团的指挥,终因不满宫廷的浮华虚伪而再次辞职,加上其《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在俄国再度引起轰动,这招致皇室强烈的不满。1844年,格林卡被迫再次离开祖国,在巴黎逗留一年后旅居西班牙。在那里,他写下了《阿拉贡霍塔》、《马德里之夜》、《华丽随想曲》等诸多作品,其中以《马德里之夜》最为著名。当1847年他返回故乡时,久违的故乡情结在他的心中交织,他满腔热情投入到创作中,一年后便创作了举世闻名的管弦乐幻想曲《卡玛林斯卡亚》,整个音乐界都为之震惊,正如柴可夫斯基所说:"全部俄罗斯交响音乐都存在于《卡玛林斯卡亚》之中。"
1856年,身患重病的格林卡最后一次出国后再也没能回来,于1857年2月15日病逝于柏林。他的丧事办得甚为仓促,墓碑上仅仅刻了姓名。后来,他的灵柩被移葬彼得堡,陪伴在他身边的是巴拉基列夫、柴可夫斯基、鲍罗廷等著名音乐大师。
格林卡是俄罗斯古典乐派的创始人,他吸取民间音乐的营养、西欧音乐的写作技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音乐语言和风格,从而将俄罗斯音乐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并推出国门,推向全世界。
斯美塔那
Bedoich Smetana 1824-1884
他和贝多芬有着类似的经历——失聪,他也和贝多芬一样不但没有间断音乐创作,而且不断创作出精品,其交响诗《我的祖国》就是这一时期的作品。
贝多伊齐·斯美塔那是捷克著名的民族乐派作曲家,1824年3月2日出生于莱托米希尔,从小热爱音乐,熟悉民间音乐,喜欢研究音乐大师的作品。8岁便创作了第一首作品,之后师从捷克卓越的音乐家约瑟夫·普罗克什,24岁那年因亲身参加的革命运动惨遭失败,被迫流亡国外。但他时刻关心祖国命运,13年之后终于重回祖国,之后频繁地参加各种社会音乐活动,并试图通过这些活动领导和扶植捷克的民族音乐事业。
斯美塔那早期的作品深受古典大师们的影响,1856年,他结识了李斯特和柏辽兹,作品风格开始走上民族音乐的道路。他晚年的创作广泛地吸收民间素材,提倡发展和体现民族音乐风格,希望通过实践把通俗题材加以美化和艺术化。
在体现音乐的民族性方面,斯美塔那在自己的作品中融入民间音乐,虽然他很少直接采用民歌主题,但作品中却处处充满了浓郁的捷克民族音乐的风格。他作为一位具有强烈爱国精神的作曲家,作品中往往体现了十九世纪后半期民族解放运动中捷克人民的精神面貌,传达了当时人民的情感和思想。
欢迎厂家入驻,推文!免费!微信:yinpinyingyong

2152

积分

2

听众

798

音贝

音频应用新手发布

Rank: 3

积分
2152
 楼主| 发表于 2017-5-18 |
民族乐派(6)
斯美塔那的作品有交响诗:《理查三世》、《瓦伦斯坦战场》和《哈孔·雅尔》;器乐曲:《我的祖国》和第一弦乐四重奏《我的一生》;钢琴曲《捷克舞曲》;歌剧《布兰登堡人在波希米亚》、《被出卖的新娘》、《达里波》、《里布舍》、《两寡妇》、《吻》、《秘密》、《魔鬼之墙》和未完成的《维奥拉》。
斯美塔那对捷克古典音乐所作的贡献完全可以同格林卡对俄罗斯音乐的贡献相媲美,所以人们常把他称为"捷克的格林卡"。
1884年5月12日,斯美塔那病逝于布拉格,永远地告别了他挚爱的故乡,终年六十岁。
圣·桑
Saint Saens 1835-1921
他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作曲家,在青年时代就得到很多著名音乐家的赏识,柏辽兹说他"无所不知,缺少的仅是一点实际经验",李斯特则将其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管风琴家"。
他身体羸弱,一生都在和结核病作斗争,却奇迹般地活到86岁;他酷爱旅行,足迹遍布世界各地,并数度寄居北非。他在85岁时仍到希腊和阿尔及利亚进行音乐之旅,不幸在第二年满怀对旅行和音乐热爱逝世在异国他乡,他的遗体被运回故乡巴黎后,享受到少见的隆重葬礼。
卡米尔·圣·桑出生在巴黎,家庭非常贫穷,父亲在他两个月时去世,他与母亲相依为命。然而这并没有影响圣·桑的音乐天赋的发挥,他是当之无愧的"神童",2岁开始学习钢琴,5岁就写出第一首钢琴伴奏歌曲,10岁举办个人钢琴独奏会,演出曲目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巴赫、莫扎特、贝多芬等大师级音乐家的作品。1848年到巴黎音乐学院学习风琴和作曲,毕业后曾在圣梅丽教堂担任风琴师,后来又到巴黎尼德麦尔音乐学校当了4年钢琴教师。
圣·桑曾两次参加罗马音乐奖的角逐,遗憾的是均告失败,他1864年第二次与罗马音乐奖失之交臂后,开始从事歌剧的创作,先后完成《黄衣公主》、《参逊与黛丽拉》等多部歌剧,但他的歌剧除《参逊与黛丽拉》获得极大成功之外,其他作品的效果都不甚理想。不过他作为作曲家的成就却是不容质疑的,他一生的作品数量超过一百七十部,几乎囊括了所有音乐领域。为了表彰圣·桑对法国乐坛的贡献,法国政府在1868年给他颁发了荣誉勋章。
圣·桑是一位技巧圆熟的作曲家,他的作品以流畅的旋律、典雅的和声、工整的结构,配以丰富华丽的器乐,显示出高雅的气质,其中使听众百听不厌的有管弦乐组曲《动物狂欢节》,交响诗《骷髅之舞》、《第一大提琴协奏曲》,g小调钢琴协奏曲、c小调钢琴协奏曲、A大调大提琴协奏曲等。
此外,圣·桑还是一位业余科学家,在天文学和物理学方面都有研究;他还是一位诗人和哲学家,并亲自写过剧本和哲学著作;他更是一位语言天才,精通多种语言。在音乐家当中,很少有人像圣·桑这样博学,但当时音乐界对圣·桑的评价一直不高,甚至认为他的音乐过于追求表面的华丽,缺乏内涵。
晚年的圣·桑十分守旧,站到了印象主义音乐的反对面,在他一次听完印象派大师德彪西的《牧神午后》之后说:"听起来是好听的,但它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音乐。如果它也可以算作音乐,那么调色板也可以算作一幅画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圣·桑的音乐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或许他的有些作品内涵不够深刻,但他那种井然有序、精炼明晰、最为纯净的音乐风格在当时音乐界是极为少见的,对以后法国音乐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他今天在世界音乐史上的地位要远远高于生前。

