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0-8-7 09:47:39
|
显示全部楼层
4、人类听觉的掩蔽效应! l. x& i, Y, q
, }4 A7 i! M( d! u* S, _声学欧姆定律指出:音品(音色)的实质是人耳能把复杂的振动分解成一系列的简谐振动,这些简谐振动,即每一个频率分量都会在我们的听觉中引起一定的感觉。实践证实,这个定律只有在一定范围内才能成立。比方某一个频率的声音很响。而另一个频率的声音很弱,尽管后者的声强也远远超过了听阈,但这时我们只能听到很响的那个声音,而较弱的声音被很强的声音掩蔽了。% w8 _* g. R9 R, L8 y
D* H) s# h9 g. o7 Q
实验研究证实,对于纯音,一般低音轻易掩蔽高音,而高音较难掩蔽低音。+ Y8 A$ T& d1 S! W% S, h
! J6 k D# u4 ]
5、人类听觉的延时效应! ~* P' i3 m" ~# A% {
* L% Z7 R- k: A' ~实验表明,当几个内容相同的声音相继到达听者处时,听者不一定能分辨出是几个先后来到的声音。就是说,人的听觉对延时声的分辨能力是有限的。这种现象即人类听觉的延迟效应,也称“哈斯(Hass)效应”。9 J& _ n( v) V* {; ~
7 L6 s$ n' t) J3 ^# ?
6、人耳听觉的非线性
% ^6 t3 h5 r/ s/ d, X' M
# A3 T" [+ Z2 F理论分析与实验都证实,人类的听觉系统如同一些电声设备系同一样,并不是完全线性的。声音信号被人类听觉非线性“加工”,正是听觉系统在强烈声音来到时的一种保护性反应,也是音乐中的“和声学”与器乐配器法的生理基础。例如,甲乐器和乙乐器演奏某个和声时,人们会感到这种组合声音既不像甲乐器的,也不像乙乐器的,而是另外一种新奇的听觉印象。至于更多的乐器演奏更复杂的和声,则听觉印象就会更异样。就是同一种乐器的和声,我们感到的韵味也不同于单音的。这是由人类听觉的非线性造成的。这种听觉的非线性现象,经常被作曲家巧妙地利用。我们知道,着名作曲家几乎没有不会弹钢琴的(柏辽兹除外),为什么呢?你要作曲,须知各种和弦的韵味,这就需在钢琴上试奏,只有经反复琢磨与试听才有可能配出好的和声(莫扎特似乎有点例外)。
# Y$ [ [9 I( A/ ?8 b5 a& ~+ B* }. V9 m5 \3 W( p; q: G
也正是由于人类听觉系统的非线性,人的听觉对电声系统的非线性畸变的察觉能力也就是有限的了。只要电声系统的非线性畸变小到一定程度也就听不出来。个人的听觉系统对非线性畸变的察觉能力不但与本人的听觉天资有关,也与“听觉经历”有关。天才音乐家和练习有素的电声工作者,他们的察觉能力会比一般人敏感得多。因此对高级电声设备必须严格限制其非线性畸变,以便得到高保真度效果。! D- X6 ?# ]) z0 D O. r2 U1 ^
( W! i% f" G$ U
7、听觉定位
% S+ d) W& `: J5 m; O
% }# y! ~$ e' ~人耳的一个重要特性是能够判定声源的方向和远近。人耳判定声源的方向相当正确,但判定远近的正确度较差。
* y% O1 B2 X, D- v& I9 i& ]0 T/ _- o
8 |6 `% @( g5 E [( Q# {听觉定位特性是由双耳听闻引起的。声源发现的声波到达两耳时,会产生时间差与强度差。人耳就是根据这两种差别进行听觉定位的。通常当声音频率高于1400Hz时,强度差起主要作用;而低于1400Hz时,时间差起主要作用。
/ b+ G( ^( F- i7 x1 V# T/ J# O
人耳对声源方位的辨别,在水平方向上比竖直方向上要好。在声源正前方,即水平方位角为00,一个正常听觉的人在安静无回声的环境中可辨别10~30的水平方位的变化,在水平方位角00~600范围内,人耳有良好的方位辨能力,这也许正是人们用高保真器材听好唱片能“数人头”的理论根据。当超过600时,这种辨别能力迅速变差。# k, q7 P& f+ U: o
