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供给侧改革”是我国当前社会生活中的热门词汇,是指新形势下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从提高供给产品质量出发的改革。供给侧改革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社会健康发展的必由路径,也是音乐教育结构调整、健康发展的必由路径。
中国经济早已经从“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进入“供过于求”的买方市场,无论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还是服务业,都在全面过剩。这是市场经济改革的成功,然而如不继续深化供给改革,却会引发经济危机、社会危机。高等音乐教育的环境比经济环境更值得忧虑,其产品需求连年走低,并且大学生就业质量亦在连年走低。
高等音乐教育的问题首先是产品量大。音乐院系连年扩招,每年有二十万毕业生进入人才市场,然而社会远没有这么大的有效需求:专业音乐院团基本饱和甚至还在分流,城市中小学也都配备了音乐教师,艰苦地区则“支付不起”大学生所需物质与文化条件,所以大多数音乐院系毕业生散落在各级城市低端的音乐培训机构及其他服务行业,不仅就业率低而且就业水平也不高。
量大还不是高等音乐教育的本质问题,质低才是。我国社会正处在音乐文化需求的上升期,有意愿也有能力在优质音乐服务方面支付资金。但是在西方古典音乐甚至中国传统音乐高端表演人才培养方面,内地音乐院系的影响力与日、韩相比却是此消彼长的态势。在音乐教师培养方面,社会上需要的是具有素质教育能力的音乐教师,绝大多数家长都没有打算让孩子今后走“音乐专业”这条路,而是希望孩子能通过音乐拓展感受幸福的途径以及提高情商、智商、体质、社会交往等方面的能力。让他们不满的是,音乐培训机构能提供的基本是考级、艺考这样的应试教育,并且音乐教师自身的素质大多并不高;这些教师在大学求学期间接受的是所谓“专业音乐教育”,也没有掌握“通过音乐开展素质教育”的本领。
第三个问题是高等音乐教育的产品类型单一。我国大学的发展历史较短,音乐院系的历史更短,受前苏联音乐学院的影响很深,以传授西方专业音乐知识为主。这种模式在教学内容上既不注重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或者只是顾及符合西方专业音乐观念的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也不重视社会需求较大的流行音乐;在教学方法上只重视音乐技术训练,不讲究教学方式,更不管少儿音乐素质教育的观念与方式方法。这种专业主义的西方古典音乐观还会继续细分,把大学生分为声乐、器乐等专业以及美声、“民声”(以美声为基础,并不是指戏曲或各族各地的传统唱法)、钢琴、小提琴等方向,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大机器上的螺丝钉,符合的是机械工业时代人才观。这样的“人才”在常变常新的电脑时代找不到位置,找到位置也会因缺乏调适能力和灵活性而迅速陷入无所适从的境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