民族乐派(7)
穆索尔斯基
Modest Mussorgsky 1839-1881
穆捷斯特·彼得诺维奇·穆索尔斯基是俄国作曲家。他生于托罗别茨县卡列沃村,没有受过专业的音乐教育,却奇迹般地和作曲家巴拉基列夫、居伊、里姆斯基·科萨科夫、鲍罗廷建立起举世闻名的"俄罗斯五人强力集团",这个音乐团体强调音乐创作的"民族性"、"人民性"和"现实性"。
1963年之后,穆索尔斯基受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思想发生转变,开始大量采集俄国民歌,研究民间传统及俄国历史,他的作品具有了民主思想倾向和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他一生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均产生在这一阶段。
歌剧及声乐浪漫曲和歌曲均是穆索尔斯基创作的重要领域,在歌剧上他注意群众场面的描写,再现了民间风俗生活,刻画了喜剧性的人物性格;他的声乐浪漫曲和歌曲题材内容丰富,真实而客观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对人民的悲惨遭遇寄以无限同情。在艺术手法上,他吸取了大量的俄国民间音乐素材,朴实清新。
穆索尔斯基的代表作有歌剧《鲍里斯·戈杜诺夫》、《霍宛斯基党人的叛乱》、《索罗庆采市集》以及管弦乐《荒山之夜》、歌曲《跳蚤之歌》、钢琴组曲《图画展览会》、《可爱的萨维什娜》、《叶辽木什卡的摇篮曲》。
爱德华·埃尔加
Edward Elgar 1857-1934
爱德华·埃尔加是英国作曲家,从小便随父亲学钢琴与小提琴,基本靠自学掌握了多种乐器的演奏,尤其擅长小提琴。1885年,他继承父业任伍斯特教堂风琴手。他真实自然的音乐风格,对英国音乐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音乐本不是英国人的骄傲,但是埃尔加除外,他既是个多产的作曲家,又享有世界级的声望,20英镑的纸币上就印有他的头像。
英国人把埃尔加看作是英国的贝多芬,埃尔加最成功的作品当属《威仪堂堂》,这是他于1901至1903年间陆续完成的五首进行曲之一,其代表作还有《黑色骑士》、《奥拉夫国王》、《杰龙修斯之梦》、《b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交响曲》、《第二交响曲》、《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此外,他还创作了不少优秀的宗教音乐,继承与发挥了普赛尔的传统。埃尔加的艺术毫不晦涩,思维极为活跃,风格庄严而淳朴。
埃尔加搭建了英国浪漫主义后期、民族主义和现代主义之间的桥梁,他的音乐里既弥漫着浪漫典雅的气息,也充斥着深厚浓重的民族情感,还充满了朴实清新的现代色彩。他一生孜孜不倦地为提高英国的音乐水平而努力,最终在德国、法国与俄罗斯音乐的夹缝中为英国音乐取得自己的地位,同时他也获得了至高无上的荣誉,深受英国人民爱戴。
德沃夏克
Antonin Dvorak 1841-1904
对于生活在独立国家的人们来说,也许爱国主义只是一句冠冕堂皇、虚而不实的口号,但是对于19世纪捷克斯洛伐克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德沃夏克来说,它却是一面让他为之终身奋斗的旗帜。他用自己的音乐作品,为祖国争得了世界性的荣誉,捷克甚至全世界人民都将永远记住他。
安东尼·德沃夏克是捷克民族乐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生于布拉格近郊的小村庄米尔豪森。在遭受外来民族的压迫、音乐却相当发达的捷克,德沃夏克从小受到民歌的熏陶,并学习了唱歌和小提琴。按照当地的习俗,作为长子的德沃夏克必须接替父亲屠夫的职业,于是他在12岁时到士洛尼茨当屠户学徒,一次偶然的机会,音乐家、教育家列曼发现了他在音乐方面的才能,教他学习中提琴、钢琴、管风琴以及音乐理论和作曲。
民族乐派(8)
16岁时,德沃夏克的命运发生了重大转折,他考入布拉格风琴学校,从此与音乐结缘,毕业后担任捷克国家剧院的中提琴师,同时开始独立创作。在此期间,他参加了很多进步的捷克音乐活动,结识了很多进步音乐家,这使他极大地丰富了各种音乐知识,并在欧洲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风格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极具民族特色的创作风格。1865年,他的第一交响曲《茨洛尼斯的钟声》问世,标志着他创作旺盛期的开始。
1872年,德沃夏克31岁,这一年他创作了赞美诗《白山的子孙》,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深切热爱。作品一经公演,很快便风行全国,为他赢得了很高的声誉。此后,他又创作出不少优秀作品,其中创作于1878年的《斯拉夫舞曲》奠定了他作曲家的地位。
出国巡演是所有著名音乐家的必要业务,德沃夏克也不例外,他先后多次出访英国和美国,接触到的黑人和印第安人民间音乐对他影响很大,为他后来创作《第九交响曲》奠定了基础。
晚年,德沃夏克头上戴满耀眼的光环,出任布拉格音乐学院院长,当选捷克科学院和艺术研究院院士,被授予奥地利三级金质勋章,并获得英国剑桥大学和捷克大学名誉音乐博士荣誉。1904年,他完成生命中最后一部歌剧《阿尔密达》后大病一场,5月1日,突然患因脑溢血溘然长逝,终年63岁。为了悼念这位用音乐为祖国的自由和解放而斗争的音乐家,捷克为德沃夏克举行了国葬。
德沃夏克对待音乐严肃认真,要求完美,他不允许自己的作品存在一丝瑕疵,稍有不满,他就会将作品撕毁。他一生作品很多,体裁也很广,几乎囊括了歌剧、神剧、清唱剧、交响曲、序曲、狂想曲、谐谑曲、斯拉夫舞曲、钢琴曲、小提琴曲、弦乐曲等所有音乐体裁,其中很多作品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如《狂欢节序曲》、《F大调弦乐四重奏》、《水仙女》、《国王与煤工》。他最为著名的作品是《第九交响曲》和《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而这两部作品无不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热情,其中《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为其借鉴美国黑人民歌而创作,因而他曾在信中说:"如果我没有看见美国,我是永远也写不出像现在所写的交响曲来的"。
格里格
Edvard Grieg 1843-1907
19世纪中后期,欧洲的民族解放运动和浪漫主义艺术思潮风云迭起,在这股风潮的影响下,音乐领域也掀起了以拥护民族独立为目标的音乐改革。很多音乐家摒弃原来传统的音乐风格,开始创作具有本民族特色的音乐,这使欧洲的民族乐派迅速崛起和发展。民族乐派并不属于某一时间范畴,但音乐史上仍将其划为一个整体。
李斯特曾于1868年给格里格写了一封信,在信中说:"看到你的奏鸣曲真是让我喜出望外。这首优美的乐曲就是你具有伟大作曲天才的证明。在这首曲子里,显出了你的独创性。我祝贺你在你的祖国所取得的成就,相信你一定能继续发挥你的才华。"
爱德华·格里格不仅是挪威民族乐派的主要创立者,同时还是一位颇有声望的钢琴演奏家。他于1843年6月15日出生在卑尔根一个商人家庭,从小受到很好的音乐教育,并较早表现出在音乐方面的天赋。他从很小就开始学习莫扎特、肖邦、舒曼等人的作品,9岁时谱写了处女作《德国主题变奏》,15岁时离开家乡到德国莱比锡音乐学院学习,4年后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回国。

民族乐派(9)
1864年,格里格结识比自己大一岁的挪威作曲家诺尔德拉克,并与其一起研究挪威的民族音乐。两年后,格里格举办了自己的音乐会,在当时引起轰动,一时间,他成为家喻户晓的音乐家。但正当他的事业腾飞时,挪威的民族独立运动遭遇挫折,他也受到压迫,一度陷入消沉。此后,他曾两次访问意大利,并与著名音乐家李斯特结下友谊,李斯特对他作品的欣赏使他重新认识到自己作品的价值。
此后,格里格在政府的资助下开始全身地投入创作,1876年,他终于迎来了辉煌时刻,他的作品《培尔·金特》上演之后获得巨大成功,并很快风靡整个欧洲,他所到之处无不备受欢迎,他成为世界音乐界的骄子,整日奔忙于世界各地的巡演之中。晚年,他又完成《挪威农民舞曲》和《挪威舞曲》两部作品。
1907年,63岁的格里格不顾重病决定出访英国,终因病情恶化未能成行,于9月5日离开人世,离开他为之沉醉一生的音乐。
1907年9月10日,挪威最大的海港城市卑尔根显得格外静穆,街道上拥挤的人群异常沉默,人们为刚刚陨落的音乐巨星陷入悲痛之中。作为挪威最优秀的民族音乐家之一,格里格为挪威民族音乐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这使他成为少数享有国葬荣誉的人之一。
格里格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主要有:《a小调钢琴协奏曲》、《钢琴奏鸣曲》、《第一小提琴奏鸣曲》、《秋》序曲、《培尔·金特》、《弦乐四重奏》、《霍尔堡组曲》、《抒情组曲》、《挪威舞曲》、《挪威的生活素描》、《天鹅》、《别离》、《水莲》、《纪念赋曲》、《乐人之歌》等等,其中很多优美的曲子现在仍很受欢迎。
格里格早期的作品受门德尔松和舒曼的影响较深,但自从他接触到挪威民族音乐之后,便开创了属于自己的独特音乐风格。他能够巧妙地用古典音乐的结构形式和传统音调将主题表达出来,使之颇具民间音乐的风味,仿佛那清新动人、淡雅恬美的北欧特色触手可及。此外,格里格的作品还以"小"著称,短小的抒情形式使他获得极大成功,最著名的《培尔·金特》便是其中之一,因此他又被称为"小品大师"。
虽然格里格生前就享有至高的声誉,但是很多音乐家真正了解他的作品却是在他去世之后,他们发现他不仅仅是复制挪威民族音乐古老的旋律,而是融入了自己对挪威、对人民的赞美,后世音乐家可以从中获取弥足珍贵的音乐财富。格里格被誉为"北欧音乐巨星",但他在音乐上的成就远远超出了北欧。
福莱
Gabriel Faure,1845-1924
加布里埃尔·福莱是法国的作曲家、管风琴家、钢琴家以及音乐教育家,出生在法国南部比利牛斯区阿列日省的帕米耶,父亲是一位教师,担任当地师范学校的校长。福莱是家中最小的儿子,幼年时便对风琴产生了极大的兴趣。9岁时,福莱被送到巴黎尼德梅耶学校,这是一所古典宗教音乐学校,主要培养宗教音乐的专才,教授关于宗教音乐的各个方面。
福莱在学校里熟悉了无伴奏歌唱和格利戈里圣咏,并在那里结识了一生的良师益友——圣·桑。1865年,福莱从尼德梅耶学校毕业,获得了多项奖项。之后他在各地担任风琴师,如果一切顺利,他原本可以成为玛德莲教堂的管风琴手,然而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后,他被编入军旅,参与战事。
欢迎厂家入驻,推文!免费!微信:yinpinyingyong