: }# Q6 P% W% C0 p8 }& b$ ]
8、听觉疲惫和听力损失6 U$ K: r9 O2 s1 {2 N% j
- {: {: B& O. w, ?! b; Z人们在强声压环境里经过一段时间后会出现听阈进步的现象,即听力下降。假如在安静环境中停留一段时间,听力就能恢复。这种听阈暂时进步,事后可以恢复的现象称为听觉疲惫。假如听阈的进步即听力下降是永久性的、不可恢复的,则称为听力损失。一个人的听力损失通常用他的听阈比公认的正常听阈高出的分贝数表示。$ Q% @* e B5 e0 g' f
9 ?& n+ D. @+ P
人耳的灵敏度通常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尤其对高频的降低更快,而且男性对高频的灵敏度随年龄增长而降得比女性快。
3 F! S( d8 R9 ?7 Y
6 ^. s8 z3 q a2 p% V8 J表1是ISO提出的不同年龄的均匀听力损失(以25岁青年的听阈为参考标准)。
0 g1 p! d6 d& Z( D6 q频率 年龄' o2 E+ t9 A" z5 o: k4 C" O2 r n" ~
| 纯音频率(kHz) | 1 | 2 | 3 | 4 | 6 | 8 | 12 | 15 | 30 | 0 | 0.4 | 1.2 | 1.9 | 2.4 | 2.5 | 5.0 | 10.2 | 35 | 0 | 0.7 | 2.2 | 3.5 | 4.5 | 4.7 | 9.3 | 18.9 | 40 | 0 | 1.2 | 4.0 | 6.4 | 8.2 | 8.6 | 17.0 | 34.2 | 45 | 0 | 1.7 | 5.6 | 9.0 | 11.5 | 12.1 | 23.9 | 48.5 | 50 | 0 | 2.0 | 6.5 | 10.5 | 13.4 | 14.1 | 27.8 | 56.2 | 55 | 0 | 2.2 | 7.2 | 11.5 | 14.7 | 15.4 | 30.5 | 61.9 | 60 | 0 | 2.3 | 7.7 | 12.2 | 15.7 | 16.7 | 32.6 | 65.9 |
5 d `. ^) E" V; c* e6 u4 \
! y% \6 A; V9 v/ c2 ^, W从表中不丢脸出,随着年龄的增长,对高频声“耳聋”得越厉害。
1 t7 `7 @* I* v) o
4 ~" `8 Y1 ^: B! p# r3 y9、强声暴露对听觉的危害. K. I5 z8 h5 E6 W' [5 y9 T
' A# X9 p+ e" F/ f5 _ F
强声暴露对听觉的危害分三种情况:
! [* `- ~3 _: r. O+ t& |/ R+ L7 N0 W* u% C, P- P
第一种是声创伤,指在一次或数次极强声波暴露中造成人耳器官组织的损害。声创伤总是要造成一定程度的永久性听力损失,严重的会导致全聋。) w$ f! @9 X9 M# Z
I7 }( }2 \5 ?- a3 ~/ \
第二种是暂时性听阈进步,即产生听觉疲惫。暂时性听阈进步值随声级增加和暴露时间增长而增大。2 [7 S* I+ n( b8 D$ T
9 d. {$ _- K( [- d* Z6 z
第三种是永久性听阈进步。假如长年累月处在强噪声环境中,听觉疲惫难以消除且日趋严重,会造成永久性听阈进步即听力损失。ISP1999规定听力损失25dB作为听力有损伤的标准。通常长期处于90dB(A)以上噪声环境中就会引起听力损失,而且随声级的增加听力损失迅速增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