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0-7-31 08:54:04
|
显示全部楼层
华语流行音乐曾经的丰富与多样,不该成为随风的往事
% e& J L8 V& R t9 d0 {* c$ M2 u# b
& t: }- m, {& \ C 令人遗憾的是,在今天的流行乐坛,这些丰富多元的声音正在被综艺节目带来的同质化声音所淹没。
7 H4 d4 n1 [0 d0 c# a
3 X. s, ]: W& v/ |' e1 Z 比如当下,最响亮的声音就是嘻哈———借助《中国有嘻哈》这档节目,这种一度小众的音乐样式以刷屏的节奏进入大众视野。“押韵”“Freestyle”等技巧性内容被一再放大,选手也将带动现场气氛作为第一要务,嘻哈内在的审美逻辑和原创能力无法得到很好地发挥。没有传唱基础、真正经得住细细品味的原创作品,却形成了满城争说“Freestyle”的热闹,喧嚣而单一。! U& i5 r# Q' a, ~3 m5 }
1 W2 @' u: E$ O) q+ L 诚然,流行音乐本就是“流行”“大众”的产物。回溯华语流行乐史,风靡的音乐风格换了一茬又一茬。然而,即便在同一流行风潮下,仍注重创作和表演的多样化。9 _5 H6 O' l& O% t* H6 o
4 [6 b/ p* E7 Z 上世纪80年代,中国摇滚方兴未艾。黑豹、唐朝、魔岩三杰奔放的奔放,诗意的诗意。旋即校园民谣接棒,高晓松的《同桌的你》与朴树的《白桦林》各有各的青涩纯真。而同一时期的港台音乐,则有相当一部分金曲翻唱自日本歌曲,例如张学友的《爱火花》、张国荣的《谁令你心痴》等。不过,经由当时音乐人匠心独运的编曲、本土化的填词,这些翻唱拥有了新的姿态,甚至让人觉察不出原唱的痕迹。
G( j: w8 u: O7 y- d1 i2 y% D- a( b, X, M6 Y
即便与嘻哈同为西洋舶来品的节奏蓝调和灵魂乐,经由几代歌手与华语流行音乐的融合探索,呈现出的质感各不相同。上世纪90年代,“第一代”杜德伟以独特的嗓音配合简单的配器,诞生《无心伤害》等深情缱绻的情歌小品。陶喆的《小镇姑娘》《爱,很简单》则将节奏蓝调特有的转音技巧运用得恰如其分。及至周杰伦,通过《爱在西元前》《龙卷风》将“节奏蓝调”的消费欣赏群体缩小至青少年。在此后的创作中,古典音乐采样、电音舞曲、美国乡村音乐“蓝草”……均被纳入他的创作之中。甚至,他和王力宏、林俊杰等人还尝试把众多元素与中国传统音乐进行融合,形成独树一帜的“中国风”,诞生了《东风破》《青花瓷》《千里之外》等流行金曲。* O' s }5 ]. [: d
3 m1 o& J- p, H9 G. C
潮流在迭代,会有新的热浪接替嘻哈,对流行乐坛进行下一轮冲刷。但是华语流行音乐曾经的丰富与多样,不该成为随风的往事。; ^1 `9 @: [" l4 C9 {2 Z9 W
2 b5 b1 Q9 Y- N% t, L
|
|