2152

积分

2

听众

798

音贝

音频应用新手发布

Rank: 3

积分
2152
 楼主| 发表于 2017-5-18 |
本帖最后由 audio003 于 2017-5-18 09:51 编辑

民族乐派(10)
法国音乐的命运因普法战争而改变了,圣·桑在战事的刺激下于1871年创立了国民音乐协会,试图透过法国古典主义的回归来对抗当时盛行的舞台音乐,寻找法国高卢人音乐的声音,至此,法国国民乐派诞生了。福莱毕生致力于发展法国民族音乐,身为法国民族音乐协会的创办者和领导者之一,他为《费加罗报》撰写的音乐评论,对当时法国音乐社会气氛的形成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作为法国民族乐派的组织者,福莱创作了很多优秀作品,主要有:管弦乐曲《帕凡舞曲》、《洋娃娃组曲》;歌剧《普罗米修斯》、《佩内洛普》;戏剧配乐《夏洛克》、《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钢琴与乐队《叙事曲》、钢琴与乐队《幻想曲》。
福莱同时还以音乐教育家身份享誉世界,他在巴黎音乐学院实行改革,提拔年轻有为的青年作家,拉威尔·罗·迪卡斯、凯什兰、施米特、奥贝尔和艾涅斯库等都是他培养的学生。他为法国近代音乐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并且在和声与旋律的用法上,福莱也对后辈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成为法国音乐年轻一辈作曲家的精神领袖。
西贝柳斯
Jean Sibelius 1865-1957
尽管西贝柳斯已经逝世半个世纪了,但他在芬兰古典音乐的舞台上的地位仍然那么重要,他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级大师,其7部传世交响乐在世界各地深受欢迎,唱片发行量经久不衰。西贝柳斯的名曲《芬兰颂》和《地狱的天鹅》用音乐表达了一种民族认同感,在芬兰得到普遍欢迎,芬兰马可钞票上就有他的头像。在芬兰这个小国,西贝柳斯的与九枚奥运会金牌得主努尔米同是芬兰人民的骄傲。
西贝柳斯是芬兰著名音乐家,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出生在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父亲是驻扎在那里的一个团的军医。从小,西贝柳斯就喜欢在钢琴上演奏音乐,15岁时跟随那个团管乐队的教师上小提琴课。从赫尔辛基音乐学院毕业后,24岁的他赴德国学习音乐,后又去维也纳深造。在维也纳期间,他为自己赢得了名声,等他回到芬兰时,已经以第一首伟大的音乐诗《萨迦》(意思是来自古老的传说)而闻名了,在当时引起极大的轰动。
西贝柳斯共创作了一部歌剧、7首交响乐和交响诗以及许多小型作品,其大部分作品都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凝聚着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因而获得了世界的公认。著名的交响诗《芬兰颂》是他的代表作品,他的作品还有《内心之声》——为莎士比亚戏剧《暴风雨》而作的配乐。现代音乐有两个伟大的"S",指的就是西贝柳斯和理查德·施特劳斯。
用芬兰民歌曲调而作的交响诗《芬兰颂》,是民族主义音乐的典型代表,吹响了芬兰人民同沙皇俄国进行斗争的号角。作品完成于1899年,当时芬兰人民掀起了反抗沙俄压迫的自卫战争,希望获得芬兰的自由并维护宪法权利。人们为支持被迫停刊的报界,组织了为记者募捐的义演活动,在义演的一次晚会上,西贝柳斯为"历史场景"这个节目写了不少配乐,其中就有著名的《芬兰颂》。此曲推动了芬兰解放运动的发展,因此被誉为芬兰的"第二国歌"。
芬兰独立后,西贝柳斯被授予终身年金,被称为"芬兰民族之魂"。他去世后,芬兰政府在赫尔辛基市建了一座纪念碑,以此来表达对这位民族音乐家的无比敬仰。

民族乐派(11)
拉尔夫·威廉斯
Ralph Williams 1872-1958
沃恩·威廉斯是英国作曲家、著作家和指挥家,生于英国格洛斯特郡,父亲是当地的一个教区牧师。他自幼学习钢琴与小提琴,曾受教于剑桥大学和皇家音乐学院,毕业后担任教堂的琴手与合唱指挥。
沃恩·威廉斯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如以民间主题为基础写成的《三首诺福克狂想曲》、根据塔利斯的赞美诗写成的《塔利斯主题幻想曲》。除此之外,他还写过大量歌剧,有《牲口贩赫由》、《恋爱中的约翰爵士》、《奔向大海的骑士》等。沃恩·威廉斯的最大成就是他的九部交响曲,其中以《伦敦》交响曲、《田园》交响曲、《D大调交响曲》最为著名。
不仅如此,沃恩·威廉斯还非常热心于音乐普及活动,与霍尔斯特等人编辑的《英国赞美诗》影响深远,在出版五十周年时印数已达五百万册。他毕生致力于传播具有高度艺术性的专业音乐,希望在民间音乐生活中传播纯粹的音乐艺术。
在音乐风格上,沃恩·威廉斯继承了欧洲大陆的音乐传统,形成了鲜明的民族风格。以他为代表的一代英国作曲家,摆脱了对德国音乐的依赖,使沉默了约200年之久的英国音乐再次获得世界声誉。
柯达伊
Zoltan Kodaly 1882-1967
柯达伊是匈牙利的著名作曲家、民族音乐学家和音乐教育家。他就学于布达佩斯音乐学院,二十五岁在该校任教,1906年凭借《匈牙利民歌诗节的结构》一文获哲学博士学位。他关注匈牙利民歌,并做了大量的收集研究工作,继承了民族音乐文化传统,曾编辑出版《匈牙利歌曲》4册。
对民歌的研究成果成了柯达伊后来创作的源泉。在创作风格上,他把匈牙利民歌与欧洲古典传统的创作技法相融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其作品涵盖了所有的音乐体裁:民谣歌剧、合唱、组曲及室内乐、交响曲、钢琴曲等。
1925年,柯达伊满腔热情地投身于普通音乐教育,把提高国民的音乐素质作为目标,希望音乐教育能成为国民生活的一部分,为此他动员了大批的专家、学者、优秀教师参加到这一活动中。他把匈牙利的民族音乐作为音乐教育的内容,使下一代在音乐中了解匈牙利的历史和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在他的努力下,音乐课成为学校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他积极倡导歌唱运动,进行教材改革,并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著名的"柯达伊教学法"。
柯达伊一生创作了很多优秀作品,主要有《孔雀变奏曲》、《塞凯利家的纺纱房》、《匈牙利诗篇》、《加兰特舞曲》等,还有音乐理论《匈牙利民间音乐中的五声音阶》和《论匈牙利民间音乐》等。


二十世纪乐派(1)
在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世纪能像20世纪那样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两次世界大战对人们的思想和观念造成前所未有的震撼,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将世界推向一个全新的未来。在时代精神的影响下,所有艺术,如文学、戏剧、绘画等都以强劲的发展势头,突破旧形式的束缚,表现出新的生命力。像其他艺术形式一样,20世纪的音乐也摆脱了古典的美学传统,出现多样化、多流派的特征。
动荡的20世纪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心理和思维方式,20世纪的作曲家不再追求整齐划一,转而追求充分展示个性,他们各自按照自己的方式创作,绝少雷同,即使是属于同一流派,也都表现出绝然不同的音乐风格。在加上新奇的音乐手段的出现,更加使这个世纪的音乐纷繁复杂。当然,也有作曲家仍然在传统的道路上孜孜以求,但那毕竟是少之又少。
20世纪出现的音乐流派超过以往任何时候,在上半个世纪影响较大的乐派有"原始主义"、"新古典主义"、"十二音主义"、"现实主义"、"序列音乐",在各个流派中均出现了很多卓越的音乐家。到20世纪50年代以后,又出现了如"偶然音乐"、"具体音乐"等略显怪异的音乐流派。
19世纪兴起民族主义音乐经过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在20世纪初有了新的发展。录音机的发明使作曲家告别了传统的记谱方式,精确记录下民间音乐的原貌,并将其独有的精神风貌扩大,以展现原始民族音乐的灵性。新民族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是匈牙利的巴托克,他运用古典、浪漫以及现代音乐的各种手法,将匈牙利原始民族音乐中那"鲜为人知"的精神公之于众,代表作有《管弦乐协奏曲》、《蓝胡子公爵的城堡》。
新古典主义乐派,顾名思义,是一种主张恢复古典音乐传统,"返回巴赫"的音乐流派。新古典主义的作曲家们以巴洛克音乐的客观因素为创作准则,排斥浪漫主义音乐的主观性,俄国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是该流派的倡导者。斯特拉文斯基曾以极具原始主义风格的歌剧《春之祭》,令观众瞠目结舌,然而他之后的文静、典雅的芭蕾音乐《浦契涅拉》再次令观众震惊,轰动一时。在新古典主义的道路上探索多年后,斯特拉文斯基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甚至有人认为他的作品是浪漫主义音乐结束的标志。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早在绘画、诗歌领域流行的表现主义扩展到了音乐领域。表现主义主张表现主观感受,营造奇异紧张的气氛,这一点与浪漫主义十分相似。不同的是,表现主义的创作常常是将心灵深处的矛盾冲突,通过潜意识对现实夸张、变形表现出来。代表人物有勋伯格、贝尔格和韦伯恩,他们又被称为"新维也纳乐派"。
勋伯格最重要的成就是创造了用12个音作曲的新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在具体作品中产生多种变化,从而脱离了传统的调性音乐的组织方法,在20世纪后半期的欧洲音乐产生重大影响。代表作品有《钢琴组曲》、《乐队变奏曲》。贝尔格在勋伯格之后,将古典曲式、无调性音乐和12音音乐等多种音乐手法完美结合,著名歌剧《沃采克》是这方面的典范。韦伯恩对12音规则的运用则更加纯熟和彻底,而他抽象的音乐语言则具有更多的实验性因素。
任何事物的发展似乎都呈螺旋上升的状态,音乐也是如此。到20世纪70、80年代,被放弃大半个世纪的浪漫主义音乐再次被重提,称为新浪漫主义。像浪漫主义乐派一样,新浪漫主义乐派仍然注重主观感情的表达,并恢复了音乐的调性、功能以及和声,甚至以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为素材。但不可否认的是,新浪漫主义乐派的音乐语言、创作手法、艺术风格都取得极大发展,是音乐史上的一次进步。

二十世纪乐派(2)
格什温
George Gershwin 1898-1937
纽约爱乐乐团每年都要举行"格什温作品专题音乐会", 来纪念这位具有创新精神的作曲家乔治·格什温。
乔治·格什温是美国著名作曲家,生于纽约市布鲁克林一个贫苦俄国移民家庭。1916至1920年间,格什温从事歌曲创作,他早期的歌曲通俗易懂、富于旋律性,因而流传甚广,其中《斯瓦尼》使他一举成名。
使格什温成为世界级作曲家的是其于1924年发表的交响曲《蓝色狂想曲》。1925年,纽约爱乐乐团开始委托他作曲。1928年,他创作了管弦乐曲《一个美国人在巴黎》,之后便开始涉足电影音乐,为好莱坞电影作曲。1932年,他创作的《为君而歌》荣获"普利策奖"。1935年,他完成有重要影响的黑人歌剧《波吉和贝丝》。
一直以来,美国音乐就深受欧洲主流音乐的影响,直到20世纪初才有明确表现美国国民性格的音乐出现,其先驱者就是格什温。他将美国流行的通俗爵士乐运用在传统音乐中,创造出交响爵士乐,成为美国音乐的一种特色,这是一种成功的尝试,它"容许爵士乐从酒吧间门里探出头来"。
格罗菲
Ferde Grofe 1892-1972
1924年,美国作曲家菲尔德·格罗菲为格什温的《蓝色狂想曲》配器,结果大获成功,从此声名大振。然而,回顾格罗菲的人生历程,却并非都如成功时惬意。
菲尔德·格罗菲于1892年出生在美国一个音乐之家,自幼跟随父亲和母亲学习中提琴、钢琴、小提琴以及和声。很少有音乐家的家境像格罗菲这样贫寒,他不得不生计奔波,先后做过报童、司机和书籍装订工人。1909年,17岁的格罗菲进入洛杉矶交响乐团担任中提琴手。1920年,他开始从事钢琴演奏员的生活,同时开始乐曲编排和指挥。
1931年,格罗菲创作了描绘亚利桑那州北部自然风光的管弦乐组曲——《大峡谷》,将大峡谷变幻无穷的自然之美,通过音乐的方式表达出来。正是这部曲子,使格罗菲完成了从乐曲改编者到作曲家的转型。
格罗菲还是一位民族音乐家,年轻时,他就把美国本土音乐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并成功地将爵士音乐融入严肃音乐之中。因此,在格罗菲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鲜明的美国民族气息。他善于描写的音乐手法,常常给人以清新、热情、轻松、活泼之感;而曾是配器家,又让他在作品中给了乐器相当重要的地位,这使得他的音乐呈现出层次分明、色彩清澈明朗的效果。
格罗菲的代表性作品有:《大峡谷》、《密西西比河组曲》、《好莱坞组曲》、《加利福尼亚组曲》、《钢铁》交响曲、《克努特·罗克尼》、《大都会》、《自由颂》、《马克·吐温》组曲、《车轮》组曲、《好莱坞》组曲。
马勒
Gustav Mahler 1860-1911
他终其一生在音乐中苦苦探索的原因只有一个,就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当世界上的某个角落还有人在遭受苦难时,我怎么能幸福呢。"
古斯塔夫·马勒是著名的指挥家、作曲家,1860年7月7日生于波希米亚的一个贫寒的犹太人家庭。他从小就显露出超人的音乐天赋,到8岁时已经开始教授其他孩子弹钢琴。马勒的家乡流传着许多优美动听的民间音乐,为他日后的音乐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15岁那年,马勒进入维也纳音乐院接受正规音乐教育,先后学习了钢琴、和声、作曲等课程。稍后,他还到维也纳大学学习了文学和哲学。


欢迎厂家入驻,推文!免费!微信:yinpinyingyong

2152

积分

2

听众

798

音贝

音频应用新手发布

Rank: 3

积分
2152
 楼主| 发表于 2017-5-18 |
二十世纪乐派(3)
1880年,马勒离开维也纳,开始了指挥家的生涯。这时,他已经显露出自己独特的指挥风格:深刻、严谨、热情而准确,且不受传统形式束缚。在1891年到1897年间,马勒不仅担任了汉堡市歌剧院的首席指挥,还利用业余时间开始作曲,他的第二、第三交响曲就是此时完成的。
马勒艺术事业的"黄金时代"在他受聘为维也纳皇家歌剧院音乐总指挥时开始。他以旺盛的工作精力、积极进取的精神、卓越的艺术才能投入指挥中,精确独到的向观众诠释了古典音乐的美与力,成功上演了大量优秀的德、奥传统歌剧曲目。马勒近乎完美的指挥不仅为他赢得了鲜花和掌声,更为他赢得了国际盛誉,一时间,他成为欧美各国人民交口称赞的伟大音乐家。
马勒的作品具有后期浪漫派音乐的艺术风格,构思巧妙、规模恢弘。然而,马勒并非一成不变的继承浪漫主义风格,而是将自己的创作才华融入其中。为了增强音乐的表现里,他将合唱加入交响乐中,以求发展维也纳古典交响乐的传统;他在作品中大量运用民间音乐因素的做法,对20世纪音乐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任何艺术家的作品都是与其生活的时代紧密相连的,音乐家也不例外。马勒的作品也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一方面,饱含着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生活理想的憧憬,对人生的赞美;另一方面,又不遗余力的对黑暗现实加以批判和嘲讽。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其中最为著名的是9首交响曲和一些交响性套曲,比如《大地之歌》《少年魔角》《亡儿之歌》。
马勒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世界上最重要的指挥家和作曲家之一,他一生跨两个时代,两个时代的音乐风格在他的作品中都有很好的体现。
米约
Darius Milhaud 1892-1974
达律斯·米约是法国著名作曲家,然而他的名声不仅仅在于他的作品,还在于他与奥里克、迪雷、奥涅格、普朗克、塔耶弗尔,共同组成了以强调多调性技巧手法为音乐理念的"法国六人团"。
米约于1892出生在一个犹太富商的家中,7岁开始学习小提琴,后进入巴黎音乐学院继续小提琴深造,同时开始学习作曲。在1916年之后的两年,他曾担任法国驻巴西大使的私人秘书,受到巴西音乐风格的影响。1918年,他回到巴黎,成为"六人团"的一员。从1940年到1947年,米约在美国度过,后回到法国在巴黎音乐学院和加利福尼亚州密尔斯学院任教。1971年退休后定居在日内瓦,并于1974年在这里结束了自己辉煌瞩目的一生。
米约曾接受古典音乐教育,所以他身上具有古典艺术家的气息,他的作品既运用了多调性手法,又有流行音乐的简洁风格,曲调纯朴,真实自然,曲式有条不紊,多以抒情为主。在创作手法上,他不拘泥于传统手法,不断试验新的作曲方法,并成为后来作曲家借鉴的对象。他早期的作品注重节奏和力度,往往将街头音乐的原始音调融入其中;到后期,多调性手法则成为他的宠儿;而到晚期,他的音乐又趋向于古典主义音乐的特征,稳定而温和。
米约是一位难得的多产作曲家,一生创作的作品多达500件,风格杂陈,瑕瑜互见,包括钢琴曲、室内乐组曲、奏鸣曲、协奏曲、重奏曲、交响曲、电影音乐、芭蕾舞剧、歌曲等等。代表作有《花名录》、《迷途的羔羊》、《屋顶上的牛》、《有罪的母亲》《创世记》、《蓝色的快车》、《克里斯托夫·哥伦布》、《玻利瓦尔》、《火的城堡》。
欢迎厂家入驻,推文!免费!微信:yinpinyingyong

2152

积分

2

听众

798

音贝

音频应用新手发布

Rank: 3

积分
2152
 楼主| 发表于 2017-5-18 |
二十世纪乐派(4)
勋伯格
Amold Schoenberg 1874-1951
阿诺尔德·勋伯格出生在维也纳,是奥地利极为杰出的作曲家,是西方现代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
因为家境贫寒,勋伯格几乎没受过正式的音乐教育,是自学成才的作曲家,同时还是一位具有大胆创新精神的作曲家。他首创了"十二音体系"的无调性音乐,并与他的学生贝尔格、韦伯恩被合称为"新维也纳乐派",即著名的"表现主义"音乐流派。勋伯格对音乐所进行的划时代的改革,影响了一大批年轻作曲家,达拉皮科拉、欣涅克以及肖斯塔科维奇等人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他的影响。
凭着大胆的革新精神,勋伯格坚定地探索着自己的音乐之路,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具有代表性的有:交响诗《光明之夜》、《佩列阿斯与梅丽桑德》、《室内交响曲》、歌剧《期望》以及《一个华沙的幸存者》。此外还有很多弦乐四重奏、钢琴、声乐作品等。
除著有大量音乐作品外,勋伯格还有许多音乐理论著作问世,比如《和声学教程》、《和声的结构与功能》和《风格与思想》。
20世纪著名的"表现主义"乐派代表人物勋伯格,于1951年7月13日在美国的洛杉矶逝世,终年76岁。
苏萨
John Philip Sousa 1854-1932
对于20世纪的音乐界来说,有一个人们永远无法忘记,他已经成为人们的偶像,一个代表欢乐和愉悦的偶像,他便是被誉为"进行曲之王"的美国作曲家、军乐指挥家——约翰·菲力浦·苏萨。
1854年,混血儿苏萨在华盛顿出生,父亲是葡萄牙后裔,母亲则来自德国。但混血儿的身份,并没有使苏萨过早显露出音乐天赋,他按部就班的接受音乐教育,7岁学习小提琴和声乐,十几岁时在一个马戏班乐队担任小提琴手,后进入海军陆战队乐队做了一名演奏员。海军陆战队乐队的生活为苏萨成为军乐队指挥家奠定了基础,5年后,他离开海军陆战队,带领一支小型演出队四处演奏,并开始自己创作乐曲,但这只是简单的歌曲、戏曲小品和不甚成熟的一两部轻歌剧。奠定他在音乐史上永恒地位的进行曲,则在稍后才问世。
1880年,26岁的苏萨出任美国海军陆战队军乐队长,从此进入军乐指挥生涯和进行曲创作期。《罗马斗士》进行曲是苏萨带给音乐界的首次震撼,这首曲子似乎是一锤定音,敲定了苏萨在美国音乐界的地位,以及他以后作品的基本基调。在一次军队大检阅中,竟有17支军队同时演奏这首曲子。此后,苏萨不断有佳作问世,像《圣泊尔·费德里斯》、《华盛顿邮报进行曲》、《高中学生进行曲》等。直到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苏萨始终是激励美国民众的音乐象征,是美国人民最为尊敬的军乐大师和最富魅力的作曲家。
像很多不懂经济的音乐家的一样,苏萨的财务状况也不甚理想,他将很多作品卖给出版商,每曲的报酬是35美元,而出版商却凭此建起一座管乐器工厂。38岁时,苏萨成立了自己的乐团,并很快声誉鹊起,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乐队之一。第二年,苏萨出版《自由之钟》,优美的旋律使出版商大赚,同时苏萨也在一纸合约的保障下确保了应有利益。
在经济允许的条件下,苏萨曾率乐队先后4次远赴欧洲演出,并在1911年进行了环球演出,所到之处如南非、新西兰、澳大利亚、裴济群鸟和夏威夷等地都受到空前的欢迎,他的作品也在这些地区广为传播,大大提高了他在世界范围的知名度。

二十世纪乐派(5)
苏萨创作了一百多部进行曲,每部作品都是经他精雕细琢而成,每部都结构完整、完美无瑕,很难在他的作品中强制性的评出优劣,因为每部都有其独到之处,我们只能在他的作品中挑出最受人们欢迎的曲目,其中包括《星条旗永不落》、《圣泊尔·费德里斯》、《曼哈频海滩》、《棉花王》、《越过海洋的握手》、《哦,船长》。
除大量军乐曲之外,苏萨还创作了很多轻歌剧、歌曲,极大地推动了美国铜管乐的发展,他确实是当之无愧的 "进行曲之王"。
苏萨于1932年去世,享年78岁,他的一生都献给了音乐事业,并在世界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20世纪的音乐界尤为重要。
法雅
Manuel de Falla 1876-1946
当人们一致认为西班牙音乐没有传统时,他站出来大声反驳道:"我的传统在舞蹈和节奏中,只是没有被系统的整理出来,人民的音乐是我们创作的灵感源泉。"在以后的创作过程中,他证实了自己的看法,此人就是马尼埃尔·德·法雅。
法雅是西班牙作曲家和钢琴家,天生的音乐天赋也许与是钢琴家的母亲不无关系。在母亲的精心栽培下,他11岁时就开始与母亲同台演奏。之后,他随家人迁居马德里,并师从皇家音乐学院的何塞·特拉戈学习钢琴。十年后,法雅向费利佩·佩德雷尔学习作曲,并受其影响开始研究西班牙民族音乐和教堂音乐。
巴黎被法雅称作第二故乡,他说如果自己不去巴黎,就不会有今天的成就。在巴黎,他结识了德彪西、拉威尔等人,在不断的交往过程中受到这些人音乐风格的影响,在他的早期作品中,这种印象主义的痕迹还依稀可辨。同样是在巴黎,他开始意识到民族音乐与世界音乐的相同之处,并尝试把西班牙民间音乐与西欧音乐相结合。
在此期间,法雅还接触到斯特拉文斯基的作品,受其影响,在晚年的作品中体现出新古典主义的风格。当法雅的创作技巧与创作风格在巴黎得到完善后,他回到了西班牙的马德里,但此时他已经是出名的作曲家了。
无论受到外界多少影响,法雅的音乐始终不曾脱离自己的民族。他广泛吸收西班牙民歌和民间舞蹈的节奏,但绝非一成不变的照搬;他接受了传统音乐中的装饰音、自由活泼的节奏和调性手法,并把它们灵活的用到自己的创作中。他注重民族音乐的传统,民间舞蹈富于变化的节奏和充满激情的旋律,在他的作品中随处可见;值得关注的,他还将自己强烈的个性在民族传统中表现出来,摆脱了地方民族音乐的局限性,这并非每一个作曲家都能做到。
法雅的主要作品有歌剧《人生朝露》、《彼得罗先生的木偶戏》、《阿特兰蒂达》;芭蕾舞剧《魔法师之恋》、《三角帽》;钢琴与乐队曲《西班牙庭园之夏》、《羽管键琴协奏曲》;钢琴曲《安达卢西亚幻想曲》。
法雅并不是一个多产的作曲家,但是他的任何一部作品都堪称经典。尤其是在他的一些钢琴曲,结合了西班牙古典音乐传统与现代音乐元素。
法雅为西班牙民族音乐的发展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被后人称为"20世纪西班牙音乐界最伟大的人物"。
斯特拉文斯基
Igor Stravinsky 1882-1917
在20世纪的音乐史上,有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作曲家,他一生旅居国外,曾先后拥有俄、法、美三国国籍,是一位真正的世界公民。他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足迹踏遍欧、美、非、澳等地的许多城市。他是20世纪现代乐派引领潮流的重要人物,始终站在各主要音乐流派的风口浪尖上。他就是俄国作曲家、指挥家——伊戈尔·费奥多罗维奇·斯特拉文斯基。

二十世纪乐派(6)
斯特拉文斯基出生在俄国圣彼得堡的奥拉宁包姆,父亲是圣彼得堡皇家歌剧院男低音歌手。斯特拉文斯基从小学习钢琴,并表现出卓越的音乐才华。但父亲并不希望他从事音乐,1901年,他遵从父亲的意愿进入彼得堡大学法律系学习。但他对音乐的兴趣远远超过了法律,一年后,他拜俄罗斯著名作曲家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为师,开始了音乐创作之路。
斯特拉文斯基能够成为20世纪举世瞩目的作曲家、指挥家,与他严谨的工作态度和严以律己的工作精神密切相关,他每天至少工作12个小时,所有的工具都向他的音乐一样井然有序。他与西班牙著名画家毕加索志趣相投,交情笃深,毕加索曾特意为他作肖像画,并在1920年为他的舞剧《普尔钦奈拉》设计布景和服装。
1909年,斯特拉文斯基为舞剧《火鸟》作曲,该剧演出后立即在欧洲乐坛大放异彩,随后他又相继写出《彼得鲁什卡》和《春之祭》。这三部作品得到了整个欧洲的肯定,同时使这位年轻的作曲家在西方音乐界获得举世瞩目的地位,尤其是《春之祭》已成为斯特拉文斯基早期作品的代表作,也被认为是20世纪的经典佳作之一。
从1910年起,斯特拉文斯基侨居海外,大多数时间在巴黎度过,1934年,他正式成为法国公民,为此,他还特意创作了《两架钢琴协奏曲》。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斯特拉文斯基到美国定居,并在1945年取得美国国籍,直到去世一直居住在那里。80岁那年,斯特拉文斯基回到阔别已久的祖国访问,虽然得到隆重的接待和热烈的欢迎,但他并未在那里长时间逗留。
1971年4月6日,对20世纪音乐创作产生巨大影响的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因心脏病发作逝世于美国纽约,享年88岁,根据他生前的嘱托,他被安葬在意大利威尼斯的贾吉列夫墓地旁边。
斯特拉文斯基作品众多,其中包括舞台音乐作品《火鸟》、《彼得鲁什卡》、《春之祭》、《普尔钦奈拉》、《士兵的故事》、《阿波罗》、《奥菲斯》、《夜莺》、《玛弗拉》和管弦乐《烟火》、《敦巴顿橡树园协奏曲》。
值得关注的是,斯特拉文斯基不像其他作曲家那样,保持一以贯之的创作风格,而是不断吸收各种新的表现手段,使作品风格迥异,截然不同。比如他早期的三部杰作《火鸟》、《彼得鲁什卡》、《春之祭》受到俄罗斯民族乐派的影响,具有印象派和表现主义风格。而之后创作的《普契涅拉》、《俄狄普斯王》、《仙女之吻》则采用古老的形式与风格,在西方音乐界掀起了一股新古典主义的浪潮。晚年,他又出人意料地接受了曾反对过的序列主义音乐,代表作有《阿贡》、《特列尼》、《士兵的故事》《安魂赞美诗》。
在20世纪的作曲家中,没有谁能像斯特拉文斯基那样,在众多的音乐流派中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他在西方音乐史中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音乐界的"伟大老人"、"20世纪最后一位音乐天才"。
克莱斯勒
Fritz Kreisler 1875-1962
弗里茨·克莱斯勒是美籍奥地利小提琴家、作曲家,生于维也纳,父亲是一个狂热的音乐爱好者。受家庭影响,克莱斯勒从小热爱音乐,并表现出极高的音乐天赋。
7岁时,克莱斯勒进入维也纳音乐院,向奥尔和黑尔梅斯贝格学习音乐,10岁时便获得学校颁发的金质奖章。1885年,他前往巴黎音乐院,向马萨尔、德利布分别学习小提琴和作曲,并于两年后赢得著名的小提琴比赛中的罗马大奖。此后,为了在各个方面充实自己,他先后到维也纳大学附属医科学校学习医学,到巴黎和罗马学习语言、美术、雕塑和艺术史。直到21岁时,克莱斯勒才真正走入音乐生涯。
欢迎厂家入驻,推文!免费!微信:yinpinyingyong

480

积分

2

听众

129

音贝

音频应用

Rank: 1

积分
480
发表于 2017-5-18 |

二十世纪乐派(7)
从1897年开始,克莱斯特进入了人生辉煌期,重要的聘约接踵而至。1889年,克莱斯勒与图尔·尼基什指挥的柏林爱乐乐团合作举行了柏林首演,引起轰动,从而确立了他小提琴家的地位。一年后,克莱斯勒回到美国,与很多著名演奏家或乐团合作,举行了一系列巡演,得到美国观众的认可,进一步提高了国际声誉。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克莱斯勒因反对纳粹,先加入法国国籍,后又改入美国籍。
作为20世纪初最有影响力的小提琴家,克莱斯勒有"小提琴之王"的美誉。他是第一个采用持续揉指演奏的小提琴家,极大地丰富了小提琴的表现力;他还是现代弓法演奏所特有的"说话"和"演讲"般的发音的发起者,这种技法使得他的琴音温暖而饱满,充满激情,极富感染力。此外,他还缔造了自己兼具维也纳和法兰西风格的、独特的"克莱斯勒"风格。著名指挥家布鲁诺·瓦尔特曾这样评价他:"他不是在演奏小提琴,他简直就是小提琴的化身"。
作为著名作曲家,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主要是小提琴作品,有四十多首,具有代表性的有:《美丽的罗丝玛琳》、《爱的喜悦》、《爱的忧伤》、《维也纳随想曲》、《爱之欢乐》、《中国花鼓》等。值得一提的是,他还曾改编过舒曼、贝多芬等音乐泰斗级人物的作品。
巴托克
Bartok Bela 1881-1945
巴托克是20世纪现代音乐流——"表现主义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被称为"表现主义音乐大师"。他是匈牙利最为重要的民族作曲家,匈牙利民族音乐的风骨在他的作品中表露无遗。
巴托克对民族音乐研究的精深已载誉国际,匈牙利民族音乐中特有的音乐成分,是他创作中永恒的主题。1906年,他与高大宜共同编纂完成《匈牙利民谣二十首》曲集,为匈牙利民族音乐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巴托克认为"纯而不杂的民族音乐,是股丰沛之泉。"而他不过是比较幸运,认识到了这一点。
当巴托克以"民谣家"著称于世时,他却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他说自己音乐生涯的主要部分并不都是"民谣音乐",更希望人们将自己视为作曲家,而非"民谣家"。巴托克最主要的作品有《肖像》、《短小的乐曲》、第一号弦乐四重奏、独幕剧《蓝胡子公爵城堡》、童话芭蕾舞剧《木偶王子》以及芭蕾舞剧《奇异的满洲大人》。
遗憾的是,直到巴托克去世,他大部分作品的价值才被世人认可,但这丝毫不影响巴托克成为20世纪现代音乐的开拓者,并被列为20世纪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
霍尔斯特
Gustav Holst
1874-1934
古斯塔夫·霍尔斯特生于一个有瑞典血统的英国家庭,1893年入英国伦敦皇家音乐学院学习钢琴、管风琴、作曲和长号,后成为现代最杰出的作曲家之一。
霍尔斯特是一个成绩卓著的作曲家,善于运用现代音乐表现手法。在他的作品中,民间音乐因素的比重很大,意境含蓄而深远。霍尔斯特受英国传统民歌和牧歌的影响很深,同时,宗教音乐及当时欧洲的新音乐在他的音乐中也有体现。此外,他还受到印度文学的影响,在某些作品中表现了东方特有的神秘色彩。
1900年,霍尔斯特创作的《芭蕾组曲》获得巨大成功,但这并非他取得的最大成就。1916年,他完成了一生中最成功的、最有影响力的管弦乐组曲《行星组曲》,这部巨著共有七个乐章,分别以九大行星中的七个来命名,表现了宇宙中那种神奇莫测的境界。

二十世纪乐派(8)
霍尔斯特一直对中国和印度的星象学充满兴趣,这对他的音乐有很大影响,他的很多作品中都流露出了这种倾向。此外,霍尔斯特还创作了二十多首管弦乐作品和多部歌剧、舞剧其中著名的有歌剧《十足的傻瓜》、交响诗《埃格敦荒野》、管弦乐《圣保罗组曲》。
普罗科菲耶夫
Sergei Prokofiev 1891-1953
普罗科菲耶夫和现代音乐的积极倡导者贾季列夫的密切合作,是音乐史上一段佳话。这段合作对罗科菲耶夫有深远影响,促使他成为以复兴18世纪音乐风格为特点的,"新古典主义"乐派的代表人物。
普罗科菲耶夫是苏联作曲家、钢琴家,自幼学习音乐,5岁时就写出第一首钢琴小曲,6岁时创作了进行曲、圆舞曲和回旋曲各一首。14岁时,普罗科菲耶夫进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和钢琴,并在毕业时以《降D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一曲的出色演奏,获得安东鲁宾斯坦奖。
20世纪20年代,普罗科菲耶夫侨居国外,曾亲自指挥自己的作品演出,获得世界声誉。回国后,他的创作倾向偏向了爱国主义题材,常常以苏联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为创作主体。他在苏联先后获得劳动红旗勋章、斯大林奖等无上的荣誉。
普罗科菲耶夫的作品充满活力、热情激昂、清晰而富有魅力,不仅具有鲜明的俄罗斯民族风格,时而还流露出18世纪古典音乐的风格,而那些大量被采用的不和谐音,又突出的表现出现代主义的倾向。在早期作品中,他的音乐语言清新而有活力,在继承古典传统的同时进行大胆革新;而到晚期,其作品风格则转为朴素、柔和,尤以《第七交响曲》最为典型。
普罗科菲耶夫的主要作品有《三个橘子的爱情》、《冬日的篝火》、《罗密欧与朱丽叶》、《保卫和平》,以及一些钢琴、小提琴的器乐作品。
交响童话《彼得与狼》是普罗柯菲耶夫的代表作品之一,于1936年5月2日在莫斯科的一次儿童音乐会上首次演出。出乎意料的是,作曲家生动活泼的构思和情节,以及颇具教育意义的朗诵词,不仅广泛吸引了儿童的注意力,同时被很多成年人所关注,轰动一时。世界各国艺术界一致认为,普罗科菲耶夫是20世纪最著名的作曲家之一。
科普兰
Aaron Copland 1900-1990
有这样一位音乐家,他是名副其实的多面手,不仅从事作曲,还从事音乐教育;不仅写作音乐书籍,还广泛参与很多音乐社团的组织工作。他为美国现代音乐事业的发展,以及音乐的普及作出重要贡献,他的名字叫科普兰。
艾伦·科普兰是美国著名作曲家、指挥家、钢琴家,生于布鲁克林,父亲是犹太移民。科普兰从13岁开始学习钢琴,中学毕业后拜戈德马克为师,专门学习对位与和声。1921年,身居巴黎的科普兰进入法国枫丹白露为美国人开设的音乐学院,跟从纳迪娅·布朗热学习作曲。当他1924年回到纽约时,已经在音乐方面颇有造诣,稍后开始在各院校任教。
回到纽约的第二年,科普兰的第一部作品《管风琴与乐队交响曲》面世,并于当年公演,可惜的是并没有得到评论界的认可。但这仅仅是开始,当科普兰其他作品陆续演出时,人们逐渐认识到原来的错误,并给予他应有的评价。科普兰早期的作品包含着爵士乐的因素,是对民族音乐风格的初步尝试。从1935年起,科普兰进入创作旺盛期,他创作了一系列以民间音乐为素材的作品,这使他获得另外一个身份——美国民族乐派的代表。

二十世纪乐派(9)
1938年之后,为了更接近喜爱音乐的普通民族,同时也因为受到新古典主义的影响,科普兰开始改变风格,朝着简明的方向发展。在创作生涯的晚期,他又尝试将十二音技法应用在作品中。1970年以后,科普兰终止创作,但他仍一如既往的关心着音乐事业的发展,并不时应邀讲课和指挥。1990年12月2日,这位才华横溢的音乐家在纽约塔里敦的一家医院走完了人生的旅程。
科普兰是美国最早将爵士音乐和拉美音乐运用到自己作品中的人之一,他一生致力于美国音乐的普及和发展,他的讲学、创作、社会活动也始终以此为目的。科普兰曾被多所大学授予荣誉博士的学位,比如普林斯顿大学、哈佛大学、布兰代斯大学;他还获得过许多荣誉,有纽约评论奖、奥斯卡金像奖、普利策奖。他一生有大量作品问世,主要有:弦乐幻想曲《墨西哥沙龙》;交响曲《管风琴交响曲》、《钢琴协奏曲》、《单簧管协奏曲》、《舞蹈交响曲》。
科普兰是美国作曲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位,他的经历印证了那个时代作曲家的成长历程。他是美国新音乐风格的拓荒者,他所获得的成就在美国作曲家中首屈一指,甚至被认为是美国第一位获得国际盛誉的作曲家。
肖斯塔科维奇
Shostakovitch 1906-1975
"如果有一天,我的双手被砍断,我还可以用牙齿咬住笔继续作曲。"俄罗斯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如是说。他曾声称自己的交响曲是墓碑,是为极权屠刀下的千千万万死难者所树立的墓碑。
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肖斯塔科维奇出生于圣彼得堡,父亲是化学工程师,母亲是一位优秀的钢琴家。肖斯塔科维奇9岁开始学习钢琴,13岁进入列宁格勒音乐学院继续钢琴深造,师从尼古拉耶夫,后来又向施滕贝格学习作曲,在音乐方面表现出卓越的才能。1927年,他参加了在华沙举行的第一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并获得了奖状。
他把用音乐为祖国服务作为自己的宗旨,力求通过音乐反映现实生活的重大主题,并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与态度,因此他的许多作品带有强烈的政治性和鲜明的时代特征。
从1925年到1940年的15年,是肖斯塔科维奇逐渐成熟的时期,他把俄国和西方现代音乐流派的艺术经验,广泛的运用到他的作品题材和艺术风格上,使自己的音乐主题以新的风格表现出来。50年代以后,肖斯塔科维奇的音乐语言不仅富有歌唱性,而且饱含民间音乐的因素。从70年代开始,他又倾向于人生哲理的题材,悲哀、孤独、死亡的主题在他的作品中大大增加了,音乐语言更加复杂化,音乐风格也有了新的发展。
肖斯塔科维奇音乐创作涉及各种音乐体裁,他强调音乐创作的思想性,主张用真实的、满怀激情的、鲜明的爱憎去反映生活。他善于运用音乐手段表达思想,常用以古调式为基础的旋律;他的和声样式多变,有时非常简单朴素,有时又异常复杂,富于刺激性;他扩展了复调技术,给赋格等古老复调形式注入了现代内容;他的配器着力于戏剧性的刻画,乐器的音色直接参与"剧情"的发展,是表现矛盾冲突的有力手段。他的交响套曲结构和各乐章之间的功能灵活多变,从不拘泥于一种形式。
肖斯塔科维奇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主要有《森林之歌》、《易北河西岸》、《黄金时代》、《叶卡捷琳娜·伊兹梅洛娃》、《犹太民间诗歌选》。值得一提的是,他第七C大调《列宁格勒》交响曲,堪称世界音乐史上的一大传奇。作品写于德国军队包围列宁格勒的1941年,表达了在被围困的硝烟弥漫的几个月里,俄罗斯人民顽强地与法西斯搏斗的精神。肖斯特科维奇曾说:"我要告诉全世界人民,我们依然活着,我们必将胜利!",作曲家能在异常艰苦的环境,异常危难的历史时期写出这样的作品,就注定其不朽的历史地位。
欢迎厂家入驻,推文!免费!微信:yinpinyingyong

480

积分

2

听众

129

音贝

音频应用

Rank: 1

积分
480
发表于 2017-5-18 |
二十世纪乐派(10)
1975年8月9日,肖斯塔科维奇在莫斯科逝世。很多人把肖斯塔科维奇比喻成"俄罗斯的贝多芬",因为他们同样拥有坚毅的性格、勇敢的精神;有着同样的谦卑、隐忍和善良。
阿姆斯特朗
Louis Armstrong 1900-1971
路易斯·阿姆斯特朗是永恒的爵士乐之王,他的即兴演奏和歌唱对爵士乐的发展有深远影响,他大胆开创的艺术风格和高超的艺术造诣,给世界爵士乐界树立了一座很难逾越的丰碑,令后来者叹为观止。
阿姆斯特朗生于新奥尔良,13岁时因在新年庆祝活动中开枪而被捕,关进新奥尔良的"流浪者之家"。在那里,他成为"流浪儿之家"乐队的一员,职责是表演手鼓。就是在此期间,他的音乐潜质得以开发,并逐渐走上了音乐之路。
1922年,阿姆斯特朗在芝加哥制作了一部全是黑人的爵士唱片,引起轰动,从此成为乐坛中脱颖而出的新秀,并凭借出色的音乐才能得以在著名的Fletcher Henderson乐团演奏。1925年,他在芝加哥录了第一张由自己主奏的专辑,此后,他的乐团所录的演奏音乐,被认为是今日爵士乐的奠基性作品。
在仔细研究传统音乐创作手法的基础上,阿姆斯特朗不断创新,开创了独特的音乐风格。阿姆斯特朗拥有无与伦比的小号演奏技巧和富创新精神的演唱方式,他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是爵士小号手的典范,1928年,他灌制了音乐史上最有革命性的爵士小号篇章。此外,他还首创了拟声绝技,发展了乐器自由表演手法。通过他大胆的改革和实践,集体即兴技巧不再是爵士管号演奏的唯一方式,激昂、律动的个人即兴演奏同样能将其完美表现出来。
路易斯·阿姆斯特朗的另外一个创新,是他在演唱中安排了即兴的"喊叫",这是爵士乐宣泄快感的一种方式,被后来很多乐手效仿,包括摇滚歌手。这种尽情挥洒的音乐表现手法,也是爵士乐年代留给后人的珍贵记忆之一。
阿姆斯特朗非凡的艺术造诣和伟大的人格魅力,让他深受后世音乐家们的敬仰。1999年,阿姆斯特朗与肯尼吉的合作成为音乐界广为流传的佳话。当时,肯尼吉录制新专辑,他通过先进技术手段,跨越时空与阿姆斯特朗合作演奏了经典的《what a wonderful world》(《多美好的世界》)。
阿姆斯特朗是爵士乐史上永恒的灵魂人物,作为天才的音乐家,他对爵士乐的作出的贡献无法估量。他的即兴演奏和歌唱能自由游弋于轻盈、深沉和严肃之间。几十年来,他的音乐一直无人可及,可以说,他不但是爵士乐的奠基人,更是永恒的爵士乐之王。在音乐史上,他崇高的声誉和所受到的尊敬,堪比古典音乐中的巴赫、摇滚音乐中的普莱斯利。
高大宜
Zoltan Kodaly 1882-1967
高大宜是匈牙利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民族音乐收集家、语言学家和哲学家,生于匈牙利的卡斯卡梅特,卒于布达佩斯,终其一生都在为匈牙利的音乐教育事业奋斗。
来自家庭的影响是巨大的,高大宜的家庭对音乐有着特殊的热爱,这与他日后走上音乐的道路有直接关系。1892年,10岁的高大宜在文化古都纳吉松巴特开始学习音乐,从此与音乐结下不解之缘。1900年,他开始同时在布达佩斯大学和李斯特音乐学院上课,并先后获得了作曲、教学、哲学和语言学的学位。

二十世纪乐派(11)
在李斯特音乐学院,高大宜结识了音乐界的另一位重要人物巴托克。从1906年开始,两人开始合作在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地采集民谣,并发表了共同的著作《匈牙利歌集》。1911年,两人又共同成立"新匈牙利音乐协会",以推广和演出新作品。与此同时,高大宜逐渐认识到音乐教学上存在的问题,并于1913年发表《Memorundum》学术调查法,得到世人的认可,该著作后来成为匈牙利音乐学的基础。
高大宜最重要的成就是在音乐教学领域获得的,他认为音乐教育是人们与生俱来的权利,在生活中不可或缺,正如他所说的"音乐应该属于每一个人"。在教学方法上,他则注重相对高音、匈牙利五声音阶以及教材的作用,并使用了手语和节奏语言两种方法。这就是后来举世闻名的"高大宜教学法",其主要目的在于提高普通民众的音乐能力,使其养成良好的音乐习惯。
"高大宜教学法"为匈牙利,乃至全世界的音乐教育事业产生深远影响,牛津大学、多伦多大学、布达佩斯大学等多所院校都颁发给他博士学位。1975年,"国际高大宜协会"在布达佩斯成立,奠定了他在音乐史上的不朽地位。
魏尔
Kurt Weill 1900-1950
1928年,一部名为《三分钱歌剧》的歌剧在德国上演,获得极大成功,从这时起,该曲目的作者库尔特·魏尔才被人们真正认识。
魏尔出生在德国一个犹太家庭,曾就读于柏林音乐大学,先后随洪佩尔丁克和布索尼学习音乐,受勋伯格影响很大,在他早期创作的管弦乐中可以明显感觉到这种气息。他适合写戏剧性的作品,在协调作曲方面他更注重与听众的沟通。他在早期作品中,将浪漫主义音乐和流行歌曲融合在一起,到创作后期,则更多的采用了当代音乐喜剧的语言。
他有很多以揭露社会黑暗为体裁的作品,在以爵士乐为基础的伴奏下,缠绵悱恻的旋律感人至深,表达了强烈的社会良知。在魏尔大肆揭露和批判社会黑暗的作品中,《三分钟歌剧》和《罗马冈尼城的兴亡》是其中的代表作。
然而,他的举动引起了纳粹的不满,为了躲避纳粹迫害,他不得不逃离德国,于1933年定居美国。在那里,魏尔完成了自己的成名作《七大罪孽》。
凯奇
John Cage 1912-1997
约翰·凯奇是美国著名实验音乐作曲家、作家、视觉艺术家。他出生于洛杉矶,早年学习绘画,后跟随勋伯格学习作曲。
为了改变不合理的音乐结构,他将音乐结构建立在时间长度之上;他还通过打击乐,创作了新的音响组合;他在钢琴的弦中间加入一些诸如钉子、橡皮、甚至是罐头盒之类的东西,出人意料的使钢琴发出类似打击乐的音色,获得了特殊的音乐效果,其中最富代表性的作品是《奏鸣曲与前奏曲》。
20世纪40年代之后,印度的佛教和中国的《易经》,对凯奇产生重大影响。他认为音乐的主旨不在于演奏,而在于聆听,并把音乐想像成"无目的的游戏",不需要任何的秩序,他的这一观点在作品《4分33秒》中表现出来。进入50年代,凯奇转向了偶然音乐,他甚至以投掷钱币的方式来决定音乐的内容,用图表形式进行创作,代表作有《变化的音乐》和《威廉混合》。从60代末到90年代,凯奇的创作风格又回归于传统,这一时期的作品中又出现了乐谱和音高,代表作是《廉价模仿》。
二十世纪乐派(12)
在作曲之外,凯奇还是一位作家,他出版了很多专著和谈话录,其中包括《关于无的演讲》、《从星期一开始的一年》等等。
布里顿
Benjamin Britten 1913-1976
大凡能成就一番事业的人,无不付出艰辛的努力,音乐家们更是如此。在世界音乐史上,很少有音乐家不是从小学习音乐的,英国著名作曲家布里顿也是如此。他出生在萨福克郡洛斯托夫特,从小跟随母亲学习钢琴,17岁时进入伦敦皇家音乐学院学习钢琴和作曲。
4年后,布里顿辍学,虽然他并没有完成学业,但这并不影响他在音乐上作出一番成就。他刚开始为剧院和制片厂创作戏剧和电影音乐,直到1939年到美国之后,才真正开始指挥家和钢琴演奏家的生涯。布里顿的音乐风格多样,他以传统音乐为基础,吸取民歌、古典音乐的素材,采用现代多种作曲技巧进行创作,从不拘泥于某种流派和技巧。
为布里顿赢得国际声誉的是他的歌剧《彼得·格兰姆斯》,除此之外,他还有很多优秀作品,比如变奏赋格曲《小交响曲》、《春天交响曲》、《大提琴交响曲》;歌剧《彼得·布尼安》;合唱与乐队《战争安魂曲》。
1976年12月4日,曾获得"荣誉之友"称号、阿斯本音乐奖,并被授予男爵爵位的布里顿在奥尔德堡逝世,西方音乐史上又陨落了一颗灿烂的明星。
亨里克·谢林
Henryk Szeryng 1918-
世界著名小提琴家亨利克·谢林被誉为"古典的心灵",原因在于他对巴赫的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造诣很深,并被冠以"权威"的称号。
谢林是墨西哥籍波兰人,难以相信的是,他刚开始的主业并不是小提琴,而是钢琴。他从5岁开始学习钢琴,后来渐渐对小提琴萌生了兴趣,并接受了正统的欧洲音乐教育。谢林颇有音乐天赋,15岁时就举办了独奏音乐会,并开始在世界各地巡回演出。
1946年,第一次到墨西哥演出的谢林,被北美灿烂的阳光深深吸引,于是决定加入墨西哥国籍,永远定居在这里。而他的演奏巅峰时期,也是在这里开始的。二战期间,谢林不仅参演了300多场为盟军举办的音乐会,还积极录音,并因录音品质极佳,得到很多听众的喜爱,还曾在墨西哥大学音乐系任教。
谢林是真正能优雅地歌唱的演奏家之一,他的演奏典雅而富有意境,同时又不乏深刻的内涵。对巴赫作品的完美演绎是谢林音乐道路上的丰碑,通过他的演奏,严谨而素朴的巴洛克音乐得以重现。谢林把巴赫带出了原有的文化范围,引到一种全新的境界。他以非凡的气势、优美的演奏获得"太阳神阿波罗式的演奏"的称号。
布莱兹
Boulez Pierre 1925-
1925年3月26日,一个新生儿在法国蒙布里松降生,当时,人们并没有预见他能成就多大的事业,但多年后,人们看到他成为举世瞩目的作曲家、指挥家和音乐理论家,此人就是布莱兹。
布莱兹早年曾在圣艾蒂安天主学校学习钢琴,并积累了深厚的音乐理论知识。17岁时,布莱兹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和声,与此同时,他还在校外学习了对位法和十二音技法。1946年,布莱兹到一家演出公司任音乐指导,并开始从事作曲。布莱兹的指挥生涯是辉煌的,曾先后指挥当时著名的纽约爱乐乐团、英国广播公司交响乐团等,将20世纪的现代音乐介绍给听众。

二十世纪乐派(13)
在创作方面,布莱兹是全面序列音乐的鼓吹者,不仅如此,他还发展了点描序列原则。他不喜欢急躁的节奏,讲究严格的技巧和规则,于是他为音乐的节奏、音色、力度等要素都制订了组织化的规则。50年代以后,他常常把具体音乐、电声音乐、音乐电脑相结合,创造出新结构的作品。
作为指挥家,布莱兹有自己鲜明的个性。他的指挥从来都是清晰、冷静的,手势精确而简洁。他将所有指挥过的作品都重新做了诠释,以让这些作品更接近时代,他一生曾指挥过很多著名乐团。
布莱兹是现代音乐先锋派最著名的代表人物之一,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具有代表性的有声乐和室内重奏乐《无主的锤子》;女高音和管弦乐曲《重重皱褶》;钢琴曲《结构Ⅰ》、《结构Ⅱ》;带电子音响的《力量之诗》。
彭德雷茨基
Krzysztof Penderecki 1933—)
克里斯托夫·彭德雷茨基是波兰著名作曲家、指挥家,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最为活跃的音乐家,20世界50年代之后最具创造性和影响力的,新音乐作曲家中的代表人物。他的名誉和声望在当代音乐家中屈指可数。
1933年,彭德雷茨基出生在波兰东南部的小镇德比卡,是一位律师的儿子。他早年曾学习小提琴,后进入克拉科夫音乐学院学习,但在此之前他就已经开始作曲。彭德雷茨基真正被音乐界认可是在1959年,当时,他以匿名的方式参加了波兰作曲家协会举办的华沙比赛,令人惊奇的是,他提交的《大卫赞美诗》、《放射》、《分节歌》三部作品均获大奖,震惊整个音乐界。
与此同时,从彭德雷茨基参赛的三部作品中,已经可以看出都属于他的音乐风格,其中《大卫赞美诗》最为明显,后来的"彭德雷茨基风格"中的"声音条带"已经初具雏形。这三部获奖作品让彭德雷茨基走上真正的实验音乐阶段的创作,从此打开了当代音乐新音响的大门。
在20世纪60年代,彭德雷茨基的创作与当下盛行的序列音乐相悖而行,被称为"音色音乐"或"音型音乐"。他在这一时期创作的作品有《安纳克拉西斯》、《荧光》、《圣母悼歌》等。值得一提的是,而他的第一部大型无伴奏合唱作品《圣卢克受难曲》也是此时完成。这部作品显示了彭德雷茨基将杰出的创作技巧与强烈的情感表达完美的结合,解决了困惑他的音乐风格问题,同时为未来的创作找到了出路。
广为流传的《广岛受难者的挽歌》,是彭德雷茨基为纪念二战的死难者创作的,乐曲中应用的52件弦乐器被分为几十个声部,运用了各种发声方法,制造出震撼、逼真的场景感,把炸弹爆炸瞬间演绎的如临其境。
彭德雷茨基仅创作过两首小提琴协奏曲,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变形》写于1976年,第二小提琴协奏曲写于1995年,是专为小提琴家穆特而作。1988年他与穆特合作演出普罗科菲耶夫的《第一小提琴协奏曲》,从穆特崇高的艺术表现中获得灵感,创作了第二小提琴协奏曲。该乐曲1995年在莱比锡首演时,获得巨大成功,成为当年音乐生活中的一个热点。
1996年春,彭德雷茨基完成了他最具影响力的作品《耶路撒冷的七扇大门》。在这部作品中,彭德雷茨基启用了史无前例的庞大演出集团,其中包括5名独唱、一名朗诵者以及三个合唱团。1997年1月9日,《耶路撒冷的七扇大门》由耶路撒冷交响乐团与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共同演奏,获得极大轰动。2个月后,此曲举行欧洲首演,几天后又在华沙最大的"万圣教堂"上演。
作为二战以后最著名的作曲家之一,彭德雷茨不仅为自己,更为自己的祖国波兰争得无上的殊荣。
欢迎厂家入驻,推文!免费!微信:yinpinyingyon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音频应用搜索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官网微博|音频招标|音频应用 (鄂ICP备16002437号)

Powered by Audio app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